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電影《宣言》: 一人分飾十三角,凱特只是在炫耀演技嗎?
4 人贊了文章
全世界最出色的中生代女演員中,凱特·布蘭切特應該也是名列前三了。
她本是有著鮮明個人特徵的演員,有著一口胸腔共振的渾厚女中音,一種種大女人的風範,。要命的是,像她這種氣場強大的演員,也是什麼都能演,包括鮑勃·迪倫:
但即使是可塑性極強的演員,在一部電影里分飾多個角色,也還是非常有挑戰的一件事。凱特這回就這麼幹了,一人分飾十三角,應該也算是個紀錄。
這部電影叫做《宣言》,聖丹斯的開幕影片。
電影開頭,是特寫鏡頭下燃燒的導火索和跳動的火苗。這時凱特標誌性的女中音響起:
「 所有實體都化為空氣。
要寫就一部宣言,
你需要祭出A,B,C,
以此斥責那些1,2,3。
你需要跳進憤怒之中,
削尖你的羽翼,
征服和解構那些小的或是大的A、B、C。
你要簽名,要吶喊,要詛咒,
要證明你的困惑和極端……」
是的,《宣言》的開篇,就是一篇關於宣言的宣言
可是美妙的火花很快切到幾個老大媽點燃的火炮,在一片荒涼蕭索之中,一個漫長的長鏡,帶出拾破爛的流浪漢。凱特深沉的聲音繼續響起:
「舊世界正在死亡
新世界正在新生。
統治各大洲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
資本主義文明正在朽爛。
摧枯拉朽的戰爭正在來臨」
聽來熟悉?對,這篇戰鬥檄文一樣的宣言,來自卡爾·馬克思。
未及你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電影已帶你進入下一個場景:巨大的證券交易所里一大片屏幕,中間忙碌著的精幹的股票經濟人,還是凱特·布蘭切特。
電影就這樣旋風一樣切換在一個個迥然不同的場景下一個個迥然不同的人物:垃圾場工人、虔誠的家庭主婦、喪夫的寡婦、編舞師、藝廊經紀人、電視主播、木偶匠人、朋克歌手……
每個場景下的人物沒有故事也沒有台詞,他們只是親口或以話外音的方式,「代言」一段段關於藝術的「宣言」:
原來這些「宣言」並不是電影的創作,而是引自一百年來各種藝術家和藝術派別。每一段宣言都字語鏗鏘,驚世駭俗,強烈地宣示著藝術的本質,否定著異已的思想,一起構成一幅關於藝術與人類生活的雜陳圖景。
這才是《宣言》這部電影的可貴之處 --- 凱特的「一人分飾十三角」其實只是表面的噱頭,德國導演朱利安·羅斯菲德的野心是巨大的:他要以一種完全非敘事性的電影結構和手法,呈現幾百年來藝術思想的紛雜和衝突,再次提出「藝術到底在人類生活中具有什麼意義」的曠古問題。
但電影並非羅列他人的觀點,其精妙之處在於各種宣言只是以文本(話外音)形式呈現,而宣言所被放置的場景和人物身份,暗中又隱藏著創作者對於博雜藝術流派與現代社會生活關係的深層思考:
例如當那些詞藻華麗、語義艱深的藝術宣言被「強行」置於芸芸眾生的凡俗生活的context之中時,一切顯得錯位和反差劇烈,「藝術」變得那麼空洞、僵硬、Irrelevant 和不合時宜。你不禁會想:藝術在人類生活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藝術與普通人有什麼關係?藝術能讓讓這個世界更好嗎?
影片並沒有給我們固定的答案,只是創作者持有一種懷疑的態度,嚴肅而又有些戲謔地提出了一個問題。但我看電影的立意多少是有一些嘲諷的意味的,比如一些靈光乍現的橋段,後面滿滿都是隱喻:
例如木偶匠人架上滿滿都是各種歷史文化名人的玩偶 --- 是不是左右人類歷史的大人物,實際上只是一些歷史手中的木偶呢?
例如高科技工廠里的科研人員而對一塊懸浮在半空的黑色物體,露出驚恐之色 --- 這有點讓人想到庫布里克導演的《2001太空探險》中的那塊黑色方石。
例如「代言」馬克思「資本主義必死」宣言的,反而是一個半瘋的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 Communism離他還有多遠?
例如小學老師煞有介事地教授戈達爾「Nothing is Original」的電影理論 --- 學院派驚世的藝術理論,只是是些曲高和寡的教條吧?
最有趣的是這場戲:電視節目主持人(凱特)以職業性的微笑(和虛偽)宣講藝術宣言,還一本正經地與聯線的「前方記者「(還是凱特)討論藝術的本質 --- 異化和解構著正宗學院派藝術觀的最大力量,正是大眾傳媒。
所有這些或正經或幽默的橋段,都是凱特一人擔綱。要知道這十三個角色其實都沒有故事,沒有鋪陳人物身份和內心世界的可能性,凱特依靠的只能是短小橋段里身體和聲音語言的演出。最終她教科書級的表演,會刷新你關於表演的可能性的想像。
但刷新我們的想像的,更重要的是關於電影表達的可能性。電影這門藝術和技術誕生百年,到現在也沒有停頓實驗的腳步,也還有朱利安和凱特這樣的藝術家從形式到內涵做出新的東西,這是觀看這部可能過於小眾的電影帶給人的感慨。
推薦閱讀:
※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評選的50位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
※藝術與電影基礎理論?讓你不懵X的乾貨
※永遠的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電影藝術
TAG:凱特·布蘭切特CateBlanchett | 藝術電影 | 電影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