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時,不得不注意的五點
4 人贊了文章
我們這一生,幾乎所有的矛盾都來源於與他人相處上,
與人相處,這是個需要不斷發掘與進步的話題。
今天想聊一聊我最近覺得很重要的五點:
一.人情味
「人情味」這個詞,我覺得讓自己真正的去理解它太重要了,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溫和性。
所謂的一個人看起來柔情似水,大抵就是ta理解到了與人相處的真諦。
有次出去旅遊,和一群夥伴一起玩狼人殺,當時有一個不太熟悉的女生,從開始玩的時候,就極力在證明自己很會玩,不管是別人犯錯誤時,她第一時間衝出來指正,告誡別人應該怎樣怎樣;
還是到自身,不停的表達觀點,質疑遊戲的規則,想要多麼鋒芒畢露。
一局之後,我改變了我對她的看法。
因為第一天見面的時候,她給我們的印象是樂於分享,熱情似火的女生。
可是在熟知之後,你發現她不僅僅是熱情,她甚至是將這種「熱情」附帶到了數落別人身上。
我從來就不喜歡老是數落別人的人,雖然不會表面表示厭惡,但我會在心底留一個底,覺得這個人沒有「人情味」。
也就是說話太不經大腦,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雖然生而為人,難免會說話犯錯,但當一個人把這種「說錯話」,「不考慮別人感受」,變成一種習慣之後,久而久之,ta給人們的主觀印象就會帶刺。
好像每個班上都會有那麼一群調皮的男生,他們會在班上經常數落那些他們認為「長得丑」「長的胖」的女生,他們調侃成性,惡語連篇。是,當時的他們是不諳世事,可是即使在多不諳世事的年紀,數落別人就有可能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很多人可能還會因為少年時期被數落的話造成很嚴重的心理陰影。
我至今都記得以前初中班上有幾個男生說話有多難聽,雖然不是對我說的,但我仍然覺得無法忍受,甚至一直記憶猶新,不是說想對他們打擊報復,而是自此心裡就把他們放到了相應的位置,一個絕對不會想要深入接觸的位置。
這樣的話語,不分年齡,是你從小,心底就應該界定的尺度範圍。
教養越好的人,打小接受的教育會越良好。
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那些書香門第之家出來的人,給人的感覺是 溫文爾雅,知書達理。他們從不會去觸犯涉及到別人尊嚴的東西。
打趣的方向太多了,能不涉及過多評價別人的層面,那就不要說。
這裡所說的數落,不是平時開玩笑打趣的數落,而是要有一個度。
那麼這個度要怎麼去界定呢?
觸及個人喜好的事情不過多評論
每個人都有自己極度喜歡的東西,你平時可以調侃,但顛覆ta所喜歡的人或事物的底線、道德、侮辱的事情,不要觸及。
因為真的可能會觸底反彈,而這個時候的反彈,絕對是你所不能承受的那種反彈。
不要把個人的喜好跟家庭教養聯繫在一起
教養這個層面太隆重,已經觸及到家庭層面。
不管關係多好的朋友,有些話都是不能說的。
或者說,越是關係好的朋友,越是知道哪些話不能說。
說了會得罪人的話,不說沒人會指責你時,那就不要說。
二.要更多的去「聽」
奇葩說第四季結束的時候,泉靈說,她覺得「聽」比「說」重要多了。
雖然他們是一個辯論、說話的節目,但聆聽是對自我的一種吸收,你可以汲取到很多來自別人的,不一樣的,新穎的,並且有用的觀點。
當你在說服一個人的時候,你在說服的其實不是這件事情的本身,你試圖絆倒ta建立起的觀點,讓你的觀點凌駕於上,你在湮沒ta的虛榮、倔強,亦或是一直的信以為真。
可是如果ta接受你的觀點,那最大的贏家其實不是你,是ta,ta找到了新的價值觀,建立起了城堡的又一塊磚瓦。
如若ta沒有接受,那你也不必再說了,不會接受就是不會接受,贊同是強求不來的。
可能每個人的圈子,都有那麼一類人,他們幾乎不主動表現,當他們主動表現的時候,往往是一場討論快要結束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說的話,不僅僅是自己的觀點,更加融合了別人的觀點,這樣他們的觀點才可以說的上是「妙語連珠」。
他們有才,可又不僅僅是有才,更是懂的去吸收別人的「才」。
學習能力才是最佳的利器。
一個人如果不具備學習能力的話,無論ta走了多少路,聽過多少道理,ta都始終無法轉化成自身的力量。
所以懂得聆聽的人,他們總會從別人身上發現閃光點,找到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而不是只顧著自我表現。
而是謙遜,努力和上進。
而且人都是一個會過分美化自我的個體,不管承不承認,我們找別人攀談,亦或是電話上的傾訴,微信上的聊天,都更多的是為了抒發自身的情感,表達自己的觀點。
如若自身的觀點受到了支持和讚美,那自然會是景上添花,暗自得意。
當你的朋友想找你聊一聊,你發現ta有很多想傾訴的東西,那就讓ta說,等ta說完你再回話。
可是「聊一聊」的界限也要清楚,有些有違自己三觀的人,ta所說的話,你要不願過多吸收,你發現你們的價值觀簡直就是背道而馳,那就告訴自己,只此一次,絕無下次。
我們總是要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的,時間很有限,不要為了自己不贊同的東西去浪費時間。
三、真誠的讚賞他人
可能很多中國式父母都有同樣的習慣,他們總是不習慣去讚美自己的孩子。
我的父母也是,從小接受的讚美微乎其微,雖然不能說這是造成我小時候經常自卑的原因,但那是因素的一部分。
所以我覺得我以後如果當母親了,該讚美的時候,我絕不會憋著,讚美其實並不會讓孩子得意忘形,只要你時不時告訴ta,「你很棒,但也要一直努力。」
而所謂的真誠,就是站在實際的出發點,實際的去讚美,不要讓人覺得,這些讚美都是恭維。
以前班上有一個女同學,她每次夸人,都可以讓人感覺到「浮誇」,你不會覺得這些誇讚有多美妙,反而覺得渾身都是雞皮疙瘩。
歸究是因為她能把你吹到天上去,但誰心裡對自己沒點那啥數呢?
四、拒絕批評與抱怨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同樣,人也都是喜歡讚美,拒絕批評的。
在高一的時候,我有一個玩的很好的同桌,她很有主觀意識,但很多東西我都覺得不贊同,一開始我會表達出我的不贊同。
直到有一次,她告訴我說,我老是站在和她對立的立場,她覺得很不舒服,甚至覺得我構成了對她的一種批評。
我一瞬間醍醐灌頂。
從此以後,我知道了有些不贊同的觀點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你去找尋與你觀點不謀而合的人就好。
試圖的指正,別人根本接受不到,甚至覺得你在批評ta.
就像在一段感情中,如果你發現你遇到的是一個浪子,你發現你當初好像瞎了眼。
那沒關係,承認自己曾經自己瞎了眼,退出來離開就好了。
不要妄圖以為你能拯救浪子,承認自己愛錯了人已經很難了,改變浪子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那不如放開手,去擁抱外面的一片森林。
是的,外面是有一片森林的。
有個喜歡的女作家,她說她從不對父母批評,指正,她更多的是遵循父母的意願,她就是小時候我們聽到的別人家的孩子。
她覺得批評是這個世界上最沒用的事情,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她選擇去接受。
只要她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就夠了,每個人所附帶的屬性都是有由來的,你不了解他們所成長的背景,和談指正?
人的習慣,為人,都是長期養成的,不是一兩句批評就可以顛覆的。
看過王菲的一個採訪,她說她不曾有一個念頭有過不生下李嫣,她那個天生有點小缺陷的孩子。她的信仰不允許她這樣做,她不去抱怨孩子的天生缺陷,而是轉身與李亞鵬一起成立了「嫣然基金」,幫助了這個世界上的千千萬萬的唇齶裂患者。
她用救贖去解救了抱怨,用信仰解救了千千萬萬個生命。
五.客觀的看待他人
有一個現象是,在大學的時候,你覺得身邊的同學都和自己差不多。
等真正出了社會要不了三五年,你會發現你們之間的差別可以說是千差萬別。但其實在大學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就存在「差很多」,只不過因為你看到的,接觸到的,都是課程,成績,偶爾的寒暄,所以覺得自己和別人差不多。
但其實人和人之間的特質和能力本來就差別巨大,很多時候你覺得別人膚淺,那也是因為你們總是遊走在淺顯的表面話題,不曾去深入探討過。
那註定和很多人,也只是不了解的點贊之交而已。
這是一個一直都存在的社會現象,但只要自己能明白,那些點贊之交,本就是自己生命當中的一部分不重要的存在。
他們事業的起起落落,情緒的跌跌蕩盪,其實都跟我們關係不大,我們只需要做一個看客,幾乎不帶感情色彩的看客,去看待那部分人就好。
就好像朋友圈裡老是負能量的人,你覺得跟你的三觀背道而馳,那你可以選擇屏蔽ta,而不是刪了ta。
這樣既可以留住你們之間的情面,不管那份情面多不重要,但那也是一種尊重。
你既可以不接受你不喜歡的東西,又可以讓那份點贊之交得體些,何樂而不為呢?
之前朋友圈有一句大家都很愛轉發的話,「你要當心那些從來沒給點過贊的人,不管當面有多友好,但ta一定不喜歡你。」
我看到的時候,很贊同這句話,但也覺得實在是沒有把這個發表在自己的朋友圈,就像有些話本不必說。
我只是在心裡把那些人都過了一遍,然後告訴自己,沒關係,反正我也不喜歡你們。
但我留給了你們足夠的人情味,儘管這點人情味毫不重要,但誰在乎呢?
而且我也做好了我為人的那一部分,至於你贊不贊同,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