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這麼寫才行!摘要的一般結構和寫過規律!

論文摘要,這麼寫才行!摘要的一般結構和寫過規律!

一、摘要的一般結構和寫作規律

摘要是對研究課題的最後總結,是對自己研究的一個交代,也是對受眾的最簡短和最直接的彙報;它要非常有利於讀者進行計算機學術文獻信息檢索,達到關注該領域的學者能夠「呼之即出」;它要便於學者把握某項研究的關鍵之處,對研究成果和進展易於做出估價,對研究成果的獨創性易於做出判斷。那麼,要完成以上內容或以上任務,摘要在寫作上的一般結構應是什麼?下面就這個問題談一談。

學術論文在用兩種方式直接展示研究成果,一種是濃縮的,一種是全面的。濃縮的和全面的之間必然有一種內在聯繫。濃縮的展示就是指論文中的摘要,全面的展示就是指論文的正文,摘要和正文二者之間必然有一種內在的聯繫。進一步說,摘要的結構如何與正文的結構之間有必然的內在聯繫。學術論文正文的結構一般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四部分構成,這四部分的關係可以看做是「3+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是「3」,演繹結論是「1」。「3」必須具有,演繹結論的「1」則可有可無。作為一篇學術論文,必須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特指根據你的研究方法直接得出的結論)交代清楚;如果能把這三者寫清楚,事實上把研究也必然能交代清楚;根據直接結論可以得出其他方面的進一步的結論,即為演繹結論,是次要的,這項工作可以由作者來進行,也可以由讀者去想像和理解(當然,為了彰顯自己研究成果的重大價值和意義,一般作者都會花費精力去進一步總結出演繹結論的)。學術研究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客觀、清晰、直接地展開學術研究成果,因而在寫作上直奔主題,在寫作手法上以強調邏輯性為主,文章的結構具有固定性而非文藝作品的靈活性。這種固定的結構就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四部分構成的「3+1」結構。同樣作為對學術成果濃縮展示的摘要,也必然同樣應具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的「3+1」的內容結構。

摘要的結構既然同正文的結構是完全一致的,那麼摘要與正文的區別就僅僅是短與長的區別。從此點而言,完全可以說,摘要是一篇超級短論文。摘要必須在極為有限的字數內,把所從事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陳述清楚。摘要的結構應當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四部分,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對於具體的某項研究,可能因為該研究是眾所周知的話題,學者普遍對該項研究已經普遍熟悉,或者該項研究僅僅就某一專題發表結論性意見,在這種情況下,摘要就可以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演繹結論的某一部分內容捨去,只留下研究結論和其他一或兩個部分,從而簡化摘要的內容結構,大大節省摘要的字數,從而節省讀者的閱讀時間,而又不太會影響摘要存在的目的。因此摘要的寫作是靈活的,具體可以劃分為以下六種主要類型:

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

  • 對於具有重大價值和獨立研究特點的學術研究一般上述四要素都應具備。例如:中國古代科學曾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在近代卻落後了。從和諧思想對中國古代科學比較有限的作用上,可以看到較深層次的原因。通過與西方和諧思想的對比,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偏重於社會領域;其基礎是氣;比較含糊、籠統;缺乏具體的規定和具體模型;提出者很少有著名的科學家,等等。這決定了中國古代科學沒有出現像歐幾里德幾何那樣的公理化系統,缺乏依靠科學理論體系自身的矛盾運動的推動,局限在生產實踐推動下的樸素的發展。(毛建儒《論和諧思想與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這篇論文的摘要顯示,研究目的是探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研究方法是概括和對比的方法,研究結論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演繹結論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本質特徵。

  • 人類文化的發展既有連續發展的一面,也有不連續發展的一面,但以往的文化研究只注重連續發展的一面,而僅僅從連續發展的一面進行文化研究,就不可能對文化發展得出全面的結論,導致許多文化現象不能解釋,或者對歷史上諸多文化現象視而不見。因此,對文化的研究,既要注重漸進的、累積的一面,也不能忽視斷續發展的一面。「斷層文化」概念是在對人類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落、文化絕滅、文化裂變、文化躍遷等客觀事實研究的基礎上,概括出的一個文化理論研究的高級範疇。首先,在人類文化史上,文化斷層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幾乎每一地區的文化史、每一民族的文化史中都存在;第二,愈是文化古老的地區,斷層烈度和密度也愈大。文化斷層的客觀和普遍存在,說明文化的發展存在著間斷性發展的一面;文化發展的規律並不僅僅是量變質變規律,還有突變的規律,突變的規律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會起決定性的作用。沿著文化斷層的深入和回溯,可以發現世界各地區古代先民具有強大的科技和文化創新能力,這一點隔著歷史的空間和我們自身理論研究視線的遮蔽而對之有所低估。對斷層文化的研究,可以彌補當今文化研究的缺漏,對疑古學派長期盤踞文化研究領域形成的偏頗局面也是一種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修正。(孫關龍《斷層文化論》,《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這篇文章的摘要顯示出,研究目的為關注人類文化發展不連續的一面,研究方法為對人類文化歷史的客觀考察,研究結論是文化斷裂普遍存在,文化發展還存在突變的規律,演繹結論是以往的文化研究存在著偏頗,文化斷裂的研究是一種對以往研究的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補充與修正。

  • 20世紀中國學術界沒有產生世界級的思想大師,這與中國學術界流行的指導思想和學術風氣有關。其一是「思想抄襲」普遍而不以之為恥。自五四以降,中國學術界就一直處於西方學術的霸權話語統治之下,在西方發達和強大的社會面前,中國學者失去了應有的自信,惟西方學術的馬首是瞻,變相抄襲西方的思想。其二是否定傳統的文化虛無主義盛行而不以之為失。有這兩個原因,就足以導致20世紀的中國學術界不可能出現世界級的思想創造,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學術界在20世紀的一大遺憾。經濟的發展與學術的發展之間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經濟落後的國家照樣可以出思想大師,關鍵的問題是要消除對某種外在文化的崇拜,樹立起內在的自信心,形成一種創造性思維的環境,這便是20世紀中國學術界的遺憾帶給我們的啟示。(嚴春友《20世紀中國學術之遺憾與警示》,《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這篇文章的摘要顯示出,研究目的為關注20世紀中國學術界沒有產生世界級思想大師的重要現象,研究方法為歸納和概括的方法,研究結論為幾個方面的結論,演繹結論是只要中國消除對某種外在文化的崇拜,樹立起內在的自信心,就有可能改變歷史狀況。

從以上三例可見,對比較大的研究課題,正文和摘要中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直接結論、演繹結論四要素都應該交代齊全。

2.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

對於比較專題的研究,可以去掉演繹結論部分,只談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從而完成對某項專題的學術考察。因為相當多的研究都是屬於專題性的,只得出直接結論,不對其他更廣泛的領域發表什麼意見,因此這種摘要是最為普遍的一種。例如:

  • 當前我國司法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司法腐敗,其根本原因不是司法人員的素質差和具體管理制度的缺陷,而是制度性的權力結構存在的缺陷,繼而導致司法的腐敗,即我國還沒有真正實現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國家權力為本的司法制度,向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公民權利為本的現代司法制度的轉型。實現這一轉型,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將是一個較長期而艱難的歷程。目前在觀念上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方向和核心要明確,對司法、司法機關、司法權力等範疇的研究和認識要深化,對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具有性質不同的法律要求要多加關注,對法律承認和平等地維護多元利益主體的新觀念要樹立,並處理好學習外國經驗與保持中國特色的關係問題,以及扭轉「非此即彼」簡單類比的思維模式。(程宗璋《我國司法制度轉型的意義與問題研究》,《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這篇摘要顯示出,研究目的為對司法腐敗問題的關注,研究方法為制度轉型設想與設計,結論是幾個方面的細化。

  • 創新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關係非常密切,採取對創新思維及其過程進行研究、以創新思維為參照對象展開論述非邏輯思維的方法,可以看到創新思維的關鍵是直覺、靈感、頓悟等非邏輯思維。有許多人或者認為非邏輯思維能力是神賜的、天賦的,是不能培養的;或者認為非邏輯思維能力雖能培養,但卻難以找到有效的方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非邏輯思維實質上就是一種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結論的思維活動。要培養非邏輯思維能力,其實就是要養成一種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結論的思維習慣。正所謂:習慣形成人的第二天性。非邏輯思維能力可以進行有效培養。(余華東《創新思維的關鍵是非邏輯思維》《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這篇文章的摘要顯示出,研究目的為對創新思維的關注,研究方法為從非邏輯思維的角度探究創新思維的本質,研究結論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繫。

3.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

有些研究是公眾長期關注的學術話題,這類話題永遠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難以形成固定和一致的結論,因此沒有必要再交代研究目的,直接從介紹自己的研究方法入手,得出研究結論和演繹結論。這種研究在學術研究中也屬於比較普遍的一種,因此這種摘要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例如:

  • 什麼是哲學?關鍵要確立哲學研究的對象。方法是從幾位成功的哲學家的工作中去尋找和總結。這些哲學家包括洛克、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等。結果說明:科學是以對象化的方法對客體的認識,而哲學是某種中介以自我為對象的自我運動。哲學考察的對象是主體(自我),考察所藉助的中介是人類的各種能力,即「推理」、「看」和「作」,哲學因此由認識論、美學和倫理學構成。以此觀照,中國哲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美學和倫理學領域。(趙旗《試論哲學的對象和方法———兼評中國哲學成就》,《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這篇文章的摘要顯示出,研究方法是對幾代有代表性哲學家的工作進行考察,得出哲學是什麼的直接結論,並演繹出中國哲學歷史發展特徵的結論。

  •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由儒、釋、道三家糅合而成,看似多有分歧、對立之處,實質上根本上存在著深刻的統一,即在思維的最高層次上都強調「一」和「中」的理念,「一」與「中」正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東西方文化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偏於向內的陰性思維模式,重覺性,帶有藝術特徵;西方文化偏於向外的陽性思維模式,重理性,富於科學品味。覺性與理性是人類進步的雙腿,中西文化互補、融合、匯流將成為未來人類文化發展的趨勢。(王義勇《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這篇文章的摘要顯示出,研究方法是從統一性和對比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思想進行研究,得出「一」和「中」的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主流的直接結論,並得出中西文化互補匯流將成為人類文化發展趨勢的演繹結論。

4.研究方法、研究結論

有些研究屬於熱門和焦點研究,作者直接發表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因而整篇文章就僅僅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兩個部分,因而摘要的寫作也只是對研究方法和直接結論進行陳述。例如:

  • 科學理論創新,屬於一社會的自源發展範疇。中國現階段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和性質,總體上尚處於依附發展階段,這決定了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儘快完成和實現科技本土化,從而促成社會文化進入到自源發展階段。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觀的深刻變革。認清中國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的邏輯出發點,抓住科技本土化的主戰場,對傳統認知思維形態之缺陷保持高度警醒並給以自覺主動的革新,進行一場理論、實踐、制度皆包含在內的完整的文化創新,這幾方面構成了科技發展觀變革的具體思路。(張進峰《中國科學技術本土化的歷史進程呼喚著科技發展觀的變革》,《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這篇文章考察的是「科學理論創新」這一熱門話題,摘要顯示出研究方法為歷史考察的方法,結論為在諸方面對科學理論創新的認識。

  • 任何生存者皆生存於生存環境之中,生存環境對生存者具有絕大的、不可超越的制約作用,人類所生存的地理環境同樣對人類具有天然的、絕大的、不可超越的、千百萬年來如一的制約作用,這應當是不難理解的客觀真理。幾千年來,不同時期、各種文化中的思想家都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論述了這一真理,但是直到目前,人類理性還很不完善,還不能對地理環境決定論這一事關人類生存的重要思想作出完整表述。面對日益嚴重的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人類的理性正面臨著一個必然的警醒:對於人類古老的生存信仰———地理環境決定論,清除迷霧,回歸主題,是當前人類明智的也是必然的抉擇。(宋正海《回歸人類古老的生存信仰:地理環境決定論》,《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這篇摘要顯示出,研究方法為對幾千年來著名思想家就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所發表思想的考察和匯總,結論為地理環境決定論仍應是現代人們信仰中一個不可缺失的部分。

5.研究結論、演繹結論

有些理論性不強、論述比較感性的領域(如文藝理論)的研究,對研究方法比較淡化,在摘要中直接交代研究結論和演繹結論。例如:

  • 對經典文本的疏離與消解,拒絕提供「精神鏡像」,擺脫文學由來已久的精英主義與啟蒙主義理想,直逼形而下,認同世俗,放逐慾望,在同一個平面上與當代生活同流合污,已構成了近年來文學寫作觀的轉型。這種轉型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雖然有其過激和消沉之處,但其把文學從本質敘事的玄虛格局中重新歸位於普通百姓的生存本真,還文學以久違了的民間色彩和大眾色彩,使新中國文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貼近現實,貼近民間,貼近大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多重結構中,保持文學與歷史對話,與現實對話,這成為近年來新生代作家的求真之道。新生代作家的這種價值取向,應該說是對文學藝術品格的新的奠基。(趙聯成《文學寫作觀轉型與新生代作家的求真之道》,《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 解放區戲劇是中國20世紀戲劇史上與戰爭環境密切相適應的一段特殊存在,在整個民族面臨危亡的時代,戲劇藝術「犧牲」自己一部分特性進行鼓動宣傳,拯救民族於危亡,從而對歷史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一點任何時候都應當得到肯定。然而,作為以政治思維為核心,以對立、對抗、鬥爭思維和善惡價值判斷思維為主要內容的思維方式,對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在理解上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偏頗。為達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在藝術創作上選擇具體的切入方式,造成了戲劇作品存在著人物形象簡單化、戲劇衝突單一化、大團圓結局等藝術硬傷,不可避免地成為解放後的戲劇走向歧路的萌芽和先聲。歷史應當區別對待,在社會生活環境發生根本變化以後,對戰爭時期的解放區戲劇在藝術上的缺陷進行檢討,方才有利於戲劇藝術自身的發展。(賈冀川《解放區戲劇藝術得失談》,《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6.研究結論

有的研究拋開了學術研究的固定框框和套路,完全是作者的思緒在流淌,但其研究結論對於深化認識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摘要就變成了直接結論———思想火花的聚集。例如:

  • 人文科學所要求的不僅是真,而且還有善和美,因此,真理不應當是赤裸裸的,應當穿上美麗的外衣,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文本,無一不是道與語言的完美結合。人文科學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定量化,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特定模式的、大家用一個腔調來說的語言,因此,真理應當是有個性的,歷史上那些經典的文本,無一不體現出創造者獨特的概念、表述方式以及迥異於時代世俗的新異創見。真理是在人們「說」的過程中,才顯露為真理的,有「說」才能夠推陳出新,推陳出新才能誕生真理,因此,真理應當是謙虛的,與人為善的,是以尊重他人的自覺理解為前提的,而不是蠻橫地去奪得別人的理解和強迫別人來接受。總之,真理就如同一位妙齡女子,美麗、獨特、溫柔、真誠,才會為大眾所折服。(嚴春友《真理應該是美麗的》,《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 真理具有多樣性,它是由事物性質及人的認識的多樣性所導致的,這種多樣性決定了真理的多樣性。真理具有個體性,最初都是個人發現的,最終被社會承認以後才被確認為真理,這就是說,真理是個人發現的社會存在形式。真理的個體性還意味著真理必須以個人的自覺接受為前提,真理不應強加於人,真理也無須強加於人。真理是社會約定的結果,由個人的「意見」轉變成真理的過程就是真理約定的過程。真理具有全體性,即任何真理都包含著未知的因素,因而任何真理都不是絕對真理。實踐檢驗只在最終證明的意義上是惟一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實踐檢驗存在著局限性,那些被檢驗為錯誤的東西往往已經無可挽回了。(嚴春友《真理與約定》,《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還有問題也可下方評論or私信我——學術期刊推薦

收集大家的問題,發文章來給大家解答!

發表於——2018.8.31


推薦閱讀:

學妹問我怎樣才能發CSSCI核心期刊,我連夜為她寫了一份攻略
飯後茶餘論文風
職稱論文發表注意事項(補充說明)
論文發表後如何查詢?
如何才能避免SCI論文被期刊拒稿?

TAG:論文 | 學術論文 |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