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堅定的理想,也許只是假象… | 當心理學遇上職業生涯規劃

從小堅定的理想,也許只是假象… | 當心理學遇上職業生涯規劃

來自專欄簡單心理Uni17 人贊了文章

要填大學志願了,如果想成為心理治療師,我應該選什麼專業?

學電氣容易還是自動化容易?

XX大學轉專業容易嗎?

跨專業考研,公共事業管理和應用心理學應該選哪一個?

學心理學很枯燥嗎,就業前景如何?

手機振動。又有人在知乎上邀請我這個志願填報專家(偽)答題了?

謝邀!

高考一結束,關於志願填報的問題就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志願填報完了,各路考生又開始詢問轉專業事宜。專業沒轉成?跨專業考研了解一下……可是,高考結束以後才開始思考選專業的問題,還來得及嗎?

不知不覺,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已經推行了四個年頭,全國80%省市的高考改革也在這一兩年里陸陸續續拉開了序幕。不分文理的「3+3」選考模式,以專業為主的錄取模式,不僅提升了「選擇專業」的地位,更是讓選專業成了高中生們不得不從高一就開始思考的問題:

我想學什麼樣的專業?如果我想學這些專業,那我應該選考哪幾門高考科目?

這些問題不僅讓高中生們頭疼,也讓高中的班主任和心理老師們絞盡腦汁。於是,「生涯規劃」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學心理老師的備課本上,PPT里,還有他們去參加培訓的日程表中。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生涯規劃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同一性(identity)

同一性涉及多種不同的領域,本文將主要以專業/職業選擇的視角進行闡述。以下部分內容整理自「用心理諮詢知識改變生活」Seed課程《發展心理學》的課程內容。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同一性與角色混亂

「老師,我不喜歡我的專業。我不喜歡畫畫,但是我們學園林的天天都要畫圖,我實在不能忍受這樣的生活……」

在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裡,不喜歡自己專業的來訪者比比皆是。然而,本科生還有轉專業或者跨專業讀研的機會,那麼研究生呢?

「我跨專業考研來到這裡,但發現這依然不是我想要的專業,我不喜歡這樣天天泡在實驗室的生活。我在想,我中學數學學得還不錯,要不退學重新考個數學專業的研究生吧。可我還是很擔心,如果考上了,我發現數學的研究生生活也不是我想要的,這可怎麼辦呢?」

有的研究生好不容易要畢業了,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卻還是沒有走過生涯規劃的坎。

「有兩個單位錄用了我,都挺不錯的,卻代表了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還有兩個星期就要畢業了,我還是做不出選擇……拜託拜託,儘快給我約上心理諮詢吧!」

這些前來求助的來訪者,或是痛苦,或是焦慮,或是糾結,卻都處於混亂的自我同一性之中。同一性的概念最早由埃里克森引入心理學領域,在他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八個階段中,青少年期的主要衝突即為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同一性包括明確「我是誰,我的價值,以及我選擇的未來生活方向」。對於12-18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探索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和價值,又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上怎樣的生活。

但也有很多人,在18歲成年以後依然沒能建構起自我同一性,而這些未完成的同一性,也在不同的狀態下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從小就有堅定的理想是好事嗎?

同一性的四種狀態

瑪西亞(Marcia)是繼埃里克森之後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認為同一性是指青少年進行各種可能的探索,然後對自己的社會角色、理想等作出承諾(Marcia, Waterman, Matteson, Archer, & Orlofsky, 1993)。

以探索和承諾作為同一性的兩個維度,瑪西亞總結了同一性的四種狀態:

1)同一性成熟:經歷了混亂中的糾結和探索,最終達成了承諾,達到了同一性的整合。

高中生簡小單很迷茫,對於自己未來要選擇什麼專業沒有任何想法,就經常和同學談論這個話題,平時也涉獵不少自己感興趣的書,還在學校里選了一些與部分大學專業接軌的選修課。在探索中,簡小單發現自己動手能力很強,對物理、技術類的東西很感興趣,因此漸漸堅定了自己的目標,想要選擇工科類的專業。

2)同一性延緩:到了成年早期甚至中年,仍在探索同一性,進行各種選擇,卻還沒有達成承諾。

大學生簡小單很迷茫。學心理學的簡小單嘗試過人力資源管理、用戶研究、特殊教育等崗位的實習,還是不確定自己想要做什麼,甚至還想過跨專業考個研究生,但是跨考考研太難了,要不還是考個本專業的吧。可是要考心理學哪個方向的研究生呢?簡小單去約了個心理諮詢,還跑去就業辦約了就業指導,希望對自己的生涯進行持續的探索……

3)同一性早閉: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想要成為誰,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而是不經思考地認為父母或者重要他人的價值觀就是自己的價值觀,過早地把對同一性的探索和討論關閉了。

初中生簡小單不迷茫。因為做會計的媽媽經常對簡小單說:「學會計多好,一點不愁找工作。」於是簡小單從10歲起就堅定地認為自己會選擇財會類專業,長大後成為一名會計。

4)同一性彌散:沒有進行過同一性的討論,認為「這個問題跟我沒關係」。

高中生簡小單不迷茫,覺得高中階段好好學習,高考考個好成績就可以了,至於自己擅長什麼,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高考後要選擇什麼專業,今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這跟我有半毛錢關係嗎?」

在同一性的四種狀態中,同一性成熟和同一性延緩都是比較好的,因為這兩種狀態都經歷了混亂中的探索,即使同一性延緩的人還未達成承諾,卻也仍在持續的探索之中,終有一天會實現質變,找到自己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但是同一性早閉和同一性彌散的人,則是放棄了探索。雖然他們看起來一點也不迷茫,但是他們卻是真正處於迷茫之中的人。

  • 「我長大後想當一個科學家!」
  • 「我想當老師!」
  • 「我想當警察!」

很多時候,當一個孩子堅定地說出「我想成為XXX」,便會得到大人們的認可和鼓勵。但是,我們仍需要去思考,這個理想是如何得來的呢?是不假思索地認同了他人的價值觀(同一性早閉),還是在混亂之中經歷了足夠的探索和自我成長(同一性成熟)而得來的呢?

畢竟,混亂才是探索的開始啊。

如何才能看清我想要的生活?

懷疑中探索,混亂里前行

雖然「同一性對角色混亂」是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但是一個人對於同一性的探索其實是貫穿一生的。一個人的自我同一性,也有可能會隨著性別、親密關係、職業、宗教信仰和政治價值觀等領域的不同而發生著變化。

那麼,青少年應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我們又該如何在隨時都可能出現的混亂之中找到自己呢?

1.自我探索

認識自己是探索同一性時非常重要的一步。這種自我認識,更多會涉及到興趣、能力、價值觀等等。

1)職業興趣測試

  •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是使用非常廣泛的量表;
  • 「庫德職業興趣調查表」適用於小學六年級至高中的青少年;
  • 「斯特朗職業興趣問卷」適用於高中生和大學生;
  • ……

當然,被廣泛使用的問卷還有基於榮格理論的「MBTI人格測驗」,但它的信效度和科學性也在學術界備受爭議。

量表是我們可以使用的工具,但我們認識自己的腳步也不能被工具所牽制。測驗結果也許會將我們歸類,或者貼上扁平化的標籤,但我們仍需要在這些標籤里去探索更加豐富而真實的自我;測驗結果也許無法說服我們,那麼請選擇相信自己吧,因為沒有一個測驗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人或者工具會比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測驗並不是我們認識自己的終點,而僅僅只是一個起點。在測驗中,我們看到了自己渴望自我探索的慾望,也在做題的過程中開始思考: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實習和實踐

實習和實踐活動一般也是整合自我同一性的過程,我們在實習實踐中體驗未來有可能要過的生活。

實習或者實踐可能讓我們更堅定,也可能讓我們更迷茫。但這種迷茫其實也正是激勵著我們進行持續探索的一種「混亂狀態」。在混亂里,我們才開始覺醒,開始改變。

由此,當我們說出「我對某個行業感興趣,我未來想要做什麼,或者不想做什麼」的時候,我們的選擇不是盲目的,也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基於實踐和真實的體驗的

3)在學習交流中探索

閱讀書籍也是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過程。有一些志在跨考心理學的考研生在翻開第一本參考書——《普通心理學》的時刻,就發出了「心理學並不適合我」的感慨。

上課、聽講座也是很好的自我探索途徑。在校學生可以選修可能與自己未來相關的選修課,也可以通過網路獲取一些高校的公開課資源。各行各業在社會上都有一些五花八門的培訓課程,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途徑。

在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過程中,與他人保持交流也是必要的,我們可以在與他人的人際互動中認識別人眼中的自己。不論與「過來人」交談,還是與朋輩好友交談,都可能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2.認識家庭

人來自於家庭,也終會歸於家庭。一個人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因此,在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之前,有一些關於家庭的問題也是繞不開的:

  • 家庭的職業偏好是什麼?
  • 家庭可以提供的專業資源或支持有哪些?
  • 家庭的經濟水平如何?你所選擇的專業/職業會帶來哪些經濟上的開銷和收益?

3.樹立目標意識,但依然保持開放性

對於「我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不一定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但是需要有尋找和樹立目標的意識

然而,隨著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擁有了更多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ta的目標很有可能會發生改變。因此,保持開放性是很重要的,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也將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任務。

4.認識社會需要

人是社會中的人,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我們將來的樣子,也將與社會環境的變遷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此在充分的自我探索之外,結合社會需求去探索自我同一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實我們無法預測某個專業/行業若干年以後的就業形勢是什麼樣的。所以,不妨以現在的就業形勢做個參考,而具體選擇專業/行業時還是應該更多考慮、結合個人的興趣特點。要知道,社會形勢是大環境,而專業里的每一個人都是鮮活的,是有很大個體差異的。

5.學會信息檢索

很多人喜歡在網上提問:「XX大學XX專業的考研參考書是什麼?」

事實上,不論是考研、擇業,還是高考選擇專業,我們需要掌握的是搜集和檢索信息的能力。各個高校的學校官網,院系官網,招生就業官網,研究生院網,還有不少服務於考生的網站、論壇,也許就藏著你所需要的答案呢。

歐·亨利在《我們選擇的路》中寫道:「我們最後變成什麼樣,並不取決於我們選擇了哪條道路,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內心。」

願你我在自我同一性探索的漫漫長路上,都能在混亂和迷惘中探索到自己的承諾,去到心中嚮往的地方,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參考文獻

Marcia, J. E., Waterman, A. S., Matteson, D. R.,Archer, S. L., & Orlofsky, A. J. L. (1993). Ego Identity: A Handbook ofPsychosocial Research. EgoIdentity: A Handbook for Psychosocial Research.


原文發表於:從小堅定的理想,也許只是假象… | 當心理學遇上職業生涯規劃

學心理諮詢,到簡單心理Uni: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免費心理課程領取點擊→:《聽曾奇峰講俄狄浦斯期》

心理諮詢師執業直通車→:「簡單心理Uni心理諮詢師培養計劃·2018年秋季班」

推薦閱讀:

內能對高彈性的貢獻
出國讀教育|最安全的專業之一
大學專業的「殘酷」真相,看完心情複雜
北航學長:如果你有一個飛行員夢,請看看這篇
日本留學-大學官網匯總-純工具

TAG:心理學 | 職業規劃 | 大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