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需要一種長遠的眼光

修行需要一種長遠的眼光

2 人贊了文章

以前看過有關地震自救的科普文章,說到如果地震發生時,你恰好在室內,此時千萬不要慌張的往其他房間跑或試圖跑到室外去,而應該就地趴下,尋找掩護,直到搖晃停止。

如果受困,無法脫險時,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盲目大聲呼救,需要冷靜頭腦,保存體力,儘力尋找水和事物,創造條件延長生存時間,耐心等待救援。

耐心、冷靜的頭腦、長遠的眼光在修行道路上也是必不可缺的。

德加尼亞禪師在教導初學者的時候,一直在強調禪修不必急於求成,是一輩子的事情,把它當做是跑一場馬拉松,需要合理運用體力。如果你用百米衝刺的架勢來跑馬拉松比賽必會失敗。

很多人對自己的修行很不滿意,這不滿意的背後是什麼?

歸根結底,無非是沒有達到我們自己設立的期望,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那麼,在修行中,你想要得到什麼呢?

也許,在心理治療盛行的大背景下,正念與自我療愈緊密相連,我們總覺得要從修行中得到一些什麼才好——平靜、自由、更高的自尊感、更加融洽的親密關係或恨不得擁有和宇宙萬物相連的融合感。

隆波帕默尊者在《看見真相》一書中說,我們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尊者在《禪修指南》中明確指出,佛教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葯!別誤以為佛陀除了教導「苦是什麼?」以及「如何才能離苦(解除心苦)」之外,還教導了其它什麼東西。佛法並不是用來探討神秘學說、巫術、咒術、未卜先知、加持灌頂、消除業障、今生來世以及鬼神通靈等等主題的。

也許這樣的教導,很多人難以接受和理解。在如今的商品社會,我們已經習慣了「得到」。

打開支付寶,什麼都還沒做時,它已經發了我一個現金紅包。打開遊戲消消樂,我還沒有完成任何任務,它就發了我一堆金幣和精力。我們已經被訓練成:做事帶有一個清晰的目的性,並有一個明確的投資回報率以及回報的具體日程表。

修行與我們所習慣的工作學習模式很大不同。修行之路雖是升級打怪的道路,卻沒有明確的進度條。今天完成了一個小時的坐禪,你頭頂並沒有經驗值顯示+2,你今年守持五戒圓滿,也不會給你一個白金獎盃。到了年末,更沒有世界修行人排行榜來告訴你,你比上一年的排位又前進了多少位,又或者宣布你現在的布施功德打敗了中國地區百分之九十的修行人。

修行不是打機,沒有一個遊戲策劃和售後服務來關心我們的用戶體驗。在《經集》中,佛陀把修行者形容為像獨角犀牛一樣獨自遊盪。

最近,德加尼亞禪師在雪吳敏禪修中心小參一直在強調,禪修者不要試圖努力去做什麼,只是單純的去覺知,就像少林功夫拳手一般,簡單的練幾個最基本的動作,多年過後就自然成為武林高手了。

可是,在一個網頁打開慢都會被嫌棄的時代,我們願意耐心練習幾年呢?

最後送大家一段菩提長老的相關開示:

在依從佛道修行至圓滿成就的過程中,

有需要採取一種長遠的眼光,

意思是要發展耐心和勤奮。

耐心確保我們不會貪圖速效,

過分關心在禪修中添加個人成就的證明書。

耐心使我們能夠為長遠的目標而忍受,

甚至我們必須要面對的、

那些無法避免要過度的艱苦和無結果的階段。

勤奮和努力是指:

雖然路途漫長和困難,

我們不會灰心,

我們不會放棄或變得鬆散,

相反,我們行道的決心依然堅定,

無論需要輪迴多少世,

我們有信心所作之任何程度的努力,

都會取得進展的,

即使那進展不是立即顯現。

要正當地遵循佛法,

我認為我們也需要謙卑的態度。

不是通過快速的研習經文,

或是多至數年的密集禪修訓練,

便可使自己真正稱得上是個已正確理解佛法和可以無誤地傳授佛法的人。

審慎的做法可能是:

將佛法想像為一座非常高大的山,

假設我們是登山者,

現在仍然在山腳下走著,

前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才能到達峰頂。

我們需要信(faith):

這條特殊的路將會帶領我們到達山頂,

需要耐心:

堅持日復一日的在這條道路上攀登,

還需要勤奮,不要放棄,

直至我們到達山頂為止。

(選自:攀登到山頂 ── 專訪菩提比丘)


推薦閱讀:

佛陀已經開悟了為什麼有人用石頭攻擊他他還要躲開?
銅鍱部經藏是佛法的「唯一真理」嗎?
諸苦滅盡:破除身見的重要性
11-10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
兩支毒箭經

TAG:修行 | 上座部佛教 | 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