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喜歡重複枯燥痛苦的練習,除非喚醒了內在動機

沒有人喜歡重複枯燥痛苦的練習,除非喚醒了內在動機

來自專欄 K12認知力與心智發展4 人贊了文章

只要你堅持把每個單詞抄寫200遍,把每篇英語課文背的滾瓜爛熟,把這些英語分級讀物都讀透,你的英語成績一定很棒!廢話,能做到這些的人,英語還能不好?!

重複的練習,用心專註的練習,不斷改善細節的練習,只要你做到了,必然會取得巨大的進步,每個人都如此,無一例外。

差別在於有的人能投入、專註、勤奮用功的練習,即使對他來說,練習也很枯燥和痛苦,但他還是能堅持下去,直到取得成果。遺憾的是,很多人不能,他會中途放棄,或者表面堅持,但實質只是應付老師和家長的敷衍練習而已。

能夠讓人不怕苦不怕累堅持做的,大家首先會想到興趣。是的,根據很多人的經驗,只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總是充滿動力勇往直前。所以現在很多家長都說,讓孩子自由發展他的興趣吧。但深入想一想,每個人從童年開始,都會有自己的興趣,而成年後,所做的事情會發展成四種模樣:

1.感興趣並擅長;

2.感興趣但不擅長;

3.擅長但不感興趣;

4.既不感興趣也不擅長。

第一種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我們首先想分析的是第二種情形:

感興趣但不擅長?

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2個原因:

①不具備發展興趣的條件(比如貧窮、父母的強制等)

②初始的興趣,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自己主動放棄了深入發展技能。

結果就是感興趣,不擅長!

小孩子其實看到很多新奇的事物都感興趣,興趣的萌芽與初始的火花很容易產生但這種火花也許會在枯燥的練習、難以忍受的情緒中熄滅。所以真正難的,是興趣的發展、深化與持續。

接著看看第三種情形:

擅長但不感興趣

也許是真的天生不喜歡,但更大可能性是在學習達到擅長的過程中,經歷、疊加了很多負面情緒,導致感情上不喜歡。有的學生說我喜歡英語、不喜歡數學,可能是因為在英語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家長或老師給予的情緒反饋是正面積極的,孩子就把這種愉快的心情和英語疊加,變成了喜歡英語,而數學,可能恰恰經歷了很多負面情緒,就疊加為不喜歡數學了。比如一種常見情形,因為某個老師,喜歡上或討厭某門課,也是因為感情和課程疊加了。如果在父母或學校的強壓下,逼迫著學會了某樣內容,但是學習的過程,伴隨的是煩躁、壓抑、痛苦的負面情緒,那這些負面情緒會和事情本身形成疊加,讓人不喜歡這個事,即使我很擅長。

說了這麼多,其實重點想說的是在這裡:你可能因為興趣而擅長,也可能因為擅長而感興趣!擅長和興趣他們是相輔相成、交織而生。當你對某件事萌發了初始的興趣,這個時候,要創造環境和條件,去學習、去練習,並逐步開始擅長這件事!後來擅長就會滋養興趣的火花,持續發熱。

可即使是自己感興趣的事,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也會不斷遇到自己做不到、不會、很難的情景,這個過程是艱難而痛苦的,想讓孩子們一遍一遍重複、專註、不斷挑戰的去做,這很難,但這又是成長與學會的必經之路。我們都很清楚,只要孩子做到了,不斷的練習再練習,他就一定能學會,可現實情況是,有的孩子能堅持、有的孩子會放棄。這些事情的困難程度,對孩子們來說是差不多的,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孩子放棄呢?也許每個孩子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放棄的原因也千差萬別,但歸根究底,逃不出這兩方面:

一、覺得自己不行,做不到:「好難呀,我做不來」

二、覺得付出那麼多的辛苦努力不值得: 「無聊死了」「我幹嘛要做這些呀!」「每天都是這些事兒。」

覺得自己不行,這個是潛藏的內在對話,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是面對不會的事情,感覺很沮喪、焦慮、害怕繼續,然後就是慢慢放棄。可你要知道,每個兒童從嬰兒期發展而來,他們每個人都學會了這個世界上最困難的兩件事:走路和說話。這兩件事的困難程度,估計現在都沒有科學家能夠透徹的研究出來人究竟是怎麼學會它的。可是為什麼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反而更加膽小、懷疑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呢?這些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對話,就是兒童對自我的認知。這些認知是他的經歷、他身處的環境,以及他身邊最親密的人(父母、老師、同伴)給予他的評價和反饋。身邊最親密人的評價和反饋,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每一句對話、眼神、動作都是對孩子的反饋,孩子從這裡吸收到什麼,他就會從懵懂中逐漸建立自我的認知。

有一次小學的交流會上,有個家長問校長:「我家孩子特別不愛學習,只做老師布置的作業,我讓他多學點其他的,多寫兩篇字、多看點書,他是一點不願意!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其實從這個家長的提問就可以看出,家長與孩子的日常溝通評價,讓孩子得到的信息是「我不愛學習」、「我為了完成任務來學習」,孩子是一張白紙,他直接吸收周邊的一切信息反饋,不光是語言的,孩子非常敏銳,哪怕你嘴上說著「你真愛學習」,但如果你內心認為這個孩子不愛學習,那你的這種真實評價會通過其他細微的途徑,比如眼神、表情、動作、甚至是一種感覺,讓孩子直接吸收到。這些逐日累積的評價,在孩子那純白的思維和心理中,渲染出孩子的自我認知。這潛藏在思維之下的潛意識和人格特質,會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影響著孩子的動機、思維和行動。

另一种放棄的情形,是覺得幹嘛要費這麼大的精力去做這些事呢?看電視玩平板和小夥伴們玩多有趣啊,這些作業啊、練習啊煩死人了。看到那麼多的數學題要做,好多英語單詞要記,還要彈琴畫畫,哎,好多事情和作業啊!當然,作為學生不敢不交作業,但是他可以敷衍啊!看起來都是在做,敷衍可沒有那麼累,也消耗不了多少精力。敷衍著練習完了,這種低質量的練習,當然效果也不咋樣。放棄投入精力去專註的練習,甚至不做練習,表面看來是孩子貪玩、難以集中精力,但內在是孩子不覺得這件事重要、值得。當他真正感興趣某件事情時,你會發現他的投入和專註讓你吃驚。所以,不論任何學習和事情,它本身是客觀的,但每個人會主觀賦予它不同的意義,這些內在的價值和意義,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

舉個例子,當孩子埋頭苦背課文時,你問他:「孩子,你在幹什麼呀?」

第一個孩子說:我在做作業。

第二個孩子說:我在學習、記憶新知識。

第三個孩子說:我在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借用周總理的遠大理想)

然後三個孩子在學校做同樣的事情,背書、作文、練習數學題、參加體育鍛煉,當面對重複枯燥甚至痛苦的練習過程時,誰會放棄、誰會堅持?

擁有更高層的、更遠大的、喚醒自我實現意識的動機,孩子對未來人生要走的道路就會更堅定、抗挫折能力更強、更加主動積極。

樹立遠大的理想,這是我們從小聽到耳朵起繭的話,但從來不太在乎這話,感覺離我們太遠了。確實如此,如果你每天講道理一樣去給孩子說,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孩子一定不愛聽!讓孩子擁有更加高層次的動機,並不需要講太多空洞的道理,天天講也沒什麼用,更有用的是參與、交流、親身體驗、分享。舉個例子,練習寫作文,這個需要很多的練習,讓很多小朋友都覺得很難。如果把它當成作業,這種動力就弱了點,遇到很難的內容都不想寫;如果某天孩子的一篇優秀作文被公開展示,老師表揚同學羨慕,心理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會讓他在後面的辛苦練習中更加堅持;如果孩子參加了一場演講賽,親自運用作文的能力在演講賽中表現優異,他會突然發現,原來作文不僅僅是作業,它在演講、公開發言、表達思想和情感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把作文練好原來這麼有用,瞬間練習的動力又被大大加強,練習中那些困難也不再讓人難受,反而充滿激情的要去戰勝它。

深層自信

還有一種困惑,家長相信孩子的能力,平時也是鼓勵居多,孩子也有很強的想要做好的動機,但是,遇到比較難的事情,孩子總是學不會,需要反覆練的時候,孩子就很沮喪、煩躁、害怕,後來就慢慢放棄。

這種表現的深層原因,還是對自己能做到缺乏自信。這種深層自信的建立,光靠平時的語言交流,力量遠遠不夠。能夠直達深處的,還是親身經歷!所以特別重要的是:你要讓孩子,至少經歷一件困難的事情,這個事情有難度,需要較長時間的堅持,並且你要讓孩子親身感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他所獲取的進步。這樣,深層自信才有建立的基礎。

看看學習的S型曲線:

複雜的學習內容,在初期是特別難的,這個階段面臨的心理挑戰很大,如果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次從「緩慢起步期」的不斷努力、克服挫敗感到進入「快速成長期」的滿足與成就感,總是進入「放棄」那條曲線,那再多的語言鼓勵,也難以建立由內而外生長而出的深層自信

越複雜的學習內容,在「緩慢起步期」所面臨的挑戰越大,如何運用科學的練習方法,擺脫無效練習的深坑,走出怎麼練都沒什麼進步的魔咒,進入快速成長期呢?

具體內容,我們下篇再見。


推薦閱讀:

杭州留學機構排名
【家庭教育】懂得父母付出的孩子才會不自私
錄取展示|2018年直入專業Offer展(下)
血脂健康教育

TAG:教育 | 高效學習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