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空手到」:看一眼你的隨身行李,我就知道你的年齡

經微信公眾號「瞭望」(ID:

OutlookWeekly1981

)授權轉載

編者按:

今年秋天,隨著第一批「00後」步入大學校園,「空手到」成為高校內的一個新景象。所謂「空手到」,就是新生們幾乎不用拿行李就到學校了。他們的包裹、箱子、被褥等生活用品,甚至傢具家電等,都早已通過快遞的方式送到了學校。

開學當天,「空手到」簡直像來了場大型現場直播:電冰箱、席夢思、洗衣機、自行車、掃地機器人……甚至輪胎、摩托車也出現在了大學菜鳥驛站。

在部分高校,「00後」女生開學一周收到30件包裹已是常態,網上甚至出現了大學生「空手到」寄行李數量的排名。

以區域計,長三角高校排名則高於京津冀與珠三角。在長三角,排名前五的高校分別是江南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和上海大學;在珠三角,廣州工商學院、深圳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暨南大學排名靠前。這讓不少90後的老前輩們感嘆:現在這波「幾乎將家搬到了學校」的操作真是越來越「喪心病狂

了。

在以前,新生們報到都需要帶上提早打包好的行李,裡面從飯盒到搪瓷缸,裝滿了各種時代的記憶符號。

你還記得自己報到時帶了什麼行李嗎?

60年代

入學裝備:鋼筆、換洗衣服、大個的飯碗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學生可算是鳳毛麟角,家裡出了一個大學生,就等於家裡少一個人吃飯,反而減輕了負擔。國家包辦了很多裝備,入學時學生們基本上都是輕裝上陣,學習需要的一支鋼筆,生活需要的換洗衣物幾乎就是全部的行李。

60年代新生入學場景

今年80歲的陳老先生分享了自己半個世紀前的大學生活:

讀大學的幾年中,學雜費、伙食費、住宿費等等,全由國家包了,家裡出了一個大學生,就等於家裡少一個人吃飯,反而減輕了負擔。

新生報到時,很多學生都只帶一件行李,因為學校不收學雜費、不收講義費、不收伙食住宿費,連洗澡費也不收,有的大學生在校時甚至還享受公費醫療。

當時的大學錄取是推薦和考試結合,我1959年在部隊成為幹部,然後就被推薦去讀大專,1960年到1963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學院讀氣象專業。

當時上學跟現在是反過來的,讀中學費用是要自己付,能上大學的,費用基本由國家全部承擔,生活用的被褥、臉盆等,還有學慣用的講義、筆記本之類的都是由學校發,學生一般就需要自備一支學慣用的鋼筆,每月還會得到20多元津貼。因為我是部隊幹部身份,每月領工資,所以需要交12元/月的伙食費。

1962年入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朱先生則有不同回憶:

去的時候帶了3件行李:一個背包,一隻箱子,還有裝著熱水瓶、臉盆、飯碗之類的網兜。衣服里縫著兩個月的生活費24元。我們寢室里有個山東同學,看來家境還不錯,箱子是用很好的木頭打成的。最窮的是個安徽同學,褲腳管是用各色布片接長的。

印象最深的是,大家的飯碗一個比一個大。我的飯盆能裝半斤飯,最能吃的一個同學,飯盆足有小號的臉盆那麼大。

70年代

入學裝備:臉盆、被褥、搪瓷缸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高考剛剛恢復。新生常規入學品大多是雪花膏、暖壺、被褥和雞蛋,手錶則是極少數同學才戴得起的奢侈品。

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為10-16元,是學校根據「家庭情況」分級發放的。雖然物質匱乏,但幸福度很高,大學沒有學費,且包分配。

1978年考入暨南大學的崔愛國:

當時行李箱還沒普及,不少同學都拿著彩虹色的網兜去報到,網兜里必定有三件套:印有「紅雙喜」的搪瓷臉盆、淡黃色印有牡丹花的國民床單、磕磕碰碰露出黑色底色的搪瓷茶缸子。

印有「

紅雙喜

」的搪瓷臉盆

淡黃色印有牡丹花的「國民床單」

被磕碰出黑底的搪瓷茶缸

80年代

入學裝備:鋼筆、收音機、手錶

到了八十年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漸漸改善,收音機也流行了起來,愛時髦的同學手腕上基本上都會戴一塊表。但由於當時通訊設備仍不發達,與家人朋友的聯繫只能靠書信往來,所以鋼筆幾乎是每個大學生入學的必備。

1988年考入廣西大學的莫祖勝回憶:

我那會兒遷出戶口學校會發糧票,每月33斤,報到時要帶些現金以備不時之需。除了遷戶口外,那時還得遷糧食關係,自帶一個月的糧票,因為考的是本省的大學,所以帶地方糧票就行了,考到外省的同學,還要帶全國糧票。大概到1993年、1994年左右糧票才取消。

1989年,楊勁松考入西北輕工業學院

(現改為陝西科技大學)

那時候的生活極其簡樸,入學的必備品是自己的飯盒,因為食堂沒有公共的餐具。記憶里,那時候大家都很節儉,除了學慣用具,沒有能力購置其他物品。少數家庭條件好的,有隨身聽或者吉他。

食堂沒有公共餐具,飯盒需要自備

由於當時通訊仍不發達,只能靠書信往來,鋼筆幾乎是每個大學生入學的必備。在中山裝口袋裡插上一支鋼筆,是那個年代的標誌。

愛時髦的同學手腕上都會戴一塊表

晚上能在被窩裡聽收音機,那時候是件很享受的事情

吉他是那個年代大學生,尤其是男生夢寐以求的奢侈品

90年代

入學裝備:小風扇、電暖壺、磁帶錄音機

見證了數碼的更新換代。大學生們帶的常規物品是小風扇、電暖壺、磁帶錄音機,奢侈品是大哥大、BP機。從免費到收費,從包分配到自己找工作,上學就有「鐵飯碗」成為歷史。

1996年考取蘭州大學的賈暉回憶:

我們的被褥由學校統一發放,一些生活必需品在校園可以買到,帶銀行卡就行。我報到時還帶了聽英語和廣播用的單放機,日記本和好幾個版本的字典。

這種小收錄機就時尚多了,流行於90代的校園,可以用來學英語

早晨的走廊到處是為備考大英四級而練習英語聽力的學生

用磁帶聽流行音樂、學習是當時年輕人的潮流

BP機,這在學生中屬於奢侈品了

21世紀

入學裝備:手機、筆記本電腦、單反相機等

進入21世紀後,社會的經濟水平迅速增長,電子產品逐漸普及。從早幾年的黑白屏手機、MP3、電子詞典、台式電腦等到智能手機、手提電腦、數碼相機,再到這兩年的iphone、ipad、單反相機等,學生們在「三大件」上的花費越來越多。

各種電子產品層出不窮

結束語

作為伴隨著電子產品與互聯網長大的一代,「00後」的入學裝備也與師哥師姐們很不一樣,過去的

電腦、手機、平板可能只算是開學的普通標配

據國內

某知名網購平台開學季數據顯示,平衡車、無人機、投影儀已經加入了開學裝備的配置列表中,甚至有人稱其為「00後」入學裝備「新大三件」。

除了這些「日常操作」之外,一些「00後」的新生更是幾乎把家都搬了過來——近日,上海的一名新生在報到時,

前來送新的家長幫忙置辦了洗衣機、空調、電冰箱等全套家電。

學生到快鳥驛站取走自己快遞的行李

拉長時間軸來看,

從70後的收音機、80後的MP3到90後的智能手機,入學裝備的變化的確在悄然訴說著時代的變化。

不過事實上,

由於消費水平差異,平衡車、無人機這類產品伴隨大一新生走進校園還需要一段時間,大部分學生還是理性地按照自己的需要來配置裝備的。畢竟,

物件的換新,最重要的目的還是給自己一個好好學習的新開始!

一轉眼,畢業已經好多年,你大學入學是哪一年?當年你的行李中都有些什麼?快來和我們分享吧!

來源:民生周刊、羊城晚報、申江服務導報

喜歡本文的各位,歡迎轉載到朋友圈

點擊進入 「果粒時刻」小程序界面


推薦閱讀:

做了壞事會遭五雷轟頂,你知道分別是哪五雷嗎?
女人最招架不住這幾招,男人們一定要知道!
窮算命、富燒香!一個隱藏了千年的驚天秘密!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你一定要知道)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全劇有60多首古詩詞,看得你「文藝女青年范兒」了沒?知道為什...
你不知道的止血神葯,治血病沒有葯能超過它!

TAG:年齡 | 新生 | 行李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