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如何影響我們的教養方式?
1 人贊了文章
未妥善處理的早年經歷經常影響我們對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間引起不必要的煩擾和矛盾。
下面講的就是瑪麗幼年和成年後的經歷。作為一個母親,瑪麗發現自己很多童年沒有妥善處理的事情後來都影響了她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奪走了本應美好的記憶。買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瑪麗害怕看到孩子們把鞋穿壞,因為這意味著她得帶他們去買新鞋。孩子們喜歡穿新鞋,最初的時候,他們也跟大多數孩子一樣期待買鞋這件事。這本來可以成為一次快樂的出行,因為挑選新鞋是孩子們相當喜歡的事情,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瑪麗嘴上總是鼓勵孩子們挑選自己喜歡的鞋,但當他們真的選中某雙鞋時,她就開始挑剔這雙鞋的顏色、價格、尺寸,竭盡所能地把它貶得一文不值。孩子們挑鞋的興奮勁兒開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妥協的態度——「隨便你吧,媽媽,我怎樣都好」。瑪麗拿起兩雙鞋,反覆對比斟酌很久之後,他們才買了鞋離開商店。最後,瑪麗和孩子們都筋疲力盡。孩子們得到新鞋的興奮之情完全被買鞋後的疲憊取代了。
瑪麗並不想這麼做,但同樣的事情卻反覆發生。她經常在離開鞋店後向孩子們道歉,並且總是在作思想鬥爭。「放下鞋子吧,」瑪麗自責不已,「這太愚蠢了。」她不明白自己為何一再重複連自己都痛恨不已、迫切想要改變的行為。
一天,在又一次經歷沮喪的買鞋之旅後,六歲的兒子一臉失望地問她:「你小時候討厭買新鞋嗎?」瑪麗的腦海里立刻浮現出一個回答「是」,她想起小時候每次都充滿挫敗感的買鞋經歷。
瑪麗有八個兄弟姐妹。因為要買很多鞋,母親每次都只在大減價的時候去鞋店,那裡總是擠滿了顧客,但價格倒很合母親的心意。瑪麗從來沒有單獨跟母親去過鞋店,因為總會遇到三四個兄弟姐妹同時需要新鞋的情況。所以每次她都是在擁擠的人群中,帶著複雜的心情挑選新鞋。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真正想要的那雙鞋。因為她不幸長了一雙大眾腳,打折期間適合她的鞋都被別人挑選得差不多了,她可以選擇的鞋少得可憐。她還常常看上不打折的新款鞋,而那是母親肯定不會給她買的。
而瑪麗的大姐長了一雙非常「修長」的腳,適合她的鞋很少打折,所以母親總是允許她買自己想要的鞋。瑪麗很生氣,覺得自己被忽略了,但母親卻說她應該高興,因為她很容易買到適合自己的鞋。等給所有的孩子都挑到合適的鞋以後,母親已經非常疲憊了。母親做決定時優柔寡斷,花錢時不甘不願,這使她的情緒最終變得像一座活火山,總是讓瑪麗擔驚受怕。瑪麗淪陷在一片情緒之海里,只盼著早點回家,逃避一切跟買鞋有關的場景。歡樂的購物之旅就這樣毀了。
如今,很多年過去了,為孩子買鞋的經歷又把瑪麗帶回幼時的情緒模式中。當年母親忙著催促孩子們上車,忙著把滿滿當當的大包小包往車裡塞,根本沒注意到她從鞋店出來後的低落心情。
兒子的問題讓瑪麗回憶起了這些事情。她想起了小時候不愉快的經歷和煩躁心理,而這正是如今影響她和孩子關係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她無法把買鞋這件事變成一次歡樂之旅的罪魁禍首。導致瑪麗焦躁行為的並非現在買鞋的經歷,而是多年前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
過去未解決的問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和人際關係。這種經歷常常伴隨強烈的無助、絕望、恐懼和被遺棄感,若未能妥善處理,它將對我們之後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
仍然以母子分離為例,這一次情況更為極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在母親身邊,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絕望和不安。這種情況還會導致她焦慮,當她長大並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她很可能也存在與孩子溝通困難的問題,因為她的情感依戀已被破壞。如果在生下自己的兒女之前沒有妥善處理這些早年經歷,感情、行為、認知和身體方面的記憶就會持續干擾她之後的生活。總而言之,父母的早年經歷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嚴重的影響。
即使在生活中我們非常關愛孩子,我們仍有可能帶有以前形成的心理防禦,這會使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比如經常哭鬧)時不能做出恰當的反應,還會感到難以忍受。這也許就是「父母矛盾心理」的來源。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為會經常喚起我們情緒上「難以忍受」的反應,而我們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又不能做出解釋和分析,我們以後與孩子的相處就會出現問題。對於這種難以忍受的感覺,我們可能會假裝體會不到,或者故意忽視孩子的情緒,這樣又會造成孩子與現實隔離,無法認識到他們自身的情緒。
除此之外,這種難以忍受還可能導致一些非理性行為,比如對孩子過於敏感,或者在無意中給孩子帶來傷害。結果致使孩子不再信任我們,默默地忍受這種敵對式的情緒反應。這種忍受會根植進孩子的內在意識,從而對他們日後處理自身類似的情緒造成極大影響。
教養筆記
如果父母有一些未妥善解決的問題,就要停下來想一想,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方式,不要對孩子造成無辜的傷害。通過分析和認識自己,父母才有可能幫助孩子形成強烈的自我意識,讓他們自由地感受和了解自己的情緒。
反思練習
1 當你情緒不穩或怒氣衝天時,把這種情緒如實記錄下來。你會發現引起你情緒波動的是孩子幾種固定的行為。注意到這一點後,先不要急著改變自己的反應,暫時做到心中有數即可。
2 放寬視野,想一想你對孩子做出如此反應的深層原因。
3 回憶某件影響了你與孩子溝通的事情。仔細分析這件事的經過。你是否想到了一些源自過去經驗的思想或者行為模式?此刻出現了哪種內心情感和身體感覺?你是否在其他時候也有過這樣的感覺?這些思想和情感會對你的自我認知以及親子關係產生何種影響?又會如何影響你對未來的期待?
——《內而外的教養: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丹尼爾?西格爾
第六期《兒童注意力訓練指導師》資格認證培訓
(2018年9月16日-20日 浙江 杭州)
https://u.wechat.com/EHPuPqD3wRMjp2n3llmkAh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