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表、姨,家族,和Y染色體
( 一 )
在現代,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70年代8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來說,親戚之間的稱呼越來越含混不清了。怎麼叫人,有時候在家庭聚會上,常常是件很頭痛的事情。大概只有父親母親和身邊最親近的那麼幾個人,還能喊得正確,在此之外,我們就會經常弄錯。
但是事實是,即便弄錯了也沒有人在意。
只要稱呼不「岔輩」,輩分不亂,就沒有人去深究到底相互之間的確切稱呼。「幾叔」、「幾姨」成為萬金油般的稱呼,不管這個人是平常就經常走動的,還是坐了幾十個小時的火車,長途奔襲而來的遠方本家。
初次見面的時候,都會相互詢問「我該怎麼稱呼您?」周圍立馬就有人出謀獻策,但多數情況是,獻計的人自己也都弄得不太清楚。但是無關緊要,「叔、姨」叫定之後,即使有人認為還有些問題,也會被忽略過去。「這樣叫,近!」大家相視而笑。
這樣的情形,我想每個人都遇到過。大型的,包含了地域和血脈上都很遙遠的親戚的聚會,一生中總會有那麼一兩次,雖然不常見。
這種時候,本應該是過去中國那一套詳盡而完備的親戚稱謂系統發揮作用的時候,但是在現在,這卻越來越不為人熟知,漸漸被遺忘了。
( 二 )
究其原因,我想大家其實都很清楚。
因為過去的中國,已經離我們遠去了。舊式農業社會的消失,使得稱謂系統賴以維持的環境,也消失了。
具有不同親戚關係的人,整天生活在一起,或者至少要生活在不太遠的地域範圍內。他們每天見面,一起生活,認同相互的親屬關係,但又區別彼此的身份,這是詳盡的親戚稱謂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本條件。
家庭作為曾經的社會基石,正分崩離析。現在就連只包含父母親及子女的三口之家,都不能時常聚在一起,我們正在變成一個以個人為生存單位的社會。子女們很早就離開家,然後獨自在社會中尋求生存,頂多在生存壓力過大時,接受父母經濟上的援助,也就是僅此而已。再過兩代,隨著社會分配方式的轉變,這種維繫關係的紐帶可能都將不再存在,我們與父母會變得更加疏遠了。
不單是這個情況,還有前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我們這一兩代人的家中只有父母和兒子,父母和女兒,橫向的親戚幾乎已經減少到零,家庭結構變得更加的單一。勉強靠著父母的兄弟姊妹還有幾個堂哥,表妹,再往下,就真的只剩下孑然一身了。
親戚對我們來說,可有可無,退化成見面吃飯的朋友一般。稱謂,一年中使用不過一兩次,嚴謹不嚴謹自然也不能過高的要求。何況就連見面吃飯,都經常天各一方,人員不齊。
像過去那樣的,很多人在同一個時間,擠在同一個空間中,享有同一份的生活資產,包含著完整的四代父系所有子女的家族生活方式,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經消失殆盡。今天的我們,只能在歷史小說,或是電影作品中才能窺其一斑。雖然說只是從並不真實,有些甚至是質量並不怎麼樣的文藝作品中看見,但不得不說,那種大家族的生活,依然對我們具有某種強烈吸引力,我想大家都能感覺得到。
不去深究這方面的事情,我們今天只是回頭看看過去的那些親屬稱謂,都能發現不少有意思的事情。
( 三 )
如果以我為中心,然後把跟我所有可能的親屬關係稱謂都包含進來,製作成一張圖表,再把那些跟我遠近親疏的人都用線連接起來,最後呈現出來的圖像,肯定是令人眼花繚亂的。
在這張巨大的網中,包含了跟我們相關的血源關係,以及在血源上建立的姻親關係。這張表,將是我們個人展開社會生活的起點,並且伴隨著我們一生。最終,也將是那上面的人站在我的墓碑前。不論是古今,還是中外,大家都一樣,只是對這張表的依賴程度有或多或少的差別而已。
這張圖表上有兩條線索,可供我們查找。縱向的世代傳承關係和橫向的親屬關係。我們可以按照這兩條線索來進行梳理。
縱向上的線索,代表著「祖、父、子、孫、」的傳承,雖然簡單,但卻是整個親屬關係的主幹。在它上面,兄弟姐妹橫向展開,建立起這個關係網。每一代人都有兄弟姐妹,而這些兄弟姐妹又都有自己的後代。可以想像,在傳承四、五代之後,這些人組成的「生命之樹」將是多麼的壯觀。
所以麻煩的事情,也就出現在橫向的關係中。如何稱呼比自己大一輩的父親的兄弟姐妹,以及如何稱呼跟自己同輩的這些父親的兄弟姐妹的後代,是件複雜的事情,而且發人深省。
以「子」作為出發點,先看看上一代的人。爸爸的兄弟,叫「叔」(比父親年紀小的)和「伯」(比父親年紀大的),爸爸的姐姐和妹妹不分大小,都叫「姑」。再看他們的後代,「父、叔、伯」的子女,對我來說,是「父」的子女——「兄弟、姐妹」和「叔、伯」的子女——「堂兄弟、堂姐妹」。而「姑」的後代,對我來說都是「表兄弟、表姐妹」。
為了簡便,我們只把「祖、父、子」三代人中的女性挑選出來。她們是「姑、姐妹、堂姐妹、表姐妹」表面上看,這是三種不同的稱謂,代表三種不同的親屬關係。但是現在,我們把這個「祖、父、子」的系統,稍微擴大一些,讓祖的兄弟也包括進來,那麼情況就變得清晰了。
這時候,「姑」其實就是你「祖父」的兄弟的兒子的「堂姐妹」。而且「姑」的後代對你來說是表兄弟表姐妹,同樣的,對你祖父兄弟的兒子的兒子來說,他們同樣也是表兄弟表姐妹。再看另一個「堂姐妹」出現的地方,你的堂姐妹的子女,對你的兒子來說,同樣也是表兄弟表姐妹。這個情況對你的堂兄弟同樣適用。
簡單點說,「姑」其實就是「堂姐妹」,堂姐妹的後代就被稱為「表姐妹」。
三條紅色的線代表父親兒子直接的血脈相傳,它們都從屬於一個更早的父系祖先,這三條線上的人具有相同的姓氏,相同的血源。所以可以把他們看成是等價的,那麼「姑、堂姐妹、表姐妹」只不過是出於不同時間節點上的人發出的不同的稱謂而已。
所以,「姑、堂姐妹、表姐妹」這幾個稱謂其實說的是一個東西——就是出現在父系系統中的女性血親,以及她們的子女。
「姑、堂姐妹」是這條血脈中相同姓氏的男性的直接後代。她們具有一樣的姓氏,但是不具備相同的Y染色體。因為Y染色體只在男性後代之間遺傳。而由她們繁衍出來的後代,就被稱為「表兄弟表姐妹」,而且不管延續了多少代人,他們跟這個父系系統中的同輩男性之間,永遠是「表兄弟表姐妹」。
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雖然看上去「堂姐妹」的稱謂只出現一代,她們的後代就全部被稱為「表」。但是出於一個實際情況,「表兄弟、表姐妹」出現的次數也不可能很多。
家族中的女性,都會找到自己的配偶,歸屬到另外一個父系系統中去,表中的彩色豎線。這個嫁到外面的系統中的去的過程,從「姑」這一輩就開始了,「姑」嫁到一個陌生的人家去,「姑姑的女兒(表姐妹)」又被這個人家嫁到另一個更陌生的人家中去。所以表兄妹還可以見面,是因為相互隔得並不是太遠,但是到了「表姐妹」又生育子女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跨越了兩個完全獨立的父系系統,你的兒子,跟表姐妹的子女相遇相見的機會微乎其微,他們之間的稱謂,可能一生也不會叫出口。
(四)
所以,從上面我們大致可以看出一點規律。
「表」是一個具有總結慨括意思的詞。粗略的看,在父系的這個系統上,出現女性的地方,就出現「表」字。因為一旦出現女性,就代表她不具備同樣的Y染色體,而再發展下去就連姓氏也會丟掉。因為她們的後代,不論男女,Y染色體跟姓氏,都來自於家族外的男人。最終,她們逐漸遠離,被這個家族排除出去,要到另外的父系系統中去生存,去掙得自己的位置和空間。
這個「表」字,有些殘酷的意味。
與之相對應的是,把這條父系枝幹上的女性都排除之後,剩下來的男性血親。雖然他們有「祖、父、子、孫、叔、伯、堂兄、堂弟」等等稱呼,但用一個「堂」字來概括,我想大家都不會有什麼異議。這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堂」字點明了血源背後的社會屬性,使我們明白了更多的東西。
這群男人具有相同的姓氏,以及從最早的那個「祖宗」身上繼承下來的Y染色體。不管經過了多少世代,他們一直眼巴巴的望著這個唯一共有的,可憐的一點點東西。時至今日,我們終於能在顯微鏡下看見它,它並不像是家傳的寶劍、金錠一樣的閃閃發光的實物,它就是一個分子,而且是拷貝來的。
然而他們這些人卻並不這麼想。
以「堂」命名的人,自覺根紅苗正,出入家中堂屋如入無人之境。就算是個花天酒地,吃喝嫖賭的浪蕩子,別人也不敢多說幾句。等到將來,老爺子作古,不管他的外貌形象跟智商氣質如何,參加分田地,分財產,分宅院,那是一分也少不得的。
又或者,他可能是另外一種人。那種努力進取的人。當他使用衝動、狡詐、兇殘,等等男性特徵的技能,為本家族謀取了巨大利益的時候。這些缺點,在家裡人看來,就並不那麼可憎,甚至是值得誇耀的。因為在家庭這個封閉的小社會中,實際的利益或者說是生存壓力的力量會遠遠凌駕於道德準則之上,這點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大家會稱頌他的業績,並且追憶取得此業績的性格因素在過去家族血脈中的歷程。年紀大的人會說,「當年的XX也是如此啊!」然後搖頭感嘆遺傳的神力。
再或者,就算你成了罪人,它還能為你提供寬慰。
1981年,一位美國人因強姦殺人而將要被判刑時,他和他的律師聲稱,他具有XYY型DNA,從父親那裡得來的Y染色體加倍了,因此他的雄性邪惡因素也加倍,所以殺人的並不是他,而是他的一條基因。
這樣,「堂」字開頭的親屬們,都像是鍍上了一層金光,熠熠生輝。因為不管家業大小他們總能參一腳進來,不管對錯他們總能把責任推卸給前人。或許在過去幾千年的舊式農業社會中,他們逐漸感受到了相同的血液在他們的身體里流動,或者他們更加敏感一點,能夠感到那個分子的相同?
當今天對DNA的研究逐漸清晰,我們越來越明確Y染色只是46條染色體中的一員,只決定性別的染色體,一個男人有一半的遺傳信息——23條染色體,都是來自母親的時候,我們就會更加懷疑他們哪裡來的這麼大的勇氣。
(五)
接下來,事情就簡單多了。
如果你要為母親這邊的親屬舉行一次聚會,那麼用一個「姨」字就能夠完成對所有人的稱呼。
媽媽的姐姐跟妹妹,以及她們的後代,全部用一個「姨」字概括。媽媽的姐妹叫「姨媽」,姨媽的丈夫叫「姨父」,姨媽的兒子叫「姨兄」,女兒叫「姨妹」。這個體系內,不用說Y染色體了,就連姓氏都混亂不堪。因為媽媽、姨媽們的男人們,各不相干,他們雖然都身強力壯,機敏過人,但卻是來自五湖四海,來自四面八方。所以對他們,用一個代表母性的「姨」字,再合適不過了。
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這些人壓根就不會在一起生活。男權社會下,女性只是繁衍後代的附屬品,在這個所謂的母系系統中,既沒有事情可供爭辯決斷,也更不會有財產可供爭奪繼承。「姨」字的稱呼,只供一時之用而已。
「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充分表達了這裡面的悲涼心理。這句話的發出者是姥姥(外婆、外祖母)、姥爺(外公、外祖父),這個父系系統中的女性的後代。在這個系統中姥姥應該疼舅舅,舅舅應該愛舅舅自己的後代——也就是你的表兄,而你是這條主線上的女性的後代,不光是姥姥不愛你,舅舅不愛你,也不會有人愛你。因為你媽媽應該已經嫁出去了,你根本不該出現在這裡。
既然說到舅舅,還有一點情況可以說。
他是這個母系主幹上的男人,再具體一點也可以看成是具有相同姓氏但是不同的Y染色體的人。有點類似於父系系統中的「表」,但是情況遠比這個要複雜,因為母系系統中本來就沒有一條統一的Y染色體。「舅」——是母親的兄弟,跟母親具有相同的姓氏,但是他得到了外祖父的Y染色體。
在母系系統中,你稱呼「舅」的子女為「表兄弟」,其實就是在以舅舅為主幹的父系系統中,舅舅的子女對姑姑的子女的稱呼。所以對這個母系中的「表親」後代的稱呼,實際上只是把父系系統的叫法照搬了過來。原因我想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
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舅」這個稱呼本身了。這是唯一站在女性的角度出發,產生的一個字——我們為母系系統中的一種人單獨設立了一個稱謂。這也許是中國男權社會給予女性的唯一的一點尊重。
然而社會總是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的。
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隨著西式生活方式慢慢建立,父系氏族的力量減少了。如今的社會中,母系宗親的聯繫變得愈加頻繁。陰盛陽衰之後,甚至按照母系團結在一起生活的家族,也為數不少。
因此,這些過去幾乎不會出現在同一個時空中的人,現在又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也許將來會從這一體系中再細分出許多稱謂,也有可能。比如,是不是可以再有些更細緻的稱呼,來區別那些身強力壯的姨父們,就像父系的「叔」和「伯」,而不只是像現在一樣的,簡單的使用「大、小、一、二、三」,實在是值得期待。
(六)
通過這些分析,我們逐漸意識到,之前提到過的那張家族親屬稱謂表,就是像生命之樹一樣壯觀的那張表,它既紛繁複雜,又相當簡單。
我們只區分三個東西:堂、表、姨。如果再站高一點來看,所有的這些稱謂代表的,也只不過是男人跟女人。而怎麼稱呼他們,取決於稱謂的發出者,也就是「我」,處於什麼樣的時間節點,處於家族中什麼樣的位置。
如果有朋友說起:「我太爺爺還在當官的時候,」那我就知道他可能最近手頭有點緊。今天,有一個人走過來喊我作「堂哥」,那麼我一定在想,要是出事了就推他出去擋槍,大不了將來分家的時候我讓著他點。明天,花園裡突然竄出一位女子,拉住我的手對我說,「表哥,我們結婚吧。」那我一定要慎重。
現在我們也能夠明白,「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那個人,最大的悲哀,就在於他是隨母居的,處於一個跟自己無關的父系環境中。
這張詳細複雜的稱謂表,值得欽佩的地方是,就像孟德爾在修道院里種豌豆,中國人面對滿屋的親戚朋友,我們跟孟德爾一樣,只從表面性狀入手,就用稱謂明確的標識出了Y染色體。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在很長的時間中,我們都以為它就是那間堂屋,和堂屋正中供著的祖宗牌位。雖然按照目前的研究來看,中國人費盡心思要區分出這個東西,顯得越來越愚昧。
最後,它也能為我們提供方便與安慰。
我們這種詳細完善的稱謂的好處,就是單憑稱謂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在家族中的位置。無論這個人是在我們身邊,還是講故事的人在向我們敘述著,遙遠的時空中,一個陌生人的故事。只要聽見別人對他的稱謂,他對別人的稱呼。我們就可以知道他,——不論是遠近,不論是男女,在他自己的那個環境中的地位,以及他將來的命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