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藝術大學讀產品設計是什麼體驗?

在柏林藝術大學讀產品設計是什麼體驗?

7 人贊了文章

今年柏林藝術大學研究生申請已經結束了,在眾多申請的學生還在苦苦等待結果的階段,我本著裝x的原則,講一下這兩年在柏林藝術大學(udk)讀產品設計的體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我是2016年柏林藝大入學,和我同一屆的還有兩個華人面孔,一個是廣州小哥,本科就在udk的大神,另一個有趣的台灣小哥,做傢具和陶瓷方向。我們校區在Str des 17 Juni,服裝設計和產品設計ma基本都會在這個校區上課,部分產品設計本科bachelor也會在kleispark那邊的校區上課。


名聲在外,這個學校到底有多難考我想是大多數來德國讀產品設計的學生很關心的問題。我個人是不相信錄取外國人學生比例這種說法的,我相信還是實力和天賦說話。但是中國人在學校里佔比確實少。這幾年每屆大概只有一兩個左右,整個校區服裝和產品加上本科學生中國人應該沒有超過6個。

我個人是沒什麼感覺的,我當時最想去的其實是bauhaus,因為bauhaus要求德語成績德福4個3就可以了,我當時已經有這個成績了,udk要求4個4,dsh2或者c1成績,任何一個我當時都沒有。

後來收到了udk面試邀請,被告知作品集通過了篩選。經過認真準備之後我就去面試了,面試是1面8,一個學生對4個教授,兩個助教還有兩個學生代表,大概這樣。有些時候我的自信心是很爆的,面試完我就沒想過我會不過,所以另外一個學校的面試我直接就沒去。當然也沒有打臉,只是後來還是花了些時間補語言。

最開始我還是帶著國內那套對產品設計的理解入學的,甚至有時過份看高自己,覺得我在國內是挺牛的學生,在這裡肯定也是很6的。

在入學經歷完第一次每個人自我介紹的praesentation之後,我就有點懵了,因為那時德語還很水,幾乎沒聽明白同學具體是做什麼的,但是ppt呈現的東西至少在觀感上就特彆強,很多同學有配合視頻講解他們以前做的東西,視頻剪輯水平牛氣得讓當時完全不會剪片的我嚇傻了。他們presentation特別專業,這些是目前國內學生暫時不能比的。有個墨西哥同學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某個瞬間我以為自己在看發布會。

圖中在 presentation 的就是墨西哥同學,本科在波茨坦,對工程技術的理解十分到位。

這是另一個同學Dirk,接觸得不多,但是他做的東西格調很高。他的instagram:studiobiotto。

這是另一個同學Dirk,接觸得不多,但是他做的東西格調很高。他的instagram:studiobiotto。

剛入學時候收到郵件邀請,看上一屆ma的畢業設計。

這裡引入一個概念:

如果你只通過看畢業設計模型外觀去判斷這個學生牛不牛的話,就是還沒了解這邊的教育模式。

我剛開始就是這麼傻的,在我印象里,我去看廣美畢業展甚至隨便一個國內大學產品設計畢業展,都至少有很好看的模型吧,但是我看上一屆udk畢業作品,說實話我在現場就懷疑這學校是不是被吹出來的。

因為很多模型很醜,像半成品也有很多。也沒有看到展示很厲害的手稿,沒有看到很炫酷的建模渲染圖在pt板上,有的就是一坨東西外加一本dokumentation,德語當時不好的我基本懶得看。


在入學自我介紹的presentation上我還很自豪地po自己的手稿,我想大部分國內學生都有這個思維,就是覺得手繪很重要,也以為德國也很看重手繪能力。但是至少在udk,手繪沒有你原來想的那麼重要,有德國同學到了ma才學畫畫的。因為有模型的話幹嘛看手稿。手稿只是表達最初想法的一個步驟,在表達清楚你想要什麼之後,任何的修飾都是藝術化處理,我畫一個正方體只有幾條線和你畫一個正方體有很細膩的明暗,反光,高光等等,在udk意義可能是一樣的,但是如果我下一步直接把這個正方體模型拿在手上,你的手稿就顯得很多餘了。

舉個例子,在最初溝通畢設方向,我第一次和教授besprechen的時候,我畫了很多手稿,我覺得自己很牛,畫了那麼多,等著給教授表揚吧。

當時畫了這種風格的手稿,大概五六張吧,先別急著噴這種粗曠的風格,下邊還會有我其它風格手稿。

在besprechen的時候教授並沒有太在意這些手稿,而是提出了一些問題,針對講了要做這麼一個產品技術上要克服的問題。並沒有如我期待的表揚。

接下來兩次besprechen我都沒有太多進展,因為我除了畫手稿,好像什麼都不會了。


大概17年年初的時候,我和Hanna約談了一次,她算是我們最大牌教授kufus的助理。那時正好是當年的world sneaker championchip投稿的時候,第一輪要求提交手稿。在郵件里我和Hanna溝通,我說正好可以讓她給我點意見。

Hanna不像教授那樣婉轉,她看到我還是只有手稿,有點急地對我說,沒有別的東西嗎?你沒有用學校工作室做模型嗎?我只好說我不知從何入手。然後儘力把話題拉到wsc的提交手稿上。

Hanna指著我畫的鞋子後跟的支撐結構問我這一塊為什麼這樣設計,我說這是鞋子的支撐tpu啊,它可以給我們的腳踝提供足夠的支撐保護blabla說了一通。

Hanna問我,你怎麼證明?

我第一次感受到無力,我以前都以為瞎吹就可以,我不知怎麼接。

Hanna繼續說,我們知道你有很多手稿,在你入學的作品集里我們已經知道你能畫很好的手稿,但是你現在是master了,我們要看更多實在的東西,如果你還停留在畫好看的手稿階段,大可不必讀master。

我有點不甘心,我說可是這個比賽要求的是提交手稿就好。

Hanna說:「這樣的話那就是個沒什麼大不了的比賽,建議你把重心放回zwischen praesentation,你的時間不多了。」

然後她帶了我去服裝工坊那邊,親自讓那裡的工坊老師和我溝通怎麼做一個氣墊出來。

對了,那次我po的手稿是這樣的:

這番對話給我打擊很大,雖然我很自負,但是話是對的我就會很服氣,我也沒什麼可以爭辯的,好像確實是這樣。作為一個產品設計師,你要設計一個東西,就要去證明它是行得通的,而模型就是最好的方式。

曾經聽到有一些不符合事實的觀點,覺得udk太偏藝術,我想這個例子可以說明不少東西,偏藝術也只是針對和這邊非藝術類大學或者學院對比,比如一些學校產品設計會很偏工程的感覺。但是如果和國內學校對比,這裡講究的是實實在在的過程探究,論證結構可行性等等,這些都不是你原來想的藝術,我們確實是在追求很實在的產品,而不是繪畫手稿,更不是你理解的藝術。


接下來我基本放棄了wsc比賽,轉而硬著頭皮做模型。

不得不說,udk提供的機器很完善,有各個不同的工坊,只要你想,基本可以在學校做出很多實體。

以我最開始做一個氣墊為例,首先我需要一個內在模型,首先自己建模3d模型,然後可以在木工坊cnc完成實體,要約termin,要收費,但是比外邊便宜,材料可以在學校買,比外邊便宜很多。我做第一個模型很感謝工坊的老師Ben的幫助,因為在做模型方面,我空白一片。

在cnc之後,需要做一個塑料倒模,這裡要用到一個很酷炫的機器,德語叫tiefziehenmaschine,下圖展示的就是運作過程:

做好這個之後,用木板加固兩邊,倒入按照嚴格比例控制的harz和haerer:

封裝固定好兩邊之後,均勻旋轉裡邊的材料,讓它們能均勻分布在塑料倒模上:

因為機器壞了,所以當時我只能手動完成這個步驟。

udk要求不僅要看到模型,還要有驗證產品可行性的具體實驗,我當時做的項目是一個沒有任何支撐材料的氣墊鞋底,所以也豁出去做了一系列實驗,用了替代模型:

我用空的大瓶裝水瓶代替氣墊鞋底,因為原理類似。為了控制氣壓,我裝上了籃球氣閥,可以進一步充氣。這種模型在這邊的產品設計過程中很重要,我們不是要看每一步都渲染得很美,論證結構的可行性就只論證結構可行性,不需要多餘的修飾。

我是有去實在的測試可行性的,如下圖,我在公園做過兩次嚴謹的運動測試並且記錄了過程:

第一次經歷完整的做模型過程,內心是很複雜的,因為發現自己太多東西不會了,說是大家都master,但是我的基礎差了太多,對產品設計的理解在當時暫時也和大家不在一個層面。非常感謝教授同學都非常幫我,讓我一步步熬過來。

最後的模型如下圖,是我的中段成果了,雖然和同學比我完全被吊打,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我有可以展示的模型了:

回到最初我看上一屆學生畢業展的話題。到這時我就大概了解,在這邊學習最重要的不是看畢業展的模型有多好看,因為這個只要找工廠做,肯定都好看,udk的同學大多是自己在學校把模型做出來的。學生厲害的地方在於對過程的研究。因為學習時間有限,很多學生最後畢業展po出來的東西僅僅是一個方向的過程而已,而真正的精髓往往是過程中涉及的東西。學生在乎的不是最後一定要擺很好看的東西出來,而是自己到底有沒有在過程里變得更好,畢業展不過是一個儀式。在畢業展上擺出來的東西反應不了一個人的設計水平,你想要了解這個學生水平怎樣,至少還需要看完他的dokumentation。如果只看了畢業展上的模型就判斷udk的水平,這是很幼稚的。

有的同學給我感覺根本不在乎這個學校名氣不名氣,他們不靠學校名氣生活,他們在乎的是自己,在乎自己未來會不會成為大師。


在寒假的時候,我和台灣同學一起參加了學校木工坊的實習,接觸了更多大的機器,期間和戰鬥民族同學Anna合作完成了一些簡單木頭產品任務,讓我有更多感嘆。雖然Anna來自戰鬥民族,但是看著很嬌小,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出入學校各個工坊,基本上每次遇到她都是衣服髒兮兮的樣子,她很勤奮,很拼,看著很有魅力。

用起機器來Anna毫不含糊,擼起袖子就是干,實在是力氣不夠的時候才會求助男生。木工坊或者說金屬工坊有些機器還是挺危險的,一般需要有老師在場,或者參加過工坊實習才可以使用。不過我參加過實習之後有一次還是差點弄到眼睛,應該說這種機器在國內基本是不可能讓學生自己有機會接觸的。

圖為Anna在獨自操作大型據木機器。

木工坊一角

這個就是我最後用剩餘時間給自己做的一個直男風床頭櫃,加了小清新濾鏡的使用場景圖。

這個床頭櫃是純自己弄出來的了,從切割大塊木頭開始,然後打磨木頭,完善尺寸,拼裝,裝輪子等等,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雖然外觀沒太多藝術上的設計,但是真的很好用,而且對我有很深遠的意義。你可以在學校把家裡缺的所有傢具都自己設計出來,然後利用工坊做出來,因為在學校買材料便宜,你還可以省很多錢。


第二學期對用工坊做模型沒有那麼怯場了,基於我的方向原因,我主要還是用塑料工坊那邊的機器。為了記錄畢設進展,也為了最後的dokumentation,通常會拍下這些過程:

因為第一學期想的畢設方向已經被nike實現了,所以我做了一些方向上的改變,但是同樣涉及氣墊。這次前邊的工序都是一樣的,我需要做一些小球體氣墊出來,那個均勻旋轉的機器修好了,所以用機器做最後的環繞旋轉步驟。

這裡省略一些過程,因為畢竟不是模型製作經驗分享。


分享一個我覺得教授很牛氣的片段:

幾個教授都沒有專門做過footweardesign,我以為至少在這點上有時我應該會佔據主動權,但是我的格局還是太狹隘了,教授在行的是對產品的理解,而footwear包含在產品裡邊,甚至他們在乎的是對生活的理解,而產品也只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第二學期一次presentation中,我終於展示了模型以及實在的進展。當時新的方案草圖是這樣的:

意思是通過很多氣墊小球組成一個中底。

Hanna問我,最外層也是氣墊的話怎樣解決耐磨問題?

我當時的解決方案是在中底外邊再灌一層大底,比如這樣:

教授認為加一層這樣的外底會破壞中底的語言統一,然後kufus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

同樣都是球體形狀的整個鞋底,接觸地面的最外邊那一層計算成實體。

我很難解釋這種佩服,這個方案完美解決了風格統一的問題和保護氣墊的問題。我想這就是教授之所以是udk教授的原因,他可能沒我懂鞋,但是他對產品的理解,思路的靈氣,目前來講我看不到尾燈。而這只是針對我的一個小片段而已。每個學生有不同方向,教授們都能遊刃有餘。

最後我用3d列印的方式完成了畢業設計:

在國內的時候,如果只算footweardesign這個方向,我已經算強的那一檔。但是通過在udk的學習之後,我收斂了很多,就算後來慢慢適應了不少,我和同學的差距還是太大了。不過自己的提高確實也是巨大的,這種進步基本上會讓我反感原來自己的水平,簡直就是井底之蛙。也會帶來一些絕望,你看過越多厲害的人,就越覺得自己和他們差距太大,無法逾越的差距。這裡有比你牛比你努力比你有錢的大神,有時覺得很壓抑,因為想不出來怎樣可以超過他們甚至或者說只是希望有機會接近一點他們的水平而已。

兩面看,是壓力也是動力,這個接受自己原來有那麼弱的過程很殘忍,但我相信熬過去之後會好很多,會看到新的東西,會很有趣。


什麼叫比你有錢比你努力比你牛的同學,舉個例子:

入學初期會分工作室,我和台灣同學Kai,還有兩個德國女生,Luisa還有Rasa,分到同一個工作室,我是看完她們的狀態才得出一些絕望的理解:在第一學期中段,需要提交一個zwischen dokumentation,學校郵件要求我們寫十頁,前兩頁需要全文字,不可以有圖。我沒做過這個,就按國內寫論文那樣的思維,中規中矩寫了10頁。

第二天回到學校發現廣州同學做了20頁,而且排版很講究,圖文並茂很舒服。我的10頁就顯得太懶散了,於是回家我也重新排成了20多頁,並且盡量排好看點。然後我帶著新做好的dokumentation回到自己工作室,看到了Luisa和Rasa的dokumentation:大概兩百多頁,我們翻開看,每一頁都乾貨滿滿,每張圖都是她們親自拍攝,每張圖都調色到雜誌水平,文字也密密麻麻,這簡直就是一本書,一本沒有一頁是用來湊數的乾貨滿滿的書。

本科時候我以為我算一個很勤奮的學生,後來我意識到對比的對象也很重要,和luisa還有rasa對比,我和勤奮一點關係都沒有。

Rasa本科好像是白湖讀的服裝,後來到了udk換成產品。她們的方向是研究建築廢料,她們需要用到很多很大很重的器材,基本都不會讓我們幫忙,你會經常看到兩個瘦弱的女生搬運著諸如什麼水泥攪拌機這樣的東西,還有她們灌出來的一大堆石頭樣品。

以上是她們努力的地方。

她們有錢的地方在於,大概為了配合產品的色調,方便後期拍照做產品宣傳,她們有好幾套不同顏色的工作服和幾雙不同配色的工作靴子...工作服和工作靴子到最後可能都會扔掉的。就看她們買水泥都買了幾十包。該花錢的地方從來不含糊,不手軟。

更厲害的地方是Rasa曾經還當過演員,也曾經在ted演講:)

感受一下她們照片的質量:

下圖是youtube上rasa ted演講的視頻,內容也和材料有關。

下圖的兩位就是Rasa和Luisa,在過程中也耐心幫助了我很多。

提到她們是和我同一個工作室,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們的工作室環境了。工作室的概念是為了讓學生在學校有個自己的地方做東西或者休息,這個真的超級方便。

我們工作室是212房,工作室裡邊,3d印表機,縫紉機,印刷機器,bahnsaeger,空調,這些都沒有。

但是有很酷的環境很舒服的沙發和好喝的咖啡還有茶哈哈!

先旋轉看一下:

然後一組我喜歡的濾鏡:

以上就是我們4個的工作室環境啦!有沒有感受到濃濃的工業風氣氛。我超喜歡在裡邊睡覺的。

在一個門面那麼簡陋的校區,裡邊提供給學生的東西可以說是非常讓人喜歡了。有時覺得特別遺憾,在這裡的學習時間不夠長,或者我應該更早出來,但是什麼都說不準,也許我更早出來的話水平也考不到udk吧。


雖然念master,但是其實第一學期還是有提供一些基礎選修課,這方面確實很實在,選修課內容也大都很有趣。另外每年也都會有一周的kollision,會和全udk學生一起參與選課上課,包括音樂,建築,純藝那邊的學生。也會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發生,比如我當時就和幾個學音樂和哲學什麼的同學在選修課上拍了一部很2的小電影,主題是研究新的方法教人們學外語,我在片中負責被研究:

只是因為後來看著沒把我的帥拍出來,所以一直沒po過。

在udk人們關注的不是什麼畢業之後找工作這樣的事情,大家在意怎樣名揚四海,怎樣改變世界之類,所以我的同學畢業之後大多數都是自己搞工作室,不斷參展,提高知名度,成為更好的人之類。這也是我下一個壓力的原因,我好像總是被拋開一點。

另外,雖然設計專業對語言入學要求不算特別嚴格,但是我建議大家還是千萬要把語言學好,德語英語都可以,因為在入學初期,語言會帶給你很大的麻煩,輕則耽誤進度,重則打擊自信。


分享一個第一學期我們組織一個三天出行的事情,下邊是我當時的記錄:

開學大概兩個月左右,學校組織去Sauen,一個在荒山野嶺的院子,我們在那裡做一些課題:

比如學校要我們去樹林收集些東西回來做聖誕節花環,因為沒聽懂,所以我最後只在院子的池塘里拿了一條水草,最後匆匆補了一塊草皮。瞎弄一通之後做了個簡易的花環。

第二天是最難熬的一天,我們抽籤其他同學的畢設題目,然後分組討論,如果你做這個題目的話,你會怎麼做。我分到和兩個德國同學一組,MAX和一個服裝專業的同學,很遺憾直到離開Sauen我都不知道他名字,因為德語還很水,我怯場得難以置信。他們儘可能表現得很友好,但是也早已有心理準備,就是我是一個完全幫不上忙的隊友,連去超市買個手套付錢的機會都沒有。

我很想能做點什麼,我們去樹林收集了很多不能吃的栗子,他們說要撥開,我就很認真地幫忙撥,昨晚發現指甲里有殘留的栗子碎屑,我怎麼挑都弄不出來。今天才知道那個不是栗子碎屑,是淤血,撥太認真撥出血了,搞到今天打球的時候手指各種不自在。

最後Praesentation我什麼都不用做,站著就好。

最開始我很怕每個人都要說話,因為我真的不知道這天我們乾的這些是什麼,也不知道怎麼給意見給這個題目的同學。我總是先想好一些借口的話,逼不得已的時候有幾句話說,逗大家笑笑或者博大家理解甚至同情,好矇混過關。我從沒想過我在學設計的道路上會有這麼艱難。我很擔心要講話,要做點什麼,怕自己做不好,怕大家發現我比大家想像的還更不上道。

最後什麼都不用我說,我卻沒有感覺好受一點。我從來不介意自己是個差生,有多差都不介意,我當過差生,感受沒有那麼慘,中學時期大多數考試我都在班裡倒數五名左右,理科99%測驗考試沒及格過,但我沒有覺得很痛苦,當差生一點都不會痛苦,痛苦的是我現在不想自己有這麼差。

總的來講,在udk學習產品設計是一段特別美好的時光,只要你硬著頭皮用心學,肯定是會有很多收穫的,但是也必須做好承受各種挫折的心理準備。


想要來udk的同學,除了要準備一本好的mappe之外,還必須有更多準備,更多思考。申請成功與否有幾個要素,看的主要是作品集表現出來的實力以及你的天賦。沒有任何運氣成分,只要教授讓你通過,那麼你身上肯定有教授看到的吸引人的天賦和能力,無論入學之後遭受多少打擊都請一定要堅持下來,因為我是過來人,我經歷過這個階段所以分享給大家。

你總是要相信並且鼓勵自己:

你是最牛掰的。

| End |

撰稿 | YAWN DENG

編輯 | Vega/Fanfani

圖片 | YAWN DENG/Google

作品及圖片版權歸設計師本人和所服務企業所有,

轉載請先私信,未經允許轉載挪用,將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設計留學資訊請搜索微博一隻梨1Pear,微信公眾號「一隻梨」「lizhisheji」

期待認識你 :)

一隻梨青年設計師孵化平台,國內首創在線設計教育。

全球企業院校資深設計師共同打造:創新工作坊/作品集輔導/企業合作/海外遊學

打破設計圍牆,讓青年設計師在求學與職業道路上得到真正提升。


推薦閱讀:

榮獲中國設計智造大獎智慧印章設計
擁有這幾大特徵,你的產品就是爆品
折線圖的微立體風格設計,關鍵在線條和標記的陰影設置-布衣公子
卓別林早就看透了智能家居這回事兒
Evernote產品設計師的7點「增長設計」經驗

TAG:產品設計 | 德國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