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知識付費成了你成長的止痛藥

不要讓知識付費成了你成長的止痛藥

來自專欄倪老大胡說職場與成長

最近遇到了一個做知識付費的朋友,聊了很多。我特別想談談『聽書』這件事。

這幾天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身邊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會追逐像得到、樊登讀書會這樣的知識付費項目,我想,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時間的碎片化』+『焦慮』

『希望在被撕扯的碎片化的時間有所收穫,試圖通過開車、坐車、走路、坐地鐵的時候的時間聽某某人讀書某某人分享來提升自己。讓自己獲得短暫的滿足感與充實感』——這是我自己之前的行為與感受。

但是時間長了,越來越發現好像這裡面有什麼問題,不知道你是不是也這樣?我想不起來前幾天每天在路上聽的內容都是什麼,聽到的知識也很難被實際的運用。我學習到的更多的,想起來的更多是名言警句式的知識,因為往往是這十幾分鐘里的那幾句話在打動你,讓你覺得有所收穫。

知識付費帶來的科普式的教育作用是明顯的是需要被肯定的,但是只是通過這種方式學習,更多的時候緩解了我們的焦慮,讓我們充實了,但是真正的進步卻非常的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可能有這幾個方面:

1.知識來自於分享的人片段的二次消化——濃縮的不一定是精華

對於每天要產出新的內容的互聯網知識平台,商業目的決定了他需要高產。高產就決定了,大IP永遠只是一個出口,背後都是一個團隊。很多時候,大IP分下給你的,只是他拿到的編輯寫好的書稿。

你聽到的都是消化過、演繹過多次的對書的解讀。你得到知識的瓶頸就不再受制於作者,而是寫稿子的人。

2.受眾可能不是你

樊登讀書會的目標是『幫助中國3億人養成閱讀習慣』,可能需要向的是,你是不是他的主要受眾。

看起來這個目標,就是在科普,如果你已經有了長期學習的習慣,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那麼可能你並不是他最重要的目標群體,他講的自然也不是你最需要的。

3.知識點需要結網,量變才能發生質變

這個世界有些規律是普世的,比如量變才會有質變。聽書也好,聽分享也好。我們獲得的知識都是一個一個的點,點與點的聯繫性非常難以關聯。我們往往滿足於知識點的獲取,卻忽略將我們學習到的知識點串聯起來結成網。無法了解知識的聯繫,我們就難以形成體系化的知識概念,難以對一門正在學習的內容有真正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同時,聽書,其實是一種非常低效的渠道。聽到的信息效率總是不如讀到的,而且我們可以跳讀卻難以跳聽,所以效率更低。單位時間獲得的知識總體來說是少的。

我該怎麼樣改變?

我想把我自己實踐的結果分享給大家,暫時想到有這幾點,以後再做補充

1.準確認知合理定位每一種知識來源的渠道

我們應該多幾種知識的獲取渠道,並清晰的定位他們分別得作用是什麼。不單一的依賴任何一個渠道進行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來源渠道。

舉個例子:

聽書——發現值得學習的書籍的地方;聽是聽簡介。找到覺得自己感興趣的好書;

書籍——真正學習的地方,體系化的,較為集中的時間進行閱讀學習與思考

書評——用來和自己的思考進行對比理解,從大家的說法中找到新的可以提升的內容

2.體系化的學習,持續的學習——一段時間高密度的學習同一種技能

任何學習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思考、感受與反思。尋找到一個好的方向,縱向的對這個知識方向進行挖掘,做聯想學習。從多個角度,多方面的一段時間持續學習一類知識。讓自己對知識點可以有充分的理解和思考,可以將知識點擴充成為體系。真正的為自己所用。

同時持續的、體系化的學習可以讓我們辯證的看待知識點,這樣第一可以記得住,第二可以用的了,因為你真正理解了,想通了,而不只是停留在滿足片面知識點的獲取,不知真假也不懂運用。

3.碎片化時間高度利用值得鼓勵。但第一要做的,是想想,能不能把碎片的時間拼起來。

做一個好的時間管理者,認真的管理自己的時間。第一件事,先想想,怎麼樣可以拼湊碎片化的時間,能不能把碎片化的時間用來處理瑣碎的問題。儘可能的把整塊的時間留給自己。

然後,要好好想想,每一個碎片化的時間需要如何的運用,怎麼在對的時間安排對的知識獲取方式,讓時間高效運用。

最後,我想說,如上這般歸根接地,還是要把學習知識從緩解焦慮轉移到治病。治病的過程不一定是歡快的,但也許你和我一樣可以樂在其中,感悟每天真正的成長。積攢的成長,會為你帶來很多真正解決你焦慮的良方。

願你我不再被焦慮所困,願各位每天都有新的成長


推薦閱讀:

詳解《四輪學習方略》(經典)
段小鵬丨靠父母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得知道一些方法
哪些星座的學習能力超強?你覺得對嗎?
一開始求質的學習會失敗!速度型學習是現下學習成功的關鍵!
SQLZOO習題挑戰中,常常迷糊的知識點

TAG:學習方法 | 自我提升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