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複利人生》 1.緒論:投資、金融與時間的河流(上)

《複利人生》 1.緒論:投資、金融與時間的河流(上)

來自專欄卓融和通6 人贊了文章

本文是 簡書 連載專欄的一部分,會在刊登兩個月後解禁,等不及的可以先去看。

也可以訂閱我的知識星球,會和簡書同步。

在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前,你可能需要了解以下幾個重要問題:

1.這不是一本「手把手教你理財」之類的操作手冊,更像是一本思考筆記和教學集。

2.閱讀難度大致相當於本科教材或略高。

3.本書中提到的書籍你可能需要大致讀一遍,並且我希望你是一個思維模式比較開放的人。

4.世界上沒有發財秘籍,只有日復一日的思索、規劃、行動、犯錯和改進。

5.你一定會對本書中的觀點和框架有各種疑問,可以通過簡書的評論功能來溝通,也可以到作者的同名微博來溝通,此外作者有同名公眾號,有知識星球和喜馬拉雅有聲頻道,接下來本書相關的很多衍生內容和案例都會在這些地方放出,在豆瓣同名賬號可以看到作者的豆列。

6.質疑、思考和討論,刻意練習和試錯改進,才是提升人生品質的循環:我們不是在討論金錢的單純成就,而指的是在人生的多線程中如何取得一個平衡而接近理想的回報流組合。

7.作者是一個已經在北京安家立業10年,此前又在上海讀書學習將近十年的尚未禿頂男子,詳細履歷其實已經接近公開,讀者可以在緒論部分進一步了解。

8.系統性寫一部十餘萬字的嚴謹著作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希望讀者能夠直接而透明地給出意見,謝謝大家。

這是一本關於理財的書,這也不僅是一本關於理財的書。

作為歷史愛好者,本書的作者接受的是工程設計-管理學複合教育,畢業後經歷了複雜的職業轉軌,從大型礦山進入大型傳媒機構,又陰差陽錯短暫介入上市公司業務,最後成了一名為客戶提供證券資產管理服務的基金經理,他成年以後的二十年間正是中國資本市場爆炸式發展的階段,也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前所未有地重塑中國社會組織和知識結構的階段,所以本書同時也會將自我的持續教育與成長作為另一個重要主題。

投資首先是對自我知識體系的投資,理財首先是對自我控制能力的管理,而投資能力無疑是理財能力的基石,在播種階段,增加工作收入需要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投資,同時認真思考和執行「開源」與「節流」的權衡,而在收穫階段的投資回報,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投資管理過程來獲得保證,所以,讓我們先從投資說起。

1.1 投資的四項基本原則

投資自然有對績效的衡量,我們可以初步認為,在時間這一恆定且勻速的尺度上,能夠定義出第一步的有效區分:投資本身即是通過投入資源,經過預期時間之後實現收益目標,這一目標有兩個尺度,第一是時間節點的衡量,第二是收益的衡量。由此,我們即可以繪製出一張圖表,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條曲線圖,橫軸是時間序列,而縱軸是收益的值。這一圖景無疑是二維的。

然而,真實的世界卻包含著情緒的第三維和夢想的第四維,我們如何將其投影,又如何將其展開,這無疑決定了投資思維的有效與無效:你是否在給定的時間段內完成了預期的收益目標。正如《投資:一部歷史》開篇即講述的那樣,形成有效投資思維首先要建立四條一致性原則,只有掌握了這四個概念,才能掌握基本投資理念, 他們分別是: 實際所有權、 價值尋找的重要性、 金融槓桿的重要功能, 以及資源分配對於保證投資計劃成功的重要性。

1.實際所有權,意味著上市股票與未上市股權並不存在本質區別,這也是巴菲特的一貫觀點。

2.基本價值,意味著資產定價必須基於未來現金流(股息)的角度來進行折現評估,「對一家企業股權 的投資價值是所有未來股息的現值, 外加所有可預測本金的折現值。」這也回應了本書的題目:複利,而這與達里歐在《原則》一書中所提出的綜合回報流形成資產組合的概念是一致的,終身投資活動必須終身進行複利計算與衡量。

3.善用槓桿,通過適度的金融槓桿並輔以良好的資產選擇和穩定的融資來源,投資者可以實現相當可觀的回報,在這裡你是不是想到了過去十五年間京滬穗鵬的按揭買住宅?

4.資源分配,如何分配時間、資本和人力?這在企業管理和投資管理中同樣是重要的課題,也即是如在正確的時機把正確的倉位分配在正確的標的上,回到證券市場上,這同時對應擇時、資金管理和選股,而在大類資產甚至全球資產配置的角度上,則是建立投資組合時首先需要決策的三個重要問題。

只有將這四項基本原則牢固認知之後,我們才能夠正確地在時間尺度上去規劃自己的未來收益,從而在當下決定自己需要投入的資源,無論它是金錢、時間、感情還是勞動,

1.2 從時間的角度來思考投資

建立了對投資認知的基本框架之後,我們需要從第一個維度,也即是不變尺度去思考投資的本質,在當代,投資活動已經基本可以等同於金融活動:就算是實體經濟,也需要金融支持。

我們如何去思考金融的作用?耶魯大學戈茲曼教授在《千年金融史》一書中的表述如下,「本質上, 金融技術就是一個我們自己建造的時間機器。 它不能在時間的軌道上移動我們的身體, 但是可以移動我們的金錢。 因此, 金融技術改變了我們現在或將來自身所處的經濟地位, 也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 金融拓展了我們想像和計算未來的能力。 它也要求我們更深層次地理解和量化過去, 因為歷史是預測未來世界的基本依據。 金融已經越來越讓我們變成時間生物。 金融架構存在於並塑造了時間維度的可能性。」

金融業務是時間的搬運工,把現在的錢用到未來是投資,把未來的錢用到現在是融資,再疊加自己的錢和別人的錢,風險是不是共擔,就可以形成一個三維空間了。建立在現代企業制度之下的投資活動,普通人作為其參與者,實質上都是資金融出方,這是一個風險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轉嫁過程,而企業家的角色則是承擔風險:英文中創業者和冒險家是同一個詞。

在理財的連續過程中,我們需要將家庭的現金流入按照其時間表現區分為定期與不定期兩類,CashFlow 這個單詞正如流水,又暗合時間的尺度:儘管會有曲折,但終究一去不回單向不可逆。在情緒的維度上,我們可以將家庭的現金流入再次區隔為可完全預期與不可完全預期兩類,前者基本與定期流入重合,後者則顯然絕大部分歸入不定期流入,有趣的是,對這一區別定義最完善的,乃是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然而人們常常基於不可在時間尺度上精確定義預期的未來現金流去進行資產買賣,這種行為我們有另外一個詞稱為投機,而完全不做預期計算而是基於幻想和刺激去進行資源投入,我們又有更準確的定義,那便是賭博。關於如何區分創業、投資、投機和賭博,我們會在後面詳細討論。

由於社會生產率和人類科技水平的限制,在某一給定的時間周期框架下,真實的,基於生產資料換算的投資回報率是有上限的,這可以作為我們區別融資活動和詐騙的首要判斷依據,也可以作為對自己投資收益預期的基礎參照,時間同時發揮著兩個尺度的重要作用:複利累積需要時間疊加,而給定的時間周期越短,高額回報就越趨近於一個點。

在整個時間序列上來思考投資過程本身,我們可以建立起如下的基本框架:

1.投資過程是一個區間,實際收益率在這一區間內有著種種可能和波動,由於空間法則的限制,在二維圖表上實現最優收益面積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通過績效改進來逼近這一極限。

2.把握投資機遇需要考慮機會成本和時間窗口的約束,試圖「買在最低賣在最高」是最為常見的心理誤區,以股市指數為例,1849點和2638點出現只有一秒,但2000點和2800點之下的時間窗口卻有數月之久,投資的眼光應該放在收益的期望面積甚至體積之上,而不是兩點之間最短的那條直線。

3.人類在面對時間尺度時有一種永恆的絕望感,投資行為本身便是與這種絕望感進行搏鬥的持續過程,在心理學角度,延遲滿足與不及預期會帶來挫敗與失望,如何設定自己的心理閾值就變的無比重要:這涉及到自我認知與建立反脆弱性的行為框架,消極等待與積極行動改進,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4.在同一時段上疊加多重回報流,是獲得更佳投資績效的不二法門,我們也會在本書後續的部分對這種操作進行探討。

1.3 複利、時間尺度、線性思維與算力的混沌

當我們思考複利的定義之時,它其實包含了內在的多重性:既是重複的,也是複合的,更是疊加的與化合的。而利息在不同語言中卻都有類似的含義:繁殖、後代、呼吸、好處、方便和興趣,而在漢語中(根源可能是梵語),息也是一個計時的單位。從語義的角度出發,法條中所採用的「孳息」一詞,可能更接近複利的本源:隨著生物的自然時間周期而繁殖出的收益,也即是種子投入再生產,牲畜代代繁衍而增量,用基金業的慣用術語來解釋大概便是全部紅利再投資。

前面一個小節我們已經提到,金融的本質是創造一種可逆時光之流而上的體系,那麼就金錢或是貨幣而言,當在時間這一尺度上將數字這一點展開為直線時,其就產生了距離,也便產生了貨幣的時間價值,這是一切價值評估的基礎。換而言之,我們的估價行為可以簡單區分為兩個方向,從現在的投入數量估計未來一段時間後的可能收益,或是以未來一段時間後的可能收益來估計當下所需的投入數量。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實則是有三個變數約束的:收益的變化、時間尺度的變化和獲得給定收益可能性的變化,也即是投資的三體問題。人們在投資決策中常犯的錯誤,絕大多數都集中在對這三個變數的誤判之上。

在第二節,我們討論了投資過程的區間特性,這種區間特性與我們的簡單判斷是違背的:它並不是線性的,而是波動的。表現在收益面積圖表之上,這類似於從簡單三角函數求面積進化到用積分求面積。如果再引入對每一種收益率實現可能性的概率估計,那對資金時間價值的確切考量更成為了一個體積問題。遺憾的是,我們大部分人的計算能力和訓練程度,並不能夠迅速處理這樣的問題,這是種種理財問題和投資陷阱的重要起因之一:作為客戶和投資人,我們並不能夠建立起與實際問題對應的思維模型來處理它,因而不得不藉助於外部決策支持,而這種外部決策支持經常來源於試圖把某一項理財產品賣給你的銷售人員。

線性思維是由我們的生理構造決定的:視覺本身便是三維世界在視網膜這個二維曲面上的投影經過再處理過程進行建構還原的產物,從另一角度而言,這亦是一個信號處理過程,而光本身便是以直線行進的。或者我們可以從其他表徵來感受自己的線性思維所佔的主導程度,比如你是否容易沉浸於視頻節目而不是書本,抑或理解圖表比理解文字描述更加容易,這是因為文字處理的抽象-還原過程要比圖形圖像的信息損失多得多,更遑論計算現值與終值這種高度抽象的活動了。

在這裡我們可能需要藉助一個常用於「幣圈」的術語,算力。算力是用來求解某一特定問題的處理能力,然而我們的大腦並不是一台只挖複利的礦機,它每天要做出跨越無數領域的決策,在時間、精力和處理效率上,不同問題當然適應程度不同。就此而言,大腦的算力處在恆久的混沌狀態,需要不斷進行編程、建模和訓練才能提高對某一特定問題的處理效率,這一過程便是學習的過程。習慣、經驗、知識和技能, 都是這種通過反覆嘗試、改進、反饋、處理和執行的循環之後才能形成的,因為人的生理本能的確就是好逸惡勞,混吃等死,而理財也好,投資也好,都悖逆於我們即時滿足,立求反饋的天性,這便形成了捨棄當下確定滿足以獲取未來不確定回報的矛盾。

當我們擔憂風險時,實際上是因為頭腦的算力無法窮盡所有可能,也無法遍歷與枚舉,只能基於自己那點可憐的已知樣本去試圖推測未來的全貌。人類的視野範圍在聚精會神時其實只有25度,那不過是世界的5/72而已,一葉便可障目。

好在人類最重要的基本特徵之一,便是懂得如何製造與使用工具,在理財問題上,我們完全沒必要鑽木取火,因為已經有了打火機。

1.4 決策與分配:人類的誤判機制

巴菲特最重要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並不否認達爾文對其思想方式的影響,他很多次公開推薦《自私的基因》,便是一個例證。儘管《探尋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一書的署名並非芒格,但我們不妨將其看作是芒格借他人之口所言說的自己一整套「三觀」體系。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人的思維進步要受到自身生理解剖結構的限制。最為顯著的例證就是「鈍刀子割肉」:如果刺激被維持在一定水平之下,人類便察覺不到它的存在。《探尋智慧》的作者皮特·貝弗林認為,人類的神經連接結構限制了人類思維的延展性。作為長期進化的結果,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像計算機程序那樣按照嚴密性和邏輯性來運作的,而是一個按照各種模型來進行選擇的體系。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腦海中的思維模式只有寥寥幾種,那麼他可以處理的情況也就屈指可數,此即所謂「經驗匱乏」。

貝弗林把人類產生誤判的原因分成了三個領域:誤判心理學、誤判物理學和誤判數學。這些因素在脫離實際情境,放在紙面上來看時,有些顯得非常荒謬,但在投資實踐中,卻是我們常常難以避免,甚至發生了之後還不自知的。那麼現在回到之前我們提到的「三體」,投資是一系列關於在時間尺度上如何分配資源的決策和執行問題,建立起一個可循環的糾錯機制便尤為重要。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儘管本文的作者和讀者很多都受過高等教育,但我們的數學能力並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麼好。或者換句話說,數學考試可以考高分,和你的數學能力是兩碼事。前者,是應對習題的能力,而後者,是建立和運用數學模型的能力。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大多數人對超乎日常經驗和知識的大數字是沒有正確概念的。曾經的一篇新聞有以下描述:「『就這種紀念金磚,拿100塊』,一位上北京購物的煤老闆徑直對黃金店裡的服務員說,服務生起初以為這位其貌不揚的客人在開玩笑,直到這位煤老闆把包里的現金拿出來,店主才慌忙調貨,滿足了煤老闆的心愿。」這篇新聞的毛病在哪?就算是50克一塊的金磚,以當年200元的金價,也要10000元一塊,而100萬元的現金重約11公斤,可以塞滿一個拉杆箱。如果是500克的金磚,那就更不得了了。

另一個我們非常缺乏模型經驗的領域是概率和統計學。特別是關於投資收益的數學期望和平均值的假象。關於投資收益的數學期望,撒普在《通向財務自由之路》有詳盡的剖析。簡而言之,我們經常高估那些小概率但回報高的賭注的勝率。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要面對大量充滿不確定性的決定和選擇,這些都算是一次性的,無法重複的賭博。人的生活,可以說就是一系列賭博的連續集合,我們必須建立起期望價值的概念,這樣才能避免把每一次選擇都變成俄羅斯輪盤賭:用自己的生命為賭注去博一點點收益。

即使概率有利,我們也不應當承擔無法承受的風險:無數「黑天鵝」事件已經告訴了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當損失發生之後怎麼辦?指責和抱怨恐怕是最壞的選擇。亨利·福特有云:「不要埋怨,而要彌補。」當你犯錯,重要的是在系統里添加可以預防你再次犯錯的因素,懲罰於事無補。理解複利、指數增長和金錢的時間價值之後,這樣你才不會幻想每個月都翻番,也不會相信在GDP增長7%的時候,還有製造業企業的ROE能維持每年51%的水平。股神遍地之後,對應的九成九是一地雞毛,這就是均值回歸。而在正確理解了複利之後,你會對固定收益市場和資金成本有全新的認識——不過假如大家都能認識到這點,想必奢侈品這個行業也就不再存在了。

我們怎樣才能減少誤判?查理·芒格建議,當面對一件困難的事時,先小試牛刀,如果難度很大就選擇放棄。要想安穩而又幸福富足地生活,你需要明智的判斷,秩序感和對自我行為的嚴格約束。首先,熱愛自己的事業和珍視自己的信用;其次,善於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再次是遇到重大挫折能夠重新振作,此外要學會逆向思考,保持「好奇、專註、持之以恆和自我批評」,最後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不斷進步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

推薦閱讀:

共享技能為啥行不通?丨無路可套
只要肯投資兩年能賺1040萬 假的!這是傳銷!
尾部風險建模
蛋先生:5月穩,6月跌,7月弱,8月徹底爆發!
六大定律告訴你,什麼最值得投資?

TAG: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