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智能硬體「獨角獸」們的發展態勢
來自專欄科技說
「獨角獸」(unicorn)概念由美國著名投資人Aileen Lee於2013年提出,系指成立時間在十年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優質企業。國際知名硬體創業加速器機構HAX發布的《硬體趨勢(HardwareTrends)2017》報告指出,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引領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我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在規模等方面也快速崛起,但在技術儲備、創新模式等方面,與美國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此背景下,梳理中、美兩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的發展情況,對我國科技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全球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技術創新驅動,「獨角獸」企業呈爆發態勢
一是「獨角獸」企業的數量、總估值快速增長。2013年,AileenLee發布的第一份「獨角獸」企業榜單僅包含39家企業,總估值約1000億美元。據德勤數據,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增至252家,總估值達到8795億美元。其中,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super-unicorn)數量達到16家。
二是「獨角獸」企業扎堆信息技術領域。「獨角獸」企業雖分布於軟體、電子商務、金融、醫療健康等20多個行業,但其中超過50%的企業集中分布在電子商務、「互聯網+」、軟體等信息技術領域,這與互聯網普及和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逐漸成熟密切相關。
三是中美兩國成為全球「獨角獸」企業分布「雙強」。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美兩國分別擁有98和106家「獨角獸」企業,佔全球的38.9%和42.1%。在16家「超級獨角獸」企業中,兩國分佔7家和8家。中美兩國成為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國家,主要得益於兩國龐大的互聯網市場規模、完善的基礎設施、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發達的實體經濟和充足的高科技人力資源。
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大器初成
一是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從無到有。智能硬體產業涉及環節多,創業難度大。據HAX數據,2013年在39家「獨角獸」企業中硬體類企業僅有1家,2017年增加至18家(見表1),絕對數量少但增長迅速的態勢明顯,未來必將實現更快的發展。
二是我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數量和估值已超過美國。美國「獨角獸」企業主要分布在企業服務等「偏軟」的領域,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數量、總估值佔比僅為5.7%和3.3%。我國「獨角獸」企業分布則更加「軟硬均衡」,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的數量、總估值佔比分別達到11.2%和18.7%,形成了局部優勢。
三是消費電子領域成為「獨角獸」集中地。在HAX列舉的18家「獨角獸」企業中,絕大多數分布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及智能家居等消費電子領域。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發展浪潮下的消費電子升級已成為推動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迅猛發展的主要動力。
產業風口形成,智能硬體創新創業步伐加快
一是跨領域資源整合不斷加速。未來,智能硬體產品門類將不斷增加,由消費電子向行業解決方案延伸。新興技術產業化速度加快,提升產品智能化。軟硬體結合更加密切,產業間資源加速跨界整合,形成「終端+數據+內容+服務」的產業生態。
二是大量初創企業即將完成蛻變。隨著更多創業團隊致力於智能硬體創新,智能硬體初創企業得到新一輪產業資本青睞,估值1~10億美元的優質初創企業不斷湧現,即將完成向「獨角獸」企業蛻變。
三是科技巨頭對「獨角獸」企業的「加持」是柄雙刃劍。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美科技巨頭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和FAMGA(Facebook、亞馬遜、微軟、谷歌和蘋果)共捕獲95家「獨角獸」企業。科技巨頭的「加持」,能帶來更充足的資金和產業資源,但也可能使初創企業捲入巨頭間的競爭,喪失經營獨立性。
中美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競爭力對比分析
創新模式:底層技術VS.商業模式
一是美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更注重底層技術創新。企業核心成員大多具備深厚的技術背景,側重於核心技術研發。以MagicLeap公司為例,該公司致力於VR/AR研發,核心團隊包括OpenCV發明者、谷歌街景車負責人等計算機視覺行業領軍人物。迄今已申請專利發明近200項,累計融資近20億美元,得到了谷歌、高通、阿里巴巴、摩根士丹利等科技和金融界巨頭的認可。
二是我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更加側重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創始人往往從業經歷寬廣,具備敏銳的商業洞察力,藉助「互聯網+」熱潮積極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例如,摩拜單車創立於2014年,全球首創基於移動互聯網平台和精細化運維的智能共享單車模式。短短3年,註冊用戶超過1.5億,日訂單量達3000萬,成立不足兩年就躋身「獨角獸」企業之列。
含金量:主營業務價值VS.背後遠期價值
一是美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估值較低但「含金量」不低。2016年,美國「獨角獸」企業平均估值32億美元且集中於「偏軟」領域。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的創立時間大多超過5年但估值低於20億美元。比如,美國醫療健康領域Proteus公司8輪融資總計僅3.5億美元。美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大多專註於技術創新,主營業務價值頗高。Proteus公司推出的可吞服智能藥丸集成了微型感測器,可在人體內監測生理參數,已獲得歐盟CE認證和美國FDA批准,引發美敦力、諾華等巨頭的密切關注。
二是我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估值較高但「含金量」存疑。2016年我國「獨角獸」企業平均估值達46億美元,其中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創立時間大多不足5年,但平均估值超過70億美元,遠高於美國同類企業。然而,除大疆等少數企業外,我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的高估值,主要源自對共享經濟等新興商業模式背後大數據價值的長遠預期。此外,科技巨頭的領投也助推了估值的飆升。此類高估值的背後,存在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否築牢、高成長能否為繼、價值能否兌現的疑問。
中美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發展環境對比
政策:美國制度更全,中國力度更大
一是美國從立法角度解決初創企業兩大痛點。美國知識產權保護和破產保護的司法制度和行政管理體系完備,從創業的起點和終點有效解決了創業者的後顧之憂——公平競爭和失敗成本,可有效激發創業積極性,降低創業失敗和再創業成本。目前我國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創業者的競爭壓力和失敗成本較大。
二是我國「雙創」政策扶持力度大於美國。美國主要通過推動科技立法、出台稅收優惠政策來幫助初創企業發展。我國出台「雙創」、《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部署建設「雙創」示範基地,通過財政補貼、產業基金、稅收優惠、人才激勵等手段,為「雙創」營造了良好的市場氛圍,進而帶動了獨角獸企業的迅速崛起。
三是我國政府對企業的輔導更加頻繁。美國主要進行立法規範和政策指引,對企業的干預和輔導較少。相比之下,我國政府鼓勵企業探索創新,對共享經濟等新興商業模式的包容性更強。同時,政府對行業監管嚴格,立法較為謹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加劇了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資本:我國初創企業更易獲得投資
一是美國智能硬體初創企業融資難度較大。美國資本市場高度發達,VC市場規模、投資金額及案例數均高於我國,但從2015年起進入下滑周期。此外,美國VC投資高度集中於軟體、醫藥等領域。2017年上半年,其智能硬體領域吸納的投資額佔比不足3%。
二是我國智能硬體領域投融資持續活躍。2009—2016年,我國VC市場快速增長,投資金額及案例數年均增速達到34.1%和42.7%。國內VC機構投資風格較美國更為激進,敢於博取超額回報並對智能硬體初創企業較為青睞。以ofo和摩拜單車為例,兩者在創立3年內各自獲得5輪融資,總金額超過20億美元。2017年上半年,智能硬體領域吸納投資額佔比超過10%。
三是我國企業風險投資(CVC)已成為重要的資本來源。CVC系指非金融類企業以戰略布局為首要目標的投資。2016年,我國前十名CVC企業參股了TMT領域394家估值超過10億元的優質初創企業中的一半。截至2017年上半年,BATJ共捕獲64家獨角獸企業,其中騰訊捕獲30家,全球排名第一。CVC具有資金存續期長、附帶產業資源等優勢,適於激勵初創企業原始性創新。
推動我國智能硬體「獨角獸」企業發展的對策
增強基礎技術積累
圍繞「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未來長期國家戰略,以及行業和民生的應用需求,尋求在前沿理論、底層軟硬體平台與架構、核心製造工藝、關鍵零部件配套等領域形成變革性突破,強化基礎技術儲備。
構築「獨角獸」企業群
鼓勵初創企業與國內外頂尖高校、科研機構和獨立技術團隊以入股、收購等方式深度綁定,形成完善的研發組織體系,解決企業技術可持續發展的後勁問題。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引領技術演進和產業生態的「獨角獸」企業。
健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
建設一批面向智能硬體的國家工程實驗室,突出產業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加快科技服務和產業服務公共平台建設,提供共性技術研發設計、中試熟化、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交易等各類服務。
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建設和完善創新創業載體,建立便利化、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和虛擬創新社區,發展「孵化+創投」的創業服務模式。鼓勵智能硬體企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以適應產業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的產業組織新特徵。完善科技金融配套,警惕創投領域泡沫。
推薦閱讀:
※智能酒桶-物聯網解決方案
※亞馬遜發布兒童版 Echo Dot,語音智能細分市場的爭奪已經打響
※"水深火熱」的物聯網
※是挖礦還是慢性自殺?智能硬體競相搶「上鏈」,分食萬億級物聯網市場大餅
※物聯網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