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庭的教育焦慮:我要給孩子最好的!
4 人贊了文章
今天刷知乎時,一個問題吸引了我的注意:不想讓孩子在國內接受初級教育,但是又沒有經濟能力送孩子出國,我們該怎麼辦?
求助的夫妻是80後,在國內三線城市的事業單位工作,家庭年收入不到30萬,車子房子都有,有房貸但壓力不大,這樣的生活應該是80%的人工作5-10年後會過的生活,也是不少人都羨慕的生活。
但他們透露出的焦慮感揮之不去,他們也不是唯一得了中產焦慮症的人,我從身邊的80後同事中常常能感覺到。
大家的焦慮幾乎都來源於:我要給孩子最好的!
最突出的是教育方面,上普通學校的羨慕上重點的,上重點的羨慕上國際私立的,上私立的羨慕出國的……
▲香港2017年幼升小跨境學童創新高
電視劇《虎媽貓爸》,趙薇傾家蕩產,賣了房,賣了車,搭上了事業,搬進了破學區房,只為孩子上更好的小學。
就在今年,一位80後上海媽媽,為即將上小學的孩子列了個學期清單,暑假和課外學習的開銷,達到32萬元。除了各種學慣用品和夏令營外,總計20個課外興趣班,是20個!
某二線城市私立學校的幼升小面試,5086名孩子競爭216個名額,錄取比例破23:1。如此受歡迎的原因,是該校有針對出國留學的教育方式。
我的一個同事好不容易把孩子塞進了北大附小,又開始擔心報的班不夠,成績跟不上,孩子不合群。她把自己的想法拋進了家長群里,沒想到,那些裹著處長、律師或老闆外衣的家長,在和她分享同一種不安:孩子「掉隊」怎麼辦。
教育是等不得的,從孩子一出生就要去最好的學前班報名,最好的學前班出來的學生才能去最好的小學,然後才能去最好的中學,才能走上通往名校的特別通道,他在社會上才能有競爭力!
▲一小學報名現場,家長通宵排隊
為什麼大家都如此焦慮,唯恐孩子落了人後?
一個同事和我說:「我之所以能從老家的小縣城來到這個大城市,買房買車,得到滿意的工作和家庭,是因為我當初考上了重點大學,我拿到了和這個城市的人競爭的資格證。」
他說他經歷過,所以知道競爭有多激烈。看看周圍,到處都是985、211,清華北大和留學回來的也不見得工作就好找。將來參加這種水平的競爭,如果你沒有名校學位,就好像在別人有繩索、而你沒有繩索幫助的情況下爬一面牆——也許你能爬上去,但是那非常、非常難!
現在的問題是,你打算讓你的孩子,也這麼爬嗎?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競爭局面的確很殘酷,從前我們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形容高考,現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詞可以涵蓋整個教育階段。獨木橋一邊是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一邊是龐大的人口基數。
上過大學的和沒上過大學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上過名校的和沒上過名校的,機會差距越來越大;名校頭銜越來越值錢,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問題是,這種全家人孤注一擲的投入,說明這種競爭已經激烈到了有點不正常、需要問一句值不值得的地步!
現在,名校的競爭之激烈,有點像競技體育選拔運動員。一個奧運冠軍的誕生,是從小的殘酷訓練、汗水和血淚換來的,通往領獎台的路上有千千萬萬的淘汰者。通往名校之路也一樣,會有人中途失去資格,會有人永久性地受傷,會有人因此連平凡的一生都過不好。
有的人也在思考:
小孩的天性是玩耍,這種高強度的競爭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名校教育到底能在孩子的能力培養上起到多大作用?
家長陪護教育在早期階段也許有用,但是長此以往,對孩子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到底是利是弊?
把考上名校當成教育目標是正確的嗎?人生並不都是一場比賽,沒有什麼起跑線、終點線。
但是這種思考又變成了另一種焦慮:到底是順從孩子的熱情和興趣,還是安排他學習技能、提高成績?
尤其是當你看到親戚家的孩子從小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鄰居家的小孩鋼琴達到了專業級,你還能不能氣定神閑地放任你家孩子自由發展?
在這種大環境下,一旦孩子不夠出色,家長就會不自覺地陷入焦慮。
想要緩解這種焦慮,不妨「多關注你自己家的孩子,少和別人家孩子對比」。
首先,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孩子的生活,對他的長遠發展來說,破壞性大於建設性,高壓教育常常適得其反。
其次,如果你家小孩有天賦有熱情,本身就想上名校,那就好好培養。
但如果他的熱情和天賦不在學習上,那就別忘了除了名校還有很多別的路可以出人頭地。
不管那種教育方式,家庭在孩子身上做過多的犧牲和投入,或者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都是不值得的。
還有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快樂教育和嚴苛教育你選哪個?留言說說吧。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穹頂之下,給孩子最好的呵護~
↓↓↓ 掃碼關注我,一起做負責好媽媽!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BenFJa0huRWdDVC1yVDN6OTI4U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強行止哭不利兒童心理發育
※從小被打罵的孩子長大會怎樣?
※英格蘭兒童心理健康的後續步驟
※保證兒童心理健康4大要點
※宜家宅配給孩子一個真正安全、舒適、美觀並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