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漲,那也漲,二十年了為啥糧價不能漲?
來自專欄唯恆農業4 人贊了文章
來源:農業大市場
現在社會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種糧大戶紛紛退租流轉土地。而通過鄉村考察,小編也發現很多農村留守老人,他們手中的土地也都選擇轉租給別人,有的甚至荒廢無人管理,對農業創收失去信心。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二十年不漲的糧食價格,個體戶產量小,不能規模生產規模銷售,種糧食只能糊口、難以養家。面對這樣的情況,為什麼糧食價格卻遲遲不能上漲?
社會大環境決定,糧價難以上漲
高速發展的中國需要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為工業化發展積累資金。而高速發展的工業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前提存在的,是在國民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完成較高的工業化水平,因此造成工業與農業交換的不對等,糧食價格也遲遲不能上漲。
?例如:剪刀差宏觀分析法,政府通過價格渠道從農業部門創造的GDP中轉移出去的價值,農業產品價格低於價值,工業產品價格高於價值。
供給和需求決定糧食的價格,糧食是一種需求彈性極小的商品,也就說不管糧食價格漲或者跌,人們對它的需求基本是不會變的,然而隨著現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很多可以替代糧食的商品,相應的,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在減少,糧食價格上漲的推動力小了,也就沒辦法出現大幅漲。
?例如:
- 五十年代:由於我國資源不足,人們飲食以粗糧、素食為主
- 上世紀70年代:每張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
- 上世紀80年代:從溫飽走向小康
- 上世紀90年代:饕餮時代的來臨
- 21世紀:吃並選擇著
食物在不斷地更新豐富,選擇過多,降低了糧食的使用,二次開發的糧食作為工業產品出現,原產糧食價格依舊很低,不能上漲。
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如果價格抬升,相應的麵粉、農藥、化肥等等與其相關的商品價格也會上漲。
可以想像,如果糧食價格不斷抬升,農民受益的同時,居民基本的生活成本會大幅提高,這可能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所以,不管是糧食價格也好,還是其他商品的價格也好,生產者都希望出售價格越高越好,但是價格並不是由生產者意願決定的,而是由供需關係,或者說是市場決定的。雖然我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干預糧食價格的政策,但作用大多在於托底,而不在於拔高。
這樣的宏觀狀況下,農民到底怎樣才能賺錢,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假設!假如小麥、玉米每斤20元,那麼農民致富就沒問題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以北方農村為例,一畝地年產800斤玉米800斤小麥,假如一斤都能有20元的話,一畝地收入3萬元是沒問題的。一戶農民家庭有五六畝地的話,一年收入十萬元很有可能,顯然稱得上是致富了。
但是這個假設能夠成立嗎?顯然不能。
假設不成立的原因主要還是以下幾點:
?民以食為天,糧食價格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
有飯吃,有錢花,有活干,有房住,這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的基本要求。其中所有人都有飯吃,吃得起飯,更是核心所在。
一旦吃飯的成本過高,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力,你說他們會怎麼做?當一部分人吃不起飯,眼看就要餓死的時候,法律和道德還能約束他們嗎?
?小農經濟模式,決定了農民沒有糧食的定價權
唯有壟斷,才能有定價權。要麼控制了所有商品,要麼控制了整個市場,只有佔據壟斷地位,能夠操控大部分市場,才能擁有某種產品的定價權。
例如稀土,雖然我國是最大的的出口國,但是一直以來都是以白菜價出口,甚至於讓某些國家廉價儲備夠了上百年的用量,這就是沒有定價權的悲哀。
假如首先禁止糧食出口,而國內收購和銷售糧食只有一家企業,那麼糧食價格自然想怎麼漲就怎麼漲,漲到多數人還能承受的住的地步也很正常。這,就是壟斷的力量。
?國外規模化生產的糧食,成本更低,而大量進口拉低了國內糧價
曾經有18億畝紅線的說法,近幾年似乎提的少了。至於如今到底還有多少畝能種糧食的田地,需要等此輪土地確權後才能有更準確的答案。
但進口糧食幾乎佔到了國產糧食的20%以上,是毋容置疑的。進口糧食,可以拉低糧價,從而可以更容易讓農民讓出土地。進行開發的話,幾萬元收購轉手可以上百萬元賣出,少說幾十倍的利潤空間。
當農民種地養活不了一家人的時候,自然就會努力去城市尋找工作,對於城鎮化也是大有幫助。因此穀賤傷農,跟大量進口糧食,有著直接的關係。如今很多東西都漲價了,小編希望國家能讓糧食也漲漲。
守著一畝三分地,兼職種地總監,有做農業的朋友,歡迎來撩!
公眾號:唯恆農業(weihengny)
推薦閱讀:
※農業金融即將全面開放,2016迎來農業貸款潮
※能夠製造小氣候的印加古梯田 這個古文明留下了許多工程奇蹟
※農業無息貸款是如何貸款的
※一起來圍觀全球11大高科技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