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超進化

人類超進化

來自專欄夕北漫談5 人贊了文章

人是什麼?

物理層面來看當然有很多因素在,身高體重,健康狀況,五官,身材,膚色,發色,瞳色……但許多人對自己的認知,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的。

精神層面看起來貌似也有很多因素,內向外向,安靜活潑,愚蠢聰明,勤勞懶惰……但這些特徵都是表面的,其本質都是信息的特定集合。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說:人是信息的集合

互聯網世界豐富極了,有小說,有音樂,有電影,有論壇。我們往下探一層會發現,互聯網的載體是文字,音頻,圖像,視頻。我們再往下探一層就會明白,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他們的本質就是0和1。

這個可以用來比喻人。人的靈魂豐富極了,有孤獨,有愛,有恨意,有感動,有嫉妒。我們往下探一層會發現,這些靈魂的類別可以分為「外傾-內傾」,「感覺-直覺」,「思維-情感」。可我們再往下一探一層就會明白,外向的,敏感的,理性的靈魂,他們的本質也都是信息的集合

「我感覺我不是原來的自己了。」

「誰都不是原來的自己。」

「不,我是說,我感覺自己彷彿變了一個物種。」

2010年第一次變化

不知道你們什麼感覺,我記得是2010年左右,那段感覺自己的精神狀態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記憶力衰退,深度思考能力衰退,心開始持續性浮躁,精神力降低。

那段時間,我個人生活里確實發生了一些波動,我也試著將那種變化歸結於「波動」本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很快便意識到,那「波動」與生命中其他挫折或「波動」相比並無本質差別,但我自己的精神狀態卻發生了本質變化。

事實上我是在那種狀態持續了兩三個月之後才意識到的。有個邏輯是很有趣的,即大腦很難發現自己的退化。因為這種察覺是需要大腦的冷靜和高理性的,然而當你的大腦開始退化,開始處於混沌的狀態中之後,它很可能不具備那種自覺。

從這個邏輯出發,精神病人也好,阿茲海默症患者也好,或者有一些不健康癖好的心理疾病患者,他們很有可能是爽的,只要他們沒有那種自覺。

事實上我可以發現這件事也是出於偶然:具體情形記不清了,似乎是在學校里步行,我要從西區前往東區大約走十幾分鐘,我本能去掏手機想看一會兒新聞結果發現手機沒電了。我把手機揣兜里接著往前走,心裡空落落的。明顯感覺被脫離了自己的心靈舒適區,彷彿站著的時候想靠一下吧台或牆壁,但突然發現自己站在一大片空曠的荒野上。心裡開始不由自主地產生惱怒,焦躁和自我責備的情緒。覺得時間將白白浪費了,覺得自己好無聊,覺得走路真雞兒累,而這一切都歸咎於我自己居然忘記提前給手機充電。

這時突然有一個聲音在耳邊說,冷靜點哥們,事情好像有點不對。

我突然想起來自己前十幾年是怎麼生活的,我從未擔心過獨處啊。

小時候一個人上下學,腦袋裡會表演各種小劇場讓自己開心不已,睡覺前會想各式各樣的奇奇怪怪的理論,自我攻擊,防禦,攻擊。初中時去市裡讀書,也是常常需要一個人坐長途汽車很久,看風景,自己哼歌,回憶看過的小說,電影,回憶跟小夥伴們發生的趣事,一兩個小時飛快得過去了。

而現在,十幾分鐘的路程竟會把我逼瘋。至此,我明確意識到自己發生了某種變化。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這並不是一篇日記式的自我反思的無病呻吟,我很清楚這變化是由我們所處的信息環境引起的,而這環境中裹挾著我們所有人,也就是說接下來的內容,跟大家每一個人都有著密切關係。

回到一開始我所確立的,人是信息的集合。那麼接下來的推論便顯得合情合理,當我們攝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內容發生了巨大的本質性變化時,我們作為人的本質,也將發生重大變化。

讓我們回憶一下吧,2010年之前「信息」究竟發生了什麼。

那是互聯網反覆衝擊人類生活的初世代。1991~2000年間,互聯網或早或晚,將其觸手探向了全中國大多數人的生活。是的,一開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互聯網只等同於QQ,傳奇或哇嘎。它不過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過是工具。但這種泛式的信息傳播結構,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泛式傳播我是不是沒有說太清楚?做個比喻好了,原先的人類社會信息傳播結構很像人體,是脊椎動物複雜的神經系統。由精英把控著中樞神經(信息的傳出,著書立作,意識形態的輸出),由次一級的精英把控著神經網路(傳統媒體渠道,電視,廣播,紙媒等),而廣大的底層老百姓負責單向的接收信息。

而互聯網之後呢?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變成了最低級的水母,一種腔腸動物,變成網狀神經結構,身體的每一處都可能反饋出信息,身體的每一處都不再是中心,換句話說身體的每一處都是中心。你們可以想想刺一下水母時水母的反應,不管刺哪裡它全身都會動。他們彼此聯結,去中心化。

這一切並不是2010年開始的。只是它們的力量累積到2010年之後,這種信息傳播路徑的改變,已經由量變累積到質變,開始深入影響到了我們的個人生活。

而質變的表徵,就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隨著智能手機和2G的興起,信息的攝取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人們常常說信息的碎片化,但我想說的是,信息的碎片化是人類需求倒逼所產生的現象。其在一開始的時候,是信息開始湧入人類碎片時間。

2010年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機,摩托羅拉V3。當時它所能給我提供的碎片信息只有新聞。當時我去富士康勤工儉學,上下班的間隙讀完了司湯達的《紅與黑》,而我另一個大學生暑期工工友,則在諾基亞上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當時的我們都認為智能手機提供的只有便捷,但八年過去了,我在手機上讀的最後一本大部頭仍是《紅與黑》,而那位讀普魯斯特的朋友,我甚至懷疑他到底有沒有讀完那本書,因為《追憶似水年華》真的很難讀。呸,我是說,因為2010年崛起了一個劃時代的互聯網產品——它正式標誌著在中國信息第一次碎片化的完成——新浪微博。

當然,在當時我們很難意識到新浪微博的獨特性。碎片化信息的載體除了新浪微博之外還有諸如人人網,開心網等社交平台。只不過時至今日,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上來看,由於新浪微博的存活我們賦予了它這樣的歷史意義,事實上它可以活下來當然是因為它做對了什麼,但這不是我們所要討論的重點,事實上當時無論活下來的是誰,它都可以代表人類對碎片化信息的需求取得的勝利,這是更底一層的大趨勢,也是新浪微博人人網們所能夠出現的根本原因。

有人或許會問了,你不再看司湯達,會不會僅僅是因為你這個人很懶?那我承認,這一定是我惰性的表現之一,但簡單的全部歸因為自己的惰性是不負責任的。要知道我兒時的惰性跟現在相比只能是有增無減。作為一個底層平民,我讀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無聊,而我讀好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只能接觸到好書。

但互聯網撕裂了這一切,它繞開了傳統信息模式中,傳統精英所把控的信息傳播渠道(電視廣播紙媒)。得以讓網路文學,網路歌手有了被看到的可能性。

2000年~2010年期間,我樂陶陶地放下那本難啃至極的《紅樓夢》,欣欣然拿起了唐家三少,拿起了《盤龍》,《星辰變》,《壞蛋是怎樣煉成的》。另一方面眼睜睜看著《格言》,《讀者》,《青年文摘》價格越來越貴直到停刊。我聽著「老鼠愛大米」,「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百年」搖頭晃腦, 另一方面看著唱片公司一個接一個倒下,新晉歌手一屆不如一屆。

說到《格言》他們,話說你們小時候看《故事會》的時候,最喜歡看哪一部分?我反正是最喜歡看笑話。短篇幅的,具有娛樂性的東西,是人類攝取信息時本能最喜歡的。但人性中接近神的部分,全部都是反本能的。

互聯網崇尚一種精神叫張揚個性,大聲說出你是誰,你的想法,大家會認為這是真實的,是酷的。所以互聯網上有一種特別酷的評語叫「太長不看」。大家可以在很多我的文章下看到這樣的評價,其實「太長不看」是每個人的本能,但我們小時候會覺得,說這種話是非常羞恥的。

在這裡,我是在抨擊那些網友嗎?並不是,我想表達的其實是,互聯網剝去了文化上的優越性,並以嘲弄的姿態獲取了平民的勝利。

其中最典型的表現便是精英主義開始退讓,底層平民的力量開始前所未有的抬頭。

這麼說可能太抽象了,那我換一種表達方式。如果說沒有互聯網的話,人類社會再發展個一萬年,「屌絲」這個詞兒也不可能火。凡是讀過書的人是不可能接受這種詞的廣泛應用的,但沒辦法,人民喜歡,人民也能上網,網路上任何東西火不火,都是按數量來看的,你精英分子再能打字,你也不比老百姓多長兩隻手。人群淹沒了你。

有人說了,底層人民又不會創作東西,只要創作的手還握在精英分子手裡,互聯網也好,傳統媒體也好,不過都是載體或者工具不同,又何談什麼本質改變呢?

此言差矣。你以為「屌絲」一詞的創造者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傢伙嗎?你以為寫「老婆最大老公第二」的音樂人,是完全沒有受過系統音樂訓練的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平民文化的創作者其實都是精英。

底層人民不需要創作,他們只要提供強大的市場需求,提供足夠的關注和追捧,自然就會有大量的精英分子去為他們服務,並獲取相應的利益。這兩年比較常聽到的一種說法叫「一邊罵消費者傻逼,一邊賺傻逼錢」就是這個意思。當然我個人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是否要一味迎合市場,關於這一點我也是最近才想明白,大家可以在「對文藝青年說」這篇文章里看到具體闡述。

這也就是為什麼最近幾年裡,我們一方面看到底層文化的繁盛(數量眾多有趣但無意義的信息內容),另一方面看到流行文化,無論是音樂,文學,電影,甚至動畫片都出現了大幅退步的根本原因。

在此之前我也以道格拉斯·亞當斯的流行文化三大定律來解釋這一切:

1大多數我出生時已經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陳舊老土不值一提的;

2大多數在我10~30歲之間產生的流行文化都是無法複製的經典;

3大多數在我30歲之後誕生的流星文化都是愚蠢膚淺,幼稚可笑的。

我承認與其說這是定律,倒不如說這是個段子。但另一方面人類的心理就是那樣可笑,我也一度謙虛地認為自己也不免俗套。

但事實上我個人對beyond,對金庸,對第五代電影導演的早期作品的喜愛,說明了自己並不是簡單以青春期情感為唯一判斷標準的,如果某項年輕的流行文化足夠優秀的話,我相信我依然有足夠的判斷力。但事實上,近十年來主流歌手作家以及導演的表現,都是讓人失望的。

以上,就是我認為在2010年前後我們身邊環境所發生的一切事情:

以網路文學,網路歌曲的發展為代表,以新浪微博的興起為標誌,信息的第一次碎片化低俗化趨於完成。精英分子開始極大地退讓出信息主流舞台,在短暫調整之後,精英分子很快找到了新的姿勢,以一種更潛行的姿態,試圖重新接入整個信息系統。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最近八年發生了什麼。

2010~2018

你聽說過荷塘效應吧?

假設第一天,池塘里有一片荷葉,一天後新長出兩片,二天後新長出四片,三天後新長出八片,可能一直到第47天,我們也只看到池塘里依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有荷葉,大部分水面還是空的,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到第48天荷葉就掩蓋了半個池塘,又過了僅僅一天,荷葉就掩蓋了整個池塘。在47天的「臨界點」之前,信息可能都處於緩慢的滋長期,難以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後一天,瞬間爆發,其影響力將讓人瞠目結舌。

或者說摩爾定律。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這兩個定律一個是經濟學領域,另一個是電子元件市場的觀測結果,其本質在我看來是一樣的,都是「滾雪球」。雪球滾起來一開始會比較難,但隨著越滾越大,雪球的積累會越來越容易,同時也越來越快。此外還有什麼「二八原則」,「馬太效應」,說得都是一回事兒。

而回到我們所討論的主題里,如果說互聯網完成第一階段的變化需要二十年(1990~2010),那麼在最近八年里(2010~2018)它發生的變化,將不小於前二十年走過的路程。而這八年里,我們確實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而不自知。

第一件事便是傳統媒體的死亡。

2012年,「自媒體」一詞開始隱隱約約出現在我耳邊。屆時,微博大V引領信息的結構日臻成熟穩定,2012年8月17日,微信推出公眾平台,隨著一年多的迭代升級,2013年底,文字自媒體領域,雙微模式形成穩定格局。

2013年末首次聽說喜馬拉雅FM,由於我個人在信息攝取方面有很強的需求,同時長時間盯著手機對眼睛造成了不小的負擔,所以我很早便下載了該應用。在該應用早期,首頁推薦的音頻內容質量並不高,在技巧上不少人都普通話不標準,讀字磕絆;在內容上,大多數人也都是拿著其他名家的著作逐字逐句的朗讀,並沒有太多獨到的內容。明顯是難得的互聯網蠻荒地帶,屆時我便決定在FM上開闢自己的節目並試著上傳了幾期,但由於當時還在畢業期,同時面臨著就業方向選擇等生存性問題,再加上內心本能的認為這種只能當作業餘愛好,眼界狹隘,導致暫時的擱置,再到後期的風口關閉,自不必提。

2015年末,移動音頻領域大爆發,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之間的競爭逐漸白熱化,形成兩超一強的格局。寫到這突然想起大學時非常喜歡的一個網站叫「鄰居的耳朵」,那裡有許多專業的DJ和暖心的內容,今天的話,大約想必的確是已經死了。

至於視頻領域,從早期的遊戲視頻主播(dota的09,pis),到後期的趣味視頻錄製者(老濕),在視頻自媒體的早期領域裡,拍攝技巧和拍攝設備都十分粗糙,更多的錄製者是出於愛好,同時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內容而不是質量上。因此,除了上述那些主播以外,更多的人都是曇花一現(後舍男孩等)。

隨著優酷和土豆的合併,野蠻生長時代過後的網劇網綜的製作也日趨成熟,那時互聯網的主角是叫獸易小星(萬萬沒想到),王尼瑪(暴走大事件)以及大鵬(屌絲男士)。

而與互聯網自媒體烈火烹油般相對應的,卻是傳統媒體日薄西山的荒涼。

對媒體而言,廣告收入是衡量其產業是否興盛的重要指標。以報紙廣告市場為例,其自2012年進入負增長開始連續萎縮,2015 年廣告經營額經歷 35.4%的斷崖式下跌,2016 年前三季度繼續大幅下降 40.0%。從分行業廣告投放看,各主要行業的報紙廣告花費均下降明顯。下圖

2009-2015

年報紙廣告經營額及增速

從發行情況看,全國報紙發行種數、總印數及銷售量等指標均成下降態勢,各大報業都因種種問題相繼停刊。

以下我隨手列幾個,2015年7月1日,《生活新報》停刊,歷時16年;2015年元旦,《新科幻》也就是原來的《科幻大王》停刊,歷時23年;2015年國慶,《計算機世界》停刊,歷時47年;影響我們一代青春的《籃球先鋒報》,《大眾網路報》也分別在2016、2017年匆忙消失了,網路上甚至查不到具體停刊時間,沒人在意它們,像水消失在水裡。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傳統媒體人才的大面積出逃,金字塔頂端的央視主持人馬東,郎永淳,張泉靈等大批名嘴相繼出走,一葉知秋。

2014年有一個聲音一直在沖刷著我的時間線,我躲不開般處處聽到那個聲音,「傳統媒體死了!」

傳統媒體死了,而互聯網這邊還有許多大戲要唱。

2014年冬天,我裹著大衣走在太原街頭,我一邊吃餅子一邊哈著熱氣跟我一個兄弟說,之前吧特別看不起那些拍搞笑視頻的,拋頭露面的,感覺不要個臉。最近兩天我逐漸回過味了,他們好像是站在時代前面的,跟人家相比我大約是個老學究。

兩年後,潛伏了三四年之久的喊麥選手,美女主播,隨著移動4g逐步推開,在2016年徹底炸開,「直播」變成了每個人都繞不開的事兒,人人都在談論著MC天佑一個小時收入百萬,身邊模樣還不錯的姑娘回到家開始試著去做主播。人群又一次被撕裂開,以lowB和裝B互相指責,就像二十年前面對網路小說時那樣。而資本瘋了,讓那些錯過10年互聯網「百團大戰」的年輕人,第一次意識到什麼叫「風口」。

很快,潮水退去了,露出一個讓人感覺到驚恐不已的怪物——快手。

早在2012年快手便開始蟄伏,當時它還是一個GIF動圖工具,那個時期的快手其實產出了不少有趣的動圖,但人們更多的是在百度貼吧,天涯,貓撲等地方看到快手使用者所發出的作品。

6年前的快手做對了第一件事。碎片化,娛樂性。

2013年7月,快手正式從工具轉型為短視頻社區,2015年末迎來風口,我不知道是戰略布局還是水到渠成,我們可以看到快手收羅了大量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網友在自己的短視頻平台上展示自己,用戶數呈現出暴力增長,暴增至3億。

2017年末,當所有的直播平台都在為盲目燒錢買單的時候,快手日活用戶已超過一億人,總註冊用戶達到7億,擔得起尊稱一聲「獨角獸」。

早在2016年的時候我就在網上談過,單純的以美女為內容的直播平台是沒有前途的,同時還開了一些腦洞,那篇文章後來也放在了這個公眾號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XXXXX)。

我們不妨來看看那個永恆的對立,「裝逼和lowB」。其實換個好聽的詞我們也可以叫「精緻和真實」,但準確性便稍欠了。

16年我在網上看到大量的人宣稱自己從不看直播,我相信他們也是現在追在快手屁股後面罵得最凶的人。其實近十年來幾乎所有的C端信息服務類產品都必須面臨一個問題,「裝逼還是lowB」?每一個產品都在努力調和這一點,以精緻吸引更多的流量,當流量足夠多的時候人群素質會暴跌,最開始精緻的一批人會被迫逐漸離開,而素質暴跌之後的人群無法產生足夠優質的內容,最終這一社群會最終走向敗落。

百度貼吧如此,天涯貓撲如此,知乎也必將如此。但快手打破了這一死循環,我不調和了,我就為lowB服務。你真覺得自己精英主義,直播,碎片化,娛樂化這些東西壓根就不適合你,你根本不是我的服務對象。至此,快手平步武林。

但故事還沒講完,當然,就這樣將人群割裂開禁錮住的結局,我個人非常不喜歡。或許老天也不喜歡。

說起後BAT時代,你去問誰是下一個獨角獸,幾乎十個互聯網人九個都會回答「今日頭條」。今日頭條牛在哪裡?這個相關從業者想必已經聽過一萬遍了,但鑒於有些讀者可能不太了解咱這個行業,筆者在此簡單介紹一下,聽過的人可以跳過這段。

張一鳴(今日頭條創始人)的採訪我看過很多,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話,我會選「機器人」。如果可以再加一個修飾的話,我會用「高效率的機器人」來評價他。

持續學習,持續進化,專註長期目標,相信演算法,這都是張一鳴的標籤。發現沒?剛剛這些標籤我們都貼到「今日頭條」這款產品上,也沒有半點違和感。

今日頭條的slogan是什麼?「你關心的,才是頭條」。這基本上涵蓋了上述全部標籤,專註長期目標,也就是「持續推薦給用戶他關心的內容」。而為了做到這一點,無論是協同過濾,還是基於內容推薦,抑或是對產品的各個角度進行數據埋點進行用戶對內容的「正負反饋」,都是手段。

它相信演算法,相信科學,相信人的喜好可以被計算。它持續地拿它認為你喜歡的東西餵養你,根據你是否分享,評論,點贊,收藏,停留的時長,來判斷你對該內容的喜愛值。當確定你喜歡之後會持續不斷地拋類似的內容給你,同時又會間歇性拋出一些它認為值得推薦的內容拿給你,當你膩了這些內容後它會很快察覺到,並進行相應的調整。

有人說今日頭條跟快手一樣,一打開標題都是些「姐夫誘惑小姨子、「大波美女走光了」之類的低俗內容,對此我一方面想提醒這位朋友你可能暴露了,另一方面我也想客觀講一下,這就是機器判斷出來人類最喜歡的內容,如果你對此感到難過的話,我想說這不是今日頭條的悲哀,而是人的悲哀。

當然,別忘了,我們想要討論的重點是2010年~2018年以來,信息的第二次碎片化和泛娛樂化。今日頭條固然是在演算法上做到了極致,但從載體上來看,文字相比視頻還是有著天然的弱勢。因此,我們要談全文提到的最後一款產品——抖音。

2017年底,今日頭條斥10億美元,將抖音納入麾下。隨著現象級網綜《中國有嘻哈》迅速進入到人們的視野。據我所能查到的最新數據,在今年2月份抖音的月均DAU(日活用戶數量)已達到3,253萬,但從趨勢和周圍感受到的氛圍我們可以明顯判斷出抖音還處於極強的爆發期,如果不出太大意外的話,在2018年底之前,抖音必將進入「日活億級俱樂部」,在短視頻領域同快手形成兩極格局。

有人說抖音就是城裡人的快手,我不否認這一觀點,但我認為這一觀點毫無意義。對我來說,抖音的成功,意味著短視頻在人類里取得全面成功,所有能被接入這一領域的人終將被接入,第二次信息碎片化娛樂化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到來,全面標誌著人類即將或已經進入了下一階段。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曾下載抖音認真研究了該產品。「尊重普通人的表現欲」,「提前寫好的劇本降低門檻」,「今日頭條的演算法終極體現」,這些分析想必各位都早已看膩了,我不妨談談感受。

「就像看A片一樣,甚至沒有賢者時間保護。」

這就是我對抖音的體會感受。首先「劇本模式」確保了其內涵層面確實新奇有趣,再次「帥哥美女」確保了生理層面的高喚醒,最後今日頭條的「核心演算法」保障了你持續的興趣度(根據你喜歡的進行推薦,同時對「膩了」迅速作出反應並調節),以上三項結合後導致的結果便是——「根本停不下來」。

在我連續刷了三個小時之後我便果斷卸載了它,因為我見過幾個沉迷於A片的兄弟最後都淪落到什麼下場。

有人或許會說我在污名化抖音,對此我必須解釋一下,有這種誤會的朋友我認為你是在污名化A片。

從內容上來看,十幾種簡單重複的既定套路場景,上來很快就直奔主題,表達方式也淺顯易懂非常直給,並且同樣的模板只是換個人我們便又覺得新鮮有趣,樂此不疲,抖音是不是這樣?

從過程上看,在觀看過程中我們會持續保持較高的興緻,一部又一部的刷過去,如果沒有外力或其他因素打斷我們很難自己停下來,抖音是不是這樣?

從事後看,雖然看的時候興緻勃勃,但關閉之後會覺得索然無味,甚至記不起來都看了哪些內容,抖音是不是這樣?

注意了朋友們,我不是在給你講段子,我通過這個比喻是想說明一個事情:刷抖音和看A片都是滿足我們淺層的心理需求,或者說是滿足我們生理層面的心理需求。還記得我們在幸福的秘密里那一章所討論的嗎?看A片和看抖音,它們本質相通的地方,就都是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去刺激你的下丘腦,如果你非常沉溺於此,那相較不接受這個的人而言,你更容易接受過這樣一種生活:坐在黑暗的房間里,一隻管子插入左臂,定期注入維持生命的營養液;另一隻管子插入右臂,定期注射血清素多巴胺等生化物質來獲得幸福。

當然,凡事有度,正所謂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依然沿用這個或許不太恰當的比喻去類比:適當的看A片是沒有太大害處的,但你要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消解什麼,並且要認真控制自己用於消解的成本(精力和時間)。我重點想表達的是,我們都知道看A片的人如果想獲取性資源,他最理性的做法是關上電腦,去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去用心經營一份感情;那同樣的,如果看抖音的人真的覺得無聊或孤獨,你最理性的做法是培養一個愛好,或走出房門去試著跟家人或朋友聚聚。

關於抖音或其他什麼互聯網產品我們就談到這吧,因為在這個時間節點,我們似乎沒有更新的故事去講了。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1990年~2010年,互聯網從陌生走進千家萬戶的生活,伴隨著互聯網的野蠻生長,我們在信息的接受上開始打破原有傳統的精英把控的信息產生和傳播系統結構,精英主義面對這一突變潰不成軍,同時豐富的網路文化開始露出最初的樣子;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信息開始入侵到我們的碎片化時間,第一次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個人的信息攝取節奏,2010年微博的出現和崛起,標誌著人類社會第一次信息碎片化娛樂化已經完成。

2010年~2018年,傳統媒體敗局已定,在底層技術上我們迎來了4G的大發展。隨著直播和短視頻的繁榮,我們人類的信息攝取從第一次的碎片化文字信息,變成了碎片化視頻內容,更直接,更生動,更易懂。同時演算法的應用意味著著我們的喜好被抬到空前高度,2018年抖音的崛起,標誌著人類社會第二次信息碎片化已經完成。

信息碎片化帶來的影響

第一次碎片化帶來的最大影響在我看來,就是精英主義的退讓和轉變,以及底層平民的巨量需求開始倒逼整個內容輸出端。以至於在表現上來看,我們的流行文化出現了巨大的退步,但與之相對應的是草根文化的百花齊放,雖然目前看來都是非常小的小花朵,但就我個人而言,對於在這樣一個新的環境里成長出全新的不同的流行文化,還是持有一個相對樂觀的態度。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第一模塊里已經探討地比較清晰了因此不再贅述,接下來,我將儘可能全面的去探討第二次碎片化帶來的影響,經梳理,這八年間我認為主要在兩個方面出現了本質性的改變。

1演算法的應用

以上的全部內容中,當我提到演算法時都更側重於「應用」角度,我講了演算法多麼的智能,多麼的靈敏,多麼的個性化,多麼的懂你的心。而在這一模塊,我則想側重談一談演算法的影響。

曾經有一年我系統學習了應用心理學的本科教材,其中有一個案例深深地讓我感到恐懼。大約是說美國在通過電視廣告和新聞媒體的暗示,去控制美國的大選。其中有一個方法很神奇,我們知道人類看連續圖片的時候,如果每張圖片的時間間隔很短,整個畫面就會動起來,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去做一些優化,讓畫面看起來很流暢而不是一頓一頓的;當其中某一畫面閃動足夠快的時候,比如0.01毫秒的顯示時間,大腦則會自動去忽略掉這一張畫,而電視台則通過在節目里,間歇性地快速閃動他們想要推選的候選人的臉,去提高該候選人的民望,而這一切雖然發生在民眾眼皮子底下,但民眾卻不自知,還以為是某種天然的原因使得這個候選人看上去更順眼。

這件事讓我恐懼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影響了我們的自由意志。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揭示了我們所謂的自由意志是多麼的脆弱和可笑。由於我對這類事的關注導致我後續了解到,美國的諸多科技公司諸如社交媒體的推送平台和輸入法的聯想,都或多或少地有參與政府主導的項目,通過聯想詞或推送信息的暗示,以一種極其低成本的方式,達成對民眾的洗腦控制。

不過話說回來,我並非是要輸出某種陰謀論或恐慌氣氛,被政府控制洗腦的內容,也無非是愛國,民族團結和其他一些符合國家利益的觀點,國家作為人民建構出來的權力機器,無論它主觀是否邪惡它都必須代表著大多數人的利益,因為這是它合法性的根本來源。所以插句題外話,對國家機器的警惕是必要的,但我個人認為對此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者,大約有些被迫害妄想症。

言歸正傳,在我看來,演算法對自由意志的侵害,一方面是由於科技公司權力的空前巨大並且尚未被大眾知覺所帶來的擔憂,而另一方面,我們退一萬步,我們假設沒有任何集權組織機構會做危害我們的事,演算法也帶來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後果——信息繭房。

還記得演算法的規則嗎?你越喜歡什麼,就越推薦給你什麼。試想一下演算法出現之前,跟傳統的信息傳遞系統相類比,演算法具體代替了什麼東西?

推薦權。在過去,是由精英來決定民眾看什麼,而現如今,變成了演算法決定我們看什麼。而演算法的依靠則是,你喜歡的東西。

前些天在某本書上讀到一句話特別有感觸,我把它摘抄到這裡分享給大家。

「大數據是過去的總結,它只是參考,但不能指引任何事。」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每個人,是的,我是說每個人,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直到你遇見他。

在互聯網時代由於人類更傾向於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易接受的東西,同時由於人類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選擇空間,人類會持續性的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打轉,越看越喜歡,越喜歡越看,形成一種向內的自卷。在我看來,這種越轉越小的圓圈非常可怕,正像是蠶蟲一步一步將自己裹進繭里。

而應對這一問題我的建議則是,時刻保持好奇,並別怕麻煩。

2返祖

第一次碎片化,人類從系統性接受整體信息轉向了碎片化接受文字信息;第二次碎片化人類從碎片化接受文字信息轉向了碎片化接受視頻信息。這裡面有一個趨勢變得非常明顯:我們人類在攝取這些信息的時候,越來越少的用到自己的大腦就可以獲得快感。或者再通俗一點去說,我們越來越趨近於不用動腦就可以讓自己爽。這是我觀察到的第一個趨勢。

在過去人們認為流行文化必將是一代又一代推陳出新不斷提高的過程,但從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或者起碼只看互聯網流行這三十年,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市場倒逼的力量,我們的流行文化不可阻擋地滑向粗鄙,但另一方面可喜的是,我們流行文化的受眾在持續增長,並且已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這是我觀察到的第二個趨勢。

人類越來越傾向於直接刺激的信息攝取,人類對真實的認可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發展出審丑文化。性與暴力的元素在這時代的文藝作品中變得無比赤裸,弗洛依德在天堂得意地抬了抬眉毛。人類開始向精緻的反向前行,或許是粗鄙,或許是有趣。這是我觀察到的第三個趨勢。

生於20世紀末的我們,經歷了近二百年持續的科技進步或者說科技爆發,以至於我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進步是常態。目前來說,從科技角度來看進步的趨勢似乎仍然不可阻擋,但如果從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的角度來看,事實似乎並不如此。

文化的發展並非是線性向前的,或者說「向前」的方向不像我們過去以為的那麼簡單。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在精緻達到頂點之後開始往回走,彷彿鐘錶撥過零點之後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這新的循環跟原始社會時人們走過的路很相似,但又有著全然不同的底層基礎。正如馬克思於《資本論》中所言,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看上去是一種循環,其本質卻是上升。因此我們可以大膽預測,精英分子終將在現有的信息傳播體系里重新掌握話語權的至高點,就像他們在過去的每個時代里做的那樣。而那時也終將再次出現精英分子責任心的自覺,將人類的審美和價值觀帶往高而美的地方。

我始終相信,群氓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他們跑不遠。而相信群氓的可控性,則需要巨大的信念和勇氣。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分化現象已然變得空前嚴重。這並不是互聯網將人類分化了,事實上在我看來,人群從來都是分化的,只不過互聯網賦予了人類發聲的平等,從而將這種分化從水底浮現出來。

除開前面提到的「裝逼」VS「low逼」的對立,還有一種對立以更隱秘的方式存在著,即「內容生產者」VS「內容消費者」。

據調查,大部分UGC平台里,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比例大概是1:100,而在優質內容層面來看的話,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比例更是將低至1:1000。數量不對等的背後更是信息的不對等,一方是處於等待被餵養的狀態,而另一方則處於篩選大量信息,打磨表達技巧,最後表達出作品的狀態。久而久之,雙方的信息不對等將達到一個可怕的程度。

更要命的是絕大多數優秀的受歡迎的內容製作者,相比說真話他們更傾向於說你認為的「真」話。而在大V的光環下你會對那些偏見進一步深信不疑。更別提內容製作者都心知肚明的,誇張的絕對的情緒化的內容更具備傳播價值,在這樣的認知下他們很難拒絕其中的誘惑。

因此我想對所有人說。如果你沉迷於知乎,抖音或其他任何信息渠道,那你要意識到,這些信息渠道在塑造著你。而你如果不明白塑造你的這些人的狀態,這一定是危險的。試著去創作,不是為了什麼成為大V,而僅僅是為了把屁股坐到他們的位置上去感受他們的視角,然後,你會發現之前,自己沒把眼鏡擦乾淨。

尾聲

這篇文章的字數比較多,能看到這裡的都是知音,請容我說一句感謝。全文最核心想表達的其實在第一部分已經闡述地非常清楚:人是信息的集合,而我們攝取的信息發生了本質改變,我們也發生了本質改變。

在隨後的八千字里,我們分別探討了具體發生了哪些改變,以及筆者認為的這些改變造成的對社會對文化以及對個人的影響是什麼。

在我看來,了解歷史,了解發生了什麼,了解自己為何處於現在的位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正如一個人對自己的性格感到困惑的時候應當去研究自己的童年一樣,理清歷史,就是擺脫內心混沌的第一步,這也是本文企圖為各位提供的價值。

這篇文章本來是想起名叫《信息攝取變化對人類心理及性格影響》,隨後很快意識到沒有人會讀這種東西,於是起名叫《人類超進化》,相比之下也許《抖音使用體驗》更有熱點可以蹭,但考慮到涵蓋面還是決定使用前者。另附大綱

最後,請允許我祝福各位,在這轟然前行的時代里,找到自己,並不要被撕碎。

公眾號:夕北漫談


推薦閱讀:

難以理解互聯網的一代人
面對日益擁擠的城市交通,智能停車如何夾縫生存
金蠶豆:區塊鏈最大的價值還是在互聯網技術
小川叔拆解:北漂大叔如何「熬」成暢銷書作家?
互聯網 社群方法論:九陽神功(雖然很長,但是很乾)

TAG:互聯網 | 快手 | 抖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