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老子說的上善若水?
4 人贊了文章
孔夫子有句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在《道德經》中也用了山和水來做比喻:第一是谷,大山之間能容萬物的虛空,就是谷,比喻聖人的包容,心中不著一物;第二是水,水性接近道。
「上善」就是最好的善,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希臘有個哲學家認為生命起源於水,他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水,我們就沒法生活。植物、動物也是這樣,甚至細菌也是這樣。一杯水放上四個小時,就有細菌了,這說明有水細菌就能生存,沒有水細菌就很難生存。
一個醫生說,你如果等口渴了再喝水,身體就已經嚴重缺水了。很多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實際上最初都是因為缺水。不及時地補充水分,血液粘度過高,就引起了腦梗死和其他的心血管疾病。醫生是有道理的。他於是提倡,早上剛起床時,要喝一杯溫水,以補充睡眠讓身體損失的水分。
不過,即使水那麼重要,它也從來不跟任何人爭,既不爭名,也不爭利,所以,老子希望君子和修道者也能像水,既能利益萬物,又不去爭。
歷史上所有追名逐利者,多沒有好下場。他們生活在無休止的鉤心鬥角和利益紛爭之中,失去了恬淡和諧的生活。很多時候,他們為了一點點權勢,就家破人亡,還連累族人。
最近研究太極拳,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一些武功很好的人,卻非常短命。練太極拳有益身心,它既調心,又養氣,還強身。那麼,那些大師每天花很多時間練太極拳,為什麼早早就死掉了?比如,我認識一個功夫很好、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人,只活了六十歲。我問他弟子,你們是怎麼練功的?那弟子告訴我,我們要一邊練功,一邊觀想,時時想著一擊斃命、致對手於死地。我這才明白了有些武林高手短命的原因:要是一個人老想殺人,會有一種殺業。它會導致一個人短命:你想要別人的命,自己的命也不會長。相反,如果你喜歡放生,老是想要幫助眾生延長生命的話,你的壽命也會越來越長,古人故說「仁者壽」。
「處眾人之所惡」,水待的地方,很多都是別人不願待的。因為,人往高處走,水卻往低處流。即使非常臟、非常讓人討厭的地方,水也一點都不嫌棄。廁所里有水,糞坑裡也有水,沖馬桶時用的也是水。真正的修道者也是這樣,他不會嫌棄環境。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雪漠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居善地」,水特別能適應環境,你不管把它倒進什麼地方,它都會選擇自己的位置,選擇自己的形式。比如,你把它潑到沙子里,它就滲進沙子里去,你把它放到低處,它就成水窪;你把它放入大海,它就變成大海;你在水邊挖一條溝,它就流入溝里,變成小溪。水就是這樣,你把它放到哪裡,它都覺得最適合自己。做什麼事,他都全然接受,毫不爭辯。
「心善淵」,心要像深深的潭水,無論多深、多麼豐富,水面都很平靜。它不是淺碟子。聖人的心就像潭水,深不見底。「桃花潭水深千尺」,但水面卻很平靜。他的深不可測,不是想算計什麼東西,而是不張牙舞爪地賣弄。就是說,聖人的心是豐富、博大、深刻的,他不是膚淺、浮躁的。
「與善仁」,和人打交道時,聖人總抱著一顆仁義之心,就像你只要把水貢獻給別人,別人就能得到益處:你給口渴的人,他就能解渴;你給洗衣服的人,他就能洗衣服;你給花農,他就能澆花;你給種樹者,他就能給小樹澆水;你給老天爺,老天爺就下一場及時雨,讓地球上的萬物受益。水就是這樣,它有無窮的妙用。聖人能像水一樣善巧任運,冬天結成冰,春天融為水,夏天蒸發了變成水蒸氣,雨季一來,水蒸氣又變成了雨。
「言善信」,說話要有誠信。
「政善治」,這一般指面對世界的態度,它說的仍然是聖人。有人理解為善於統治、善於管理,但是對聖人來說,也是善於處理日常事務。因為,聖人是無求、無欲、無為的,他心裡沒有私利性的東西,所以也無爭。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有很多很多的人幫助他。所以,聖人無為而無不為。表面看來,他什麼都不做,或者說不執著,既做,又不執著,實際上他能做很多事情,因為聖人有大智慧。老子和莊子都是這樣,所以他們才能影響世界。
「事善能」,做事容易成功。面對任何事,他都明白要變通,但他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他知道這個事情該怎麼做。他就像水一樣,進了圓杯子,就是圓的;進了方杯子,就是方的;進了塑料袋,就是塑料袋的形狀;被鍋盛著架在火上,又會變成開水;溫度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蒸發;蒸發到天上,就變成雲彩;如果放到城市的噴泉里,它又會變成噴泉。它是千變萬化的,你需要什麼,它就變成什麼;你用什麼裝它,它就變成什麼,什麼容器都能容納它。
君子和聖人就是這樣,在任何環境之中,他都是最好的。為什麼?因為他不管環境,只管做最好的自己。當他做最好的自己時,就沒有任何的矛盾,沒有任何的爭鬥,也沒有任何的衝突了。因為,世界總會接納只想奉獻的人。哪怕世界這時候不理解他,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但到了最後,世界仍然會接受他。耶穌就是這樣,他沒有任何利己的目的,只想奉獻。老子也是這樣,道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大,沒有道家文化,中國的本土文化就沒有超越的部分。
「動善時」,「動」就是行動,知道什麼時候該怎麼辦。
「夫唯不爭,故無尤。」「爭」是一種對立,有爭就必然有二元對立。正因為聖人不去和別人爭名奪利,所以他跟別人不是對立的,別人也不會埋怨他。「尤」,就是埋怨,或者是罪過、過失的意思。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雪漠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推薦閱讀:
TAG: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 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