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形成原因是什麼?(2.0)

憂鬱的形成原因是什麼?(2.0)

12 人贊了文章

應邀重新貼回答,少許修改。

孫志超的新賬號:朝花夕拾,多謝支持?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例行通知:請關注我的新賬號,切勿給原賬號發消息,已被封無法回復。


我個人而言,不算很抑鬱,不是因為人生一帆風順或思想豁達,可能只是幸運。

記得年輕時讀過一本書,17世紀牛津學者伯頓的《憂鬱的解剖》。聽名字像是醫學書,其實是一本有趣的隨筆集,內容迂迴曲折,算是文學典故大雜燴。伯頓長期憂鬱,遂決定寫書來排遣苦悶,篇幅自然越長越好,結果誕生這部蔚為奇觀的經典。

曾經也想寫一本中國版《憂鬱的解剖》,如伯頓般旁徵博引,把經史子集關於「憂鬱」的文字共冶一爐。例如才子曹植,「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曹植曾寫一篇《釋愁文》,這樣形容憂鬱:「愁之為物,惟恍惟惚,不召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其來也難退,其去也易追。」沒抑鬱症的人,恐怕難以寫得如此維肖維妙。

文中也提及一位高人,叫玄靈先生,曹植問他有何妙法治癒抑鬱,高人答得非常飄忽:「吾將贈子以無為之葯,給子以澹薄之湯,刺子以玄虛之鍼,灸子以淳樸之方,安子以恢廓之宇,坐子以寂寞之牀。」真實撞鬼了,什麼「無為之葯」、「澹薄之湯」,哪個藥房有售?繼佛系之後,還有「道系」:不吃藥,不打針,不看醫生,緣分到了,自然無為而「治」。說白了,高人只是勸曹植修道,得道後自然陰霾盡消。理論上其實很難反駁,但倘若你不是曹植那麼好的脾氣,你大概也不會修道,只會叫高人趕緊滾蛋。

「憂鬱」的存在,跟我們想要追求幸福息息相關。其實中國文化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追逐幸福與快樂的態度,我們不少古人智慧都想談所謂的「隨遇而安」的態度。或許可以說把幸福快樂觀推至人生正確的文化根源是來自於當代的西方社會。我們期望自己快樂,也期望別人快樂——所以當自己不快樂的時候,我們會懷疑自己,當別人不快樂的時候,我們會想要修正別人。

但我們根本上很少人能做到如此,用快樂把自己的生活填滿。這就形成了問題,當我們相信自己必須快樂但又做不到時,就進入了一種雙重失落。憂鬱不再是普通情緒,而成為一個告知自己錯誤感受的狀態。

心理學家發現,當一個人感受到負面情緒,同時周圍的人給予他應該正面思考的壓力時,他特別會感覺到社會孤立與斷裂。有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受試者放入充滿激勵的海報、書籍的房間(「快樂屋」),要他們讀這些要求自己保持正向積極的信息;然後測量他們反覆回憶錯誤的思考狀態,去看他們會怎麼樣處理自己沒做好測驗的結果。(反覆思考,或稱為反芻思考,是一種導致個人憂鬱常見的思考現象,我們時常沉迷失落中無法自拔,導致憂鬱的情緒久久無法消散。)結果發現快樂屋裡的人,更加反覆地思考自己的失敗經驗,也導致更多不開心。這說明,持續追求積極也許正是讓「憂鬱」廣泛滲入生活的主因。

才疏學淺,我終究沒有動筆寫這本《憂鬱的解剖》,反正我沒有這病,無需治療。但這種「寫作療法」真的有用嗎?伯頓62歲時終究選擇了上吊。也不能斷言沒用——不寫這本書,也許死得更早。西諺云:「自然憎惡空無。」(Natura vacuum abhorret)即是說,人不能無所事事,一閑下來,不好的事情或念頭便會乘虛而入。因此,憂鬱者最好把時間安排得密密麻麻,以免被自然厭惡,「魔鬼」來襲。

推薦閱讀:

孩子有了負面情緒怎麼辦?
分手後「情緒管理法」挽回男友,你試過嗎?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情緒該用頭腦控制,還是用身體感受?
什麼時候你會控制不住情緒?

TAG:焦慮 | 抑鬱 | 負面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