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論文為嘛這麼難?靈魂畫手扒一扒「同行評審」那些事

本文來源於科學大院(微信號:kexuedayuan)

科研人員的開門三件事:做實驗,發文章,寫基金。其中,說到發文章,發表文章前有一段時間是讓人忐忑到寢食不安的,那就是論文的「同行評審」階段,要過五關斬六將,用這張圖表示再適合不過啦!

圖片來源:網路

 

對於科研汪來說,下面的場景應該很熟悉:

每每這時,科研汪的內心總是充滿一團憤怒之火:

為什麼發論文需要經過同行評審?!

論文

同行評審,就是這一位作者的學術著作被同一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評審,

主要目的是確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學術與該學科領域的標準。嚴格的同行評審是把控文章質量,支撐科學可靠性的重要支柱。

1665年倫敦皇家學會秘書Henry Oldenburg發行了第一本學術期刊《皇家學會哲學會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時發表在期刊上的文章還不需要經過同行評審,而是直接由編輯決定。

一人就能決定文章生死,萬一他沒做好,皇家學會名譽受損咋辦?於是,1752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以委員會投票的方式決定投稿能不能被發表。

1831年,劍橋大學教授威廉·惠威爾(William Whewell)向皇家學會第一次提出了同行評議報告的概念,每半年由同行著名學者對發表論文進行綜述,審稿報告將作為能否發表在期刊《皇家學會報告》上的重要決定因素。威廉·惠威爾也被稱為論文

同行評審的先驅者。

 

最開始的同行評審是

開放式的。

審稿報告需要署名,最後和文章一塊發表。實施過程中發現,這樣的方式阻止了審稿人給出一些批判性和消極的報告。

幾年之後,同行評審開始採用

單盲評審

。作者不知道審稿人是誰,但是審稿人可以知道作者的信息。單盲評審的好處在於,審稿人不用擔心作者的指責,能遵循自己的內心給出意見和決定。同時,知道作者的信息能夠讓審稿人了解他之前所做的研究,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評價他的研究內容。

正如一個硬幣有其正反面,對作者信息的了解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審稿人的決定,比如審稿過程中的國家或是地域歧視。審稿人可能會收到太多來自特定國家/地區的英語寫的不好的稿件,並下意識地對該地區的文章產生負面的評價。不過現在單盲評審仍是現在比較經典的同行評審方式之一。

19世紀中期,同行評審已經變得很普遍。為了加強審稿的嚴謹性,

雙盲評審

開始出現。編輯不會向作者透露審稿人是誰,也不會向審稿人透露作者是誰,雙方都不知道彼此的身份。

雙盲評審似乎比單盲評審更加公正,能夠更多地避免因作者背景帶來的評審偏見。但

確保完全匿名評審可能很難

。尤其對於自然學科來講,經常會通過之前研究項目等內容推斷出作者及其團隊信息。

傳統的單盲或雙盲評審模式遵循匿名原則,這使得論文的評審過程缺乏透明度,出版體系易受到操縱。

2000年開放獲取領域先驅

Biomed Central出版商成立,

論文開放獲取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同行評審也進入新一輪變革。

開放同行評審

再一次進入歷史舞台,並演化成各種形式。

2007年,開放獲取科學期刊的學術出版商Frontiers成立。開始採用

合作同行評審

。這類同行評審會在期刊的平台上進行,作者和審稿人一起討論如何改善論文。

 

相比於傳統的同行評審,這種方式增加了審稿人和作者之間的交流,審稿意見變得更加建設性。但是由此引發了新的問題:作者根據審稿人的建議可能會更改文章思路,甚至是文章實驗,文章修改被接收後,審稿人是否應該列為文章的共同作者。

2012年,一家名為Rubriq的公司在經過調研之後,發現每年因為冗餘的同行評審損失掉的審稿時間長達15萬小時。

鑒於這個結果,Rubriq提出了新的作者付費審稿模式,即交由

第三方同行評審,

希望可以有效減少冗餘審稿時間。

2013年, 生物醫學開放獲取期刊建立F1000Research,挑戰傳統的審稿模式,提出

出版後同行評審

的開放獲取及發表模式。

 

新投稿在編輯部快速審核後,將立刻在線發表。審稿流程在文章發表後公開進行。審稿人信息、審稿意見及作者回復都與文章一同發表。而只有通過了評審的文章才會被正式接收,並被PubMed等資料庫收錄。其他沒有被邀請為審稿人的科學家也能夠評論這些文章,但是所有的評論者必須先公開自己的身份信息。

出版後同行評審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從投稿到發表的時間,避免一些本來很有價值的研究因審稿人主觀判斷失誤而無法發表的情況。

發表後同行評審除了這一種形式,還有PubPeer平台採用的匿名評論。PubPeer類似於一個科學論壇,允許並鼓勵科研人員匿名對於發表的論文進行評論。只要學者擁有PubPeer的賬號,就可以對已發表過的論文提出意見或看法。

 

不過,雖然出版後評議是在互聯網上公開進行的,評議意見的可見度大大提高,但是一些對

論文的負面評價可能會影響作者的個人名譽和職業發展。

這種匿名的發表後同行評審也給一些不負責任、心存偏見地攻擊他人研究成果的人提供了機會。2014年,匿名發表後同行評審平台 PubPeer被控誹謗,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韋恩州立大學的癌症研究人員 Fazlul Sarkar指控 PubPeer 上的匿名劣評使他失去了工作,他想找出這名匿名留言者的身份並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今天,不同的期刊選擇的審稿模式可能不一樣。不論是傳統的同行評審模式還是一直在改革的評審模式,目的都是為了改進審稿流程,增加其透明度,讓人們更加信任同行評審在論文質量把控中的作用,同時提高科學發表的效率。未來的同行評審模式或許還是會改變,但其改進方嚮應該都離不開

提高透明度和效率

(本文圖片除聲明來源者之外,皆為作者創作,請勿盜用!)

參考文獻:

Csiszar, A., 2016, Peer review: Troubled from the start. https://www.nature.com/news/peer-review-troubled-from-the-start-1.19763

A History of Academic Peer Review. https://blog.frontiersin.org/2016/09/15/a-history-of-academic-peer-review/

Should peer review reports be published. http://blog.scienceopen.com/2016/02/should-peer-review-reports-be-published/

Peer-review website vows to fight scientist"s subpoena. News.2014. https://www.nature.com/news/peer-review-website-vows-to-fight-scientist-s-subpoena-1.16356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繫cas@cnic.cn

科學大院

ID:kexuedayuan

從此,愛上科學~

推薦閱讀

創新思維與文獻驅動

書號:9787030553775

相關閱讀:

關於論文查重,這篇文章你一定不能錯過

如何寫出一流論文?Nature請6位專家為你支招

科技論文的選題方法

如何書寫SCI論文的標題 | 科研必備

(本期編輯:安 靜)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你的來稿

點下文查看

與科學相約 | 科學出版社徵稿啟事

推薦閱讀:

他才是陳氏的神話:隱於市卻讓四大金剛汗顏,僅存的靈魂人物!
我們的靈魂還能追上我們的腳步嗎
他們帶來斯坦尼體系的靈魂
盛開的靈魂
兒呀,切記|諸法皆是你心性的營養,而非你靈魂的枷鎖

TAG:論文 | 靈魂 | 靈魂畫手 | 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