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思筆記162:讀李零《萬變》隨筆

讀思筆記162:讀李零《萬變》隨筆

來自專欄孫某的書桌4 人贊了文章

讀李零《萬變》隨筆

本書為李零先生著作,2016年三聯書店出版。本書是作者使用考古材料研究藝術史的第三部文集,前兩部為《入山與出塞》和《鑠古鑄今》。本書印刷精美,彩圖清晰,讀來十分愉悅,令人能夠願意去讀。

破題:萬變,即萬變不離其宗,無論藝術形式如何,其本質都不變化。

歷史本書的一個特點:通俗易懂,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文物和藝術,任何人都能看得懂,沒有障礙。同時能夠在平淡的語言中表達出自己的取向,如「現代也有復古風,到處鑄大鼎,比王莽那陣兒還熱鬧」一句便表達出對當下風氣的批評。另外也很注重學術研究的深刻。其中一章是讀《首陽吉金——胡盈瑩、范繼融藏中國古代青銅器》,指出了其中一些問題,恰好我前幾天翻閱過這本圖冊,但並未發現其中的問題。又看到其中的「三叉戟」想到去年看到了一篇博士的文章寫的就是三叉戟,但是只搜集了三個例子,實在是不及十一,分析也很不到位。

文中提及了西辛戰國大墓出土的兩件銀豆,很是珍貴,是裂瓣紋的,類似的豆在石寨山M11、M12、M23中出土了四個銅豆,臨淄齊王墓隨葬坑出土一件、南越王墓、巢湖市北頭善M1、盱眙大雲山M1各出土一件銀豆,一共四件。這幾件出土的位置都是沿海地區,因而很可能是通過海洋傳來的。有的銀盒上的小銅獸為後來焊接上去,代表了東西方不同的審美,這種羅馬的風格傳到了中國並在之後的魏晉隋唐時期影響了中國金銀器的技術和發展方向。作者認為石寨山的這件無疑是中國仿造的,其他六件盒體部分為捶揲,是直接輸入還是仿造的上不能斷定。無論如何都是中西文明交流的見證。

作者在討論考古問題的時候經常自稱「外行」,如在《印山大墓與維京船葬》一文中就自稱「外行讀者」,這表現出自身的謙遜,同時也是一把自衛的寶劍。《印山大墓與維京船葬》一文中作者將印山越王墓和維京船葬進行了對比,表現出各自的個性和共性,兩者都經歷了盜墓賊的洗禮,其墓葬形制皆為豎穴深坑,用青膏泥和泥炭封墓,他們的墓室都是兩面坡一道梁,外面包裹樺樹皮。這兩點上都很相似,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吳越和維京都是航海國家,因而他們擁有類似的墓葬結構並不奇怪,這也可以作為東西方航海國家墓葬對比的一個方面吧。我想,我們在對比的時候總要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對比?他能表現出什麼?印山越王墓十分特殊,僅此一例,以後若能再次發現當可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雲紋瓦當的紋飾其實是四瓣花的變形,現在已經成為習慣,運來並非雲紋。之前曾經在秦磚漢瓦博物館見到很多「還內接陳歲登成熟道無飢人」的九字方磚和「還內接陳歲登成熟道無飢人踐此萬歲」的十六字方磚,並未人為不妥,看了此文才知道這些磚實際上是2005年以來在市場上見到了一類來自於山西夏縣禹王城遺址附近的磚,無疑此處當有大型宮殿遺址,或可按圖索驥。作者在這裡討論的是其中的文字,通過文字的比對認為此處「飢人」當為「飤人」,其他一些文章如碑林的研究人員也由此見解,四川文物2011年第六期刊載的熊龍的《西漢「海內皆臣」磚研究》也是一篇不錯的文章,認為前者應為安邑宮的遺物,後者也可能屬於史籍失載的一處位於楊縣的西漢宮殿,在文字上認為磚文當為 「飢」字,釋為「飤」,值得思考。此文正應了那句話,處處留心皆學問,還有,對已經有的解釋還需要保存著一份自己的懷疑態度,看看能否有不同的更加合理的解釋。

在討論一些器物名稱的時候古代典籍中記錄的名詞還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熟讀之,尤其是上古時代的不多的典籍,比如《周禮》。

通過文章可知作者經常去參觀新展覽、翻閱圖冊並寫感想,在其感想中順手就將手中的材料進行了分類,這實在是個好習慣,為以後的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如在參觀兵馬俑博物館辦的展覽之後對各種動物形象進行了分類並辨析了不同動物之間的差別。本書還對石獅子、角帽、陞官圖、骰子等器物的用途進行了考證。

最後是作者對現代藝術以及社會的新與舊的思索,與《鑠古鑄今》有些相似之處。所謂新與舊,看似在變,在不斷地新,不過是老玩意兒套上新名詞罷了。現在也流行創新,什麼東西不加上「創新」兩個字就好像落伍了一樣,什麼「創新計劃」、各種「創新項目」、「創新實驗室」等等,其實沒有多少新的東西,真正的創新在哪裡?有多少是低端的模仿甚至剽竊?實際上不過是換了個瓶子依舊裝老酒罷了,無怪乎作者說:新則新矣,萬變不離其宗。

另,407頁注釋1中「肖建一」當做「肖健一」。

孫晨

2018年6月29日星期五

於陸寮

推薦閱讀:

考古專家最想挖的三座墓:一不敢挖 一不能挖 一挖不著
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古代陵墓是否暗藏機關,看看考古君發現的防盜設施
漢代古墓首次發現「金板」 多塊疊壓(圖)|考古|內棺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

TAG:考古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