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梁濟自殺前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

轉載----梁濟自殺前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

來自專欄西飛的學習4 人贊了文章

自殺前三天,即1918年11月7日,已經下了決定的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正在北京大學當哲學講師的兒子回答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濟說罷離開了家。這是他留給兒子的最後的話。

梁漱溟幼年時的全家福。前排中間為梁漱溟,兩邊為兩位妹妹,右一為長兄;

後排左一為母親,左二為祖母,左三為父親梁濟(資料圖)

本文摘自《史客1201·一脈》,薩蘇主編,金城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文史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梁家籍貫廣西桂林,而到梁承光一代,聽朝廷命剿捻軍,最後在山西做官並卒于山西,留下妻兒。梁的兒子梁濟只有8歲,家貧不得回廣西,母親帶著他到北京討生活。在母親的督導下,梁濟喜讀戚繼光論兵書暨名臣奏議,涵養出忠賢胸臆。光緒十一年,梁濟27歲,考中舉人,他的父執多貴,而他不求聞達,直到40歲才當官。梁濟做過文化官員、內閣中書(四品)、民政部主事(相當於處長),十餘年不升不調。

梁濟的官職不大,口碑卻隆。他自承:「吾最得意之事,肩挑負販、拉人力車者多識我。常於途中遇襤褸苦人,大呼曰:『梁老爺,你好嗎?』」據說有趕驢車的看到他,居然叫出他的名字,請他上車。《清史·忠義:梁濟傳》有載:「濟以總局處罪人,而收貧民於分局。更立小學,課幼兒,俾分科習藝,設專所授之,費省而事集。」

辛亥革命爆發,清廷遜位,共和建立,梁濟辭職家居。民國的內務部總長一再邀請他出山,他拒絕,避居城北隅彭氏宅。易代變革,在人心中掀起的波瀾是巨大的,對梁濟(他的字即是巨川)來說,這一變易是難濟未濟了。他認為:「中國每個朝代滅亡都有人或許多人為之殉,清亡無一人殉,這在歷史上是可恥的,既然如此,我來做這件事。」因此在民國元年,梁濟就向神明、父靈起誓殉清,並著手寫遺書。

但梁濟絕非愚忠,他清楚清王朝的專制腐敗與積貧積弱,他的視野極為廣泛,讀過嚴復翻譯的不少西洋名著。1902年,友人彭翼仲創辦北京最早的白話報《京話日報》,對這一新事物,他從物質和精神上也給予了不少支援。因此,辛亥革命爆發後,梁濟的態度是旁觀。次子梁漱溟參加反清的京津同盟會,他只是以「謹身以俟天命可也」相勸,並未表示強烈反對。他自己曾明確表示,內心「極贊共和」。

因此,從他計劃殉清,到實現,整整七年,他都在觀察新的時代社會,他對民國寄予過希望,然而他失望了。他一度以為「革命更新,機會難得」,可藉機舒緩社會矛盾。雖說「國粹莫大於倫常」,不能輕易更改;但若使「全國人民真得出苦厄而就安舒」,則價值相抵,可以「不惜犧牲倫常以為變通之策」。故「辛亥革命如果真換得人民安泰,開千古未有之奇,則拋棄固有之綱常,而應世界之潮流,亦可謂變通之舉」。但他痛心地發現:「今世風比二十年前相去天淵,人人攘利爭名,驕諂百出,不知良心為何事,蓋由自幼不聞禮義之故。子弟對於父兄,又多有持打破家族主義之說者。家庭不敢以督責施於子女,而雲恃社會互相監督,人格自然能好,有是理乎?」

梁濟甚至知道人們會怎樣看待他的自殺,也許他知道有人會稱他為「梁瘋子」。他說,只有那些「注重須先有良好人民而後國可以立,不專靠死板法律以為治」的人,才是「真能知我心者」。

1918年,梁濟60歲生日前夕,為準備給他祝壽,家人進行大掃除。他因此到朋友家小住,說生日那天回來。結果生日前三天即民國七年十一月十日,梁濟自沉於別墅附近的「凈業湖」,即今天的積水潭。他留下遺書《敬告世人書》中說:「國性不存,我生何用?國性存否,雖非我一人之責,然我既見到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後喚起國人共知國性為立國之必要。」

可以說,梁濟絕非遺老,也毫不糊塗,他說:「吾因身位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吾國數千年先聖之倫理綱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以對於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於吾頭腦中,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容不殉。」他自己如此通透:「效忠於一家一姓之義狹,效忠於世界之義廣,鄙人雖為清朝而死,而自以為忠於世界。」

遺憾的是,梁濟這樣的中國人在我們文化里如此罕有,他至今都被人們忽視。他的兒子梁漱溟認為,他有任俠、認真、不超脫等特點,這些精神個性也影響了孩子。但實際上,這個60歲自我了斷的中國人極為開通,他對友人對孩子都是和藹的、循循善誘的。梁漱溟追憶兒時趣事時說:他積蓄的一小串銅錢不見了,吵鬧不休。父親在庭前桃樹枝上發現,讓他去看。梁漱溟看時,見樹上有父親寫的小紙條:一小兒在桃樹下玩耍,偶將一小串錢掛於樹枝而忘之,到處向人尋問,吵鬧不休。次日,其父親打掃庭院,見錢懸樹上,乃指示之。小兒始自知其糊塗。

梁濟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是莊重的,平等的,又是尊重的。在梁漱溟的記憶中,父親對他「完全是寬放」的,甚至「很少正言厲色地教訓過我們」。他「只記得大哥挨過打,這亦是很少的事」,他自己則「在整個記憶中,一次亦沒有過」。

梁漱溟到讀四書五經的年齡了,梁濟不讓他讀,而讓他學習《地球韻言》。年輕的梁漱溟拒絕家中提婚要求,想出家當和尚,梁濟雖不以為然,但也不明示反對……他的影響是有力的,使得梁漱溟在處事做人上跟他一樣,以至於在梁漱溟17歲時,梁濟贈其兩個字「肖吾」。

自殺前三天,即1918年11月7日,已經下了決定的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正在北京大學當哲學講師的兒子回答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濟說罷離開了家。這是他留給兒子的最後的話。梁濟的死,在京城有過一些影響,徐志摩、陶孟和、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傅斯年、梁啟超等人都有過評論,他們多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尊敬。

自然,父親的自殺對進行人生思考也想自殺的梁漱溟是一個啟示。有人說,「民族血脈的新舊交替,這驚遽的時刻總要有人來表現,梁濟選擇了表現;這驚遽的時刻過後總要有人去承擔,梁漱溟選擇了承擔。」梁漱溟選擇了活下來,並開始了他傳奇而高壽的一生。

推薦閱讀:

梁漱溟
梁漱溟:最後的大儒
舉頭三尺有神明|牟宗三|梁漱溟
陳岱孫、周培源、梁漱溟、馬一浮
儒佛異同論---梁漱溟

TAG:儒家 | 梁漱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