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柴燒製作工藝難點主要體現在幾那些方面?
建水紫陶燒制工藝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並身居中國四大名陶之列,建水紫陶陶土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在陶人手中演變生生不息的傳承,建水紫陶柴燒更是把土、火、人之間緊緊相扣,融為一體,幻化出美輪美奐的傳世佳品,將工於藝、人與自然完美契合在一起。
那麼製作建水紫陶柴燒製作難點主要體現在哪幾方面呢?
塑形難:
製作建水紫陶柴燒的泥料非常之細膩,選用製作建水紫陶柴燒泥料一般200-300目之間,呈膏狀,猶如女性使用的護膚霜,手感細滑,雖然粘性很強,但緊實度不夠,容易鬆散癱塌,有別於紫砂泥料越拍越緊。目前建水紫陶柴燒器皿主要是靠手拉坯成型,主要分為:揉泥、拉坯、粗修、精修四個步驟。對於建水紫陶坯體厚薄尺寸比例的拿捏,都需要手藝人擁有多年的經驗積累,反覆大量實踐才能拉出一件像樣的器物。裝飾難
建水紫陶柴燒濕坯狀態下採用:書畫裝飾、陰刻陽填的工藝,是建水陶靈魂價值所在。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在建水陶濕坯上揮毫灑墨,抒發自己的藝術情懷。將裝飾好的濕坯,用由老傘骨製成的刻刀,沿著坯子上書畫的意境刻成膜,再鑲嵌與坯體乾濕度一樣的彩泥,彩泥和坯體相互交融,還原了文人墨客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境,給建水紫陶柴燒增添了幾分雅趣。建水紫陶柴燒濕坯裝飾、陰刻陽填工藝研習至今有近百年的歷史,一直被傳承。刻填之難:難在繁瑣,難在真實還原坯體上留下的書畫真諦,那麼如此繁瑣的書畫裝飾,為什麼不採用青花、釉下彩、粉彩等工藝來實現坯體上書畫效果呢?這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建水陶人不忘初心,薪火傳承的表現,做自己的、做當地特色的、做民族的,將傳統手工文化世代相傳,這份執拗的匠人精神是否值得為之動容?燒制難:
柴窯燒制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泥性、灰燼、火勢、氣氛、窯技。
泥性:不同陶土的泥性所含微量元素不同,溫度燒結點不同,最終器皿燒成釉色、火痕、肌理效果不同。建水紫陶柴燒泥料一般溫度燒結點1160攝氏度左右,而要達到釉化效果的溫度是1200攝氏度左右,雖然溫度相差只有40攝氏度左右,要想建水紫陶能燒成釉化效果而又不讓陶坯燒汽包、變形、癱塌,這是一個很難把控的溫度節點,需要燒窯者對泥性、溫度、窯性要一個很好的控制力才能做得到。
灰燼:不同的木頭所含的化學成分不同,燃燒熔點不同,高溫下和陶土反應形成的釉色不同,燒窯者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陶土高溫下的狀態和不同灰燼自然融合,燒出自然、樸質的柴燒器皿來。
火勢:柴窯裸燒的器皿,火勢大小、走向會直接影響到坯體是否會發生變形、汽包,燒成之後器皿表部的火痕走向。控制好火勢大小及走向能更好的把控燒成之後器皿的成品率及器皿肌理變化效果。
氣氛:燒窯的氣氛分為氧化、還原、弱氧化和強還原等幾種方式。在燒制過程中,不同的時間節點採用不同的燒制氣氛,可以讓柴燒器皿灰釉、肌理、窯變、火痕等更加豐富多變,讓柴燒器皿更有生命力。
窯技:燒窯人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對泥性、窯性、燃料屬性、燒制氣氛等基礎技藝瞭然於心,再加以靈活運用,根據自身的定位和需求燒出想要的柴燒陶製品,想給更多人呈現渾然天成的柴燒作品。
建水紫陶柴燒最終的燒成效果是由土、灰、火、氣氛、人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決定的。這樣柴燒器皿是自熱的饋贈亦陶藝人想要回歸自然,發璞歸真的一種情懷,是有溫度、有情感、有生命的。
推薦閱讀:
※孫瀛洲先生捐獻元明清陶瓷精品
※陶瓷欣賞A[50P]
※陶瓷美術界的「全能大師」——張松茂
※中國陶瓷:窯口篇.官窯
※【茶博識】東瀛清水燒:陶瓷上的風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