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媽原創) 寶寶是「按需餵養」,還是「按時餵養」好呢?
9 人贊了文章
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微信公眾號:wtmmdxb)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寶寶是「按需餵養」,還是「按時餵養」好呢?
以前西方育兒理念普遍推崇按時餵養,也就是出生後,約2小時左右哺乳或喂配方奶1次,一兩周後適度延長至3小時,然後根據寶寶情況逐漸延長餵奶間隔時間。
如今西方社會已經廣泛推崇按需餵養、親密育兒的理念了,不過仍有許多地區的產後哺乳及餵養諮詢專職人員,還在「科普」這陳舊的育兒知識。這不,我同事出國學習一年,期間孩子在國外出生,跟她聊起,這些理論都是醫院安排的免費的產後指導者手把手教的。該理念的一些擁躉者,經常對西爾斯夫婦的親密育兒理念嗤之以鼻,「他那套玩意,只有迎合中國媽媽口味,國外都沒人信他的。」近年來,隨著與西方交流與日俱增,奶粉餵養率急劇增加,西爾斯夫婦眼中崇尚最自然的哺乳理念——「一哭就喂」、「給奶就吃」的東方文明古國,早已對該理念產生了動搖。近年來興起的公眾號文章,一些「海歸」作者仍會大力推薦按時餵養,「睡眠訓練」(戒夜奶章節會提到),要麼稍寬鬆點,推薦1~3個月內按需餵養,之後開始按時餵養。還有人推崇按需餵養和按時餵養結合起來——納尼?咱沒聽明白,感覺也做不來。
「舶來品」、「洋貨」一定好?我看未必呢。這純粹是西方的文化糟粕!
其實,想明白這個問題,再簡單不過了——首先想想,按時餵養是方便大人,還是方便孩子?考慮到孩子和媽媽的感受和需要了嗎?如果自己是小貓小狗的媽媽,剛出生的小動物想吃奶,忍著不給他吃,非要定個鬧鐘喂他?哭個不停怎麼辦?飯袋子就在胸前,尋乳反射是那樣明顯,非要抱著哄,翻書上網找各種各樣引起哭鬧的原因,比如穿多了,穿少了,衣服不舒服,口渴了,解大小便了,肚子不舒服……用所謂的「5S」法弄暈孩子睡覺(具體見《夏娃的困惑——育兒謠言及行為誤區》一書)?奶頭一塞就能解決的事情啊!有必要這麼折騰嗎。
夫妻雙方商量,每周六晚上11點來一次XXOO。不是周六的時候,夫妻倆性致來了,非得找出原因分析為什麼想XXOO,是不是看「片」了,白天偷瞄辣妹了,非要雙方自己擼一擼解決完事?試問,有幾個人願意?「沒天理,滅人慾」啊!(多數人都會忍不住撲上去「放縱」一番,好么……污!)
不過,現實生活中,性生活不協調是常有的事。而媽媽、寶寶卻是相互需要的——聽到孩子哭了,抱起來喂哺是本能!奇怪的西方理念,為什麼要人違逆本能,教條地遵循,結果只是讓寶寶難過,媽媽心難安?
這些理念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麼在當年廣受新媽媽們推崇?這跟100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的行為主義理論有關。他的一番話,大家一定耳熟能詳:「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他認為小嬰兒是只有原始反射的傻乎乎的小動物,所有的一切都是後天「培訓」出來的。簡單的說,他把嬰兒看成一張「白紙」,任由大人塗抹,畫得咋樣得看大人的「能耐」。
這理念,好傢夥!一出世就廣受西方世界推崇。原來嬰兒是可以訓練的,迎合大人生活習慣、作息,乖巧可人;大一些的孩子也是能訓練的,找到方法,將來就能當科學家,當總統!目的性明顯,執行力強悍(功利啊)!定時餵養、戒夜奶、戒「奶癮」、戒含乳頭(詳見「戒夜奶」、「側卧奶睡」相關章節)、睡久了就叫醒吃、一出生就分床、睡眠訓練、杜曼閃卡、電視早教節目……很多「發明」,或多或少都受了這種理念的影響。
問題是,小嬰兒適應性真的強悍,他本來對這世界毫無了解,又很信賴和依賴養育自己的大人,自己的感受以及發出的反饋被不斷地否定、漠視,或多或少地反抗一陣,竟然真的能傻傻的迎合大人了。這些強大的適應性特性,讓幼小的生物在複雜的成人世界得以生存下來。由此,也讓所謂的「科學育兒方法」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西方人崇尚自由,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讓一團小鮮肉的到來把自己生活攪得一團糟,顯然不願意呢!新媽媽剛生孩子,都有許多困惑的地方和焦慮的情緒,這理論讓她們對接下來迷茫的生活產生控制感和安全感,潛意識裡,其實頭腦省了事——終於不用研究這熊孩子吵鬧的原因了(其實我們常會觀察到,人的大腦,有時比身體懶得多,寧可多執行些亂七八糟的方法、「理念」,也要讓大腦偷懶,少想問題……)。
客觀上,這個理念的出現,也跟人工餵養率突飛猛進地增加有關。
(1)過去,為保障新媽媽休息,剛出生的孩子被迫母嬰分離,送到新生兒室集中護理。要是每個孩子一哭就餵奶瓶,護士姐姐可得累壞了,當然是定時定點兒由專業工作人員喂哺。那麼,當這樣一個肚子撐大、腸胃不舒服、乳頭混淆、安全感缺乏、秩序感混亂的小寶寶被送回母親身邊的時候,缺乏嬰兒接觸和吸吮的新媽媽又沒多少奶,寶寶當然經常會大哭大鬧了。一個哭鬧不休的孩子會讓新媽媽疑惑不已,焦躁不安,這個情境下更容易相信這些奇怪的、代入感強、操作性強的理論。
(2)上述「奶量」章節提到過,出生不久的孩子吸吮需求很旺盛,「尋乳反射」、「吸吮反射」經常是比較原始的反射性行為,造物主設計了這些,是希望在這個時候還不是很有判斷力的孩子能「求」大於「供」,幫媽媽穩步增長奶量。奶瓶當然「求」多少就「供」多少了,經常會過度餵養。於是,吃奶瓶的孩子,感覺他像小金魚一樣不知饑飽,給奶就吃,多少奶水都能傻乎乎地吞下去。於是,孩子容易出現胃食道反流,越哭越喂,越喂越哭,經常吐奶,不好好睡覺……是常有的事情。
科學家當然會反思了,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少吃多餐!掐著點兒喂是最妥當的,別的時候哭了,不一定是想吃奶(很多時候只是想吸吮),就用抱著、搖著、拍著、安撫奶嘴等等方式,變著花樣兒哄孩子。最殘忍的,當屬「哭聲免疫法」,不理他,時間長了就不鬧了。一度,喂母乳的媽媽也變得少得可憐,這一理論得以雄霸天下,有時代背景在裡面。西方人也崇尚整齊劃一的理念,各領域特別是醫療領域特別愛寫「指南」,大家都這麼養孩子,母乳媽媽也就跟著湊熱鬧了。想像中,把孩子訓練得到點兒就吃,別的時候不哭不鬧,貌似也很方便。
不喂母乳,喂動物奶,本來就是反生物性的行為。新媽媽們很困惑,面對這個總要吃,吃完又鬧騰的小嬰兒,都不知道怎麼養孩子了。「一步錯,步步錯」。藉助這些奇怪的理論,大伙兒在反自然行為的育兒道路上越走越遠(就好比山裡種的蘋果樹,並不怎麼發蟲瘟。一旦想要批量生產,破壞生態平衡,蟲瘟自然就來了。然後發明了農藥,蟲子少了,不久產生變種,接著發明新的農藥……我們忘記了,山裡的那一棵野蘋果樹掉下來的果子,曾經也是純天然產品)。
西爾斯夫婦嚮往的,崇尚親密育兒的東方古國,這些行為就沒有了嗎?其實也不盡然。過去爸爸們早出晚歸「討生活」,為了生計,媽媽們也得經常出門干農活,每隔大半個時辰回來一趟看看,喂餵奶。寶寶們被放進一個搖籃里,任憑哭破喉嚨媽媽也聽不到。如今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仍採用這樣帶孩子的方法,時不時就有些悲傷的新聞見諸報端,比如孩子從搖籃翻下來腦袋摔壞了,嫉妒的哥哥姐姐偷偷傷害了他們,家裡的老鼠或飼養的豬、狗咬了孩子等等。
現在,我們已經有所了解,這個理念「反自然」,「反人類」,很落後,很殘忍,打著「科學育兒」的旗號,卻十分不科學。已然有相當多的研究指出它的不合理性,主要考慮到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或可能造成進食和睡眠障礙。
不過,你可能還是心存顧慮——給奶就吃,會不會把他撐壞,會不會把他慣壞?我會不會特別辛苦?很多文章也說要「戒奶癮」、「戒含乳頭」,否則孩子奶也沒吃好,覺也沒睡好,影響生長發育呢!媽媽乳頭吃破了很疼,還容易乳腺炎!看著真是很有道理哇!
問得好。科學界也對「戒」這「戒」那的說法爭論不休。文章作者通常會傾向於援引對自己觀點有利的結論。其實,餵了母乳的媽媽回頭想想,定時餵養這事兒很麻煩,很難做到哇!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各階段嬰幼兒吃奶的特點,大概就能明白了。
1
自然狀態下,寶寶吃奶的時間和頻率,是不斷變化的。
剛出生的寶寶是清醒的,天生有尋乳反射,主動地想找奶頭含一含。如果沒能找到,困惑又有些失望的他會陷入睡眠。剛出生寶寶也挺累,這次經常會睡挺久,一些介紹母乳的書籍稱寶寶從「活躍期」進入「抑制期」,有些寶寶十幾個小時都不怎麼吃(詳見上述「奶量」章節,這時寶寶常會使用孕晚期積攢的能量物質,不怎麼餓)。很多媽媽擔心,怕孩子餓壞了,會吵醒他試圖喂母乳或奶瓶,他要麼沒吃一會兒就又睡著了,要麼非常煩躁地大吵大鬧。
第二天後接下來一周,寶寶突然馬力全開,奮力地吃奶。這是因為寶寶進入了第一個加速生長期。之後,寶寶一陣陣地生長加速,最常見於2~6周,2月、3月、6月前後,9月及1歲前後往往不如之前明顯。在這些時候寶寶生長速度很快,吃奶頻繁,間隔期短,容易睡不好覺,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攢肚子」的情形,好幾天不大便(詳見《夏娃的困惑——嬰幼兒護理及睡眠教養》一書,「大便」章節)。
生長加速期前後,是生長速度放緩的時期。有些孩子還會出現生理性厭奶期的表現。具體詳見「厭奶」章節。
因此,寶寶對奶水的需求量,是一陣陣增加和減少的。非要刻板地定時定量餵養,顯然不符合孩子自然生長規律。
2
剛才提到,寶寶在早期,吸吮需求很旺盛,「求」大於「供」,媽媽奶量也隨之快速增長。他並不需要多餘的奶水,但需要媽媽滿足他的吸吮需求,也就是網路文章妖魔化的名詞——「奶癮」。具體見下述。
3母乳寶寶經常吃得很不規律,一天之內都可能變化多端,尤其是剛出生不久的寶寶。有時吃得非常密集,十多分鐘至半小時一次,有時又3~4小時才吃一次。
不過,我們經常觀察到,喂哺牛奶的新生嬰兒的「時間觀念」貌似更強些,很多寶寶妥妥的到一定時間醒來,早期通常是2~3個小時左右,相比母乳,這個間隔時間是較長的,看上去寶寶也會睡得安穩些。這麼一對比,奶粉的「優勢」又顯現出來了。
不過,前面提到過,母乳寶寶比奶粉寶寶吃奶間隔短,是因為母乳很好消化的緣故。奶粉寶寶經常是吃得太多又不好消化,昏昏沉沉「灌暈了」而已。早期,母乳寶寶吃得勤,睡得淺,是符合當下的生長規律的——他需要頻繁吸吮滿足自己生長需求、建立安全感,也讓媽媽奶量快速上漲;睡得比較「輕」,淺睡眠時間也非常有助於他的大腦發育。傻乎乎灌暈了睡很久,只是讓大人方便和放心而已,對孩子並沒有多少好處。
因此,讓這個「隨性」的母乳寶寶習慣鬧鐘,也是挺困難的事情。
4
寶寶的個性完全不同,吃奶「畫風」差別巨大。前面「餵奶小知識」章節提到過,剛出生的寶寶大致能分為兩類,「大快朵頤」寶寶和「馬拉松」寶寶。前一種會讓媽媽感到很自豪,後一種經常睡著,每次吃很久,吃奶間隔也很短,經常讓媽媽們很擔憂。但,他們只是性格不同而已,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那麼,馬拉松寶寶該按時餵養嗎?他經常奶頭拔出來就哭,沒一會兒就「餓」。想讓這麼希望和喜愛吃奶的寶寶變成「小鬧鐘」,操作起來,可不是一般地困難呀!
5寶寶想吃奶,不都是因為餓。有時是渴,有時是太熱,有時是缺乏安全感想媽媽陪,有時是解了大小便,有時是不高興,進入淺睡眠期醒了,做夢了……不過幾乎所有原因引起的哭鬧,都能用塞奶頭安撫片刻(胃食道反流、腸絞痛等除外,有時會拒奶)。
人類的自然離乳期大概是2~4歲,弗洛伊德提出的「口欲期」,也基本與這個時期對應。期間孩子都喜歡用自己的嘴巴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外界事物,吸吮東西也很容易安撫自己,當然,媽媽的乳房是最好的安慰。如果沒吃到乳房,他要麼會不安地哭鬧,要麼會試著吸吮奶瓶、安撫奶嘴、下唇、手指、毛絨玩具等物品來安撫自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沒生命的物體,怎麼比得上來自人的安慰和體恤呢?
所以,哺乳過的媽媽們多半有這麼個經驗——不知道寶寶為什麼哭的時候,試著塞塞奶頭,他一般就會好。這反而很方便呢!不知道寶寶為什麼哭,偏不給奶頭他吃,自己一手抱著哭鬧不休的小人兒晃悠,一手對著書找「原因」,甚至讓他「哭個夠,哭對肺好」,是不是太殘忍了,自己也太折騰了?寶寶的實際問題經常沒找著,事情一點兒也沒解決,自己稀里糊塗忙著做「鬧鐘定時訓練」,為哪般?
6
新生的寶寶,從溫暖、濕潤、恆溫、安全包裹的子宮,突然來到一個充滿冷和乾燥的空氣、聲光和溫度變化的大千世界,自然會感到不安,缺乏安全感。他需要立即將最為熟悉的母親召喚到自己身邊,吃吃乳房給自己鼓點兒勁,或放心地進入夢鄉。
他與生俱來的吸吮需求需要得到乳房的安撫(自然離乳期與弗洛伊德介紹的「口欲期」相對應,這麼長時間都喜歡含東西安撫自己,並認識世界);他需要恆溫的、香甜的母乳,讓自己吃飽、吃好;他還需要母親的氣味和懷抱,讓他感受到即使離開媽媽的子宮,也能得到媽媽時刻的回應和守候。
媽媽,媽媽,你終於來了!我是多麼想念你,需要你!不要再離開我了!寶寶貼著媽媽的乳房,時不時吸點兒奶,暖洋洋的乳汁流進胃裡,同時還能感受媽媽的心跳、呼吸、懷抱和愛撫,多麼愜意、幸福啊!於是這個剛脫離了住了十個多月的子宮,突然改變環境而喪失安全感的小嬰兒,在媽媽的懷抱和乳汁中,將安全感又一點一點找了回來。早期,他時不時就想吸點兒奶,但不是因為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相反,在他呼喚乳房時,媽媽非要強迫自己冷漠應對,不讓他吃奶,或用他不想要的安撫方式讓自己感覺愛和責任義務盡到了,從理論上講,的確容易對嬰幼兒心理產生不利影響——Oh no,傷害其實是巨大的,簡直不敢想像!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要讓小小的、困惑不安的自己,理解並習慣他最為信賴和賴以生存的成人的誤會、冷漠、控制、自己並不想要的古怪的安撫方式、焦躁不安的情緒……甚至大人們用「哭聲免疫法」、「睡眠訓練」等,留下小小的他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嬰兒床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習慣自己安撫自己,媽媽在隔壁盯著鬧鐘淌眼淚,到點兒了如釋重負去喂點兒奶,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好荒唐啊!何苦呢?何必呢?
除了吸吮安撫(也包括吸手指、安撫奶嘴、下唇、毛絨玩具等,如果孩子沒吃乳房,就特別喜歡找點兒別的吸,最好不要拒絕他。雖然,可能會影響到他牙齒的整齊程度,不過強行制止對他的心理有影響,反而會間斷吸更久,直到吸夠了才不會吸。哎,還是盡量母乳餵養吧,相反這種吸吮方式是能「美容」的,具體見前述「母乳好處」章節),最有效的安撫和建立安全感的方式,莫過於「抱」了。其他的拍、晃、唱歌……都不是自然的哄睡方式。小動物,都是吃著奶,依偎媽媽睡眠的呀。
然而,除了胃食道反流、腸絞痛等讓孩子愛抱的因素,孩子有很強的秩序感,不喜歡更改入睡模式,所以如果經常被抱著睡,就喜歡一直抱著,放不下來;即使放下來,到了淺睡眠期(寶寶剛入睡15~30分鐘內經常是淺睡眠期,很容易醒,稱「落地醒」,要抱的話就得抱這麼久,睡深了再嘗試放下來。之後1~3小時深淺睡眠交替一次),發現自己沒被抱著了,也非常容易醒來。這就是老人「抱慣了」的說法由來,並不是空穴來風。到了兩個多月,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秩序感變得更為強烈,一些孩子這時候很挑剔,挑照料者,挑乳頭,挑剔家中物品擺放的位置,最挑睏倦時的安撫入睡方式!很多照料者一抱就是好幾年,很難將孩子放下來,而且孩子長大些,睡眠時間減短,愈發淺些,經常整下午要人抱著,或晚上把大人吵起來幾次抱著,都是常有的事(想問我為什麼知道?我大寶當時就是這樣,一家人可累壞了)。
小人兒,是具有充沛情感的小動物,當他呼喚的時候,還是盡量用乳房滿足他的心愿吧,可別只想著跟喂牲口似的只把他的胃填滿,長高長壯(如果考慮到牲口的情感需求,這世界還會更和諧呢)。當然,他這呼喚可真不是按鬧鐘來的,啥時候心情不爽了、有點兒困惑或害怕了、想媽媽了就會叫喚起來。請放下顧慮,遵循自己內心,放心大膽地用最自然的方式,去愛他吧。
7寶寶這麼想吃奶,可把媽媽累壞了。寶寶想吃奶的願望要不要每次都回應?「奶癮」要不要戒?會不會慣壞寶寶?
「奶癮」這個詞,在網上見得很多。這聽上去就讓人感覺不舒服,感覺跟「毒癮」、「網癮」啥的有的一拼,讓媽媽們很猶豫,是否要累著自己,「慣著」寶寶,讓他隨心所欲「胡來」,養成不好的「習慣」,讓媽媽們「痛苦」挺多年。很多「專家」言論都慫恿新媽媽把嬰幼兒想吃奶的正常需求看成「洪水猛獸」,好端端的奶頭不能含久了,要拔出來;奶睡也不好,非要抱著睡(具體詳見「側卧奶睡」相關章節)。不過仔細想想,這些煞有介事、「言之鑿鑿」的論調,無論從自然角度、心理學還是邏輯推理等方面看,都太「扯」了。
試想,咱們見過小動物吃奶像吸毒一樣「成癮」,黏在媽媽乳頭上撕不下來,一輩子都得靠吃奶尋求營養和安撫、進入夢鄉的嗎?寶寶想吃奶的吸吮需求和心理需求,天造地設,與生俱來,滿足生理需求居然會慣壞他,純屬無稽之談。如果媽媽能對寶寶的要求及時回應,會給他充足的安全感——他被滿滿的愛意包圍,這會讓他感覺自己很好,很值得被愛。這樣的孩子,反而更有信心,願意早早離開媽媽的撫慰和懷抱,勇於嘗試新事物和適應廣袤、豐富的外在世界。
反而,心理上沒有得到滿足的寶寶,會把自己用於發展的能量,分出一大部分用於尋找大人回應、消解自己的困惑和不良情緒上,更會變本加厲存「念想」。試想,我們小時候大人不讓吃零食,會不會在大人看不到的時候,或長大自己掙錢了,有一陣子瘋狂地買零食吃?大人的「控制」、「壓抑」,如果沒有採用合適的方式內化成他自己的想法,並主動實施,效果經常會適得其反。
8
2~3個月後,寶寶慢慢形成晝夜節律,白天睡眠減淺,晚上睡眠拉長,很多孩子一次睡眠超過5~6個小時,就是傳說中媽媽們夢寐以求的「整覺」(先別高興太早,有幾個反覆期,真正的整覺的到來,要到1.5~2.5歲,甚至更久,詳見《夏娃的困惑——嬰幼兒護理及睡眠教養》一書)!
剛才怕吃多、睡少了,現在又怕吃少、睡多了。這下,媽媽們又犯難了——要不要按著鬧鐘,叫醒寶寶餵奶呢?感覺這麼小的孩子,特別不耐餓呢!
不需要!人類晚上並不需要多少食物。早期寶寶1/5~1/4的口糧是晚上吃的。後來慢慢趨於單純的吸吮安撫。小動物不斷地醒來尋求媽媽的保護和安慰,這也使得媽媽更警醒,是大自然早已安排好的,小動物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多數時候,他並不怎麼餓。我們成人睡通宵會餓嗎?想想便會理解了。
你可以試試,在寶寶睡眠較深的時候喚醒他吃奶,他將更缺乏安全感,往往會非常憤怒地哭號起來,經常還會抗議吃奶。想想,我們睡得好好的,被突然吵醒,多難受啊!多想發脾氣啊!孩子心裡會不痛快,太正常不過了。
寶寶自己感受和調整,形成晝夜節律和睡眠安全感,十分重要。剛才提到,孩子有很強的秩序感,如果經常睡眠節律被打亂,他也會隨之調整,晚上會經常醒來!比如有些家庭會在夜裡將迷迷糊糊的孩子拎起來把尿,餵奶,他真的容易將這一打亂的睡眠秩序延續好幾年,到點兒就醒,繼而哭鬧不休!
嬰兒對時間的概念,需要3~5歲才能慢慢形成,從出生起就刻意訓練他的節律是不現實的,而且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我們信奉這些言之鑿鑿的理念的時候,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事實——媽媽和寶寶的感情是互動的,也相互需要。前面提到過,寶寶的哭聲會激起媽媽的母愛激素,促使她第一時間回應寶寶。一來二往愛的互動中,母子很快回配合默契,心意相通,養育的感受十分幸福愉悅,有很強的成就感。
如果媽媽們非糾結寶寶是不是吃太多次、每次吃太久,要不要限制個固定的時間點,一偏離自己的控制就會感覺煩躁,餵奶多了還會心生「怨念」,覺得自己特別悲苦可憐。按時餵養,聽見寶寶哭,又覺得他很可憐。這樣焦慮不安、左右不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嚴重地影響了媽媽的幸福感。
所以,想要媽媽寶寶的喂哺、養育過程輕鬆、愉悅,餵奶這種生物性的行為,還真得遵循自己的內心來。就好比餓了吃飯,渴了喝水,發情的動物得找「對象」……基於「訓練」、「戒斷」目的的一些理念,哪怕再時髦,「效果」再誘人,媽媽們一定得仔細思考、權衡下是否合理。
大自然已然為我們安排了最好的一切。所以,餵奶和睡覺這種事,順其自然最好了,拋棄鬧鐘吧。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規則請添加公眾號後,後台回復「轉載」獲取。購買新書可以戳文章末尾「閱讀原文鏈接,也可以添加公眾號,後台右下方有書籍詳細介紹和微店二維碼。」
推薦閱讀:
※養娃心得之餵養器具篇
※八一八奶粉中的好東西(蛋白質和脂肪篇)
※母乳媽媽想減肥?抓住這個「黃金期」!
※6-12月齡嬰兒餵養指南
TAG:嬰兒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