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意識的河流,有愛在等你-讀《愛的藝術》有感

越過意識的河流,有愛在等你-讀《愛的藝術》有感

4 人贊了文章

佛勒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出: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我想這兩句話應該是這本《愛的藝術》的根本核心所在。針對這兩句話,引申一個本文的主旨,真正的愛是超我層次的,是越過自我,實現本我,最終達成的一種具有完善人格的精神狀態。以下對佛勒姆的「幼稚的愛和成熟的愛」分三個層次來解讀,走進《愛的藝術》這本書的內核。

首先,必須認識到,所謂幼稚的愛,也即因為需要而產生的愛,是最簡單也是最原始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鮮明、有力、不可抗拒,同時也美好、單純、充滿激情。這是作為戀愛中的情侶,走向更深層次關係的鑰匙,也是踏入美好關係最初的台階,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雖然稱其為幼稚,但幼稚又有什麼可恥的呢,成熟必經幼稚,幼稚通往成熟,沒有任何事物是一蹴而就的成熟的,所以幼稚和成熟,都是狀態,都是階段,也都是必須,這兩者並沒有對錯之分。這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最首要前提。

第二,應該看到,在幼稚的愛的背後,也就是所謂因需要而產生的愛,這種需要所代表的,實質上是一種自私,人天性里對孤獨的恐懼和逃避孤獨的渴望決定了每個人的背後都必然站立著一個軟弱的靈魂,而這靈魂對任何足以使其免於孤獨的救命繩索都會拼盡全力抓住不放。墜入愛河的情侶們,自我邊界在短時間內消匿於無形,兩個孤獨的靈魂因為邊界的消失而欣喜若狂,戀愛中的融合感驅散了長久以來困擾彼此的孤獨感,靈魂的完整成就了某種生命中前所未有的高峰體驗。

然而,必須承認,在幼稚的愛中,我們所感受到的那個填補我們空白和缺憾的對方,僅僅是我們心理上創建的完美對象的投射,這投射決定了,你認為自己所愛的人,並非你真正所愛的人。因此,幼稚的愛中,所以的一切,孤獨感的消逝,自身的圓滿,彼此的命中注定,這一切都是虛無的幻覺,其也終將歸於虛無。因為你愛的人,只是你的投射而已,你愛的是你創造出的人,對面那個人只是恰好契合某幾點罷了。但投射又是如此之重要,它決定著,這對可憐的情侶,由自私的愛開始,能否趟過自己意識的河流和幼年情感缺失的障礙,最終補足完整的自我,擁有真正的愛對方和自己的能力,並抵達幼稚之愛的彼端,也即成熟的愛情關係(參考勒爾的《內心枷鎖》,真的是一本好書)。

幼稚的愛是因需要而產生的愛,其內核在於,所謂「需要」,是發自於人本身天然所帶來的軟弱和恐懼孤獨的內核,這種需要帶有一種天然並原始的自發性,由潛意識所控制,因此缺乏個人意識的主導,常常帶有一種自私的攫取意志,愛意中時常充滿著個人幼年所形成的情感障礙帶來的安全感,控制欲等情緒補足的索取,所以當個人邊界重新建立時,原始的完美投射逐漸消亡時,這種源於自私的愛意也往往具有因無法被滿足而帶來的幻滅感和攻擊性。

第三,所謂成熟的愛,「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與幼稚的愛的不同在於,因愛而需要,其內核和發源,在於愛。這種愛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並非一個動詞,而是一個名詞或形容詞,象徵著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意味著一個心智和精神層面相對完整的人,其具有完整的愛人的能力,能夠認識清楚其人性根本對孤獨的恐懼和潛意識裡對另一半的投射,能夠從更客觀的視角去觀察和欣賞另一半,首先承認另一半作為人的獨立人格個體,而非一個補足自己情緒饑渴和孤獨恐懼的工具,當然這需要極高的個人精神層面的完整度,他必須能夠多少克服童年時期形成的情感障礙擁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人格。

其次是必須懂得欣賞與尊重還有信任的含義,並且懂得將其用在自身,簡而言之,這就是所謂自愛(自愛是一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極難的事情,所謂自愛並非是愛幹嘛幹嘛,愛睡覺躺著睡到死,愛吃飯各種胡吃海塞,抽煙抽死喝酒喝死,開心就笑不開心就哭,各種約各種曖昧,這都不是自愛,這是受原始的情緒操縱,是人意識層面薄弱的表現和自我意志的喪失),真正的自愛需要一個最基本的前提,Know yourself,既是對自己的了解,也是對自己的坦誠,情緒層面,意識層面,坦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的意識是如何被潛意識所操控的,能夠合理的對潛意識進行宣洩和控制,從而構成一個形而上的人格,才能夠獲得更高層次和意義上的自由(這可能也就是「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這句話在一定層面上所表達的意思),而認識自己真的需要相當大的努力和痛苦的掙扎。

最後,當也僅當一個人能夠認識到如何愛自己這件事時,即是他具有愛別人的能力時,從而,一種更高層次的感情能力能夠被行諸於世,他能夠分得清依賴、投射、對孤獨的恐懼等自私之愛,與信任、尊重、欣賞這種成熟之愛的區別,他便能夠找到自己真正所愛之人,能夠由這種由衷的愛意引發出他的真實的需要,而這種需要,是基於靈性和精神層面的需求。事實上這不僅僅是需要,而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與接納,在這裡,愛不再是苛求對方的改變和配合適應,它是另一種滿懷期待的目光和希冀,用更形象的說法,在這份愛中,我們彼此重歸於母體與父體的懷抱,母愛無私的接納和父愛鼓勵的成長在這裡得以整合為一,愛不再是由人性對孤獨的恐懼所引發,它是陪伴,成長,和諧和歡樂所在,是兩個自由的靈魂合二為一的彼此契合,彼此交融。

P.s.

對於佛勒姆的《愛的藝術》,我大概通讀過兩遍,第一遍過得很快,是與《少有人走的路》一起讀的,當時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更加關注其中所說的高原體驗,也就是跳出高峰體驗之外的一種更高階段的愛的方式,強調心靈成熟,最終歸於上帝。但實質上《少有人走的路》里對其並沒有做出最終解釋,而將所有的一切歸結於最後的兩個字「恩典」。在最近第二遍仔細閱讀《愛的藝術》時,我終於多少明白了佛勒姆的高明之處,他給出了最終的解釋路徑。

這裡我摘抄出我最喜歡的書中的一段文字:

愛情只能產生於這樣兩個人中間,這兩個人都從他們生存的圈子跳出來並互相結合,同時他們每個人都又能脫離自我中心去體驗自己。只有這種中心體驗才是人的現實,才是生活,才是愛情的基礎。這樣體驗到的愛情是不斷地挑戰,這種愛情不是避風港,而是一種共同的努力,成長和勞動。如果兩個人能從自己的生命本質出發,體驗到通過與自己的一致,與對方結成一體,而不是逃離自我,那麼在這樣的基本事實面前,就連和諧,衝突,歡樂和悲傷這樣的東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愛情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那就是雙方聯繫的深度和每個所愛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這也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愛情的唯一成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共勉,筆芯~

推薦閱讀:

弗羅姆《愛的藝術》
【轉載】【講稿】馬寧: 愛的藝術:父母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
武大王 : 愛的修行——讀《愛的藝術》有感

TAG:愛的藝術 | 愛情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