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論語》學習492-493
來自專欄背後國文課堂
子張篇第十九·二一(492)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錢穆譯】子貢說:「君子有過失,好像日蝕月蝕般。他犯過時,人人可見。他改過時,人人都仰望著他。」
【楊伯峻譯】子貢說:「君子的過失好比日蝕月蝕:錯誤的時候,每個人都看得見;更改的時候,每個人都仰望著。」
【傅佩榮譯】子貢說:「君子所犯的過錯,就像日食與月食。犯錯的時候,大家都看得到;更改了以後,大家依然仰望他。」
日月之食,日食,月食。更,改。
日食、月食是天文自然現象,在這裡比作君子之過,是說君子之過像日月食那般明顯,不加文飾,可對應子夏所說的:「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8》)也說君子之過可像日月食那般能迅捷改正,重現光明。
沒有人永遠沒有過失,但有過失不掩飾,能改正就是君子作風了。切忌像小人般百般掩飾,有過不改。
子張篇第十九·二二(493)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錢穆譯】衛國的公孫朝問於子貢,說:「仲尼那樣的學問,從哪裡學來的呀?」子貢說:「文王武王之大道,並沒有墜落到地上,仍在現今活著的人身上。賢人認識了那道之大的,不賢的人認識了那道之小的,他們都傳有文武之道。我們的夫子,哪裡不在學,而且誰是他固定的常師呀?」
【楊伯峻譯】衛國的公孫朝向子貢問道:「孔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道:「周文王武王之道,並沒有失傳,散在人間。賢能的人便抓住大處,不賢能的人只抓些末節。沒有地方沒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師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專門的傳授呢?」
【傅佩榮譯】衛國的公孫朝請教子貢說:「孔仲尼在何處學習過?」子貢說:「周文王與武王的教化成就並沒有完全失傳,而是散落在人間。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住末節的部分,沒有地方看不到文王與武王的教化成就啊。我的老師在何處不曾學習過?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文武之道,周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道理。
本章的問題是「孔子的學問從何而來?」或者說「孔子是怎麼學習的?」我們看子貢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他說夫子之道來自文王武王之道,這些道並未遺失,而是散落人間。賢人認識了大道,不賢的人認識了小道。文王武王之道到處存在,他在哪裡都學,而且沒有固定的老師。還記得孔子「聞其政」子貢是怎樣回答的嗎?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論語·學而10》)孔子能聞其政是他溫、良、恭、儉、讓才得到。我們再看看孔子自己怎麼說,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19》)孔子說他自己好古,敏以求之。
道在聖賢的身上,如果不向古之聖賢學習,則不知道這些道出自何處。如果不向現今之聖賢學習,就不知道這些道確確實實存在於這些人身上。所以說道無處不在,但只有自己好古敏求,不恥下問,學而不厭,才能獲得學問。也只有善於學習,能融會,能貫通,能溫古,能知新,才能自成大師。
唐代韓愈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師說》)三人行,則有我師,師也不必賢於弟子,所以有了這樣的理念,孔子到處學,而且學無常師,才成一代至聖先師。
今天我們的每一個人,為學,為師,都可以此為座右銘,到處學,跟不同的人學習,博學深思,日積月累,才能學到真正學問,才能成為真正大師。
推薦閱讀:
※親身經歷的靈異事件之第二個事件
※【軼事秘聞】葉卡捷琳娜二世之子保羅為何被殺?
※愛讀書的我
※《挪威的森林》書摘
※未出土時先有節 及凌雲處尚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