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給女孩底線教育,給男孩陽光教育

教育|給女孩底線教育,給男孩陽光教育

來自專欄橙叔叔4 人贊了文章

作家羅松講過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於女孩。

一個青春期女孩凌晨才回家,過了幾天,父親約她外出喝酒:「盡量喝,喝醉,爸爸帶你回家。」那一晚,女孩醉倒在吧台上。

第二天,她一醒來,就看見了父親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你記得昨晚喝了多少酒醉倒的嗎?一共是兩杯啤酒跟五杯角HIGH,記住,這就是你的極限。

世界上有很多壞人,我沒辦法永遠在身邊保護你,所以才讓你知道你的極限,你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

第二個故事關於男孩。

一個14歲男孩,在書亭看到了一本很喜歡的書,可是身上沒帶那麼多錢,於是就偷偷把書藏進了懷裡,不料卻被老闆發現了,把他扭送進了派出所。

很快,孩子的父親趕到了。男孩低著頭,等待父親的大罵。但父親並沒罵他,而是對書亭老闆說:「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只是因為沒有帶足錢才這樣做的。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

出了派出所,父親停下腳步,對滿臉羞愧的孩子說:「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聽著,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裡留下陰影,好好學習和生活,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講完這兩個故事後,羅松說了一句我非常認同的話:

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

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

1. 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

對於女孩的底線教育,我覺得有四點特別重要。

第一個底線教育:身體底線。

2018年新年的第一天,一條名為《我要實名舉報北航教授、長江學者陳小武性騷擾女學生》微博驚震了互聯網。發文者,是被武大教授性騷擾的一名研究生羅茜茜,在這個故事中,陳小武正欲霸王硬上弓時,羅茜茜就大哭大鬧起來。她沒有像其他7名被騷擾的女孩子一樣,迫於導師的心理打壓和恐嚇而默默忍受。

因為父親對她說過一句話:「千萬不要為任何事情出賣身體,以換求什麼好處。」

所以當危險降臨的時候,特別是身體受到侵犯的時候,她選擇了抗爭。而看見羅茜茜大哭大鬧,陳小武生怕驚動了鄰居,於是立馬停止了侵犯。就這樣,因為父親的教育,才避免了多一次的悲劇。

事後,羅茜茜更是直接去找了院系領導:「我想從『直博』轉為『碩士』。」但因陳小武阻撓,沒有成功。這時候羅茜茜仍然選擇不妥協,繼續尋找機會。終於發現學校有很多交流項目,她尋得一個,毅然出了國。

何為身體底線教育?

用羅茜茜父親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一定要告誡女兒:

不要為任何事情出賣和傷害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底線教育:生活底線。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女兒考上大學後,父親給她寄錢。「1200元夠不夠?」

女兒回答:「夠了。」父親又說:「想買什麼就買,別虧自己。」女兒聽了,半天不作聲。父親覺得奇怪:「怎麼了?」女兒說:「室友和我一樣,每月家裡也是給1200元,但她生活質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麥當勞……」

父親說:「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誤學習。」

「她沒有打工,是在談戀愛。有一次她約會回來對我說,其實她不喜歡那個男生,只是喜歡他替自己買單而已。她還說我傻,可惜了這張臉,如果她有像我這樣漂亮的臉,根本不用向家裡要錢。」

父親放下電話,立即給女兒打了1500元,回家又給女兒發了一封郵件:

「從這月起,我每月給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買零食。還有,如果你戀愛了就要告訴我。我每月再給你500元,作為戀愛經費。請你一定要記住,每次約會,都不要忘了帶上自己的錢包,你要學會並習慣為自己所愛的人埋單,這樣你才有資格獲得一份有質量的愛。」

這位父親用行動告訴我們,生活的底線就是做一個經濟獨立的女人,這樣才有足夠的尊嚴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利用別人的愛來獲取本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經濟不獨立,人格便不獨立。

人格不獨立,愛情便不獨立。

第三個底線教育:感情底線。

很多女生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犯傻」,特別是在戀愛面前,甚至因為喜歡一個人,而讓自己變得很卑微。

作家柒柒曾寫過一次慘痛經歷:

大三時,她愛上一個男生。男生喜歡吃魚,柒柒就在寒冽的冬晨,在河邊守候數小時,為他買最新鮮的魚。兩人吵架了,明明不是自己的問題,柒柒也要站一整夜的綠皮火車,去他的城市,跟他說聲對不起。大冬天,例假來了,她蹲在地上,要把他的臭衣服洗得乾乾淨淨。

柒柒以為,這樣就能換來他的真愛。可是,沒當她為他付出許多的時候,換回的總是那句:「煩不煩,我正忙。」即便這麼忍氣吞聲,柒柒最後還是失去了他。

我們為什麼要為了迎合一個人而委屈自己呢?親愛的女孩們,不要再做這些感動自己,但卻用在了不值得的人身上了,一個人的付出是有底線的,那就是感情底線。

多年後,回憶這段感情經歷時,柒柒這樣寫道:

「我一直以為妥協一些將就一些,這個世界就會為我讓出一席之地,後來才知道:你永遠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不要在一個不愛你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更不要為他無底線地犧牲自己,因為你永遠無法感動一個不愛你的人。」

第四個底線教育:生命底線。

2017年,最讓人燒心的案子,無疑就是「劉鑫江歌案」了。劉鑫與男友陳世峰發生糾紛後,被威脅,於是向好友江歌求助。江歌為了幫助劉鑫擺脫陳世峰,與陳世峰在出租屋外發生爭執,結果被陳世峰亂刀捅死。我們不是為了職責誰誰誰的過錯,而是應該思考,在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選擇保護自己呢?

「我們一生中,總難免遇到惡人。當遭遇惡人時,如果你沒有能力和歹徒鬥爭,就應該打迂迴的戰鬥,不管手中的東西有多麼重要,都不應該和其發生正面衝突。就想遊戲一樣,懟不過我還不能跑嗎?

有時候舍財保命才是正當的選擇,我們不想再看到因保護自己的財物而丟了生命的新聞了。生命高於一切,沒有什麼物品能比生命更重要。

2.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

對於兒子的陽光教育,

我覺得也有四點特別重要。

第一個陽光教育:冒險教育。

我從小就在海邊長大,小時候在海邊學游泳,一開始總是要穿著救生圈或者戴著泳圈,學了有兩三個月,一直不敢脫掉救生圈下水。有一次,我還沒來得及穿上救生衣就被我父親踢下水,再喝了幾口超級鹹的海水之後,我發現我完全可以離開救生圈和救生衣下水游泳。

有時候不冒一下險,你都不知道自己會什麼。

我有個發小,他最喜歡帶兒子去探險。

比如,上周他就帶兒子野營去了。原本那只是一個景區,但發小告訴小孩:「這上面可能有野豬出沒,你敢跟爸爸一起去嗎?」

那晚,父子倆在帳篷里,似乎聽到了野豬的叫聲。發小把一根木棒遞給兒子,自己也抄起一根,假裝守衛起來。

得益於多次這樣的「冒險教育」,發小兒子的膽子比一般孩子大得多,他堅毅果敢,成了十足的男子漢。

現在很多家長總是這麼教育兒子:

「那裡不能去,太危險了。」

「這個地方不能呆,有危險。」

教育家理查德說得好:

「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墨守成規,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創新。」(前提是一定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第二個陽光教育:規則教育。

作家林曦講過一個教育故事:

孩子與同學打架,回家後大哭。

我問他:「你很委屈,很生氣嗎?」

孩子說:「嗯,我要報仇。」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麼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電視里一樣,用劍刺他。」

「好,這樣很解氣,爸爸幫你準備一下。」

過了一會,我抱著衣服和被子下樓。

孩子一臉驚訝:「你怎麼拿這麼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會被帶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個月,所以要給你帶換洗衣服;如果用劍的話,就要呆很長時間,肯定得準備被子啊!」

孩子紅著臉說:「真的會這樣嗎?」

我回答:「嗯,法律規定是這樣。」

「那我們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氣嗎?」

「其實我也有錯,我不生氣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當我們教完孩子冒險精神後,後續的我們還要教會孩子遵守規則,兩者結合,才能平衡,否則光有勇氣是遠遠不夠的,那隻會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粗魯的人。

第三個陽光教育:挫折教育。

前段時間,在央視看到一故事。

一長途車司機,因為常年不在家,就利用寒假帶著兒子一起出車。在翻越一座大山時,車子壞了。父親趴在雪地上修車,一趴兩小時。車修好,衝上山頂那一刻,他告訴兒子:「你記住,人生就是這樣。關鍵時候就得咬著牙往前沖,衝上去就能看到萬丈霞光。」

後來,他兒子考上了博士。在畢業典禮上,兒子說:「我之所以能跳出農門考上博士,是因為父親從小就告訴我:生活中打倒我們的絕對不是挫折,而是面對挫折時的消極逃避態度。你要學會把每一次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都轉化成一次學習機會。

很多時候,孩子會從父母的身上學到很多,這不關父母的智商、學歷,可以說,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必須努力成為那樣的人。

現在的很多小孩都經受不了挫折,那是因為他們缺少挫折教育。

第四個陽光教育:獨立教育。

一位我尊敬的公務員朋友,講過他父親教他做人的故事:

他爸在他暗戀一個姑娘時說:「一個姑娘不會因為你專一痴情而喜歡你,只會因為你優秀而喜歡你。」朋友感嘆:真是醍醐灌頂。

初中一年級,他爸問他。「怎麼才能讓別人尊重你?」「我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我。」「錯了。是實力。」朋友感嘆:太他媽深刻了。

他父親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但說話從來輕聲細語,只對他說過一句狠話:「不要妄想我會給你報銷發票。」朋友感嘆:這句話,成了我的做事準則。

後來,他身邊很多同事都犯事入了獄,但他卻一直清清白白、平安無事。他感嘆:「所以我一直很感謝我父親。」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

「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推薦閱讀:

教育孩子從溝通開始(七)
為人父母,為人師表—俄羅斯家庭教育點滴
作者沒獲得學位真是反應了學術界的良心——關於《教養的迷思》
快6歲小孩以自我為中心,脾氣急躁,對長輩不禮貌,跟外公鬧起來了,我爸媽不願意帶了,該怎麼辦?
11張圖揭示家庭教育的真相,孩子的問題90%錯在家長!

TAG:教育理念 | 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