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陳列的死亡,走進那些與屍體相關的博物館

旅人說「旅行種草機」欄目

給你擁抱世界的新靈感

以下是本期種草:

陳列死亡的博物館

圖文 | Luna Li

(本文包含

大量人類遺骸的圖片及細節描寫,可能引起生理不適,慎點

。文末有相關博物館信息。)

「死亡是相對於生命體存在(存活)的生命現象,意指維持一個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學功能的永久終止。……在人類社會中,死亡的自然現象被世界上的宗教傳統和哲學疑問關注了幾千年。……人類死亡之後的紀念儀式可能包括各種喪禮或葬禮。人的物質遺骸,通常被稱為屍體,一般會土葬或火化。另外,世界上各種文化中還有多種其他的方式處理人的屍體。」

——維基百科

 

1 泥沼人

「進化階梯」,圖片底部的是第一個丹麥人

7個古老的人類注視著我們走上樓梯,人類的祖先、320萬年前的Lucy微微仰著頭,在獸類的毛髮中露出人類的眼睛。

丹麥奧胡斯的Moesgaard博物館巨大的「進化樓梯」是參觀者最愛的留影地,7個栩栩如生的塑像代表了人類進化的不同階段。當我們沿著樓梯向上走去,走進的卻不是現代,而是古老人類的死亡——

在這座史前歷史博物館中,展示了關於死亡的一切:我們死去的祖先、不同文化對待死亡的態度、死去的人類遺骨與陪葬器具……

面具、頭骨、屍體,這裡有關於死亡的大量展品

我們看見了阿茲特克的頭骨、維京人的頭盔(並沒有牛角)、青銅時代的橡木棺材,以及這座博物館最著名的展品——鐵器時代的泥沼人。

泥沼人,即格勞巴勒男屍

這具黑色的屍體躺在展廳中央,被稱之為格勞巴勒男屍(Grauballe Man),於1952年發現於丹麥日德蘭半島的格勞巴勒村附近的泥沼中。屍體死亡時約30歲,身體扭曲、面露恐懼之色,頸部的傷口貫穿雙耳之間,推測是被割喉致死。死亡時間推測為公元前3世紀,鐵器時代早期。因為屍體被置於泥沼之中,在泥沼的特殊化學作用下,屍體在幾千年的時間中沒有腐爛,光滑的皮膚呈現出泛著光澤的黑色,原本的黑髮變成了棕紅色,指甲保存完好,博物館甚至還採集了男屍的指紋。

面部表情仍能看出死亡的痛苦與掙扎 

日德蘭半島的泥沼中發現的屍體並不止這一具,據推測這些泥沼人的死亡是一種對泥沼的獻祭。

在鐵器時代,生活在此的人類感到能夠吞噬一切陷落之物的沼澤既危險又神聖,在恐懼與崇拜中人類建立了這樣的祭祀制度——將作為祭品的人殺死,沉入泥沼。

 

這是全世界保存最好的泥沼人,史前人類的祭品被從不再神聖的泥沼中挖了出來,陳列於燈光之下、玻璃展櫃之中。在這具屍體周邊,展廳被布置成模仿泥沼的環境,慕名而來的人們走過柔軟的地板,在冒泡的黑色泥沼影像包圍下走向格勞巴勒男屍,參觀他的死亡。

 

2 骷髏

墨西哥亡靈節(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一座一人高的綠衣黑面閻王塑像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而隔壁的展櫃里陳列著一具埃及木乃伊,斜對面則是一張老照片——年輕姑娘們身著潔白婚紗,準備嫁給上帝(成為修女)。

 

格拉斯哥的聖蒙哥宗教生活與藝術博物館(St Mungo Museum of Religious Life and Art)是座三層小樓,自稱為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宗教生活與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小小的博物館分為宗教藝術館、宗教生活館、蘇格蘭館三部分,每個部分都匯聚了世界幾大宗教。比如宗教藝術館裡既有耶穌的雕像與基督教堂的彩玻璃窗,也有伊斯蘭教的禮拜毯和印度教的濕婆塑像。而最有趣的部分則是宗教生活館,幾大宗教的傳播、與性、婚姻、政治、建築、服裝、藝術以及死亡的關係,都通過大量的展品與影像得以呈現與對比。

 

印度教的濕婆像(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人類如何對待死亡——埃及人將死者製作成木乃伊,西藏人將死者進行天葬,而中世紀的歐洲婦女則依照早夭的孩子面容製作面具以供懷念。佔據了入口處顯眼位置的一系列歡樂的骷髏則代表了墨西哥印第安人的態度:唯有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死亡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他們會歡欣鼓舞地慶祝生命周期的完成,在一年一度的亡靈節那天,亡靈會回到家中與生人一同度過,所以這時候需要載歌載舞高興過節。

 

這種面對死亡的觀點來自於古代印第安人的信仰,而當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印第安人、強迫他們改信天主教後,古老信仰中關於死亡的部分依然傳承了下來,與傳教士引入的「諸聖節」和「萬靈日」融合,形成了世界上關於死亡最歡樂的節日「亡靈節」。

墨西哥彩飾骷髏(圖片來自網路)

他們製作亡靈麵包、在公墓彈奏音樂、進行花車遊行、將自己化裝成亡靈的樣子盡情狂歡,他們將骷髏塗上鮮艷的色彩、畫上美麗的花紋,讓它們在一眾沉重的墓石、臟器罐、裹屍布中脫穎而出,讓我們看見一場值得慶祝的死亡。

 

3 縮頭術

亞馬遜收縮人頭(Shrunken Head) 

我們猜這是一個年輕男人,他有長長的頭髮、微微翹起的鼻頭、彷彿還會顫抖的睫毛。但他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皮膚黝黑、令人生怖的收縮人頭(Shrunken Head) ,跟我的拳頭差不多大小。

Pitt Rivers博物館內景

穿過牛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大廳向後部走去,就能看見Pitt Rivers博物館的入口。這間隱藏在巨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考古學和人類學博物館,面積並不大,然而展品極其驚人。三層樓的每一層都擺滿了玻璃展櫃,柜子里密集地按類別排列著來自全世界、各個時期的各種稀奇古怪的展品,包括夏威夷的鳥羽斗篷(這種紅黃羽毛的鳥類已經滅絕)、因紐特人用海豹腸製作的大衣、日本的能樂面具、貝南王國宗教儀式上使用的象牙、非洲與南美洲的面具、加拿大海達族的木雕……而柜子上方直至天花板的高度則擺放著各種文化的雕刻品、瓷器、金屬製品,甚至於巨大的獨木舟、貫穿三層樓的圖騰柱,等等。

夏威夷鳥羽斗篷

因紐特人用海豹腸製作的外套

日本的能面

加拿大海達族的面具

海達族的圖騰柱

獵頭族獵取的敵人首級

我們花了3天時間流連於此也未能看完這些展品,而這些密密麻麻的展品不過是博物館收藏的一部分而已。1884年博物館初建時已有2.6萬件展品,如今則達到了50萬件之多,許多都由世界各地的人類學家與探險家捐贈。每件展品都具有獨特的考古與人類學意義,包括那些拳頭大小的收縮人頭。

所謂縮頭術,就是將在決鬥或戰爭中砍下來的人頭當作戰利品進行一系列的特殊處理來保存。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部落都有獵頭的習俗,但只有南美亞馬遜地區的希瓦羅原住民(Jivaroan Peoples)——包括舒阿爾族(Shuar)、阿丘阿爾族(Achuar)、阿瓜魯那族(Aguaruna)和萬比薩族(Huambisa),生活於厄瓜多和秘魯——擁有製作收縮人頭的習俗。這些原住民相信,將死者的人頭進行收縮,能夠迫使死者的靈魂聽從製作者,同時也能防止死者的靈魂復仇。

縮頭術完好地保留了面部特徵和毛髮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收縮人頭的製作分為以下步驟:

將敵人的頭砍下之後,先在人頭背面的頸部處用刀割開一個切口,將頭部的整個表皮連同肉一起從顱骨上剝離。

然後將紅色種子放在頭皮下眼睛的位置,並將眼瞼用針縫上,嘴唇部位則使用三枚棕櫚針釘起來。

隨後去除所有脂肪成分,用一

個小木球放入表皮之下,取代顱骨,維持人頭的形狀。將處理後的人頭放入煮沸的、含有單寧酸的草藥水中浸泡,再使用熱石頭和沙子將人頭烘乾,以使人頭保持其原形。

最後,在人頭的表皮擦上木炭灰(據說能防止死者的靈魂(muisak)從首級中逃出來報仇),有時還會加一些裝飾性的珠子。整個製作過程也可視作對敵人靈魂的警告。

每當收縮人頭製作完成,原住民都要舉行一系列的節日和祭祀以示慶祝。

有些收縮人頭上會加以裝飾品

19世紀,歐洲人進入亞馬遜之後,對當地原住民製作的收縮人頭產生了極大興趣,而原住民也樂意獵取、製作更多人頭來交換更先進的槍炮武器。一時間,收縮人頭成為了熱門的貿易商品,在歐美的探險家、收藏家之間頗為流行,還有一些歐洲人學會了縮頭術,偷取屍體或利用戰爭中的死者人頭進行製作,販賣謀利。

如今原住民已經幾乎不再製作收縮人頭了

如今我們在Pitt Rivers博物館看見的這幾個收縮人頭,便是那時候的歐洲人與亞馬遜原住民交易所得。他們有的面容平靜,有的形容猙獰,他們被縫起來的眼瞼上睫毛清晰可見,頭髮間裝飾著彩色的珠子,緊閉的雙唇下藏著的復仇者的靈魂不知是否還在徘徊,尋找著出逃的機會。

 

博物館信息:

  • Moesgaard博物館,位於丹麥奧胡斯市區南邊,門票為110克朗,學生與老人有折扣,17歲以下免費。博物館極大,參觀至少需1天時間。

    網站:http://www.moesgaardmuseum.dk/

  • 聖蒙哥宗教生活與藝術博物館,位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市區,就在知名景點格拉斯哥大教堂對面,免費參觀。博物館不大,小半天足矣。

  • Pitt Rivers博物館,位於英國牛津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穿過擺了2副巨大恐龍骨架的大廳往後部走即到,免費參觀。博物館藏品極多,看半天到看一個星期都可以。隨時轉身都可能有一堆嚇人的展品,膽小者請做足心理準備。

    網站:https://www.prm.ox.ac.uk/

別忘了關注Luna的個人微信公眾號

2Lunatics

(twoLunatics)

· · ·

別忘了

打賞

喲!

歡迎

轉發

,若想轉載請後台聯繫

· · ·

點擊下文回顧Luna精彩旅行故事

這家雞店的黑卡,在雞年依然是世界第九大未解之謎

吃遍半個世界的冰淇淋,這些是我們最念念不忘的舌尖冰甜

· · ·

投稿郵箱:travelwonderland@sina.cn


推薦閱讀: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創傷僅次於死亡
用河洛理數斷盧穎記者死亡一例
報告稱敘5年內戰已致約47萬人死亡 基礎設施幾乎全毀
繞不開的清明丨孩子,我要跟你聊聊死亡……
本.拉登死亡的五大謎團

TAG:死亡 | 博物館 | 陳列 | 屍體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