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與力量訓練金字塔之容量,強度&頻率
來自專欄 Ason的健身分享5 人贊了文章
聲明
本系列內容主要來自Youtube頻道:Team3DMJ。由我整理並添加了一些自己的內容。本系列分訓練和營養部分,肌肉與力量訓練(營養)金字塔模型由Dr.Eric Helms創建。
我們今天講講金字塔的第二層:volume(容量),intensity(強度),frequency(頻率)。
容量、強度和頻率是力量訓練中最重要的三個變數,他們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放在一起去講。因為這是肌肉與力量訓練金字塔,因此我們會講到「肌肥大」和「力量」。
強度
這裡說的強度是指使用的相對重量。
在提到強度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到專項性(specificity)。專項性就是,為了達到你的訓練目標,你就要為了它去訓練。比如說力量舉運動員,訓練方法會以大重量低次數為主,因為他們在比賽中是以舉起最大重量(1RM)來判定成績的。
力量不僅僅是身體的一個特徵,更是一種技巧。你想要在某個動作下變得更強壯,你就要多訓練這個動作,這要歸功於神經肌肉效率。「力量」相比「肌肥大」更受專項性的影響。
在Brad Schoenfeld的一個研究中,兩組受試者,一組用3RM的重量訓練,一組用10RM的重量訓練,兩組訓練量相同,也就意味著唯一的變數就是強度。兩組發現了相同的肌肉增長,但是用3RM訓練的一組力量增長更多。這就意味著「力量」更受專項性的影響,如果你想更強壯,你就要以大重量來訓練。
但這是否意味著強度對於「肌肥大」不重要了?不是,只是「肌肥大」的強度範圍會更廣一點,你的訓練需要「足夠重」(達到某個強度閾值)才會有增肌的效果,否則我們在地球上都會因為受到重力作用來達到相同的肌肉水平了。
那麼我們如何來測量強度?常見的方法有%1RM,RM,RPE。
- %1RM,基於測定過的1RM,用它的百分比來計算重量,比如說用80%的1RM來做5個。這個方法的缺點就是不適用於所有的動作,比如二頭彎舉,啞鈴側平舉等。
- RM,這種方法健美運動員用的會比較多一點。比如說你用10RM的重量做了8個,相當於離力竭還有2個。
- RPE,不清楚的請點擊之前的推送→真正掌握自動調節
說到強度往往就要涉及到「力竭」。力竭確實可以增加肌纖維的募集程度,但是在有時候會影響到我們的訓練量。舉個例子,你用5RM的重量來做3組卧推,如果你在第一組就做到力竭,那麼每組的次數可能看起來是這樣的:5,3,3。具體情況取決於你的組間休息。然而你如果第一組不做到力竭,可能會是這樣:4,4,4。那麼在第二種情況下,你的訓練量就會高一點。
那是否應該完全避免力竭呢?也不是。我們應該聰明的使用力竭的方法,深蹲到力竭與側平舉到力竭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在單關節動作的大部分組數做到力竭,因為動作不那麼容易變形,受傷風險也比較小。或者一塊肌肉練幾個動作,在每個動作的最後一組都做到力竭。然而當你處於減量期(deload),你應該遠離力竭。力竭應該巧妙的運用到你的訓練周期里去作為進階的一個部分。有關力竭有很多方面的考慮,以後會專門寫一篇文章關於,這裡就不仔細展開了。
關於強度做一個總結:
- 如果你的目標是「最大化增肌」,那麼3/4的強度應該是6-12RM,因為這個強度區間範圍是最好累積訓練量的強度範圍。1/4的強度應該是6RM以下或者12-20RM,這也是為了最大化的各種類型肌纖維肥大。大重量的意義在於當你的力量增長了,你所能累積的訓練量也越高,而且對於越有經驗的訓練者,也越需要注意力量的發展;小重量的意義在於可以帶來很好的泵感,同時對關節、結締組織以及韌帶的壓力較小,當你受傷或者關節不適的時候,完全可以用小重量去度過。所以,對於肌肥大訓練,周期性、有計劃的去改變訓練強度,把強度作為一個變數安排到你的訓練計劃里去。
- 如果你的目標是增力,那是否應該所有的訓練都應該是大重量少次數呢?也不是。在剛才提到的Schoenfeld的研究中,雖然3RM訓練組有了更多的力量增長,但是他們完成訓練的時間更長(組間休息長),更容易有關節疼痛以及訓練壓力更大導致更難恢復。因此如果你的訓練目標是發展力量,3/4的強度應該是1-6RM,1/4的強度應該是6-15RM。中等重量可以幫助你在累積訓練量的同時訓練動作技術(之前提到的力量也是一種技巧),此外更多的肌肉也能幫助你更好的發展力量,雖然兩者不是完全的線性關係。
容量
容量有很多種表達方法,我們一般用「重量×次數×組數」(volume load)來衡量,但這種方法也有它的缺點,不同的動作、不同的強度是不能很好的來比較訓練量的。
容量是力量和肌肉增長的最關鍵因素。為了更好的訓練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練的更多。然而,越多並不總是越好。容量和訓練效果的曲線大概是個倒U型。
這裡再介紹一下適應-疲勞模型(fitness-fatigue model),該模型由Bannister在1982年提出。
訓練會產生兩種後效應:適應和疲勞。其中「適應後效應」是一種積極的生理反應,而「疲勞後效應」是一種消極的生理反應。當你的疲勞超過你的適應,你可能就會出現過度訓練。
當你的訓練量越來越大,你累積的疲勞程度也越來越高,如果你不能恢復,反而會出現負面效應。
具體這個最高點是多少,取決於很多因素:訓練年限、不同肌肉群、當前能量攝入狀況、是否使用藥物、睡眠質量怎麼樣等等。然而我們應該始終都採用高容量訓練方法嗎?也不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線性遞增,然後做一個減量。舉個例子,在一個中周期開始的第一周,胸部訓練第一周12組,第二周14組,第三周16組,第四周18組,第五周20周,第六周10組(減量),也就相當於從曲線的靠左位置慢慢增加到最高點。
然而,在我們的整個訓練生涯中,容量的趨勢是應該逐漸遞增的,訓練水平越高,也能承受越大的訓練量,此外女性往往比男性能承受更大的訓練量。
在制定一個訓練計劃時,下表可作為一個參考:
以上是假設你每周每個動作或肌肉練2-3次(如果一個動作或者肌肉一周只練一次,那麼你需要更多的訓練量,反之亦然)。在給定的強度範圍內,次數範圍是可以有一定的變動的。訓練量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以及現階段的目標來個性化調整。
頻率
頻率一般指一個動作或者一塊肌肉在一周練訓練的次數。
根據上面提到的,容量才是增加力量和肌肉的最關鍵因素,所以訓練頻率應該作為去改變訓練量的一個工具。
從實際訓練角度來看,比如說12組杠鈴深蹲,如果在一次訓練課完成,那麼後面組數的重量和動作質量肯定會慢慢下降,所以如果能分配到2-4次訓練課,也就是每次練杠鈴深蹲6-3組,這樣就會保證訓練質量,同時也會提高總的訓練量;同樣地,比如說胸部訓練一周一共四個動作,每個動作四組,如果在一次訓練課完成,由於前面兩個動作已經累積了一部分疲勞,那麼後兩個動作的訓練質量就會下降,如果我們把後兩個動作放到一周的另外一天去練(提高胸部的訓練頻率),這兩個動作的訓練質量就會提高,一周內胸部的總訓練量就會更高。
恢復能力更好的人往往更容易從更高的訓練頻率中獲益(2-4+次),恢復能力不是那麼好的人往往適合較低的訓練頻率(1-2次)。訓練頻率更多應該作為改變訓練量的工具。
總結
- 容量:40-70次重複次數/每塊肌肉。如果你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力量,要有3/4或者至少一半的訓練量要來自你想要變得更強壯的動作;如果你的主要目標是發展肌肉,要有3/4的訓練量來自6-12RM的強度,其他1/4來自大重量或者小重量。
- 強度:1-15RM
- 頻率:2-3次/周/每塊肌肉或者動作模式
如果你是初學者,訓練量從範圍的左邊開始;如果你是中級或者高級訓練者,訓練量從範圍的右邊開始。給自己一點時間,看是否會有進步。以此作為一個開始的標準,然後根據自己的反應去做相應的調整。
推薦閱讀:
※力量訓練會幫你跑的更快嗎?錯!
※拳擊手的力量訓練是什麼樣的?泰森告訴你!
※終極控球大師訓練計劃第六天
※乾貨|女生們進行力量訓練的話,會讓你變成很大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