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巴克中年危機,看餐飲市場的巨變!
來自專欄眾郝創意諮詢
星巴克中年危機到來,標準化趨勢難道被質疑了?
早前,星巴克正式與阿里巴巴「聯姻」,讓筆者看到年近50歲的星巴克正在面臨中年危機,今天與大家聊聊此話題。
作為眾多咖啡、茶飲品牌標榜的學習對象,星巴克一直穩坐中國市場的頭號大哥位置。
它既想保持高端,又想迎合大眾,一步步在中國市場迷失「自我」。
正式開放外送服務,無疑證明了星巴克「中年」開始追求變革,壯心不已。
1
咖啡巨頭星巴克的中年劫
最近辦公室的95後流行定咖啡外賣,瑞幸咖啡、連咖啡成為新寵:口感不差,顏值還高,不會比星巴克差多少。年輕人不愛速溶咖啡的口感,卻足不出戶享受著咖啡品質。
作為星巴克的忠實粉絲,那刻我意識到星巴克的中年危機已來。90後年輕消費群體缺少80後對於星巴克的那份忠實情感。
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門店營收已停止增長。而僅三個季度前,同店銷售額增長均為8%。
▲圖片來源:36氪
近幾年,中國市場的低迷讓人大跌眼鏡。
而中年的星巴克,也正受到多方面的夾擊。
互聯網咖啡品牌的衝擊
連咖啡切入外賣的空檔,利用「口袋咖啡館」的小程序營銷方式,第一天就發展52萬家線上門店。
▲圖片來源:連咖啡服務號
精品咖啡的衝擊
星巴克門店從11家擴張到如今遍布77個國家超過28000家門店,快速擴張讓它成為咖啡行業的龍頭老大。
▲圖片來源:眾郝創意諮詢整理
在咖啡行業的三個階段中,星巴克在第二次革命站穩腳跟。緊接著,咖啡市場第三次革命的爆發,精品咖啡品牌嶄露頭角。
據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SCA的咖啡培訓機構爆發性增加,線下咖啡教室,咖啡的生活方式正在被倡導。
革命的過程不斷迭代標準化咖啡,類似Costa、太平洋這些品牌,它們雖然不會完全淘汰,但需求將會變少。
星巴克的反擊:
星巴克與阿里「聯姻」的行業變革,年近50歲的它正式打響防禦戰,但面臨的變數要更多。
眼下,星巴克面對消費升級端遭遇著精品咖啡的衝擊,低端市場還被便利店咖啡、互聯網咖啡打擊。
星巴克正在急切開拓精品咖啡的產品線和門店,成立了星巴克臻選店、烘焙工坊等高端咖啡門店。
今年還在北京開出中國最大的旗艦店,融合甄選咖啡、茶飲、精釀,從體驗與產品切分差異化市場。
▲圖片來源:網路
但問題是人均70元左右體驗一杯手工咖啡,想要得到超高收益,難以預期。
在這些新門店業態後,是整個咖啡行業的一次巨大變革。咖啡行業正在經歷第三次的行業革命,標準化向非標準化的手工咖啡模式轉變。
2
市場趨勢的改變
行業的標準化VS非標準化
單從咖啡市場看,中國的咖啡市場還是藍海。
星巴克、Costa的標準化,引領全球咖啡市場的快速發展。
從此以後,中國市場星巴克的發展可以用「勢不可擋」來形容,便利店一般隨處可見。
雖說在中國茶文化要遠遠高於咖啡文化,但星巴克用自身體量,讓它在中國市場與咖啡等價。
消費升級的浪潮與連鎖標準化的咖啡市場飽和,讓精品咖啡的市場成為藍海。不少新興咖啡品牌從精品咖啡市場切入,快速佔領市場並獲得融資高速成長。
▲圖片來源:百度
相比於標準化咖啡,手作咖啡更能有體驗感。既能欣賞咖啡師手工製作過程,還能品嘗到獨特的口感,間接迭代掉速溶咖啡、標準化咖啡。
從咖啡行業看茶飲、大而全的餐飲行業會發現,消費升級的浪潮下,帶來的是消費者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
雖說標準化不會消失,但匠心手作,半標準化將會引領一波潮流,這將會是未來趨勢。
前段時間行業也流傳著「快餐3.0」的說法,快餐應對趨勢轉型為半標準化的模式,通過現炒替代「剪刀廚師」。
▲圖片來源:百度
所以說標準化不會沒落,只是非標準化再被強調。
? 結語 ?
餐飲與趨勢的博弈
咖啡在中國還是藍海,雖說星巴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遇到問題,但不代表中國咖啡市場走向低迷。
從前的星巴克瞧不上外賣,是因為在其創始人看來,咖啡最重要的品質是口感。
外送動輒一兩小時,咖啡的口感自然會流失。結果是咖啡外賣市場被連咖啡、瑞幸咖啡新興品牌所佔領。
▲圖片來源:百度
等到局勢已經發展到不可控制的局面,星巴克為此顛覆原有的堅持,與阿里巴巴聯姻開通外送服務,並打通會員服務,雙方強強聯合。
這次星巴克的「中年危機」,是成熟企業思維的轉化,非標準化、互聯網化或是未來趨勢。
所以俗話說,如果你跟不上時代,時代肯定將會把你拋棄。
大潤發母公司2017年末被阿里巴巴收購,內部高層大換血,創始人在離職時就曾說過一句話:戰勝所有對手,卻輸給時代。
大潤發超越家樂福、沃爾瑪,也在互聯網浪潮下開拓「飛牛網」的線上商城,卻沒給他帶來「救贖」。緊接著是家樂福的退出......
▲圖片來源:百度
趨勢是不可逆的,只有順應趨勢,才能在浪潮中生存。或許現在看起來你的粉絲還年輕,但未來粉絲只會與你一起慢慢變老。
品牌就是這樣,近十幾年、幾十年的餐飲企業為什麼要轉型,歸根結底都是為順應潮流與趨勢。
餐飲人與其固步自封,不如找到真正為企業「把脈診斷」的諮詢公司,給品牌注入新基因、新模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