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的年輕消費者:顯性消費與斷舍離
來自專欄有間學堂6 人贊了文章
最近有個名詞晉陞網紅,
逐漸在國內廣大年輕人中流行:
隱形貧困人口。
「我媽問我怎麼才月初就沒錢了」
我在某寶上搶滿減券買國際大牌,有分期付款選項必點無疑;
我在高級餐廳大快朵頤,回家敷一百塊的面膜,摸著鼓起的肚腩躺在新買的按摩椅上享受家庭影院;
我在魔都市中心租了帶落地窗的吉屋,每天去家附近的進口超市買牛奶蔬果,犯不著和老阿姨爺叔們為了打折貨擠兌;
……
外人羨我太風光,代購海旅兩不誤;一旁畢恭畢敬的銷售則內心盤算著這頭驕傲的巨獅能否挽救本月業績。
殊不知這件皇帝的新裝,唯獨隱形貧困的同類才可一眼看穿:兄弟姐妹,你們的信用卡是不是快刷爆啦?
現代社會的慾望模式與生產模式變化的結果造成了這種典型情況,過去由於物質產品的匱乏,人們被迫對自己的慾望進行嚴格的約束,並形成了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這一點無論在哪個現代成熟國家中都是一條必經之路。現代人本身有著物質消費的強烈動機,同時他們又受到物質資料生產者的誘惑與驅動。百貨商店、廣告、時尚和信用卡等便是生產有著現代慾望的消費者的無形工廠。
而每一次的慾望創新,都必然導致對「舊」且「過時」的產品的厭倦和丟棄,與現代慾望模式相匹配的連續不斷的產品創新和現代柔性大量生產,現代市場經濟的特徵之一就是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與連續不斷的產品創新。
「不是沒錢,只是花太多了」
源自《官場現形記》的「寅吃卯糧」一詞便赤裸裸揭露了當下眾多年輕人的消費觀念——這個月的消費下月還,還不起就再開新卡套現,拆東牆補西牆,「總有個活路不是」。一邊為自身過度支出而懊悔得咬牙跺腳、一邊仍像熱鍋上的螞蟻,生怕被社會及同齡人拋棄,焦慮地在花唄、京東白條等各類消費貸中來回踏著小碎步,忠誠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採取「買買買」的方式令自己富強得難以被直視。
甭說活路,走錯一步便是咫尺天涯。近年曝光的醜聞「校園貸」事件想必人人知曉:大學生們除了在有電商背景的平台上借貸消費外,有些人或因缺乏信用認知或因消費慾望膨脹,踩入不良網路高利貸的泥沼。少數人因無力償還「滾雪球式增長」的借款而遭要挾,甚至只能通過自殺以逃離噩夢。另外,不同於歐美國家已形成較成熟的養老保險體系,在中國不節制的提前消費的背後不具備配套的養老保險作保障。
過度超前消費,
是蜜糖還是砒霜?
「我是為了看起來富一點,這樣也有錯嗎?」
固然此類顯性奢侈是追逐美好生活的手段之一,姿態不甚優美也難抵「體面」的誘惑——不能否認它依然是城市消費文化的副產品,即便披上光鮮的羽衣,無法做到「自律」,則離「享受生活」的真意相去甚遠。城市生存壓力巨大,君不見賓士的地鐵里,飲食男女打開電商平台怒刷單,以瀉心頭之累;君不見前一秒在物質與尊嚴的夾縫中一擲千金,後一分鐘捧著賬單掬把三尺淚。箇中滋味,恐怕本文讀者皆能共情。儘管有些僅為極端案例,不可以偏概全,消費習慣良好的也大有人在,但在此類文化語境下,需要警惕過度商業化可能導致的心靈沙漠。
例如立教大學社會學研究科的貞包副教授,主要的課題就是圍繞消費社會為研究的,作為March五校中最近人氣上升最快的一所,不少同學在選擇考研的時候會考慮。
撇除「隱形貧困線」背後形形色色的心路之論,於大環境而言,一邊擼貓養蛙一邊叫囂佛系喪文化的年輕人,反而通過爆炸式消費文化拉動了國家內需。這代城市年輕人面臨城市房價高企,與其透支青春成為房奴,不如隨性消費活得精彩。據中國銀聯聯合京東金融共同編製的《2017消費升級大數據報告》稱,信用消費成為最主要消費方式,以90後為代表的年輕人消費貢獻最大,增幅達70後兩倍。
「消費總比不消費的好」
與中國現狀截然相反的日本社會,怕是巴不得自家年輕人向前者看齊——根據日本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消費實態調查》顯示,21世紀以來,雖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和30歲以下的年輕人都已減少文化娛樂開支,但前者的消費趨於穩定,後者則不斷縮減。一個直接原因是日本年輕人趨於悲觀。其中跡象在素以描繪日本當代生活見長的日劇中可見一斑。90年代以《東京愛情故事》為代表的格局大多聚焦於逐夢未來,而到了2008年《最後的朋友》中變成傷心人通過交往獲得生活的勇氣的故事,再到2017年《四重奏》則刻畫小人物的失敗與小確幸。
劇情是現實的真實反射。中國國內年輕人的不節制消費之所述,都說享樂是人的天性,藉此而擔心一代不如一代又或許是人常見的幻覺,事實上唯有巨大的社會變動才會為一代人留下特殊印記。日本的80後、90後年輕人出生、成長於泡沫破滅時代,至今沉浸在夢想消亡的陰影中。曾經太繁華,未來卻如夢幻泡影,不妨作如是觀;誕生於絕望與迷茫的理念共同構築當代日本年輕人的思想。
「低慾望社會」
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出身的學者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慾望社會」一說火熱至今,甚至被譽為日本的新《國富論》。他感嘆日本已陷入「低慾望社會」狀態,「大志なき時代(胸無大志的時代)」,大致特徵如下:
- 少子高齡化,人口遞減,勞動力不足;
- 年輕人厭惡承擔風險,比起購房更心儀租房;
- 年輕人不願鋒芒畢露、出人頭地,物質慾望較低;
- 政府出台再多的政策、經濟即使復甦也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
同時,社會學專業出身、研究日本消費社會的三浦展在自著《第四消費時代》里總結並預測了日本自20世紀初至21世紀中葉的四大消費時代的特徵。
從握有三大青春神器(車、酒、海外旅行)和3C(車、彩電、空調)的自豪,到揮舞著手頭大鈔連步行五分鐘的路也會打車的炫耀式消費,再到全部用來炒股的家產虧空後走上絕路,人生真真如戲。現今日媒大肆報道的「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並不僅是自嘲而已。
與長輩擁有截然不同價值觀的日本年輕人除卻不願背負房貸與成家立業,對一切風險責任避之不及。對比中國年輕人,日本年輕人清心寡欲,消費極其克制,2017年《消費者白皮書》顯示,20世代的人群中近7成追求儲蓄,是所有年齡層中佔比最高的。美其名曰「理性消費」倒也不失為一種讚美,但不可否認的是,喪失物慾及成功欲的他們無法延續過去的拼搏精神,使日本消費元氣大傷。一系列連鎖反應後陷入少子高齡化的日本社會可謂命運多舛。
所以說,消費能力高的中國年輕人,日本政府真的很歡迎你們前去爆買拯救一下啊……
越來越多的島國人民選擇本土產品,優衣庫、無印良品等品牌的銷售額飛躍是一大標誌;渡邊淳一發明的「鈍感力」以及近年「斷舍離」精神的風靡同樣彰顯當代人的處世態度,號召極簡主義與禁慾系的暢銷書擠滿柜子;就連性冷淡風發展至今也和性沒啥關係了。結果被群眾調侃,上承貧困武士精神風貌的日本人有了錢便迷失,而後克制消費是因為窮,回歸日式審美也還是因為窮,「想起自己的祖宗也是窮且益堅,彷彿回到了自律威嚴的武士歲月」。
不過在這種風格和生活習慣下,曾經雄起過的日本IT業界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蘋果、亞馬遜以及谷歌席捲全球,引來了新的市場戰略時代。在蘋果眼裡,做極致單品、做藝術代言人、做一個印鈔機一樣的公司,是真正偉大公司的使命和價值。亞馬遜上天,用極品的雲端服務,黏住消費者讓其永遠無法離開,這也讓日本這個「不說話也能活的社會」變得更加的簡約至死。在傳統的經營學/商學研究科中做這類研究的比較少,不過在慶應義塾大學的メディアデザイン研究科(KMD)中的老師是有做這類研究的:
有人說,年輕世代低慾望是宅文化盛行和便利店太便利的鍋;
有人說,低慾望社會的根源在於長期低迷的經濟,以致惡性循環;
有人說,日本社會結構變化較大,赤貧人數降低,低薪者增多,貧富差距拉大,誕生格差社會;
有人說,日本是過熟的發達國家,難免進入老化期,「developed」能和「developing」比嗎?
「日本考學可選擇這樣的社會學作為課題」
種種話題脫離不了社會學範疇。從這個方向出發,一些日本的大學院的教授們研究消費社會,可從經濟社會學、文化社會學、現代社會學等角度切入,同時伴有社會情報、社會心理、階層格差等相關研究。
如大阪大學教授井上俊與京都大學教授伊藤公雄,他們合著了這本書↓
東京大學社會學專業畢業的見田宗介和間々田孝夫兩位學者也早在1996年、2000年相繼出版了《現代社會の理論―情報化·消費化社會の現在と未來》與《消費社會論》。
包羅萬象的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社會學專攻和社會科學研究科也有教授從事此類研究。
可見,無論是老牌國公立大學,抑或私立名校,素有其學術傳統。依據分野,學者們還成立經濟社會學會、消費者行動研究學會等。隨著社會問題不斷暴露,研究主題也愈發豐富,有意選擇消費社會學作為專攻的同學可切換多種關鍵詞,尋找心儀的課題。
本文首發於有間學堂微信公眾號:ucancollege
推薦閱讀:
※看100多年前的日本社會 感覺這是個奇怪的民族
※日本社會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陰暗面」?
※受島國片影響日本人的觀念「拒絕就是同意」
※日本社會何以流行不爺不娘「草食男」
※讀懂中國的消費升級,先看40年前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