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如人心:導好了養萬物,導不好水滔天

水如人心:導好了養萬物,導不好水滔天

來自專欄張佳瑋寫字的地方792 人贊了文章

水火無情人有情。

這話出自元朝楊梓的《豫讓吞炭》:

「俺城中把金鼓鳴,正是外合里應,教智伯才知水火無情!」

說的是三家分晉,智家帶著韓魏一起水淹趙襄子。但智家不得人心,韓魏反過來聯合趙淹了智家。水火無情。

有些史家以此為東周時間分割點,司馬光也認為這算劃時代事件。

水淹是能滅國的。

還不止這一國。

戰國末期,王賁圍魏都大梁。圍不下,放水淹城。當年魏幫著淹了智,回頭自己也挨了這一下。

《孫子兵法》說: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韓信就善於如此。在齊國打龍且時,放水絕龍且後路,再以多打少,真是神出鬼沒。

韓信一輩子善於用水:打魏國瓦罐渡河,打趙國背水為陣,打齊國水絕龍且,真聰明。

三國時放水淹城也很流行。曹操圍呂布,決沂水泗水演下邳。曹操圍鄴,漳水也出來幫忙。當然,這是圍城放水,佔據優勢,還易於操縱。如關羽,以少打多,圍著襄陽,與樊城曹仁對峙,對面還有于禁等七軍,一個水淹,活捉于禁三萬人比自己都多,把曹仁淹得只剩千把人,嚇得徐晃不敢動,曹操要遷都,夏侯惇和張遼從東邊急吼吼往這裡趕,是所謂「威震華夏」,這就是歷史級的水淹神話了。

當然,以上都是敵我矛盾。

放水淹人,從來是敵我矛盾,才顯得英明神武。

因為,老百姓也怕水。


對中國老百姓而言,火是偶發災難,水是持久的心結。

中國古來,都很講究治水。

因為中國農產區的雨量,八成集中在夏季,所以不下則旱,下則易澇。

《圖書集成》及其他資料統計,中國在清滅前的2270年,有旱災1392次,水災1621次。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諸侯葵丘之盟,要求「毋雍泉」,意思便是不要截流:別因為一個國的便利,就連累下一處。

所以黃仁宇先生總結認為:

中國古代所以趨向分久必合,而非割據,就是因為治水的必要。

魯迅先生《理水》里,這麼描述在治水時的糊塗辦事人:他們大排宴席,吃些受災處風景:蘆花似雪,泥水如金,黃鱔膏腴,青苔滑溜……他們還品鑒民食盒子的文字,稱頌感嘆。

等大禹來問時,一位就如此說:

「他們以為華夏的人口太多了,減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況且那些不過是愚民,那喜怒哀樂,也決沒有智者所玩想的那麼精微的。」

而被魯迅先生視為天下脊樑的禹,聽了只微微一笑:

「我知道的。有人說我的爸爸變了黃熊,也有人說他變了三足鱉,也有人說我在求名,圖利。說就是了。我要說的是我查了山澤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見,已經看透實情,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非『導』不可!」

其中高下,不言自明。


韓魏曾聯合智家去淹趙,回頭又幫趙淹智家,是因為趨利避害。

人性從來如此。

百姓最初是為了趨利避害,才抱團取暖,來抵禦水旱災害及一切不可抗力。

所以對歷代上位者而言,治好水是他們的義務。

設若結果上治不好水,那百姓自然有理由細細叩問其中原委——那就責任原委,細細說明白。

而不該是當此事全沒發生過,看捂不住,才放開來。

大禹都明白:治水,堵的方法是沒用的,非導不可。

對人心,也如此。

善於導水,通達流暢,水可以滋養萬物;視水為愚,比如智伯覺得自己能導水為己用,結果反被水淹,沒想到啊沒想到。

吳起曾經跟魏王一起坐船泛河,說如果不修仁義,此時同舟共濟的人,也會成為仇敵。

李世民殺伐決斷縱橫無敵,卻很有敬畏之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啊。

越是戰場上所想無敵的千古名將,越對自然,對水,對人心,有足夠的敬畏,知道謹慎以對:人心的力量,他們是知道得明明白白的。


推薦閱讀:

十年後最昂貴和最便宜的東西,看完驚呆了!
風水|教你五個吸引財運的最佳技巧
什麼是四柱八字?教你看「金木水火土」你屬於哪一個!
影響家居風水的四大位置在哪裡?
如果你不喝水會怎樣?

TAG:人文 | 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