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永傑 | 搭乘中巴回家散記講故事

朱永傑 | 搭乘中巴回家散記講故事

來自專欄傑報1968

我的農村老家距離省城鄭州市大約六七十公里。平常開車回去,不走高速,需要兩個小時。前天吃過午飯,就準備坐公交車回老家一趟。結果,乘坐市內公交,耗時一個小時;到長途汽車站買票上車,因為要趕趟,又耗時一個小時;乘車回老家路上耗時兩小時。到家都是下午五點鐘了。

田野里都在忙著收花生。多數人家都是機械化,薅花生是用機器犁,摘花生是用機器打。也有一家人用手薅的,費時費力,加上近來天旱,還得淺澆一遍,才能薅動。

母親在村南頭的地里幫堂弟摘花生。一身土,乾淨不起來。堂弟命運坎坷,中年喪妻,一個人把一雙兒女拉扯大,十分不易。如今,兒女都已成家,也都孝順,這算是人生莫大的安慰吧。

母親在家閑不住。七十五歲了,依然在田間不停勞作。今天早上五點鐘不到,她就把電話打給我了。說昨天摘棉花很累,也沒吃晚飯,半夜三點起來又摘棉花。人上了年紀,瞌睡少,打來電話,我只有傾聽,然後告訴她盡量不騎三輪車上公路,公路上機動車太多,不安全。只有她把自己保重好了,一家人才會有福,才會其樂融融。

母親說,好!

前天下午,我看望了母親,就有轉身往五百米外的公路走去,想乘坐下一班公共汽車去看望岳母。岳母多次腦梗後,這次影響到了吞咽功能,需要插胃管進食。岳母今年八十八歲了,腦梗之前身體還算硬朗,但是患病之後,身體每況愈下,進食也不多,年邁體弱,非常明顯。她屬於那一代人,吃了大半輩子苦,沒有文化,一生只有辛苦勞作。晚年之後,不喜電視戲曲打牌娛樂,幾乎沒有自己喜愛的消遣方式,兒女相伴,話語也不太多。好在,這似乎就是她老人家一輩子習慣了的生活方式。

但是,居然很久等不到車,等遇到了,那輛過境的車又不停(事後才知道開封的車不許在鄭州境內上下人)。無奈,只好讓愛人來接。

早該回來看望岳母了。但一來是忙,二來是路途不便,就這麼耽擱了半個月,心裡慚愧。老人家躺在祖屋的老床上,這都是她熟悉的世界熟悉的味道熟悉的生活,應該說這是最好的休息環境了。生老病死,葉落歸根,這是天人合一的完美結局。對於老人家的病情,兒女們都很理性。腦梗對於衰老的人而言,很難控制。過度治療,反而降低了生活質量。目前,有藥物在控制病情,老人不糊塗,啥都知道,很安詳。如果上帝開眼,應該能夠保佑老人家慢慢好起來,長命百歲。

相比老人家而言,我們這些活蹦亂跳的人群,幸福嗎?快樂嗎?估計答案不一而足,一定是千姿百態。於我而言,唯一的痛感就是說話太不自由了,不是沒人聽,而是不讓說。即使我已經聲明,願意文責自負,那也無濟於事。寫字已經成為自己的愛好,但是,這種愛好目前受到極大限制。悲觀起來,生不如死?哈哈,有點言重了,我才不會呢!

昨天看到了600&億&美&元的故事,微博轉了,估計別人看不到,但我們看到了支援&非&洲建設&非&洲的其他故事。也許,草民不懂頂層設計,我們今天拿出600&億&美&元,將來一定會得到6000&億&美&元呢!這麼一瞎想,是不是就舒服了呢?

西方列強到非&洲都是壞蛋土匪,我們才是平等互助的朋友呢。不要胡思亂想了,洗洗睡吧。

幸虧老家還有互聯網,信號雖然一般,但還能看到600&億的故事。作為回家散記的內容之一,掛在末尾,應該安全吧?

推薦閱讀:

講故事的人之狐仙廟十三
哪怕受盡冷眼與譏諷……
路過的愛情
《頭腦特工隊》的編劇和導演是如何講故事的?(第734期)
莫言: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TAG: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