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四歲的孩子學習?
我兒子剛好4歲3個月。
你所說的學習,要看你如何理解學習,比如你認為學習數學,就是讓孩子學點加減乘除。學習英語,就是學點英語單詞。學點音樂,就是學點尤克里里。
那沒必要讓孩子學習,這樣的學習對於孩子的幫助很小。
你想讓孩子學習音樂,在家裡經常放點輕音樂,孩子對於音樂的學習都比送去學樂器要好。培養音樂就是讓孩子提高音樂品味,如果沒有打算孩子從事音樂領域的想法,沒必要去學習樂器,完全可以家庭里做到培養。
你想讓孩子學習數學,就讓孩子多玩類似過家家之類角色扮演遊戲,培養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比學加減乘除對於孩子有用。培養數學要著眼數學需要的抽象思維,而不是培養計算能力這種對於數學能力沒幫助的能力。
學習英語更簡單,放點原聲的英語動畫片。當然,個人意見是這個時期學習英語沒用,語言的學習是需要沉浸式的學習效果才好,除非父母和孩子用英語交流,不然不管英語早教還是看動畫片,聽英文兒歌效果都不大。
識字更是簡單,因為漢字出現在生活的頻率實在是太高了,原先我還打算通過識字遊戲,卡片之類教兒子識字,可是發現通過日常中經常看到字,以及每天讀讀點書給他聽,他現在已經掌握比較簡單的近百個漢字了,雖然不會寫出來,但基本都能認識。
其實說到底,這個時期並不是培養孩子實用知識的時期,那些知識你完全可以等孩子上學後自己去學,而是培養孩子的思維,讓他自己多想,多動手。
孩子這個時期特別愛問問題,不要嫌煩,更不要給他錯誤答案,而且,如果能力範圍內的問題,不要直接告訴他,讓他實際去操作,去找到答案。
為了這點,家裡準備了一套實驗器材,別看他才四歲三個月,自己動手做了不下50種實驗了。當他自己能找到問題答案,我想比直接告訴他效果要好很多。
先說這麼多吧,祝你寶寶也好。
我有一個師兄是學霸,不是一般的學霸,而是北大一幫學霸當中的真·學霸,是那種會在熄燈以後,借著水房的燈光靠一台快譯通啃英文原版教材的人。他從小縣城一路走來,現在做到一家戰略諮詢公司的VP,多次幫助各種五百強級別的客戶排憂解難。最多的時候,手上管理過上百人的團隊。
就是這麼一個人精,居然拿自己上小學的兒子沒辦法。
教育問題困擾他很長一段時間了。我去他家做客,聽他侃VR和可穿戴設備。師嫂從書房出來,陪著聊了幾句,忽然臉色一變:「我得進去看看,那小子別是又開始玩了!」轉身進了書房,不一會,傳來了訓斥和抗辯聲。
我有點不自然,師兄搖頭苦笑。
「每天都這麼鬧一場,」他點了根煙,「你嫂子準備辭職了。」
「為了督促彤彤學習?」我一驚。
師嫂也是北大畢業,一路摸爬滾打十幾年,也在自己的領域立了字型大小。生完孩子之後都沒捨得離職,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才做到今天的位置。
「現在後悔啊,」師兄說,「前幾年兩個人都在拼事業,應該讓她早點離職,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不然,你說這輩子拼死拼活是為什麼?」
他們的兒子,彤彤,也沒犯什麼彌天大罪。他聰明,英俊,有教養,幼兒園組織學習馬術,他一騎上馬,就引得一眾小孩(和他們的媽媽)一起尖叫。唯獨有一點讓父母頭疼,就是不愛學習。每次考試成績都在班上墊底。
師兄師嫂試過各種方法。送他上補習班,給他請一對一的家教,都沒有效果。老師說孩子上著上著課就兩眼放空,神遊物外,這時候說什麼都白說。一寫作業就開始磨蹭,寫幾個字就發獃,講過的題,過幾分鐘就忘。要說他注意力不集中吧,看起動畫片來多少個小時都沒問題。打也打過,罵也罵過,道理都講爛了,總不能揪著耳朵逼他學吧。也只有父母守在旁邊,才鎮得住一點。
沒辦法,父母只能有一個暫停自己的職業生涯。
即使如此,他們對孩子的前途也不樂觀。
「要說不用心,我們其實已經夠用心了,」師嫂說,「每天晚上看著他學習,有幾個家長能做到?」為這事她跟師兄拌過嘴:「他老嫌我做得不夠。」
「是我們前幾年做得不夠,」師兄悶頭抽煙,「現在只能補。」
「每天晚上陪他學習?」我問,「要做到這種程度嗎?」
「吶!你趁松籽小,抓緊給她養成習慣。不然以後有你後悔的。」
我提醒他們:「咱們那時候也沒用家長這麼管啊,不也考上北大了?」
「唉,哪能跟咱們那時候比?你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師兄師嫂都在苦笑,「抄一頁生字能抄倆鐘頭。稍微不看著他,他就打遊戲。我們把平板啊電腦什麼的都沒收了,他寧可發獃,盯著牆上的照片,也不學。而且,現在這些家長個個都抓得緊,很多東西老師上課都不教,別的孩子全會。你孩子跟不上,就對學習沒興趣了,一步慢,步步慢。——總之你別像我們以前那樣偷懶。」
他們說得很痛心,字字血淚。
「但你們現在已經不懶了,」我說,「彤彤的成績還是沒起色,為什麼?」
師兄說:「都說了,是我們以前欠得太多。」
「你先聽聽人家在講什麼,」師嫂說,「你是覺得,問題不在這裡嗎?」
「旁觀者清,」我點頭,「問題確實不在這裡。」
你看到問題在哪裡了嗎?
整個對話,師兄師嫂一直在自責:「我」這裡做得不夠,「我」那裡做得不夠,「我」試過一切方法,他還是不肯好好學,「我」還能做點什麼呢?
一切的一切,出發點都是一個字:我。
彷彿父母應當為這件事承擔百分之一百的責任。我做好了,孩子就好了。
但是好好學習,究竟是誰的課題呢?
孩子的課題。
養孩子不是照著圖紙搭模型,只要你操作正確,最後就搭出那麼一個東西。養孩子是種花,蓋上土,澆上水,你還要一段等種子自己發芽的時間。
但是自始至終,我沒聽到一句孩子自己的立場。
父母完全不覺察。按他們的認識,他們一直是孩子的代言人。「我告訴他,你是為我們學習的嗎?不是啊!你是為自己學習!」師兄痛心疾首。
「問題就在這裡。」我說。
彤彤就是在為父母而學習。
他爹無法理解。師兄從小到大,學習從來靠自覺,父母幾乎沒有督促過。
「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我從小就懂。」
來自小縣城的他,父母做了一輩子小生意。他每天在筒子樓里爬上爬下,在白熾燈昏暗的燈光下伏案讀書,渴望去一個更廣闊更明亮的世界。
「彤彤呢?他有改變的動力嗎?」我問他。
師兄的兒子,說是錦衣玉食毫不誇張。住在將近兩百平的房子里,從落地窗可以俯瞰小區的人工湖。吃的是進口食品,穿的是名牌童裝,想要的玩具,從來不用說第二遍。每個暑假都出國,前些天剛從阿爾卑斯山度假回來。
「他的成績好不好,對他有什麼重要?——除了應付你們。」
「不能這麼說吧,」師兄反駁,「學習又不是為了生存,他該有更高的追求。照你這個說法,所有家庭條件不錯的孩子都沒有學習的動力?」
「你先別管其他孩子,人家有人家的情況。咱們只說彤彤,他現在學習就是完成任務。從現實的角度說,他這輩子就算不奮鬥,也夠了。——對不對?」
師兄有點惱怒:「你的意思是,我們努力奮鬥反倒耽誤他了?」
師嫂打圓場:「你聽人家把話說完。」
「我知道他想說什麼,」師兄不耐煩,「這些我又不是沒想過。問題是這根本沒有任何建設性。應該怎麼解決呢?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到彤彤?」
我說:「我有辦法幫助彤彤。」
「什麼辦法?」
我故意停了一會兒:「你看,所以彤彤沒法幫助自己。」
師兄愣住了,忽然意識到了什麼。
不愧是做戰略諮詢的,只過了幾秒鐘,他對我說:「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轉頭看向師嫂:「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一下你辭職的事。」
在繼續講下去之前,我想先賣個關子。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在這之前,我首先要說,關於教育孩子,你目前掌握的理念幾乎全都存在一個致命的誤區:
它們都把太多責任放到父母身上了。
有太多文章教「你」應該怎麼做了,是不是?
你必須這樣;你不能那樣;你應該學會這種技巧;你是否能掌控你的情緒?你需要多花一點時間;你最好早做一點準備;你要小心,不注意的話,你可能會毀掉你的孩子。——最後一句話像恐嚇么?是的,它們不惜恐嚇你:
每一個職場媽媽,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別人家的媽媽!」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會變成最深的遺憾。……這些理念是在胡說八道嗎?不是,它們各有道理。
但它們最多只有一半的道理。它們強調的是,你做好了,你的孩子就好了。
它們根本不關心,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
所有這些道理,都是講給父母聽的。它把父母捧到了一個決定性的位置上,彷彿一個養成遊戲的玩家,孩子是他們操縱桿下的角色。你花了多少心血,就能在這個角色身上收穫多少成長。如果成長得太慢,是因為你太懶。
這種理念,完全把聚光燈打在了父母頭上。
它在暗示:孩子怎麼想不重要,你才是他人生(至少前半程)的主角。至於他自己,只是一個沒有主見,不明是非,也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的人。
而後,你的孩子會準確無誤地接收這個暗示。
當著師兄師嫂的面,我跟彤彤聊了一次。
「你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學習,是不是?」我問他。
「也還好……」他猶豫地看著父母。
師兄師嫂鼓勵他:「沒事,你怎麼想的,就怎麼說。」
「你喜歡做的事是什麼?」
他笑了:「打遊戲。」
師兄習慣性地補了一刀:「你能打一輩子遊戲么?」我看了他一眼,他立刻收住了。——你看,他已經在改了,但還會習慣性地替孩子做判斷。
「萬一彤彤以後做職業選手呢?」我不軟不硬地頂回去。
彤彤立刻搖頭:「我做不了職業選手,那個其實很辛苦。」
你看!他居然是考慮過的。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將來幹什麼?」
彤彤吐了吐舌頭,不說話。師兄說:「他哪裡會考慮這些。」
「做有意思的事兒。」彤彤撓頭。
「做什麼事兒都要先考大學。」師兄不失時機地說。我又一次盯住他。
我轉向彤彤:「具體說呢?你想做什麼?」
「我想做……」他猶豫了一下,臉漲紅了,「導演。」
師兄和師嫂對視了一眼,表情驚訝。彤彤從來沒跟他們說過這個想法。
「當導演你得先考……」師兄說了一半,這次被師嫂攔住了。
我問彤彤:「你知道要怎麼當導演嗎?」
彤彤點頭:「不是電影導演,我就想拍一些搞笑的短視頻。很簡單,自己拍自己剪,傳到網上就可以了。一開始不賺錢,我就是覺得挺有意思。」
「你了解了這麼多!那你第一步的打算是什麼?」
他的父母直直地看著他,就像看一個初次見面的人。
他說:「我想要一台自己的微單。」
我拍了拍師兄的肩:「聽到沒?現在,你可以跟你兒子談條件了。」
很難相信吧?這樣盡心盡責陪伴的父母,居然從來沒聽到孩子的夢想。
只要問一句,耐心等一等,孩子就會說出來。
他們卻一直滿心焦慮:「我該怎麼做,才會讓他變好?」
當然,我並不是在暗示,每個不愛學習的孩子都是跟彤彤一樣的情況。所以同樣的對話教給另外一個人,用來「幫助」他的孩子,一定沒用。
父母需要的不是學習一套對話的技巧,而是改變一套理念。
一句話:孩子是他自己的主角。
就像上面這段對話,平平無奇,沒有任何技巧,僅僅只是把孩子作為主角的一次訪談。難的不是怎麼做訪談,難的是怎麼不把它變成一次干預。
如果想要干預的話,對話就會是這樣:
——我不喜歡學習。
——可是(我覺得)學習很重要啊!
以孩子為主角的時候,對話會是這樣:
——我不喜歡學習。
——哦,那你喜歡做什麼呢?
如果是想干預,對話還會這樣發展:
——我想以後當明星。
——你可拉倒吧!(我覺得不現實)
以孩子為主角的時候,就會這樣:
——我想以後當明星。
——你有沒有具體想過怎麼做?
想干預的時候,會這樣:
——我討厭你們管我。
——我們不管你怎麼行?(我們不放心)
以孩子為主角的時候,就會這樣:
——我討厭你們管我。
——如果我們不管你,你會有什麼打算?
嗯,你可能還在想,這兩種對話方式究竟有什麼不同?你需要掌握的技巧在哪裡?但我只能說到這裡了。再說下去,又變成了一種技巧的教學,而也許有的父母就會認定:這是一種值得一試的方法,可以「讓」他們的孩子變好。
那樣的話,他們就還是看不到孩子本身。
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分開「你」和「我」。
其實,我也就是這麼說說而已。你仍然可以保留你的想法。無論我有多麼想干預你,影響你,我都必須接受這個事實:你始終是一個獨立的人,你有自己的想法。我會試著去理解你是怎麼想的,你會如何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退一萬步,就算我真的想改變你,也得先站在你的立場上,不是嗎?
說來簡單。可是一涉及到親子和教育領域,清楚的人也會犯糊塗。一方面,人都有自戀的本性,總覺得自己應當承擔比實際上更多的責任,另一方面,大量的育兒文章也在迎合這種心態,「你應當為孩子的一切負責」的聲音震耳欲聾,深入人心。有時候這讓我們相信自己是更好的人。——說到底,有多少人看不到哪些事情屬於孩子,是因為他們也分不清哪些事情屬於父母自己。
這常常會把人捲入泥潭。我見過很多父母,為了本該屬於孩子的責任跟孩子較勁,直到身心俱疲,包括吃飯,睡覺,按時起床,更不用說做作業了。孩子也樂於讓自己變成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好讓父母替他們承擔一切。
這種家庭的父母很辛苦,費力不討好。他們既焦慮,又自責,榨乾了自己的每一分時間精力,仍然覺得不夠。然而他們做得越多,反倒是錯得越多。
——停下吧,做得夠多了,過度了。
別聽鋪天蓋地的育兒文章說:「當心你們做得不夠!」你們越是自省,檢討,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越是在對孩子宣告:「你沒有資格承擔什麼。」
我之所以說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每分力氣,都有可能變成最深的遺憾,恰恰是在暗示這種態度的長期影響。——但我要承認,這裡有個詭計。這個說法只是為了以毒攻毒而已。說到底,孩子有什麼遺憾,是孩子自己要處理的課題。這篇文章本來就在講,父母當得好不好,不足以左右孩子的人生。
文|李松蔚
摩米Momself:有哪些看似聰明,實則很傻的行為?
摩米Momself:李松蔚:對於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論,我要扔三個炸彈
李松蔚專欄:每一句「再等等」的背後,都是「不敢要」
Momself:撕掉標籤。
關注真實,而非正確。
做不被定義的人,
過不被定義的人生。
看更多不一樣的心理乾貨,歡迎關注摩米Momself - 知乎
女兒現在四歲四個月了,正在考慮給她報英語班的事。
我自己就是老師,每次提到給孩子報興趣班的事,總會有人問:老師也給孩子報班啊?自己教唄。
每次,我都會很真誠地說:就是因為我是老師,所以我更清楚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情應該教給專業的人來辦。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段的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優秀的高中語文老師未必能完全掌握幼兒園孩子對語言的學習規律,同樣,英語水平高的家長也未必能成為出色的英語老師。一節好課需要老師提前研究課程的內容、研究學生的情況、研究學科的核心與本質,需要老師進行課堂上的流程設計並在課堂上反覆演練、調整,並總結經驗根據學生給出的不同反饋來促成有效的生成,努力在課堂上做到個性化教學。這些都是專業的事情,交由專業的人去做才更有收穫。
最近,想要給四歲多的女兒報個英語興趣班,聽了兩家培訓機構的試聽課,從教師視角評估一下培訓機構老師的教學設計,很有感觸,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體驗的兩家培訓機構風格迥異,雖然老師們都有「good job」的口頭禪,都有從字母學起的課程設計,甚至地理位置都很接近,直線距離幾百米,但事實上教育理念和教學過程卻存在著巨大無比的差距。
先描述一下兩次試聽課的上課流程,為了稱呼方便就直接稱作A家和B家了。
A家試聽課
學習目標
四個單詞 red greenyellowlue
上課流程
1
預熱
老師和助教在籃筐里放了四種顏色花兒,每種顏色都有N朵,挨個問小朋友花朵是什麼顏色的,說對了就把該顏色的花朵傳遞給小朋友,這樣每個顏色每個小朋友至少說一遍;再選出兩個顏色,對比分別說一遍;最後請小朋友按照顏色把手中的花朵一朵朵地扔進籃筐,再次說一遍顏色……總的看來,耗時20分鐘,每個小朋友說這四個英文單詞的次數至少10次+
2
上課
跟著老師走到教室里,老師先帶著孩子們唱hello歌,有種開始上課的儀式感;然後學習一個字母A,練習一下它的發音,進而練習它在cat這個單詞里的發音;然後屏幕上出現一隻小貓,小貓餓了要吃魚,小朋友們需要釣4種顏色的魚給小貓,每種顏色重複,只不過這時候從單詞變成了句子:「What color is it? It is red.」這樣釣電子魚釣了10分鐘(那個屏幕做的很逼真);最後,老師又變魔術一樣變出了很多布偶魚,也是四種顏色,孩子們要分別挑出老師說的顏色,拿到手裡餵給小貓,又玩了10分鐘左右吧;最後,集體唱byebye歌,算是下課。
3
時長
全部時長45分鐘左右,全部英文,1名外教主講,1名中文助教配合,家長在旁邊看著也不參與。正式上課的時候,家長可以看預熱環節,正式上課環節家長在教室外面。
B家試聽課
上課流程
1
上半節課
老師先拿出一個氣球問小朋友什麼顏色,小朋友回答後老師開始說氣球顏色的英文、氣球的英文、吹氣球,吹好後和每個小朋友傳遞氣球,要說氣球的英文,每個小朋友都要說;然後說hello+對方的名字,每個小朋友都要和老師彼此說;然後看屏幕上三隻小動物小熊、小猴子、小兔子,分別說出它們名字的英文單詞,每個人都要說,每個小朋友規定某個固定的動作,大家站起來唱三隻小動物的歌曲;然後畫面出現三隻小熊,說它們需要擁抱,說擁抱的單詞,並且每個小朋友分別和老師擁抱,最後用電子筆把三隻小熊抱在一起;接著,外教老師登場,今天主要學的單詞的是S開頭的「spider」,外教老師先矯正大家的讀音,然後讓大家數蜘蛛有幾條腿、幾個身體、幾隻眼睛,然後一起唱一首蜘蛛有幾條腿、幾個身體、幾隻眼睛的兒歌,唱歌后大家一起做手工蜘蛛,一張紙穿進去4條線再貼兩隻眼睛;然後屏幕上出現八種不同的小動物,請小朋友們去辨認是不是蜘蛛,如果是就回答「It is a spider」,如果不是在回答「It is not a spider」……整個過程持續了40分鐘,前20分鐘中文教師主講,後20分鐘外教主講,家長在旁邊看著,不能講話,但老師說最好多多鼓掌,對孩子表示肯定。
(丫丫的spider)
2
下半節課
上課之前,老師帶領小朋友一起去洗手間,接著換到另外一個教室,由中文教師主講,學習的內容是S開頭的另一個單詞「snake」,家長等在原來的教室,可以看直播視頻,25分鐘結束。孩子學會了S,還學會了「snake」這個單詞,單著一張畫著卡通蛇的圖片走出了教室。
記憶肯定沒有那麼清晰,大致的流程是這樣的。
(丫丫的snake)
之所以想寫這篇文章,最開始是因為在旁聽B家試聽課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上課的影子。
我有一個小迷弟,高一年級在我班上,高二去美國的高中交流,高三乾脆留在美國那所高中繼續上學了。今年我們高考完,他也申請到自己喜歡的華盛頓大學,和大家一起成為大學生了。但他很喜歡我,暑假回學校玩還來看我,我倆開始聊中美高中教育的不同。他說最大的感受是:美國老師上課很隨性,不像自己在中國的教師那樣重視在課堂上完成自己的計劃。
我當時聽了並不太理解,我覺得教師上課都有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安排的,難道美國教師就隨便講講?那也太不嚴肅了!
聽了A、B兩家的英語試聽課,我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部分區別,也明白了之前很多有經驗的老師在傳授教學經驗時提醒我的「少就是多」的道理!像A家的課,確實有自己的教學目標,但它的目標只是學會四個關於顏色單詞,他們準備了幾種類型的教具(花朵、電子魚、布偶魚)來幫助孩子們學會這四個單詞,然後就是虛構出不同的情境(採花、釣電子魚、抓布偶魚)來帶著孩子們重複這些單詞,並從單詞進階到句子,中間當然也穿插其他單詞比如cathugry ree等等,但是重點就是學習那四個單詞。重複的次數很多,但每次老師的表情和要求都有微調,開始是介紹,後來是互動,接著是提問,一節課的時間雖然長,但因為老師帶的節奏很自然,我也沒看過表,也沒覺得枯燥,好像很容易就過去了……
而B家的課,上課過程中,我看了好多次表,不是我著急,而是覺得那個老師著急。她吹氣球,希望小朋友和她打招呼作「hello Diana」,小朋友說不出來,甚至有小朋友說不出「hello」來,她等了一下就和小朋友擊掌說「good job」,也算過了。然後,就進入下一環節。唱三隻小動物的兒歌前,三個小動物各有一個代表動作,老師教了一遍,小朋友們坐著看著,然後就開始放音樂,老師就跟著音樂做,小朋友也跟著音樂做,幾個小朋友動作沒太跟上,這一個環節又結束了;自製小蜘蛛,小朋友穿繩子的時候方向錯了,助教幫忙揪出來換個方向,提示小朋友繼續穿,所以雖然這個動作很難,但5分鐘內大家還是都做完了,雖然我看到女兒四根繩子2根都穿錯了方向,但助教確實幫她糾正了……就這樣,著急忙慌地,40分鐘學了七八個環節,教了十多個重要單詞,換了好幾個場景。
於是,我就在B家的老師們身上看到了我自己曾經甚至現在的影子,在這樣一節塞得滿滿的課堂中看到了自己曾經甚至現在上課的樣子。我的課堂是緊張的,是任務滿滿的,我願意等待學生反應,可是我的內容太多了,如果給了他們一段時間他們沒有反應過來的話,我就得進入下面的內容了,因為下面的內容還沒講呢,而且這些內容都很重要,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我在課前也是投入極大精力的。每個環節,單獨拿出來都很不錯,但整堂課下來,老師累、學生累、落下的東西也不多。
而且,總是上這樣的課,老師會覺得很疲憊:他/她很喜歡自己的教學內容,但上課過程中並沒有成就感,希望學生給的互動,並沒有給出;事後反思,又覺得自己設計的都沒問題,該講的也講了,不明白為什麼這種結果,或許是學生不給力?——於是,我明白了剛剛走進B家機構時的感覺,這裡的老師也笑,但笑裡帶著疲憊和不自然,沒有什麼感染力;他們也對學生說「good job」,但眼裡並不是認可而是催促,所以想和學生「hug」的時候,小朋友就會轉過頭拒絕;明明教的單詞不少,但小朋友一節課張嘴的次數卻不多。而且,這些老師給我一種學英語就是在上課的感覺,上課了當然全程英語,要注意發音和語法,但下課就會立刻開始說漢語,說漢語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嚴肅了。
我想,我的課堂上也要繼續學習做減法了,當然還要轉型,學著從「緊張型」教師做一名「放鬆型」教師,不要總是提前預設一個精準的學習軌道,隨時把學生拉到軌道上來;而是要學著給學生指明方向,給予每個人他需要的幫助,幫助他走到他想去且應該去的地方。
當然,聽試聽課不是為了自我反思,有專門負責營銷的人來說服我們購買相關課程。鑒於一節試聽課能了解的信息有限,我還是很認真地聽取了兩家的營銷。
兩家的營銷都會介紹自己的課程理念,但舉例子的時候,再次讓我感受到教育理念的不同:A家的營銷舉例說,某個小朋友剛來的時候,雖然不會說什麼,但上了幾節課之後,慢慢地開始張嘴說,開始和周圍的小朋友互動,現在在班上已經很活躍了;B家的營銷舉例說,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來他家,還不會任何拼寫呢,這就是生生被耽誤了,要是早來他家,早就會拼寫了,因為他家很重視大小寫字母的認讀與拼寫。
A家營銷說,他們的教材上設計了很多遊戲,希望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玩;B家的營銷說,他們的APP上設計了每周都有的考試,家長不用擔心這會佔用太多時間,小朋友每周只要用15分鐘檢測一下就知道學的怎麼樣了,他們會把這些內容和小朋友在課堂上表現,匯總成表格反饋給家長,讓家長有一定的了解……
聽到這我已經很熟悉了,這不就是我們平時做的事情嗎?上課,檢測,數據反饋給家長,家長根據結果表揚或責備學生。
討論到這裡,孩子爸爸特別神來之筆地問了一句:「那你們覺得,你家和A家的區別在哪裡呢?」
B家營銷說:他們那裡主要是玩,家長把孩子交給他們,能放心嗎?
我一下子笑了,是的,B家不僅教學模式非常傳統,親子關係也是傳統的——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行了,之後只要負責監督、催促就可以了。
B家營銷繼續舉例:我們這裡可不一樣,我們是用英語學很多課程的,有邏輯思維、世界文化、全球領導力、音樂、美術、繪本等等課程,不僅孩子們,老師每隔幾個月也要檢測,都是對自己有著高要求的。在我們這裡學一年,孩子就可以考教育部規定的聖三一檢測,然後繼續考級;現在很多知名動畫的配音,都是我們的小學員;當然考級時,不少考官都是我們這裡的老師哦……
她似乎看出自己舉出的例證還沒有說服我們,也有點急了,說了句半是勸說半是威脅的話:「孩子總是要上小學的吧,小學學的就是我們這些內容,你去A家讓孩子玩兩年,什麼都沒學到,到了小學還是會轉到我們這裡來。所以,學那些沒用的幹什麼,要學就學有用的!」
聽到這裡,我的心底已是一片蒼涼……雖然,身在一所改革型的學校,但我深知,教育領域好多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樣子。B家的營銷說的對,很多小學都是「上課-檢測-家長監督」的模式;我也知道,不少老師包括我自己的課堂,也是任務多多拉著似懂非懂的孩子往前跑的樣子;而我家女兒將來的小學,很可能也是這種樣子的,從這個角度看,反正也要進入這樣的課堂,還不如提前適應一下,說不定小學可以更習慣呢……
可是,還是不想,儘管我一直在給女兒尋覓興趣班,儘管我不希望她輸在起跑線上,儘管我也忍不住在家裡教她認字、數數、說單詞,但還是不想讓她徹底走上我曾經走過的「填鴨式」課堂的老路。
曾經看過一句人對教育的很悲傷的話:一張白紙被揉皺了,再怎麼展開,也沒法展成原來平滑的樣子了。
所以,現在還沒真的遇到那樣的課堂,我就不想妥協讓女兒提前去適應那樣的課堂;或者,我的心裡還存在著莫名的希望,希望身邊已經出現越來越多尊重孩子、發揮孩子個性的學校,希望身邊出現越來越多有反思、有改變、熱愛教學、滿面笑容的教師,希望中國的教育改革就像一輛長長的負重累累的火車,雖然啟動起來非常難,但真正啟動後,就會走得越來越快、走得越來越遠,走到人們心中的理想國。
希望孩子們可以有不一樣的教育,為我們所未曾經歷過的。
我讀高中的時候,有次去個親戚家玩。親戚家的小姑娘就是這個年紀。我隨便拿了本書在看,她跑過來要跟我玩,我想了想就開始教她些東西。不記得教的是什麼了,只記得是數學上的東西。當時教的我有點焦頭爛額,我覺得怎麼這麼簡單的東西講了好幾遍還不會呢?講了一會,我爸爸過來了,看了一眼,說你在教她這個?我說:嗯。我爸爸說,這不瞎扯淡么,她這麼大點能學會這個?胡鬧!這件事對我的印象特別深,我後來明白了一個事情,對於孩子的學習要遵從她的年齡,不要拔苗助長。前兩天我收拾書房,有一排擺的都是英文書,其中一些是兒童書籍。我跟我兒子說,等你大了,這套書要背下來。我老公幸災樂禍噗嗤就笑了,說:兒子,你還不知道你媽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吧!然後我接著說了一句,我會跟你一起背的。我老公聽完立馬不吭聲了。在我五歲的時候,我開始背唐詩,每天一首,背不完別想去跟小朋友玩,特別慘!人家都在下邊等著我,我還在抓耳撓腮的背詩呢。但是我對這件事沒有怨言,因為我爸爸也背,他陪我每天背一首。他會考我有沒有背出來,同時他也會背給我聽,表示他沒有偷懶。他要是背不出來,那我也可以放羊一天。我覺得挺公平的,所以哪怕有時候遇到拗口的背不出來我急的掉眼淚一邊哭一邊背的時候也沒有鬧過脾氣說我就不背了,我就要出去玩!願賭服輸,自己答應的事,自己得做到。再後來我爸爸不陪我看書了,我看書的時候,他要麼看他的書,要麼寫他的教案,要麼給學生改卷子。但反正我們都在書房裡,各干各的。怎樣教育一個四歲的孩子讀書,我覺得你得學學我爸爸,跟孩子一起讀書,相同的或是不同的,而不是拎著他的耳朵說:你得讀書,不然你沒出路。這件事不是威脅出來的,而是習慣成自然的。1,學習不用急的,小孩的潛力不要過早的進行開發,很容易江郎才盡;
2,讓他多接觸大自然,多運動,盡情的在草坪上奔跑;
3,童年的樂趣很有意思的,天在下雨,我兒子告訴我,上面在尿尿;
4,有一件小事,真是記憶非常深刻,我家那小子一歲的時候,還不會講話,只會咿咿呀呀;有一次他在門縫中發現了一根繡花針,看起來不一樣,太陽照在上面閃閃發光,他就撿起來,找到我,在哪裡呀呀的說,指給我看,做動作,意思我明白了:他告訴我,我在那個地方撿到這個東西,它很危險(他還同時做出小心翼翼,很謹慎的樣子,以表示這根針手不能隨便碰),然後遞給我,示意讓我藏好。
太有意思了。
5,住的地方比較偏僻,下午蚊子特別多,每天晚上都要點蚊香。我們一般都是把點著的蚊香,放在一個鐵盤上,他每次就仔細,用心的觀察,幾次過後,一看到我用打火機點蚊香,他馬上就去把鐵盤找過來遞給我,讓我把蚊香放上面。
6,跟小孩的溝通很重要,一兩歲的時候,還不能完整的說出一個句子,但他能理解你講話的意思。比如說,叫他把爸爸的手機找出來,把爸爸的腰帶拿過來,他就一下子明白了,準確無誤的找給你。
7,小孩從小的性格,千差萬別,我看到有的孩子,醬油瓶倒了他度不會扶一下的,哪怕房間亂得一團糟,他心安理得的看漫畫書,或是玩手機。要讓他多參與到家務活中來,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很重要,其次要喜歡上運動,追逐,奔跑,踢球等等,這些是很重要的軟實力。
推薦閱讀:
※【幼小銜接系列】入學必備八大能力之一:視知覺能力
※姚萍: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4種性格4種方法
※幼兒期(0-6歲)必讀這三類繪本 影響未來關鍵能力
※什麼樣的孩子,長大會更優秀?答案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李玫瑾:孩子6歲前的心理教育,有哪些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