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如何「精益」?

產品如何「精益」?

來自專欄敏捷視界4 人贊了文章

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下,面對高度不確定、激烈競爭的市場,發現需求和定義需求的過程,變成一個不斷試錯、然後逼近「正確結果」的過程,這已慢慢成為大家的共識。作為產品經理,在進行企業和產品分析時,常常也會感到沒有頭緒,缺乏邏輯,這時候,也許「精益」能幫你解決問題。

什麼是精益?

目標顧客-小範圍實驗-反饋修改-產品迭代-獲得核心認知-高速增長

李開復在序中對《精益創業》做的概述,可以算是對精益概念的一個高度概括。找准目標顧客,在小範圍內做實驗,通過小範圍顧客的反饋對產品進行修改,快速迭代修正問題以及完善功能,獲取軟體核心認知,即增長點,進而達成軟體的高速增長。

試錯——快速試錯——低成本快速試錯

迅雷創始人程浩在分享中講到了他的精益觀點:「想像中的用戶痛點和實際的用戶痛點可能是千差萬別的,想像中的解決方案和有效的解決方案可能也是千差萬別的,找到最優解唯一的方法只有通過不斷嘗試逼近最有效的解決方案」;精益的核心是試錯、快速試錯、低成本快速試錯。

兩種論述其核心都是一致的:試錯、快速試錯、低成本快速試錯。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下,需求不確定性更強,挑戰來自於市場外部、組織內部的結構和管理、能力等多個方面,精益思想越來越被推崇。

產品經理如何利用精益?

在這裡,我們提供兩種實用的方法與模板,大家可以動手嘗試讓產品「精益」起來。

精益方法之精益畫布

精益畫布的主要作用實際上是早期創業者的高效行動指針和作戰圖,已經在矽谷被眾多創業公司使用。精益畫布不僅可以用於創業,也可以幫助產品經理在進行企業和產品分析時,聚焦關鍵點,提高產品成功的概率。

1.找到問題

分析一款產品,首先要知道他解決了什麼痛點,痛點是產品經理最多要考慮的問題,提出三個你認為該產品解決的最核心的痛點,從而提出該產品的商業目標。每一個產品都認為自己找到了痛點,但是很多痛點並不痛。

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是,「一款好的產品,所解決的痛點一定可以迎合人性七宗罪中的一種。」七宗罪指的是:好色、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嫉妒、驕傲。

這其中確實有些合理之處,因為貪婪,產生了團購功能,紅包功能,秒殺返現等等。因為嫉妒和驕傲,有了會員等級,勳章系統,排名和朋友圈等等。因為好色,有了直播,打賞,搖一搖等等需求。能夠滿足人性深處最原始的初衷,就不怕沒有用戶使用。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也是同樣,痛點需要能夠對應到人的當前需求,基於此開發出的產品才是真正能解決用戶問題的產品。

2.用戶細分

好的產品並不等於萬能的產品,他要有受眾群體,只有把握住用戶範圍,才能有針對地解決痛點,這裡就需要做干係人分析。

項目干係人範圍很廣,參與項目,受項目影響的人都是項目的干係人,但用戶只是其中一部分,而核心用戶更是重中之重。

對核心用戶進行分析,收集他們的信息,背景以及痛點等等,就能清楚產品需要解決的問題,未來的發展以及產品聚焦在哪個部分重點發展,這對我們分析一個產品以及開發一個產品都是重要的參考。

下面這個例子可以參考對核心用戶的特徵提煉:

3.獨特賣點

產品不同於其他產品的地方就是獨特賣點,一款產品一定有自己的獨特賣點。

分析該類問題時,可以用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在競品分析的基礎上思考,既然有同類產品的情況下,用戶為什麼會選擇這一款產品,優勢在哪,找到這個優勢並且繼續把它擴大,就是產品繼續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從客戶問題入手,產品解決了客戶什麼樣的棘手問題等等。如:

暴風影音:任何格式都能播放的媒體播放器。

百度:最懂中文的搜索引擎。

上述兩個例子就是找到了產品的獨特賣點,並用一句話來進行概況,這樣當你再向他人介紹產品時,別人能夠從一句話中馬上清楚這是一個做什麼用的產品,並能知道大概的體驗如何。

同樣也可以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來描述,如:

微博:中國的Twitter

滴滴:中國的Uber

4.解決方案

有了痛點,有了賣點,自然就能夠找到產品的解決方案了。解決方案是決定產品走向的重要環節。

5.渠道

好的產品不僅僅是開發出來就大功告成,後期的推廣與運維也同樣重要。通過分析渠道,能夠了解一款產品的推廣方式。

以滴滴出行為例:在滴滴成立之初,沒有人用,是滴滴的員工去線下找司機介紹宣傳,才一點點地積累了用戶。當產品小有名氣之後,再通過線上的優惠活動吸引新用戶,線上線下相輔相成,最終成就了今天的滴滴。

6.關鍵指標

一款產品上線後的運行情況,需要一定的指標進行衡量。而設置哪些指標卻需要斟酌,在不同的時期所需要的指標不同,不能夠憑空猜測,而需要根據目標來制定。

AARRR模型是一款產品生命周期的五個重要階段,對應每個階段設定不同的指標來衡量目標完成度是合理的指標制定方案。不同階段的指標能夠有效的衡量該階段產品的進度以及用戶使用情況,使產品經理能夠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

7.競爭壁壘

一款產品想要在一段時間內不被模仿和超越,就要形成自己的壁壘。比如產品所需投入資金成本很高,技術難度大,模仿成本高,或是具有專利在手,其他企業想要進入需購買你的專利授權,以及獨家的關係和數據等等,這些都是競爭壁壘。

但大多數產品可能在資源上並不能得到明顯優勢,那麼在產品的構建上依然能夠建立壁壘。比如,將工具加上內容,形成渠道。這類似於現在各大APP市場,它既是一款能夠下載軟體的工具,同時又能通過渠道優勢,將大部分的APP都吸引過來,從而形成一定的壁壘。新加入的產品即便能夠做到下載軟體的功能,但由於不具有大量的APP積累,沒有內容最終依舊無法成功。

如果工具加內容再加上社交,那麼一款工具最終會形成一個平台,乃至生態圈。比如微信,在技術上面完全能夠被模仿,但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預見到不會有超越他的同類產品。因為微信已經包括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通過社交把人聯繫起來。這些不是一天兩天能模仿出來的。

8.成本分析

降低成本是任何一款產品都需要做的事,除了固定的人員工資以外,產品在開發與推廣的過程中應該儘可能的降低成本。

如開發初期,不要盲目投入研發,首先通過成本較低的方法,驗證產品是否被用戶需要。如做一個簡單的微信公眾號,觀察用戶反響,或者借鑒優秀產品的思路做出MVP等。

同時在推廣之初,也不需要一上來就大面積推廣。可以先在小範圍內進行試用、收集用戶反饋等,以便能夠快速改進。

9.收入分析

當一款產品有了一定的用戶基礎,我們就需要考慮盈利的事情。沒有盈利模式的產品最終會迷失自己。常見的盈利模式也很多,好的產品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就比如摩拜,曾一度被質疑是否能夠盈利,能夠長久維持。摩拜推出的月卡、年卡模式,扭轉了局面。

其他的模式,如會員付費,廣告,沉澱資金等等,如能巧妙運用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益方法之最小可用產品(MVP)

找到了產品需求,做了精益畫布,下一步就是用戶驗證的環節,也就是MVP環節,MVP的意思是最小可用性產品—— 花最少的力氣、最短的開發時間建立一個產品原型,這個產品原型需要經歷一次完整的 BML(開發–測量–認知) 循環,以此幫助認清對用戶需求的理解是不是正確,快速試錯。

為什麼我們要做MVP呢?

有幾個明顯原因:首先,你要觀察真實的用戶行為,而不是口頭說的,因為用戶心目中想的東西跟實際的東西可能千差萬別;再次,只有在用戶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才能收集到真實的用戶反饋信息。

如何找到MVP?

1、創建用戶故事地圖

大家來自不同的團隊,每個團隊都專註於各自不同的領域,但是大家必須齊心協力交付同一個產品,所以我們不可以根據各自團隊的視角來制定發布計劃,必須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出所有的依賴。故事地圖就用來建立共識,幫助團隊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示依賴關係。

創建故事地圖的過程可以幫助發現設計中的坑。我們常常假設其他團隊會處理好相關的事情,而實際上他們並不知道自己需要這樣做。有時也可以從中發現,有些設計中竟然遺漏了重點特性之間的關鍵環節。而團隊在構建用戶故事地圖的過程中,可以提前發現被遺漏的部分。

你需要做的準備:

  • 一個相對不被打擾的空間;
  • 一塊白板(如果產品複雜,涉及到的用戶行為動作較多,可以用地板、玻璃牆等);
  • 五個人左右的討論組(產品、業務、交互設計、運營等,注意人數不宜過多,否則信息會容易失控);
  • 便利貼若干(最好有不同顏色)。

具體做法是:讓所有參與者一起用便簽,一張一個動作,從左至右按照時間線,描繪用戶在產品使用場景下所發生的所有用戶行為。同一時間發生的,就寫在同一位置的下方;出現同一場景不同可能的動作時,可能會形成不同的分支動作;直到重回主線或者結束支線。

在這個描述過程中,可能會非常吵,因為大家會爭執用戶動作發生先後,身處其中,你也會發現自己不曾想到過的細節。

2、劃分MVP發布計劃

在用戶故事地圖上劃分出第一個發布需要做的內容,其他的在之後的版本中完成。思考過程是這樣的:「如果能在xx預期里達到xx成果,產品亮相時看起來不錯。發布計劃中的所有功能都是用戶的基本需求,並且可以讓人眼前一亮。」

聚焦於成果,即發布後用戶能使用和感知的東西,切分發布計劃應該以成果為導向。

3、劃分發布路線圖

整個故事地圖包含許多東西,但是完成所有功能所需的時間是無法接受的,我們需要聚焦於最首要的一個目標成果,識別出第一個發布要包含哪些內容。

我們水平劃分用戶故事地圖上的便簽,在劃分的每一個發布的左邊貼上便簽,上面寫上少量文字描述預期能產生的成果。然後在各個發布之間移動卡片,儘可能匹配各個發布的成果預期。這樣,在整個地圖的左側,是發布的名稱列表,這些名稱標識著目標成果。這就是發布路線圖。

聚焦於特定的目標成果,這是排定開發工作優先順序的秘密。

4、為成果排列優先順序,而非功能

拆分大型輸出的秘密在於聚焦於小的、特定的成果。成果的背後是參與特定活動的特定用戶之特定行為的改變。通過聚焦於即將發生的活動,選擇參與活動的用戶。但是,聚焦於活動用戶,無法同時滿足其他用戶的需求,這些用戶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是繼續通過現有系統來滿足需求。你無法一次性取悅於所有人。

精益產品需求的實踐和工具還有很多,通過NPDP的系統學習,我們能夠獲取更多精益方法。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下,需求不確定性更強,挑戰來自於市場外部、組織內部的結構和管理、能力等多個方面。在實施轉型或改進時,如果我們能以一個更加系統的視角來看待,真正實現「精益的產品化治理」勢必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推薦閱讀:

【敏捷方法】02 如何創建產品路線圖?
需求分析1:用戶畫像、用戶調研、痛點收集
深度報告 | AI 新職位 「人工智慧訓練師」
互聯網簡訊-20180629
天天見的URL,我想了解你多一點

TAG:精益生產 | 產品經理 | 敏捷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