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的印度結婚習俗-印度男人有多麼無用?

反常的印度結婚習俗-印度男人有多麼無用?

1 人贊了文章

在古代印度,女人之所以不受重視,原因在於印度的區域特點造成女人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較低,因為印度的氣候和生活方式使得家務勞動量很低,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男人可以隨意通過低種姓女子特別是聖妓滿足性慾,但最核心的因素是,古印度社會對人丁的需求很弱,因此女性的生育價值被嚴重低估。

印度人口之謎

在古代,人口數量的多寡往往是衡量一個部族、一個國家強大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因為無論是耕種還是戰爭,都需要大量精壯的勞力。但是,這一世界通行的規則卻在古印度被打破了。印度的獨特地理條件和物產使得人口數量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第一,耕牛的廣泛使用,使得男人作為農夫的價值大大降低;第二,戰象的大量使用,使得男人作為士兵的作用大大降低;第三,佛教和印度教的教義,進一步降低了人們的生育意願。印度是第二人口大國,而且超過中國指日可待,你可能會覺得這樣一個國家怎麼會生育意願低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從古至今,印度都是第一溺嬰大國,雖然溺死的嬰兒以女孩居多,但是在低種姓和賤民中,也有不少溺死男嬰的情況。而且印度教的教義是允許溺嬰的,這在所有的宗教里是絕無僅有的,也就是說在古印度,即便你公開殺死自己的嬰兒,也沒有任何人會覺得不妥。英國殖民印度以後,專門出台了法律,宣布廢止印度教的相關規定,溺嬰成了犯罪行為,但是情況並沒有本質上的好轉。

印度和埃及還是最早開始避孕的國家,他們在3000年前就有了避孕藥,不過這個葯的成分很奇葩——大象和鱷魚的糞便。鱷魚、大象這樣的動物被認為具有神秘力量,但事實上,是由於這些動物糞便具有高度酸性,導致它們的確能夠有效殺死精子。想想看,為了避免懷孕,寧願將動物的糞便塞進女性的**,即便對男方來說,這也絕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這得對生育孩子這件事情有多強的厭惡。

結紮的印度婦女

印度還是全球結紮人數最多的國家,在2009年的時候,就有2.2億婦女接受了輸卵管結紮手術。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結紮人數雖然也不少,但中國是強制推行計劃生育的國家,但印度只是政府通過經濟補貼的方式提倡結紮而已,並沒有任何規定、任何人強迫任何一名女性結紮。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的結紮數量卻遠遠超過了中國,並沒有碰到任何女性及其丈夫的抵制,他們的生育意願可想而知。

生育意願這麼低,那他們怎麼達到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的呢?很簡單,因為相比中國而言,印度幾乎是一個沒有戰爭、沒有饑荒的國度,自古印度原住民被雅利安人征服後,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任何形式的人口銳減。多虧了古印度的糞便避孕和宗教溺嬰,不然他們現在的人口就不是十幾億,而是一千億!

神牛之所以神

古印度國土中大部分都是平原,並且具有印度河、恆河兩大豐沛的水系,因此是一個極其適宜農耕的國家。印度總面積雖然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可耕地面積卻超過中國三分之一,達到了驚人的24億畝;印度耕地不僅數量巨大,而且質量上乘,大多為沖積平原,土地十分肥沃,完全不需要施肥,撒上種子就能長;印度氣候條件極佳,降水豐沛且雨熱同期,基本無須人工灌溉,水稻等多種作物都可以一年三熟。因此,論農業的純自然條件,印度無疑是全球最好,沒有之一。

更加得天獨厚的是,這片膏腴之地還盛產一種動物——牛,牛除了能夠提供大量乳製品之外,在任何一個文明中都是耕種的主力。肥沃的土地、龐大的牛群、充足的日照、豐沛的雨水,註定了古印度必然是一個富足之地。人們無需辛勤的勞作就能輕易獲得生存所需的食物,因此他們才能產生冥想這種極度消耗時間的活動,因此他們才能供養海量的不從事生產的僧侶。

印度人的無所事事延續到了今天,時至今日,印度的勞動力仍然是大量閑置、浪費的,以至於必須去做一些很奇怪的工作去消耗它們。比如印度現在仍然保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僕人隊伍,每個地主和貴族家庭都會有大量僕人,連《生活大爆炸》中的印度怪咖拉傑什·羅摩衍那·庫斯拉帕里(raj)家中都有4名僕人,有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僕人的更是比比皆是。關於這點你們可向身邊的印度同學隨意求證,他們必然都是高種姓,低種姓的人留學極少,而且絕對不可能來中國,只會去英美,因為低種姓的聰明孩子只會學工科,尤其是IT。

這麼多僕人用來幹啥呢?干任何你想像得到和想像不到的事情,主人除了啪啪啪這件事不會讓僕人代勞以外,其他一切生活上的事情都會讓僕人來做。是的,一切,不僅包括我們所理解的所有家政活動,還包括給主人穿上和脫下衣、褲、鞋、襪,甚至包括幫主人擦屁股。你萌動的春心是不是已經在開始想像一幅幅無比香艷的畫面了,先打住,讓你失望的是,這些服務原則上都是由同性別的僕人提供的。兄弟,如果你不介意讓一個男人幫你擦屁股的話,大可以去印度體驗一下。

扯遠了,先不說這些屁事兒了,繼續吹牛的事情。印度人對於牛的利用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其利用規模必然超過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正是因為牛對於印度人的生存是如此重要,因此印度人賦予了牛崇高的地位,將其視為神靈,牛的生命甚至比首陀羅和達利特的生命更重要。由於存在大量耕牛且無需施肥、灌溉,男性勞動力對於農耕的作用就顯得十分渺小,僅僅需要足夠役使這些耕牛就夠了。男人於農業而言,與其說是生產者,還不如說是消費者,換言之,男人對於一個社群的物質生產而言,與其說是財富,還不如說是負擔。

有人可能會質疑說,中國開始使用耕牛也很早啊,並且很多王朝都非常重視保護耕牛,為什麼沒有發展到印度這種程度?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耕地肥沃程度不如印度因此需要額外的附加勞動,比如牛這一物種的天然分布密度和環境適應性,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卻是戰爭,中國反覆發生的慘烈戰爭在大量殺傷人口的同時,也對耕牛造成了更大比例的殺傷,因為牛是所有亂軍最優先的捕獵對象,優先順序甚至超過了女人。而戰爭,正是下一段將要討論的話題。

戰象之威

印度盛產大象,戰象對於整個印度歷史的發展軌跡具有極度重要的作用,但是卻被研究者們所忽視。因為有戰象,地形易攻難守的印度可以免於亞歷山大和成吉思汗的入侵;因為有戰象,幾乎一馬平川的印度卻遲遲不能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因為有戰象,步兵的意義大大降低,面向平民的大規模徵兵從來都沒發生過。印度對戰象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此後聞名於世的波斯戰象全部是直接引進的印度象,在中東和歐洲使用的戰象也大抵如此,迦太基戰象、暹羅戰象都是在接觸印度戰象後才發展起來。

戰象在印度軍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幾乎出現在每一場戰爭中,並且必然是中軍主力,一直到與英國殖民者作戰,印度人都還在大量使用戰象。這樣的軍隊構成造成了諸多影響深遠的後果:

首先,步兵的意義大大降低。在印度,步兵基本都是作為象兵的扈從來使用,因為單獨的步兵軍陣是無論如何抵擋不住戰象的衝擊的。騎兵雖然也不能抵擋戰象,但是好在有速度,總不至於被大量踐踏而死,而步兵面對戰象,基本上就是屠殺。因此,衡量一隻印度軍隊的強大程度,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有多少戰象,其次是有多少騎兵,至於步兵,基本沒用。再加上印度教的教義規定,只有剎帝利階層可以從軍,所以面向其他階層的大規模徵兵從來都沒有發生過。中國高僧法顯曾在笈多王朝時期到達印度求經,他的記述可為這種情況作證,《法顯傳》中記錄,印度「人民殷樂,無戶籍官法,唯耕王者地乃輸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沒有戶籍制度,就完全沒有實行徵兵制的基本條件,可見印度軍隊的確做到了種性制的要求——各種性只能從事固定的職業,只有剎帝利階層可以成為武士。步兵不重要、平民不當兵的情況,使得古印度的統治者們沒有絲毫動力來鼓勵生育,也沒有絲毫動力來吸引居民,因此才會出現「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的情況。而反觀同時期的其他地區的統治者,無論是中國、中亞還是歐洲,幾乎都把增加本國人口作為強化國力、軍力的基本手段和國策。

其次,加大了防禦優勢,提高了進攻難度。這裡所說的防禦優勢,不是指困守堅城的消極防禦,而是指境內機動的野戰防禦;這裡所說的進攻難度,也不是指破陣攻城的戰術進攻難度,而是指轉運千里的後勤補給難度。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想想大象的特點就明白了。大象特別能吃,一頭成年大象一天大致能吃300千克食物,每天要花16個小時以上來進食,這個特點決定了戰象是一個極度不適於遠征的兵種。如果某位君王要帶上幾百頭戰象去進行一次野心勃勃的遠征,首先你就得準備海量的糧草,以及將它們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的運力,光是這一項就足以讓最優秀的後勤軍官精神崩潰;然後你得給戰象們充足的時間來進食,你的大軍必須每天花費16個小時以上來守候這些寶貴的肉質坦克,部隊所需要的機動性基本喪失殆盡;即便你足夠幸運,征討的地區植被茂盛,可以完全讓大象就地取食,那麼你也需要將大軍散布得漫山遍野都是,全無任何陣型可言,簡直就是供敵人奇襲的絕佳目標;如果某位因此而抓狂的君王敢於不帶戰象出征,那麼他的結果只會更加悲劇,因為他所要討伐的敵人必然是有戰象的,而戰象只有戰象才能對抗。中國象棋非常準確的詮釋了戰象的特點:象只能在本方領土上縱橫馳騁,卻絲毫不能踏足對方的領土。簡而言之,對於保家衛國的境內防禦戰而言,戰象就是神器,對於開疆拓土的境外征服戰而言,戰象就是垃圾。大象這個物種因此深刻的塑造了古印度的政治版圖——邦國林立,印度的各個王朝看似也統治了很大的領土,但是他們的王朝完全是周天子性質或神聖羅馬帝國性質的,而不是秦皇漢武性質的,王朝直接統治的核心區域永遠都只是所有領土的一小部分,各個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極大的自主權,自主任命官吏、自主收取賦稅、自主組織軍隊,只需要對主君稱臣納貢即可,在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時期,諸侯王甚至沒有主君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即便是最後也是最集權的莫卧兒帝國,國王直接統治的領土也從來沒有超過領土總面積的一半以上,並且往往低於30%。印度共有近200個民族,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就多達33種,正是長期邦國林立造成的直接後果。

最後,戰爭死亡率長期偏低。這是由包括以上兩點在內的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由於軍隊基本由剎帝利構成,印度軍隊人數相對其總人口規模嚴重偏低,因此戰爭規模不會太大;由於平民幾乎不參與戰爭,因此他們是財富而不是潛在軍事威脅,征服者很少進行大屠殺;印度教和佛教的輪迴轉世觀念進一步加深了平民的順從性,因此大規模民變非常罕見,「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能夠產生於印度絕非偶然;由於戰象對後勤的巨大壓力,他們的戰爭不可能持續太長時間,由於戰象機動性有限,也不可能演化出過於複雜的戰術,因此他們的戰爭具有很強的禮節性甚至娛樂性,往往是約架性質的,談好時間地點,大家列陣群毆一場,敗者認慫,各自散夥回家吃飯;由於長期邦國林立,於是形成了國際輿論約束,他們之間的戰爭形態更加接近於中國春秋時期,往往是以對方的屈服而不是毀滅為目的,戰俘被贖回或釋放的比例非常之高;由於戰爭打得比較文明,且幾乎不屠殺、虐待俘虜,他們從來不認為英勇不屈有多大意義,戰況不利時,將士很輕易就能投降,翻閱整個古印度的歷史,你經常可以看到投降的國君和主帥,卻基本看不到陣亡的國君和主帥。印度歷史上有記載的傷亡最多的兩場戰爭(注意,不是戰鬥)都不過僅僅死亡10萬人,一次是內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征服東南沿海的羯陵伽王國,造成羯陵伽王國軍民死亡10萬,另一次是外敵入侵,帖木兒進攻德里蘇丹國,攻陷首都德里,並大肆屠殺戰俘,死亡10餘萬人。10萬人固然也不少,但是與中國古代戰爭動輒伏屍百萬、血流千里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據維基百科統計,人類死亡人數最多的30場戰爭中,中國佔了10場,印度一場都沒有,死亡人數最多的10場戰爭中,中國佔了6場,而這10場中還包括了一戰和二戰。)

講了這麼多,簡單總結就是,在古代印度,男丁數量從來都與軍力強弱無關,而且戰爭導致男丁死亡也很少,人口更多的是一種負擔而非資源。

或許會有人認為我過於誇大了戰象的作用,那麼有關戰象四個典型戰例會說明這一兵種強大。這四個戰例早至公元前,遲至1942年,對歷史和軍事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過這四段,之後還有講宗教文化對生育意願影響的內容。

戰例一:亞歷山大大帝在擊敗波斯帝國之後繼續東征之,兵鋒直抵印度河平原。公元前326年,在印度河支流吉達斯浦(Hydaspes)河畔,亞歷山大與印度西北小邦保拉瓦(今印度旁遮普邦與巴基斯坦東北部)的國王波魯士展開決戰。波魯士僅有軍隊36000人,但是有200頭戰象(另一說85頭),亞歷山大前線兵力略多於多方,但都是百戰雄師,與印度土兵的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依靠天才的指揮和精銳的士兵,亞歷山大最終戰勝了對方,但是對於慣於擊敗數倍敵軍的馬其頓雄兵而言,此役並不輕鬆,所向披靡的馬其頓方陣首次被敵軍衝散,亞歷山大本人的戰馬陣亡。亞歷山大能夠取得勝利,在於充分利用了軍隊的機動性和遠程能力,印度騎兵、步兵戰鬥力較差,而他們的戰象當時尚未裝備塔樓,騎手直接騎在高高的象背上,對遠程攻擊防護力較弱,在馬其頓軍隊強大的側翼攻勢下,潰逃的印度騎兵、步兵衝擊了中間的象陣,馬其頓的標槍、弓箭對於騎在象背上的象兵造成了大量殺傷,很多大象失去了騎手,開始踩踏本軍,印度人陷入更大的混亂,最終輸掉了戰鬥。亞歷山大勝利了,但是手下的士兵首次面對如此數量的戰象,卻留下了心理陰影,尤其是印度人迅速想到了給他們的戰象裝上木製塔樓,遠程打擊的威脅大大降低,此後的戰鬥只會越來越難。當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準備繼續東征,征服位於印度東北、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時,遭到了將士們的強烈抵制,不得已只能班師。亞歷山大班師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一個歷史謎團,一些人將原因歸結為將士不適應氣候產生思鄉之情,但卻並沒有大規模疫病傷亡的記錄。一個野心勃勃的天才統帥在不斷收穫勝利果實的情況下,在前方一馬平川的情況下,在闖入廣袤豐饒的膏腴之地的情況下,怎麼肯輕易班師?一支紀律嚴明、所向披靡的精銳部隊怎麼可能僅僅因為天氣原因就放棄唾手可得的無窮財富,就背棄百戰百勝的偉大統帥?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東方,答案就清楚了,亞歷山大試圖攻打的摩揭陀國,正處於快速上升的鼎盛時期,更關鍵的是,他們擁有六千餘頭戰象,馬其頓軍隊無疑是知道這個情報的,甚至很可能與其邊疆部隊進行過小規模戰鬥。據普魯塔克的《亞歷山大傳》載:馬其頓戰士激烈地反對亞歷山大向恆河進軍,因為恆河既寬又深,「並在其對岸布滿大量的敵人,因為他們聽說,乾達利坦族和普萊希安族的國正帶領8萬騎兵、20萬步兵、8000戰車和6000戰象等待著他們。」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也有類似說法。正是這個摩揭陀國,僅僅在吉達斯浦戰役兩年後即公元前324年,就誕生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孔雀王朝,開國國王旃陀羅笈多,號月護王,迅速擊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留守部隊,逐步征服了巴基斯坦全境,並在公元前305年,在一次大決戰中擊敗了原亞歷山大部將、現塞琉古國王,從而獲得了阿富汗地區,據稱,月護王軍威最盛之時,擁有9000多頭戰象。我從不認為月護王的軍事才能可能超過亞歷山大,但是我絕對相信他能在戰場上戰勝亞歷山大,只因為一個因素的存在——戰象,海量的戰象。印度人不善於記錄歷史是世人皆知的,現存史料都是來自希臘人一方,因此亞歷山大班師的原因才會語焉不詳。最合理的推斷就是,亞歷山大感受到了前方敵人的強大,甚至已經遭受過些許挫折,如此驕傲的他才可能做出班師的決定,至於那些天氣啦、道路啦、軍心啦等等說法,不過是為尊者諱的託詞罷了。

戰例二:另一位軍事天才成吉思汗也遇到了和亞歷山大一樣的煩惱。蒙元帝國滅國無數,蒙古騎兵所向無敵,最遠打到了維也納和地中海,為什麼卻始終沒有吞併距離較近、地勢平坦、物產富饒的印度呢?非不為也,是不能也。事實上,蒙古軍隊曾經進入過印度西北,但卻無功而返。花剌子模亡國後,其末代國王扎蘭丁逃入印度,蒙古將領八剌率領的兩萬蒙古軍進入了印度境內,並沿途攻下了一些城市,但經過幾個月的盤查,始終未找到扎蘭丁的蹤跡。當時耶律楚材便婉言勸說成吉思汗放棄追擊,從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繼續追擊扎蘭丁,還想乘機攻下印度這塊陸地。這時傳來哲別部隊進軍高加索山,戰勝欽察援軍,進兵阿羅思(俄羅斯)的好消息。於是成吉思汗更加堅決地下令渡河南行,接應八剌,平定印度,儘快完成他的帝國大業。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決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濛。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這使得將士上下怨聲不斷,恨不得立刻馳歸。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成吉思汗遂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忽然聽到怪獸發出響聲,酷似人音,彷彿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儘早班師的。成吉思汗於是順應天意,沒有繼續前進,八剌亦即日北歸,會師後,成吉思汗立即率軍返回了蒙古國。這顯然只是一個神話,怪獸已經夠神了,不過也可能是大象、犀牛、河馬這些蒙古人並未見過的野獸,但這印度怪獸還能說蒙古話,就純粹是瞎扯了。把怪獸的叫聲說成是「汝主早還」的話,多半是耶律楚材的牽強附會之辭,他本有勸主早歸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借題發揮,假借怪獸的叫聲來規勸成吉思汗班師。也不排除史官為了掩蓋真實的退兵目的,拿耶律楚材做擋箭牌,瞎編了這麼一個故事。

戰例三:在轟轟烈烈的大殖民時代,全世界只有六個國家沒有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他們分別是中國、日本、土耳其、衣索比亞、阿富汗、泰國。中國是東亞病夫,土耳其是西亞病夫,這兩隻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的情況也不用說了,阿富汗鳥不拉屎的地方,衣索比亞是碰上義大利太無能,但泰國就比較有意思了。在全世界都被殖民者瓜分的情況下,小小的泰國為何能夠保住獨立地位?除了暹羅(現泰國,並含寮國、柬埔寨大部)的國王朱拉隆功巧妙利用了英法之間的矛盾相互制衡外,暹羅的複雜地形和戰象均功不可沒。1893年,法暹戰爭爆發,法國從法屬印度支那向暹羅發動了進攻,4月,法軍3個軍團進入寮國和柬埔寨,北線軍團被暹羅軍包圍擊潰,主帥被俘,南線軍團也遭遇暹羅軍伏擊,損失慘重,這樣的戰績足以令中國軍隊汗顏。法軍陸戰不利,直到7月,才藉助海軍攻入湄南河口,佔領曼谷皇宮,並封鎖暹羅灣,襲擾沿岸地區。暹羅在請求英國支援無果後,終於10月割寮國請和,但其體現出來的戰鬥力也令英法殖民者打消了將其徹底吞併的念頭,並始終保持了核心地區的獨立,成為了後來的泰國。

戰例四:泰國戰象的最後一次發威是在對中國的戰鬥中。1942年,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此時泰國因為不滿歷史上英法佔領其領土,已與日軍結盟。4月,泰軍兩個師進入緬甸,進攻景棟,而景棟正是中國遠征軍第93師在駐防,泰軍在15日、16日進行連續進攻,未能突破遠征軍防線,反而損失數百人,遂急調「戰象團」赴景棟。5月2日,泰軍「戰象團」發動突襲,第93師官兵大多沒見過大象,感到很好奇。然而就在剎那間,泰軍「戰象團」衝過第93師陣地,騎在戰象上的泰國士兵瘋狂地向中國軍隊掃射,中國軍人死傷甚巨,僅當天就損失1500餘人。這時日軍已經切斷滇緬公路,準備與泰軍合圍第93師,呂國銓師長見勢已不可為,命令部隊撤出景棟,退到中緬邊境地帶後才集結起殘部。雖然遠征軍最終在次年戰勝了泰軍,但是在現代戰場上,結合地形地貌合理運用戰象,仍然能夠取得不俗的戰績,足以說明戰象的強大。

宗教與性文化

印度·性愛神廟

印度教和佛教進一步降低了古印度人的生育意願。一方面,他們都提倡節制慾望,不但節制食慾,而且節制性慾,甚至節制一切享受的慾望,以至於苦行成為一種大行其道的修行方式。不得不說,這些觀念之所以能夠出現,本身也與印度的地理自然條件相關,富足而清閑的古印度人實在是太幸福了,以至於不得不找一些奇葩的活動來消耗他們的精力,你看苦寒地區的人從來都是享樂主義的,因為他們本來就已經夠苦了,實在是不需要再自找苦吃了。不過節慾與縱慾從來都是一體兩面的,只有淫靡的社會才可能產生禁慾的思想,這就好比只有食物豐富的人才會想到節食一樣。

印度的性愛文化十分發達。早在公元前100年,印度就產生了一部性愛巨著——《愛經》,詳細探討了各種體位與性技巧,其中包括了*交、*交、*交、*交等重口味內容,並且還傳授了求愛的方法甚至勾引別人老婆的方法。可見在印度,性行為早早的就脫離了生殖繁衍的宗旨,而變成了一種享受的內容,再看其尺度的狂放不羈、流傳的廣泛悠久,可見文中所說諸事在印度絕非離經叛道、隱秘罕見。回頭再看看中國的《素女經》,其內容的實操性就要差很多,至於古羅馬的《愛經》,與印度《愛經》相比,簡直就成了思想純潔的小清新。

講到性文化,就不能不提到印度另一個聞名世界的特產——印度神油,這可能也是很多中國人知道的唯一一種印度產品。印度神油起源何時有多種說法,最早的說法是公元前1000年,最晚的說法是在公元前後,由一名佛教高僧發明,因此又稱為「佛的香精」,無論如何,歷史非常悠久是必然的了。一個國家,在數千年的時間內,如此大規模、公開化地使用一種**產品,並且將其遠銷世界各國,使之成為本國的名片,也只有印度一家了。

回到宗教教義,佛教和印度教都是講究輪迴轉世的,相比於很多文明重視生息繁衍、希望子孫昌盛而言,印度人更看重的是來世投個好胎。如果你真的十分堅信輪迴轉世的話,不重視後裔就是一個十分符合邏輯的行為,兒女再好只不過是一世的緣分,哪裡有自己的下一輩子來得重要呢?

以上種種原因決定了,人類本身在印度這片魔幻的土地上就不是一個存在感很強的物種。他們追求天人合一,卻拒絕種姓平等;他們十分愛護動物,卻肆意踐踏女人;他們夢想挑戰中國,卻缺乏戰鬥勇氣;他們的軟體很硬,硬體卻很軟。亞洲皿煮的燈塔照耀萬邦,卻照不到腳下的黑暗,可見單薄的教條永遠撬不動厚重的歷史。

提前預報,下一篇將講述中國的性風俗問題,之後還有中東、北非、歐洲和各種原始部落的性風俗解析,其中很多觀點必然會嚴重衝擊老學究和小清新的世界觀,建議玻璃心和各路正人君子不要點擊,如果執意閱讀,請備好速效救心丸,並在醫生的陪同下進行,出現一切意外後果本人概不負責。


推薦閱讀:

三月三-各民族的習俗
中國古代習俗禮儀
那些「坐月子」習俗到底靠譜嗎
大年初七的習俗與禁忌!

TAG:習俗 | 風俗 | 傳統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