父系單倍群Q
09-08
父系單倍群Q
推薦閱讀:
5 人贊了文章
地理分布
Q群主要在中西伯利亞,中亞和美洲原住民中發現。 大約90%的前哥倫布時代的土著美洲人屬於單倍群Q,並且全部屬於分支Q1a2a1(L54)下游,包括Q1a2a1a1(M3)和Q1a2a1a2(Z780)的各種亞分支。 在歐洲,單倍群Q主要發現於瑞典南部(5%)和德系猶太人中(5%),並且在中歐和東歐地區有零星分布,如法國羅納 - 阿爾卑斯地區,西西里南部,克羅埃西亞南部,塞爾維亞北部,波蘭和烏克蘭的部分地區(?ari?等人 2013)。在來自克羅埃西亞南部赫瓦爾島的412個樣本中也發現6.1%的單倍群Q(伴隨著2%的東亞mtDNA單倍群F)。Q單倍群在歐洲的分布譜系樹
- Q1a (L472, MEH2) : 發現於西伯利亞東部的科里亞克人中
- Q1a1 (F1096)
- Q1a1a (F746)
- Q1a1a1 (M120) : 發現於蒙古、日本和印度(譯者註:中國約2%的男性屬於這個單倍群)
- Q1a1b (M25) : 發現於蒙古、西伯利亞、印度北部、中東、義大利和愛爾蘭
- Q1a1b1 (L712): 發現於中東歐地區(可能來自於匈人或蒙古)
- Q1a1b1a (L713)
- Q1a2 (L56, M346): 發現於哈薩克、俄羅斯、亞美尼亞和匈牙利
- Q1a2a (L53): 發現於蒙古人群中
- Q1a2a1 (L54)
- Q1a2a1a (CTS11969)
- Q1a2a1a1 (M3): 美洲原住民的主要分支
- Q1a2a1a2 (L804): 發現於德國、斯堪的納維亞和不列顛
- Q1a2a1a2a (L807): 發現於不列顛
- Q1a2a1b (Z780): 發現於美洲原住民中,主要是墨西哥
- Q1a2a1c (L330): 蒙古主要分支,在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中也有發現。其他發現的國家包括烏克蘭、土耳其和希臘(可能來自於蒙古人和土耳其人)
- Q1a2b (L940): 發現於中亞、阿富汗、印度、俄羅斯、喬治亞、匈牙利、波蘭和德國
- Q1a2b1 (L527): 只發現於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區域
- Q1a2b2 (L938): 發現於安納托利亞、立陶宛、不列顛和葡萄牙
- Q1a2b2a (L939): 發現於不列顛
- Q1a2c (M323)
- Q1b (L275): 發現於俄羅斯的韃靼人中,在中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也有發現
- Q1b1 (M378): 發現於哈薩克、印度和德國
- Q1b1a (L245): 發現於中東猶太人中,在中歐和西西里也有發現
- Q1b1a1 (L272.1): 發現於西西里 (可能是腓尼基人)
歷史
父系單倍群Q被認為起源於末次冰盛期(LGM,26,000至19,000年前)後不久的中亞或北亞。 Q是單倍群P的下游,單倍群P同時也是單倍群R1a和R1b的祖先。 單倍群Q快速分化成兩個主要分支:Q1a和Q1b。 在末次冰盛期之後,隨著氣候變暖,北部Q1a部落擴展到西伯利亞。 有些Q1a在16,500至13,000年前的某個時候跨越過了仍然冰凍的白令海峽到達美洲大陸。 Q1b部落留在中亞,後來向南移向中東。(一)Q1a:西伯利亞與美洲原住民
(譯者註:這裡指歐洲的Q1a單倍群來源)許多單倍群Q1a的分支被認為是由匈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帶來的,他們都起源於阿爾泰地區和現代蒙古周圍。根據佩特科夫斯基等人在2006年的論文,以及Kang等人在2013年的論文,鐵器時代的蒙古國匈奴遺址中和新疆地區發現了單倍群Q的存在。現代蒙古族屬於Q1a的各種亞群,按照頻率從高到低分別是Q1a2a1c(L330),Q1a1a1(M120),Q1a1b(M25)和Q1a2a2(YP4004)。其中,M25分布於北高加索地區(1,000年的BZ640分支),波蘭和匈牙利(1,750歲的BZ1000分支),愛爾蘭北部(YP1669分支),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Y16840分支)和阿拉伯(F5005分支)。Q1a也是美洲原住民的主要父系。科學家對距今12,600年前來自美國克洛維斯文化遺址的Anzick男孩的基因組進行了測試,證實了在末次冰期結束前,單倍群Q1a2a1(L54)已經存在於美洲大陸。現代美洲印第安人絕大多數都屬於Q1a2a1a1(M3)分支。由於該分支對美洲大陸是獨有的,而Anzick男孩並不攜帶M3突變,所以M3突變可能是在Q1a2a1到達美洲後才產生的。(二)Q1a:斯堪的納維亞迄今為止在歐洲發現的最古老的單倍群Q是由Mathieson等人於2017年測試的來自中石器時代拉脫維亞的Q1a2-L56樣本,同樣在2016年發掘於伏爾加河中部地區的赫爾曼斯克文化(公元前5,200-4,000年)中也發現了Q1a2-L56樣本。赫爾曼斯克文化是顏那亞文化的祖先,顏那亞文化代表了紅銅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原始印歐語人群的故鄉。 Q1a2可能與單倍群R1a-Z284(通過波蘭)或R1b-U106(通過多瑙河)一起前往斯堪的納維亞,或者自中石器時代以後一直存在,正如其在拉脫維亞那樣。這兩種情況都是可能的,因為現代斯堪的納維亞人屬於L56的兩個不同分支:Y4827和L804。這兩個分支的年齡都只有3,000年,那個時間正是北歐青銅時代。在史前東歐地區,來自西伯利亞的Q1a2所對應的母系可能是線粒體DNA單倍群C4a和C5,這些單倍群在烏克蘭新石器時代第聶伯 - 頓涅茨文化遺址、俄羅斯西北部的中石器時代卡累利阿遺址、東歐大草原青銅時代的地下墓穴文化中都有發現。當代C母系主要存在於西伯利亞人、蒙古人和美洲原住民中,這些人群恰好也共享父系單倍群Q1a2。對東歐地區的古代樣本基因組分析也同時證實了樣本存在少量與美洲印第安人相關的常染成分。奇怪的是,M3的平行支系L804現在僅在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德國,英國和法國北部在內的日耳曼國家發現。像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分支(L527> Y4827)一樣,它的遺傳多樣性表明,這個支系大約共祖並擴張於3,000年前,即北歐青銅時代。目前還不清楚Q1a2-L804何時以及如何到達歐洲,可能是很久以前,在冰期後期或中石器時代,也可能與Q-Y4827同時到達。或者,L804可能是伴隨蒙古單倍群N1c1的一個次要譜系,與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達東北歐。(三)Q1b:中亞與印度伊朗Q1a多見於蒙古,西伯利亞和美洲原住民,而Q1b1(F1213)似乎起源於中亞,並在早期就遷移到南亞和中東。歐洲Q1b1頻率最高的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5%)和西班牙裔猶太人(2%),這表明Q1b在2,000年前的猶太人大流亡之前就出現在黎凡特地區了。實際上,猶太人的Q1b都屬於約2,600年前形成的Y2200分支。 Q1b1的其他分支遍布整個中東地區,包括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黎巴嫩(2%),以及在南歐(克里特島,西西里島,伊比利亞西南部)腓尼基人定居的偏遠地區。這意味著Q1b最早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就出現在黎凡特地區了,遠早於匈人的大遷徙。一個假說是Q1b在青銅時代晚期與單倍群R1a-Z93(印度伊朗)一起從中亞遷移至中東。中東Q1b1a(L245)分支的年齡估計為4,500年,大致對應著原始印度伊朗人群向中亞擴張的開始。另一個分支Q1b1b(Y2265)位於中亞,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這一分布同樣適用於印度伊朗人群的擴張解釋。Q1b1可能不是原始印歐人群中的一支,因為它幾乎沒有樣本來自波羅的海、斯拉夫和日耳曼國家。儘管如此,假設Q1b1是烏拉爾山脈或中亞的土著,並且在青銅時代(無論是辛塔什塔文化或安德羅諾沃文化)被印歐人群的印度伊朗分支所吸收,然後伴隨著印度雅利安人擴散到印度,伊朗和近東。 Q1b1可能與R1a-Z93同時定居於黎凡特,因為這兩個單倍群在猶太人和黎巴嫩人中以及歷史上由腓尼基人殖民過的地區都有發現。常染色體分析證實,所有黎凡特人(猶太人,黎巴嫩人,巴勒斯坦人,敘利亞人)擁有大約0.5%的東北亞(蒙古人)常染成分。由於這些人群中缺乏來自蒙古地區的mtDNA,因此這些東北亞常染成分只能由黎凡特人群中佔比2%的Q1b1父系來解釋,這是黎凡特人中唯一來自蒙古地區的父系起源。
(四)Q1b2:南亞與Q1b1不同,Q1b2(Y1150)幾乎只存在於印度次大陸。 兩個Q1b分支在大約1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相互分離。 關於這個分支的數據仍然很少,但是可以合理地認為,自從上個冰河時期結束以來,至少在印歐人遷徙之前,該分支存在於南亞。著名人物
根據奧本海默家族其他成員進行的商業測試,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屬於單倍群Q1b。奧本海默在曼哈頓計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認為是原子彈之父。Deepak Chopra(生於1947年)是印度裔美國作家,公眾演說家,替代藥學倡導者,以及新時代運動中的一位傑出人物。 他被PBS電視系列節目Finding Your Roots發現屬於單倍群Q1b-L275。
拉里·大衛(生於1947年)是一位猶太裔美國喜劇演員、作家、演員、劇作家和電視製片人,以美劇《宋飛正傳》和《消消氣》的創作者而聞名, 他被PBS電視系列節目Finding Your Roots發現屬於單倍群Q1b。托尼·庫什納(生於1956年)是美國劇作家和編劇。 他於1993年因戲劇《天使在美》而獲得普利策戲劇獎。 他與Eric Roth於2005年合作撰寫了電影劇本《慕尼黑慘案》,並在2012年撰寫電影劇本《林肯》。這兩部電影均備受好評,為此他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由於他傑出的工作,他於2013年獲得了巴拉克奧巴馬總統頒發的國家藝術勳章。他被PBS電視系列節目Finding Your Roots發現屬於單倍群Q1b。Q單倍群的其他著名成員- 奧本海姆家族:是一個德國猶太銀行家族(Barons),至少自18世紀以來一直是歐洲市場銀行業和金融業的著名家族。據「福布斯」雜誌的「家族歷代」報道,奧本海姆家族在46位家庭成員中分配了數十億美元的財富。
- 阿爾弗雷德·克魯帕(Alfred Krupa,1915-1989):是克羅埃西亞反法西斯運動藝術的13位核心藝術家之一。他是第一個發明帶輪子行李箱的人。
- Henry Judah Heimlich(1920-2016):是美國胸外科醫生和醫學研究員。他被廣泛認為是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發明者。
- 李·范·克里夫(1925-1989):好萊塢著名演員,以西部片的角色而聞名。基於對親屬的測試,他被認為屬於Q1b1(YP740)。
- Nicholas F. Oppenheimer(生於1945年):是南非的商人和慈善家。他曾任戴比爾斯鑽石礦業公司及其子公司鑽石貿易公司的董事長,以及英美資源公司前副董事長。他是第二富有的非洲人。
- Anson Williams(生於1949年):導演、演員,主要作品《青春密語》、《The Nightmare Room》、《新成長的煩惱》。
推薦閱讀:
※【小鼠大學問】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高分paper必殺器
※孟浩巍 高通量測序技術專欄
※乙烯信號簡史 | 乙烯受體家族的「愛恨情仇」
※焦慮症海馬神經元損傷分子生物學機制及丹梔逍遙散干預的研究進展
※什麼是無創產前DNA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