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醫生自殺:熊孩子,莽丈夫,獰家長,惡輿論如何共謀?
8 人贊了文章
社交媒體上,關於「德陽女醫生自殺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事件的發生和推進也較為明確,梗概是:熊孩子泳池冒犯女醫生,女醫生丈夫暴力回擊熊孩子,熊孩子家長毆打女醫生,警察介入私下協調處理未果,熊孩子家長醫院鬧事(女醫生所在醫院)並進行網路圍攻,女醫生不堪忍受輿論攻擊選擇自殺。
單就事實而言,似乎看起來曲折多變。但是,本質上是一次「熊孩子」的鬧劇演變論。因為,從事件的進程來看,這一次「自殺事件」中,有明顯的他(她)殺推進力量的參與。而這也是「德陽女醫生自殺事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坦白講,就「熊孩子」,「莽丈夫」,「獰家長」這些標籤性辭彙來看,想必他(她)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殺死」女醫生的能力。但是,當他(她)們之間彼此互搏,借力打力時,就為「惡輿論」的生長和發酵,提供了更多可能,而「惡輿論」的流向和終點卻指向女醫生。
蹊蹺的是,女醫生自己恰好沒有良性釋懷的能力。於是,女醫生以死了結,墮入一場悲劇。與此同時,新的事件焦點也轉向「熊孩子」和「獰家長」,事兒還是那事兒,可輿論流向和輿論氛圍卻完全反轉。
接下來的事情,除卻要處理女醫生的後事,對於「熊孩子」和「獰家長」而言,似乎也難過輿論關。很多事情,但凡觸及死亡,就意味著事件的相關生者們,需要承受更多輿論上拷問。其中,有必要的追問,但更多是不必要和不清晰的謾罵。
所以,關乎「德陽女醫生自殺事件」,我們有必要就事件的進程節點,相關角色,以及組合推進能量,給予更清晰,更全面的剖析,以此明晰「一個自殺者的孤獨」和「現實世界的殘酷」。所有人都在爭取,也樂於紛爭,可他(她)們卻走不出最基本的認知囹圄,著實可悲可恨。
其一:熊孩子的宿命,傷人與傷己。
有關「熊孩子」釀出大禍的事情,已經多如牛毛。甚至,在普遍的認知中,「熊孩子」已經成為社會一大害。雖然,在多數時候,人們無法直接懲罰他(她)們。但是,在公眾的正面期許里,早已默念:「家教如果垃圾,社會必然來修」。
只是,社會的「修」,多半就是「血與淚」,能活著長大的,算是走狗屎運。而絕大多數「熊孩子」,都將迎來「現世報」。當然,這不是迷信層面的考量與實證,就從邏輯上而言,也能推出不堪的結局。
說到底,「親爹親媽」可以讓著你,包容你,慣著你,護著你。可真實的社會圖景里,誰會在乎你一個小崽子。所以,人們常講,無論年齡多大,都要遵守基本的人倫規則和社會規則。即便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寬容,那也是暫時的容忍,但凡超限就會迎來大難。
其二:莽丈夫的超限回擊,將妻子推向「憤怒的案板」。
「妻子被侮辱,丈夫出面回擊」,畫面感很強很真實,但也很蠢很暴力。作為成年人,在面對「熊孩子」時,本來就顯得很被動。但凡出手傷人,無論先前多麼有理,也會陷入輿論的盲目撕咬,或是立場的低洼泥濘。
令人尷尬的是,在孩子被暴打後,看似事情已經解決,妻子卻迎來二次欺凌。總之,「狗咬狗」的現象,完全在這件事情中表露的一覽無餘。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真是「蠢人遇上蠢人」,最終就演變成「愚蠢之爭」。
可對於丈夫而言,他萬萬沒有想到,在其「體面」的回擊後,妻子就已經被推向
「憤怒的案板」,進入新一輪更為憤怒的惡循環。從這個層面上去看,顯然丈夫的回擊是莽撞的,甚至是超限的。於是,殺氣暗埋,潛在運行。
其三:獰家長,自家孩子的屁股很臭卻不承認。
就熊孩子的家長而言,他(她)們對自己的孩子真的心裡沒數嗎?想必,最清楚。只是,作為一些「獰家長」,他(她)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自己的孩子,無論對錯,他(她)們都強力維護,表面上看起來是愛,可往往卻是一種害。
很多道理都清楚,可有些家長就是不長心。往往是孩子大禍臨頭,才猛然驚醒。甚至,有些家長,乾脆不自知,從骨子裡自己都可能還是「孩子」一個,自然難以分辨清楚孩子的是非。於是他(她)們以喪為榮,以暴力為通行證,在紛雜的世界裡惡意滿滿。
但是,他(她)們卻不清楚,在自己橫行霸道的環境里,早已危機四伏,四面楚歌。很多事情,沒有到最後,誰也看不清楚結局,甚至厘不清楚頭緒。總以為自己永遠站在立場高處,就可以肆意謾罵,高調整人。可當對方自殺消息傳出時,一下子亂了方寸,沒了方向。
其四:惡輿論看起來很正義,卻萬年牆頭草。
俗諺稱:「眾人嘴裡有毒」,大概強調的就是「輿論之惡」。有關公共事件或者爭議事件的探討,本應該是好事情。但是,因公眾群體的認知水平差異,媒體信息傳播不對稱,導致一些事情的評判和認定就會偏差很大。甚至,對於很多當事者而言,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表面來看,公眾之聲歷來正義,這幾乎不用去考證,更不用去引導。但是,公眾的輿論卻也往往容易被蠱惑,被引導,被帶節奏。所以,從本質上講,公眾輿論往往是盲目的,隨大流的。它本身喜歡「政治正確」,偏好道德打法,形式上正義凜然,基質里卻人心惶惶。
於此,但凡有點風吹草動,公眾之聲也會立刻變向。就如「德陽女醫生自殺事件」,女醫生在生前是「被圍剿」的對象,可從「自殺」的那一刻起,整個輿論方向就瞬間調頭。從聲援「熊孩子」和「獰家長」,變成抨擊「熊孩子」和「獰家長」,這個過程中公眾還是那些公眾,但口徑卻瞬間逆轉,著實讓人感到驚詫。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首發微信公眾號:qingnianxuejia。
推薦閱讀:
※韓吉紹 | 自殺求仙:道教屍解與六朝社會
※比自殺更可悲的,是不會和自己相處。
※19歲少女獻吻救下欲自殺男子
※50祭(1)那年頭的記掛:千萬不要自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