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多面:娛樂化、數據生意和雷區
來自專欄劉曠4 人贊了文章
誰能想到,基因檢測這樣給人感覺很高大上的行業竟也打起了接地氣的價格戰。上個月,23魔方把個人的基因檢測服務價格從499元/件,降到299元/件。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包括23魔方、WeGene、水母基因等在內的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公司都在價格上頻繁做文章,要麼直接降價,要麼就推出更低價的服務套餐。
這不僅讓筆者想起了這幾年中國的智能音箱的價格變化,從上千元的起步價到現在的百元地攤價,天貓、京東、百度、小米這些互聯網巨頭,或多或少都用過大出血的降價戰術。但好在市場對低價的反饋比較積極,智能音箱這幾年稍微有些起色,普及率不斷升高。
雖然都在向消費者拋橄欖枝,但是兩者在實用性上卻有本質區別。智能音箱雖然不夠智能,但好歹還能滿足一些實用性需求,比如聽音樂、信息、購物等,但基因檢測的實用性在哪呢?
以23魔方為例,其基因檢測項目大致包攬祖源、遺傳(遺傳風險、遺傳特質和遺傳變異攜帶)、營養、藥物反應、運動等。但尋祖、遺傳風險之類的,普通消費者似乎看不到什麼實用性。
正如澎湃新聞此前在有關報道中提到:「這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甚至稱,儘管從業數年,身邊僅有一名同事曾經檢測過這種項目,在朋友圈曬出說自己有歐洲血統,主要就是好玩了。」
價格下去了,的確是達到「消費級」了,但消費級基因檢測也有難言之隱。
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娛樂化」帽子
基因檢測下沉到「消費級」後,雖說褪去了不少嚴肅性,變得更平民化了,但卻被無形中戴上了一頂「娛樂化」的帽子。
首先,目前的消費級基因檢測本質上是一項特殊的信息服務。無論是23魔方,還是水母基因,他們針對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服務並不是很複雜,倒有那麼點O2O服務的意味。大致的過程是消費者先在網上下單,接著就是在線下完成唾液樣本的採集,隨後採集器被寄回,一段時間後消費者可以在網上查看自己的檢測結果。
檢測結果很專業,正如前面提到的,這項服務會讓你知道自己基因的各種「秘密」。但問題在於,除此之外,完全沒有其他的附加服務。消費者在最後得到的這些關於自己的基因檢測結果,更多只是讓他們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比如我對什麼藥物過敏,我得某種疾病的概率。
既然是信息服務,消費級基因檢測逃不了的一個「審判」就是,這些信息有多少是有用的,多少是沒用的。就知識獲取效益而言,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可能比絕大多數知識付費服務都要低。畢竟《15天教你學會PS》比《生命的秘密——基因報告》要來得更實際些。
其次,「低價」賣點被不斷放大,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們不斷在瞄準消費者的「嘗鮮」感。現在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仍然處在艱難的擴張期,所有企業都在想著如何進一步打開市場。或許他們也知道消費級基因檢測目前的實際用途過於狹窄,因此更多地在嘗試激起人們的「新鮮感」。
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價格的不斷降低,從上千元到幾百元,雖說有企業聲稱這是檢測成本下降的戰略決策,但這只是表面原因。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他們知道打開市場的最佳方式就是從消費者的敏感區,即價格入手。通過壓價,自己可能就有機會進一步激起消費者的嘗鮮衝動,並佔領市場。
最後,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散發的陌生感在作祟。此前23魔方CEO周坤曾提到過中美基因檢測滲透率的對比數據,中國當前基因檢測的人口滲透率不到0.03%,而美國的滲透率已達3.75%。即使在醫療臨床領域,基因檢測的應用也十分受限,僅在某些領域有突出貢獻,比如無創產檢。
消費級基因檢測同樣面臨市場教育嚴重不足的問題,23魔方作為行業頭部企業,目前也不過擁有20萬不到的用戶。而消費級基因檢測也因為這樣的距離感而自然而然被打上「無關緊要」、「噱頭」之類的標籤。這與目前人工智慧領域的一些落地產品如出一轍,產品若讓消費者感到陌生,那麼消費者多少都會帶情緒去看,而娛樂化往往也是消費者能聯想到的第一印象。
消費級基因檢測背後的流量和數據生意
雖然作為帶有娛樂化意味的醫療性服務,消費級基因檢測仍然被資本看好。《中國基因檢測行業分析2018》顯示,排名前10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70%都有融資經歷。23魔方成立不過3年左右,總融資已超過2億;wegene在今年完成了B輪融資。
比起很多新經濟領域,消費級基因檢測的資本熱度自然是小巫見大巫,畢竟現在排名靠前的企業比如23魔方、wegene、水母基因等也不過只擁有數十萬的用戶體量。但資本習慣看未來,整個市場的發展空間是他們時刻可以為自己注射的一針雞血。
這個未來發展具體來說有兩個方面。第一點仍然是老生常談的用戶規模增長。美國老牌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23andMe成立於2006年,在2015年的時候用戶數就突破了100萬。一來這得益於美國消費者對基因檢測的認知度變高,二來則要歸功於23anMe在營銷和價格上的努力。
23andMe的路是可複製的。對於中國本土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而言,一邊可以通過降價來吸引市場注意力,一邊可以通過提高服務質量來輸出更好的體驗。事實也證明,本土企業在不斷降價的同時也在不斷收穫更多的用戶。
用戶規模增長則意味著更多的流量,對企業而言,流量能做的事有很多,可以帶來廣告收入,推廣新產品等等,這是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往後發展可以自然獲取的體量優勢。
第二點是數據價值。這幾年大數據技術應用的呼聲非常高,互聯網巨頭們在金融、社交、搜索、電商等場景下用數據幹了很多過去想像不到的事,這讓他們意識到數據的價值遠比膚淺的流量價值要更重要。
基因檢測數據的價值可能還要更高。其一,基因檢測的數據是真正的個性化數據,帶著強烈的個體標籤,是獨一無二的;其二,基因檢測屬於醫療場景,而未來每個人都會接觸到醫療場景,那麼這個數據的應用就是必然的;其三,當與血緣、家族等線索關聯時,基因檢測的數據將發揮「鏈網」式關係,數據與數據的融合又能產生很多新的數據,總價值不斷上升。
即使是當下,這些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數據也已經在2B和2C方向上有所建樹。比如23andMe與輝瑞合作分析5000名狼瘡患者的基因組數據,與基因泰克合作分析超過3000名帕金森患者的基因組數據;經緯中國投資董事喻志雲近日透露有多家知名葯企正在主動尋求與23魔方的合作;水母基因所創造的「生命教練」團隊不斷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深層次的數據服務等等。
無論是2C的醫療數據服務,還是2B的數據樣本服務,消費級基因檢測數據帶來的價值潛力已經初露鋒芒。企業和資本都不短視,他們知道,只要一直盯著數據資源的產生和收集,就有機會成為最大的「數據礦場主」。
消費級基因檢測的三大雷區
按用戶體量看,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現在仍然處在發展初期。這意味著,這個市場要變成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自然而然地,消費級基因檢測也有不少要避免的雷區。
第一個雷區就是監管。2013年的時候,23andMe曾被美國FDA(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禁止出具帶有診斷性的健康報告,當時FDA認為23andMe的測試結果沒有準確性證明。
這正是當下消費級基因檢測的一個命門,如果不夠準確,那麼這項所謂的「探索生命密碼」的服務還有什麼價值可言?而且目前行業內的一些亂象開始浮出水面,比如有企業宣稱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測孩子的天賦和潛能等。雖然現在國內在這塊的監管仍處於真空狀態,但一旦監管來臨,那可能就是整個行業的大洗牌了,屆時3000家企業可能所剩無幾。
第二個雷區就是數據安全。前段時間,新浪報道了國外DNA檢測公司MyHeritage遭黑客入侵而丟失9200個賬戶的數據安全事件。基因數據更為特殊,對企業而言,不能僅僅服務於消費者的信息解讀需求,而且企業想用這些數據賺更多錢,數據被企業保存了,企業自然有責任維護這些數據的安全。
今年以來,不少互聯網巨頭都遭遇過用戶隱私風波,如今的互聯網環境下,網民對自己的數據安全越發重視。若是一著不慎,初創企業很可能因為用戶的不買賬而滿盤皆輸。
第三個雷區就是倫理。凡是科技,都會帶有倫理問題,克隆、核廢料處理等技術都曾引起過比較嚴肅的倫理問題。基因檢測也一樣,致病基因帶來的思想負擔由誰負責?致病基因帶來的歧視問題又該怎麼解決?這些倫理問題可以說是基因檢測的「原罪」。
雖然23魔方、wegene等企業都成立了倫理委員會來監督整個基因檢測的過程,但倫理監督是一種長期需求。所以要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順利避開這些倫理問題,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當然,雷區歸雷區,它可能只屬於那些「投機分子」和「破壞分子」,而不屬於那些勤勤懇懇的企業。但不管怎樣,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消費級基因檢測仍然是個好標的。不過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希望這項一直降價的高大上服務能儘快表現出更多的實用性,好讓人們有更多理由去主動嘗鮮。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
推薦閱讀:
※基因檢測存在的意義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準確率高嗎?
※孕期檢查系列文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是什麼鬼
※纖美基因 | 基因檢測與常規體檢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