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胖三斤,這才是盛世氣象!

每逢佳節胖三斤,這才是盛世氣象!

來自專欄老物件兒1 人贊了文章

每逢佳節胖三斤,仔細一看三公斤。那又如何!在1300多年前的長安街頭,這才是盛世氣象。您再想一想「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是不是極富浪漫色彩的景象呢。

在北京東單(下地鐵一號線B出口,走路7,8分鐘。)有一個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不要再問我中國還有這樣的博物館,因為我也是第一次聽說,第一次來。),推出了《環肥燕瘦:漢唐長安女性生活》的特展,除了呈現漢唐兼容並蓄、壯麗多彩的盛世氣象,更是展示了女性體態豐腴別樣美!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唐 白居易《長恨歌》

高髻袖手女立俑 漢代 西安市雁塔區東三爻村出土

漢代婦女一般將頭髮向後梳成下垂之圓髻(如上圖女立俑),其樣式像倒置槌子,故名椎髻。女性衣著以深衣為主,直裾和曲裾是最常見的服裝樣式。

《後漢書?光武帝紀》漢光武帝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在漢代奴婢分為「私奴婢」和「官奴婢」之分,但無論哪一種都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奴婢雖然依附於主人雖然沒有名田的資格,但也有與其有限的人權相應的地位,不是會說話的工具,並且不許擅殺奴婢。《二年律令?置後律》規定「死毋後而有奴婢者,免奴婢為庶人」。並以其中在主人家工作時間最久的作為主人之「田宅及余財」的繼承者,將他們看作主人的家屬。

十字髻女立俑 北魏 西安市公安局移交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服裝款式多為上儉下豐(即上短小,下寬大),髻用假髮相襯。因髮髻過大過重,不能常戴,平時必擱置架上。在西晉時十字式髮髻,尚不過大。至東晉,則兩髻抱面,直到遮蔽眉額。

墜馬髻襦裙女立俑 唐代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中緯村出土

長安水邊多麗人。你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她「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雍容華貴之美。

不用減肥,不用減肥,不用減肥!重要的事說三遍!

風帽喇叭裙女立俑 漢代 雁塔區東三爻村出土

西漢時冠巾約發而不裹額。裹額之巾幘,東漢始出現。

文獻上說漢代初為限制商人,規定穿的鞋必需左右不同色。但是過了不到四十年,商人抬頭,不僅打破了一切限制,不受法律約束,穿戴得和王公差不多了。

風吹仙袂飄飄舉。。。姿態婀娜多姿,有沒有!

襦裙高拋髻女立俑 唐代 西安市東郊出土

使用俑源於我國殘酷的殺殉陪葬制度。此風盛行於商代,甲骨文上記載所用之人,一次達到數百名。一直到戰國殉人之風慢慢結束,而各種質地的俑開始被大量使用。

十字髻女坐俑 北魏 西安市公安局移交

十六國,南北朝的服裝更新和民族的融合在同步進行。北魏時期的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提倡漢代,孝文帝元宏就是其中一個代表。在他推行的漢化政策中有一項內容是禁胡服。

拋家髻襦裙女立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盛唐後,女子的裙子漸趨肥大,通常用六幅布帛製成,所謂「裙拖六幅瀟湘水」。

你們在看啥呢?

襦裙女立俑 唐代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這小表情,說她們栩栩如生一點也為過吧。

襦裙女立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豐肥濃麗,熱烈放姿這一些都代表了唐代是多麼的豐衣足食。

披帛襦裙女立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三者組成。常將衫的下襟掩在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

蹀躞帶胡服女立俑 唐代 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唐金鄉縣主墓出土

唐代「胡服」可分前後兩期,前期來自西域、高昌、龜茲,間接則出於波斯影響,為頭戴渾脫帽,身體穿圓領或翻領小袖衣衫,條紋卷口褲,透空軟底錦靴。

胡姬俑 唐代 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唐金鄉縣主墓出土

唐俑中的之「胡」,大抵指粟特人。是指居住在中亞澤拉夫善河流域的半農半商民族。他們信仰火襖教,實行血親通婚。《隋書·西域傳》記載:「妻其姐妹,及母子遞相禽獸。」唐人對此深感不齒。

胡俑中男子常見,女人俑則不經見。但從文獻和詩詞中了解,酒家胡姬在當時風頭正健。不過從紅粉浮浪,詩句輕薄中也能看出來,胡姬在唐代的人眼中絕對不是正經的良家婦女,難以在正式場合拋頭露面。所以在葬禮上陪葬俑中極少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我看了這麼多次有關唐俑的展,這還是我第一次見到胡姬俑。李白在詩中寫道「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不過在這個胡姬臉上,距離貌美如花還是有相當一段長距離的。

男裝女立俑 唐代 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唐金鄉縣主墓出土

在內廷執雜役的宮女,常作此種裝束稱為「裹頭內人」。在宮廷之外,官宦人家的侍女也有著男裝,被喚作「袍袴」。對唐代婦女來說,著胡服和男裝帶來更多的便捷。安史亂後,這類裝束漸漸少見。

唐代長安的陶俑有官方燒造和民間燒造之分,略類似後世瓷業的官窯和民窯,但工藝大致相仿。而且受當時制度的制約,品種亦大致相同。如四神十二時,鹵簿駝馬、音聲僮僕等等。

披帛半臂女立俑 唐代 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唐金鄉縣主墓出土

如果你常常看歐洲油畫,從15世紀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16世紀文藝復興頂峰時期,拉斐爾的《大公爵聖母》、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神聖與世俗之愛》;17世紀巴洛克時期魯本斯代表作品《呂西普斯女兒的被劫》、弗美爾的油畫《倒牛奶的廚婦》;一直到18世紀洛可可風格提埃坡羅畫筆下的《克婁巴特的盛宴》,戈雅的《陽台群像中》中的婦女;包括19世紀安格爾的《大宮女》筆下的女性可都是珠圓玉潤,豐乳肥臂。指涉一種肉感、體形之美。凡是能使絕大多數人都感到愉快的東西就可以說是最美的。

石榴裙在唐代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著,穿著它的女子也顯得格外俏麗動人。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韋莊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

盤式博山薰爐 漢代 西安博物院

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後,絲綢之路的開通從印度、波斯、阿拉伯等異國香料傳入中國。漢朝的王公貴族們用這些新奇的香料焚香、香身、香口、熏衣等等,爭奇鬥豔,炫耀財富。《漢宮儀》記載:含雞舌香伏奏事。可見奢侈之風流行就不難理解了。

這一些異國香料為樹脂類,不可以直接燃燒,於是博山爐盛極一時。爐腹作得深一些,下部承放炭火,香料放在最上層。爐蓋聳立,上有出煙孔有發煙舒緩之效。有如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北宋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

龍柄熨斗 漢代 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漢代人還真講究,熨鬥上都裝個龍腦袋。

高髻女立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大臉上的表情清楚著寫了三個字:「很傲嬌!」

有誰知道這個精製的麵食點心是什麼?看著好誘人,隔著玻璃都能聞到它的香味。(有沒有西安的朋友告訴我,現在還有和它類似的麵食嗎?)

烏蠻髻捧盒女立俑 唐代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出土

唐三彩是陶器,它的出現與發展是唐代厚葬之風的產物。用白色黏土(高嶺土)做胎體,先在10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燒出素坯,再施以含鉛的低溫釉,釉中使用鐵、銅、錳、鈷等多種金屬作呈色劑,在750到850低溫下焙燒而成。所謂「三彩」即多彩之義,包括綠、黃、赭、褐、紅、白、藍、黑等許多顏色,斑斕絢麗。有的一色單用,有的多色混合使用。當然唐三彩不全是陪葬器,其中有一部分也是生活用器。

女立俑身上的帔,像一條很長的大紗巾。它是從西亞通過佛教藝術的中介傳入我國的。

面妝十字髻奏樂女俑 十六國 西安博物院

我個人感覺三種樂器分別是箏、排簫、篳篥。

這一組女俑第一眼看過去,好熟悉。日本現在好多傳統的藝術表演(比如能劇)還保留了相似的面具和妝容。而我們自己丟得只能在博物館裡的女俑上見到了,唉!也只有這一些古老的器物,還幫助我們找到本來的自已。

十字髻女立俑 北朝 西安市未央區三橋出土

高髻女立俑 唐代 西安市西郊出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高祖正式頒布輿服令,規定了上自帝王后妃、下迄百官眷屬的服飾制度。這套較為系統、完備的冠服制度在中國服飾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由此也上承前代,下啟後世,形成一種廣為接受並穩定的樣式。冠服的匡正標示著社會秩序的確立。

雙高髻女立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唐代的裝飾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特別多,比如上圖這個:蠻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顰,臉敷黃粉,唇注烏膏,裝飾的影響來自吐蕃。

雙高髻男裝女立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受北方胡俗影響,胡服之風在婦女裝束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新唐書》說:開元中,奴婢服襕衫,而仕女衣胡服。

雙高髻男裝捧物女立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唐朝婦女髮髻至少有四五十種之多,如高髻便是由初唐到盛唐發展而成。

驚鵠髻男裝女立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驚鵠髻梳理時,將發提起,編盤成驚狀之鳥展翅欲飛的樣子;也有先做好義髻後固定於頭頂。

高髻女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雙刀髻女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倭墜髻女俑 唐代 西安市黃河機械廠出土

喻其似薔薇花低垂欲拂之態,其形似倒垂側向一邊。髮髻挽得很低,這是此髻得特色。

簪花髻女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在高髻上插花戴玉便有花髻、寶髻之稱,更顯其雍容華貴。

雙髻女俑 唐代 西安市公安局移交

雙髻主要為未婚女子所梳,將頭髮梳於頭頂兩側,所以又叫丫髻,奴婢亦梳雙髻。

拋家髻女俑 唐代 西安市長安區大兆東曹工地出土

拋家髻兩鬢抱面,故為悲涼。

鬧掃髻女俑 唐代 西安市公安局移交

鬧掃髻發亂繚繞,放蕩別緻。

雙丫髻捧粉盒女立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看著這一些隨葬女俑,不如認為它們是墓中主人對塵世之眷戀的一份寄託。是其生前的權勢、財富,地位這些微縮而又誇張的體現。

綠釉神獸紋陶奩 漢代 西安市長安區降浴鄉東石村出土

翠綠釉陶又叫「低溫鉛釉」,為漢代創燒的新型陶器。在釉料中含有鉛分,用它與石英以3比1之比調配製成。在750到850攝氏度的低溫下便可熔融成釉。這個釉色豐富了陶器的色彩,增強了裝飾的藝術效果。紋飾上多用龍鳳,四神,羽人,神獸等奇妙生動的圖案,和漢初風靡一時的黃老學說密切相關。

銀盒 唐代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唐代金銀器注重鐫刻紋紋飾,上有鴛鴦一對,地子上通體遍布魚子紋。給人一種異常富麗的印象。

鸚鵡紋海棠形圈足銀盒 唐代 西安市碑林區西安交通大學出土

水晶項鏈 唐代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真美!

玉方粉盒 唐代 西安市唐代宮城遺址出土

葉形金托米珠邊鋃緣松石飾物 唐代 西安市陝棉十廠出土

綠釉罐 唐代 西安市南大街出土

花紋青釉小盒 唐代 西安博物院

光線不是太好。我目測,這個粉盒為河南安陽相州窯。

金花梳 唐代 西安市雁塔區三兆鎮村出土

「斜插犀梳雲半吐」,唐代盛行插梳之風。

鎏金雲雀紋銀簪 唐代 西安電纜廠出土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唐代金銀器的製作,主要採用捶打法,同時還採用切削、拋光、焊接、刻鑿、鍍等多種金屬加工工藝。

花鳥紋銀釵 唐代 西安市灞橋區出土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為了適應高髮髻的實用出現長達30至40厘米的長釵。

金塊及桃形金飾件 唐代 西安博物院

金花飾 唐代 西安市西郊儀錶廠出土

金鳳飾件 唐代 西安市東郊郭家灘出土

每一次面對大唐,也許不是並因為它有多麼美好,而是不可代替。

花冠飾品 唐代 西安市灞橋區呂家堡村出土

花葉鏡 漢代 西安市蓮湖區棗園村出土

西漢時期青銅鏡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圖案花紋也不斷豐富以新的內容。除尚方官工(官方)特別製作外,鑄鏡工藝在國內幾個大商業城市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專門手工業。如長安,洛陽、西蜀,廣陵都有專門名家,鑄造各式鏡子,羅列市上出售。不僅被當成高級品流行全國,還遠及西域各屬及國外。

在西漢初年,鏡子做為男女間愛情標記,生前相互贈送,作為紀念,死後埋入墳中,有生死不忘的意思。

鴛鴦系綬花枝鏡 唐代 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出土

到了唐代鏡身大部分比較厚實,合金比例,銀錫成分增多,因此顏色凈白如銀。突破傳統圓形的束縛,創造出各種花式鏡。無論用的是普通的花鳥蜂蝶,還是想像傳說中的珍禽瑞獸或神話故事,社會生活,圖案的表現方法都十分富於風趣人情,具有高度的真實感。

寶相花茶托 唐代 西安博物院

中國最早的茶具大約出現於東晉、南朝,因盞中的熱茶燙手,出現了專用飲茶的帶托之盞。托盤內底中心下凹,周圍有凸起的托圈,和唐代的金銀茶托基本一致。

唐代飲茶須先將茶餅碾末,再行烹點。陸羽所記煎茶法,先在風爐上的茶鍑中煮水,俟水微沸,量出茶末往鍑心投下,隨即用竹莢攪動,待沫餑漲滿鍑面,便酌入碗中飲用。

陶阮

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發展得已比較完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詩中形象地描繪阮的音色純厚圓潤。如珠落玉盤那樣悅耳動聽。

持琴女坐俑 北魏 西安市公安局移交

博物館的介紹上說這個是持琴女坐俑。我在資料上查到唐代大合奏的場合中是沒有琴的。無論是陝西三原唐代李壽墓石槨線刻的《樂舞圖》,還是河北曲陽五代王處直墓石雕上的《散樂圖》上都沒有人彈琴。到了唐代,指法系統已經建立,如右手彈弦的勾、剔、抹、挑;左手按弦的吟、綽、注、撞等。不僅有實音、泛音,還能奏出滑音和游移音。同一個譜由不同的琴師打出的曲調會出現若干差別,使世俗樂手望而卻步,所以彈琴適於獨奏,而不宜雜以歌管笙簧,根本無須聽眾在旁,逐漸變成了小眾藝術。所以我個人感覺介紹上說是持琴不合適,個人感覺應該是是箏。

唐中宗曾令:「三品已上,聽有女樂一部;五品已上,女樂不過三人。皆不得有鍾、磬、樂師。」唐玄宗則下詔:「五品已上正員清官、諸道節度使及太守等。並聽當家畜絲竹,以展歡娛。

男裝襆頭女立俑 唐代 西安市機械化養雞場出土

婦人為丈夫之象,丈夫為婦人之飾,顛之倒之,莫甚於此。

所謂襆頭,由漢魏間的帽巾發展而來。唐太宗創製的翼善冠實為襆頭式樣,既遵古代冠制又適應時俗,可謂堂皇而瀟洒。

墜馬髻女舞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

墜馬髻在唐代最為流行,和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酷愛騎馬有關。有一天楊貴妃騎馬郊遊,不慎從馬上掉下來。將頭上的高髻摔歪,一旁的宮女見了,發現歪發更顯嬌美,別有風韻,於是就仿效梳制,便流行了起來。

黃釉樂舞女俑 隋代 西安市長安區賈里村出土

隋代衣著式樣特徵為小袖長裙,裙上系及胸。《樂府雜錄》上說:「舞者,樂之容也。

這S形輕盈的舞姿,將女性的婀娜多姿映襯得情意萬端。

帶猞猁狩獵女俑 唐代 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唐金鄉縣主墓出土

唐代女性一反嬌羞溫順而變得活潑開朗,大有指點江山之氣概。使魏晉以來的陰柔氣質掃蕩殆盡,重塑出一個充滿陽剛之氣的極盛時代。

騎馬出行女俑 唐代 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唐金鄉縣主墓出土

這二個唐代騎馬出行的女人,為啥都沒有帶帷帽?還不是唐代那會兒沒霧霾唄。

逛了一大圈,美美看完展以後,是不是再也沒有減肥的動力了!(為了給不想減肥找借口,我足足寫了18個小時也是滿拼的。下次那誰誰誰再叫我減肥,我立馬就把這個發給他們看!)

對了,這個展在博物館三層,免費,2月28日結束。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環境很好,周二到周日開館(9:00到17:00,提前1.5小時停止領票,請帶好您的身份證換票。)

周一閉館

具體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單建國門內大街23號


推薦閱讀:

廣作風格——亦中亦洋,中西合璧
一個人孤獨的路,是人生的征途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救世情節與白日夢
奴隸制是黑人的自主選擇嗎?

TAG:人文 | 歷史 | 唐朝李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