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沒有音樂細胞,能用科技拯救一下嗎?
14 人贊了文章
感謝現代科技,我們擁有了越來越好的耳機、音箱和播放器,能讓我們聽到更「還原」的聲音,但是一個好耳機,就是我們聆聽好音樂的全部了嗎?
我從小在四川省交響樂團大院里長大,之後成為音頻工程師和音樂人,做了很多事,卻有一個人始終搞不定,那就是我父親。
在平時,我們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可只要一談到音樂,我們就會死掐。作為一個傳統的竹笛演奏家,他不太能理解我做的實驗音樂。我經常聽到的話就是:
「你這個不叫音樂,連旋律都沒有,我怎麼聽得懂?
你到底要表達什麼?
我搞不懂。我不想聽。沒有意思。
……」
你看,普通人眼裡的「藝術家」,也照樣會有欣賞不來的音樂,如果你會覺得一種音樂聽不來,太正常了。
我一直在想,怎麼跟他進行一場對話呢?有一次,我騙他說:「爸,我們最近需要一些素材,你那個江南絲竹能不能吹一下,讓我錄個音?」這樣就獲得了他一分鐘的錄音。
接下來兩個月,我就做了無情的二次創作,把這個錄音裁碎了,重新炒一盤菜出來。這首曲子在電子的改編下,變得「面目全非」。
當我把我爸帶到音樂廳去聽這個作品的時候,頭一次,我發現他真的聽進去了。他坐在那兒認真地聽了很久,然後跟我說:「這是我吹的啊?可以的,可以的,還可以的。」就這樣,我終於用電子樂的方式,表達出了自己的感情,它觸動到了他。
在科技的推動下,音樂可以被簡單地保存下來並傳播到遠方。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用科技創造出完全不屬於這個物理世界的聲音,這就是電子樂。電子樂的出現,把創造音樂的過程完全顛覆,創作一段音樂的時間成本大大降低了。
以前我們聽一件樂器演奏出的音樂,首先要有一個很厲害的工匠,用傳承百年的工藝做一把音質上佳的琴,然後還需要有一個演奏家,經過幾十年的刻苦練習,在在一個很好的演奏廳里把它演奏出來。
算一下,如果把創作者們的智慧加起來,等你聽到這個音樂,差不多一個人的一輩子就進去了。而現在電子音樂卻可以把所有環節融為一體,只要差不多幾個小時就能搞定。
實際上現在的音樂創作,電子音源已經能替代絕大多數的現場演奏了,效果也非常逼真。比如這一段我自己寫的一段音樂,還是比較「悅耳」的,你可以聽聽看,然後告訴我是什麼感覺。
town streets(街市)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7349919736283136
這是一個軟體合成器的界面,現在一個小孩子拿一部手機或者一台電腦,就能瞬間創造出電子樂的聲音。既然創造聲音的過程已經被改變了,我們對樂器也可以有一個新的理解。
對於電子音樂來說,模型是一段數字代碼,參數則是設定好的數字,控制器也可以隨便定義。比如我的聲音就可以當作一個控制器,如果樂器都可以重新定義,是不是也就意味著,音樂本身也可以重新定義呢?
比如,水滴落在水塘裡面的聲音,想必大家都聽過。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教科書式地去問:這是樂音還是噪音呢?那麼它屬於噪音,因為它沒有規律的振動,但這個噪音也可以變得有趣。
水滴落在水塘的聲音,可以多有趣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5569528188600320
我們先改變它的頻率,給它一個更大的空間,再將收集的其他水滴的聲音組合在一起,這些小水滴就變得可愛起來了。
當然,如果再把更多小水滴彙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條小溪,小溪流向大海,你就可以聽到被大海包圍的聲音。這種沉靜,是從另外一個維度帶你感受聲音的美好。
在這個時代,音樂遠不止課本里那些一臉嚴肅的經典作品,你完全不需要正襟危坐,搞懂所有晦澀拗口的術語之後才能欣賞音樂。
我曾經在迪斯尼音樂廳內做過一個八聲道的立體聲效,劇場外的每層樓之間都安裝了四五十個音響。這樣不僅在演奏時能享受到層次豐滿的人聲體驗,中場休息時,觀眾走到場外也會聽到各種飄來飄去的人聲。這個聲音裝置藝術,好似一張由科技和音樂編織的網,用來激活人們體內的音樂細胞。
音樂看似很神秘,但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式去解構它。在很多相對原始的部落里,歌唱和舞蹈是很自然的事情;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不需要專業訓練,就有著讓我們驚嘆的音樂才能。
音樂,其實是埋在我們身體里的本能,只要你會說話,就應該有這個能力,只不過,音樂也是流淌在時間裡的藝術,紛繁而焦慮的現代生活,讓我們的音樂細胞,就這麼被封印在了身體里。
但好在, 科技同樣可以給音樂帶來新生的。當我們將樂器和音樂的定義全都顛覆以後,你可能會發現,其實聽音樂,寫音樂,甚至學習一件樂器,就像喝杯咖啡那麼簡單。
推薦閱讀:
※遺失的EX1000,消失的自己
※女子戴耳機聽歌 被慣偷偷走手機
※關於取消耳機介面
※57mm的 LO-Fi 耳機METAWERKS AUDIO MH57精確 EQ 到 HD580 -- 麥文學不用削足適履系列
※JBL TUNE205BT藍牙耳機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