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ing engineer」的自我修鍊
1 人贊了文章
做產品/項目管理,需要開無數的會,有時候會被抓進一些莫名其妙的會,各種review。我們會自嘲自己就是「meeting engineer」。
開的會多了,不得不說會有一點倦怠和過度自信。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大問題"上,覺得「小事情」不值得耗費太多精力。
這周老闆交給我一個爛尾的問題,之前一直沒有進展,所以讓我來lead解決。我大致看了現有的資料,聽了相關的一個team大老闆的review,心裡就有了個判斷,就覺得"小問題"而已。把所有人召集起來開個會,按照我的想法把大家統一了就ok了。
會議一開始,我就總結了一下之前會議討論的結果,我覺得如何如何,大家應該如何如何。沒想到立刻就有人站出來反對,說我理解得不對,有的組的同事在我的誤導下,也開始迷惑。
我瞬間都蒙了,這時候才發現自己之前沒有做足功課,把問題的細節搞清楚,別人一提反對意見,我自己都開始感覺懷疑自己之前的觀點,一團迷亂呀。這時候我看到我老闆在call in attendee 里,我趕緊問他的看法,其實是想向他求救,希望他"力挽狂瀾"。結果他同時在兩個會裡,都不知道說到哪兒了。
大家在痛苦中自說自話了半小時,到會議結束,我還在迷惑中。心裡各種自責,一直說"精益求精"的我居然把這個會host成這個慘狀。
於是,會後我立刻端著電腦去找相關的每一個team,面對面把我需要了解的每個技術,成本細節,大家的意見確認清楚,把各個team聯繫在一起,解決大家相互之間的迷惑或者誤解的地方。果然,花了半天時間就理出了清晰的,大家都認可的思路。
所以,永遠不要以「忙」,「這是小事」等借口而不踏實地去把情況了解清楚,不要等著在會議上去一邊聽別人present 一邊才看資料學習,更不要不去了解情況和與團隊溝通就自以為是的地產生觀點。而是會前做好功課 :
1. 問題的起因是什麼,在這個問題上,公司/項目的大政方針是什麼,解決的目標/標準是什麼;
2. 相關的team有哪些,和他們一個一個面對面或者電話溝通一下,確認清楚大家的觀點是什麼(聽明白「言外之意」),想要什麼,同意什麼,不同意什麼,接受的底線在哪裡,各個團隊之間的分歧點在哪裡,為什麼;
3. 一些關鍵的細節,技術數據,成本數據,時間點等等;
4. 保證所有需要知道這些細節的人已經明確知道,最好能夠讓每個team都了解相關的team的考慮和態度,有反對可以,但是儘可能不要有疑問;
5. 這個會議的目的是什麼,需要大家在會前準備什麼,並且保證相關的組在會議之前已經明確知道他們需要做什麼。
開會,功夫在開會之外。
做產品管理或者項目管理,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狀態,就是總想快點把事做出個結果給老闆看,向大家證明自己的能力。我三個月前換了現在這個老闆,他做事情思路很清晰,效率挺高,說話言簡意賅,也特別嚴謹,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才能去下一個級別review,即使這樣會慢一點。而且不論時間多緊張,他從來不流露出消極或者急躁的情緒,而是自然理性,有條理地處理。
跟著他做事,潛移默化地就靜下心來,開始越來越全面,嚴謹地考慮問題,做事情。
一個能夠把每一個會議組織的井井有條的人,一定是思路清晰,理解人和事的能力都到位的人。
每天進步一點,努力訓練自己。
推薦閱讀:
※對不起,你只是假裝在工作
※日誌 | 非主流團隊介紹
※對不起,我不想站在公司角度考慮問題
※職場慫逼生存不完全意見
※老闆說:凡事都要多想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