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移民了,記得參政議政

出國移民了,記得參政議政

來自專欄紐眼看世界28 人贊了文章

奧克蘭市為了籌資修公路,一個月前大漲汽油稅,這個政策對於在奧克蘭市聚居的華人來說是突然降臨的,沒有任何試點、討論或反對的機會,只能默默接受。類似這樣的案例想必是無數的,因為奧克蘭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過華人市議員,更遑論參與決策了。

正在參選奧克蘭市議員職位的Paul Young(楊宗澤)與我私下聊天時說,曾有白人政客向他表示擔憂,說「奧克蘭華人約佔城市人口五分之一,但20個市議員里華人的數量卻一直是零」,這話本是好意,但他作為華人,聽著卻感到了羞辱,以至於在電視台宣傳時都不好意思講這個故事。Paul Young還說,還有白人政客還跟他說過「你們華人只喜歡找華人議員吃飯、拍照、捐款,卻不喜歡投票」。這句話確實好意不多,誰都能聽出羞辱的意思來。

以上的兩句傷華人心的話,我一個字都無法反駁,因為都是大實話。當華人議員出現在某個場合時,周圍華人都會紛紛激動地上前與之合影,華人社團舉辦活動時,也必請華人議員出來「撐場面」,紐西蘭總共就倆華人國會議員,天天在各種活動和飯局中「疲於奔命」,真正涉及「反映民意」這一本職工作時,似乎就起不到太大作用了。但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失職,曾聽楊健議員演講時抱怨過,來找他「反映民意」的華人居民,經常會向他反映類似「家門口街道的燈不亮了」之類的本屬於市政局的事情,而立法層面的國家大事鮮有華人關注。關於「吃飯、拍照」的事情,霍建強議員與我閑聊時也吐槽過,華人社會似乎普遍對「議員」這個職業不大了解,以為是「官老爺」或者「明星」,而不是「民意代表」,主動跟他們講政治也反應冷淡,並對政策有各種各樣的誤解和無知。要知道,這裡說的「政治」並不是「巴拿馬運河歸屬問題」,而是稅收、工資、基建等事關所有居民的民生話題。

具有紐西蘭特色的資本主義制度,國會議員有兩種,一種是「排名議員」(list MP),是黨內推舉出來進入國會當議員的,一種是「選區議員」,是一片地區的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民意代表。選區議員由於「自帶選票」,對政黨成功當選執政黨貢獻較大,好比是公司里自帶專利的技術人員,黨內說話比較有分量;而「排名議員」的政治前途全靠黨組織推舉,所以顯得比較沒有「話語權」。而紐西蘭僅有的兩位華人議員都是「排名議員」。也就是說,靠華人參與投票選出的華人議員,不僅在奧克蘭是0,在整個紐西蘭也是0。

華人不願參與當地政治生活,其實當地人也非常捉急,當地政黨們眼看著龐大的票倉和政治獻金錢倉而吃不到,滿腹的不解。工黨的東區支部經理在籌款派對上曾迫不及待地問我,你們華人在東區一般在哪有公共聚會?偌大的奧克蘭東區,三分之一的華人人口,不僅沒有出過華人議員,連執政黨支部里都沒有華人黨員為他們解答這一簡單問題。這讓我掩飾不住地驚訝,與華人日夜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區的當地人,對華人陌生到了如此程度。

華人出國移民後不愛參政議政,這件事其實讓我費解了很久。我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語言問題,不敢融入主流社會所致,但那些從小在紐西蘭長大,一口流利英文的華人,也同樣不大熱衷政治生活。我曾認為可能是因為祖國制度不同所致,然而我發現那些出國前口口聲聲嚮往西方制度的華人,甚至那些來自香港、台灣這些本來就是西方體制地區的華人,也都在移民紐西蘭或其他西方國家之後,在參政議政上偃旗息鼓了。雖然華人在紐西蘭只有6%的人口,但在奧克蘭的很多選區華人是相對聚居的,即使那些香港、台灣移民們聚居的區,比如Paul Young所在的東區,華人的參政熱情也普遍很低,以至於曾經有個別華人參選,也都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印度移民們卻積極地參與各種政治活動,表達自己的政見,國會議員中也已經有四位印度裔議員,其中兩位還是選區議員,而印度移民在紐西蘭是比華人少的。眼看著印度移民、菲律賓移民,甚至南美國家移民們政治生活風生水起,紐西蘭華人包括香港台灣移民,卻如此漠視自己的政治權利,一定是存在某種超越意識形態的文化窠臼的。

國民性

很多人認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是「逆來順受」的,這個說法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出國的華人往往自認為「寄人籬下」、不願維護自己的權利。但古代農民起義或近現代熱血沸騰的階級革命,證明中國人在被壓迫後的「爆發」力驚人,其實一點都不「逆來順受」。中國人只是一個容量比較大的充電電池而已,要麼平日對社會不公忍耐不吭聲,要麼最後災難性地爆炸。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現代國民性格。中國人無論在哪,都應該更多地嘗試某種折中的方式,建設性地維護自己的權益,這種方式就是現代民主生活。

華人移民到國外後,往往有一種奇怪的觀念,認為是自己「沾了這個國家的便宜」,所以當地政府出台了讓自己不爽的政策後,華人想想自己「沾過的便宜」,便決定忍忍算了,忽視了自己對所在國也是有貢獻的。或者當有華人表達對政策的不滿時,就會有一些華人跳出來說,這麼討厭這裡你怎麼不回國?如果華人對該國政治有投票權的話,他是有權對這個國家表示不滿的,這是他的政治權利。那麼跳出來要求他回國的人,如果也有這個國家的投票權的話,說明他們已經在自己沒有犯罪的情況下,自我剝奪了政治權利終身,並且還要剝奪別人的政治權利。這應該是一種奴性了。

對民主的誤解

一些學到西方政治制度皮毛的中國人,包括許多有20多年西方政治制度「使用經驗」的香港和台灣同胞,誤以為民主就是「投票」而已,其實這只是民主生活中最膚淺的部分。台灣經常有人諷刺自己的制度是「四年只民主一天」,而其實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選民自己對民主的誤解。選民以為民主就是投完票便萬事大吉生活幸福了,把自己四年的幸福全部賭在「投票」那一天,平日里不再關心,結果總會發現,政客也只會在投票那天騙一下選民,並在剩下的那四年時間裡討好自己的金主,於是選民深感政客和制度的虛偽,心灰意冷不再參與投票。

但華人移民情況卻是不同的,隨著華人移民的經濟實力和社會階層的提升,華人在西方國家已經不再只是「選民」而已,已經逐漸變成財力雄厚的金主了,相比浪費自己「投票權」,華人浪費自己的「政治獻金權」更讓當地政壇扼腕痛惜,同時不擅長利用政治獻金的華人,也不利於維護自己的商業利益。除了政治獻金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參政議政,比如居民隨時向本地區的民意代表反映政策意見,或者在各種座談會、政治協商會或聽證會等場合發表意見,還可以積极參与立法機構推出的網路民意調查,直至華人直接參政。總之民主絕不是四年一次的。

大局意識

華人積极參与所在國的政治生活,同樣也會給整個民族帶來好處。就算以最善意的心態揣測別人,我也不認為連「華人在哪聚會」都不了解的當地人會對華人有什麼太好的看法。當地人也許知道中國有長城、京劇和水墨畫,有飲茶、餃子和風水,但這些「文化」傳播得再多,也並不足以證明「華人富起來後不會威脅到他們」,反而在他們的文化圈中卻可能傳播著各式各樣的中國威脅論,倘若他們認為華人是有威脅的,這對中國和海外華人都不是好消息。真正參與當地政治生活,而不是把華人議員拉來當花瓶拍照,這不僅可以維護華人自己的經濟權益,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也會讓當地主流社會熟悉華人,意識到華人與自己是命運共同體,而不是陰謀吃掉自己的獅子,中國威脅論不攻而破,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障礙才會被掃除。

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國為?中國人既然出國移民了,別忘了參政議政。

推薦閱讀:

中國最早的雜技畫卷:濮陽蚌塑龍虎圖
中國歷史上不為人知的秘密!-今日頭條
陶行知介紹白求恩來到中國
隴西李氏——中國史上的名門望族

TAG:政治 | 中國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