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曹彰?他在奪嫡之爭中的態度如何?
相對於丕、植兩兄弟,曹彰留下來的歷史記載太少了。細讀下來,覺得這個人在奪嫡之爭中起的作用真的很迷
曹彰是卞夫人所出,直到建安二十一年才被封為鄢陵侯,封侯時間比曹植晚了五年,很可能是被曹操看好的儲位繼承人
但他好像對奪嫡從來不感興趣,理由很明顯:好為將
但曹操過世後,他被急著召到洛陽,突然向賈逵「問璽綬」,《魏略》里說他有擁立曹植的打算。關鍵是兩年前曹彰征烏桓得勝時,曹丕還給了有用的建議,那他和曹丕有什麼仇?
再扯一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曹彰是名將,曹氏奪嫡又是黑曹的好素材。但曹彰在《三國演義》里的出場少得可憐,「問璽綬」一事和死因都沒提及,難道是為了掩蓋什麼?
這個問題之前有人問過類似的,也有答主答的特別好,本來不想答的~但是看見題主打了這麼多字,蠻辛苦的,那就和答主來討論一下,有不對的地方也可以指正。
超長預警
首先,我們先要回顧一下儲君之爭的始末,大約是在曹昂、曹沖死掉之後,未來的太子位置就在曹植、曹丕兩個人當中了,那麼花落誰家呢?當然這中間經歷了一些曲折。
首先說曹丕,曹丕是曹操正經的當作繼承人的培養對象,曹操早在建安十三年就委任曹丕留守許昌,十六年更是封曹丕為副丞相,輔助治理政事,諸子(包括曹植)都被封侯,但是始終沒有封曹丕,再加上曹丕嫡長子,本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所以說,一直以來,曹操集團內部都默認曹丕的地位。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曹植一派的都是楊修,丁氏兄弟這些小餅乾,真正的大佬,比如程昱,賈詡都堅定不移地站曹丕。
但是曹操沒有把路封死,因為君王太早立嗣一個是沒有容錯率,萬一這個兒子立了太子有什麼問題再廢再立就太麻煩了,第二,底下的大臣很多就會提前給自己安排後路,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兒子威望超過老子,架空老爹奪位的事情也是要提防的。
而曹植呢可能就是一個曹操故意留的備選項。應該說是曹植是曹操非常喜愛的一個兒子,也是曹操的重點培養對象,經常隨軍出征,建安十九年也被曹操委任留守鄴城,但是在曹植的一番令人窒息的操作之後呢,估計曹操就打消這個念頭了。
那有人說已經對曹植失望了,幹嘛不立即立曹丕呢?這很有可能是曹操的一步好棋,用曹植作為籌碼,吊著曹丕,告訴你曹丕別太跳,不然老子轉手就立曹植,直到曹丕通過一系列考驗,讓曹操徹底放心了,滿意了,才確認了曹丕的儲君地位,這個時間大約是建安二十一年。
至於說曹彰,估計曹操壓根兒就沒考慮,不得不說曹操很喜歡曹彰,只有對曹彰,曹操一直親切地稱他為「黃須兒」,可以看出曹操對他有多喜愛了。讀一讀曹彰傳,裡面曹操形象完全變成慈愛的老父親……
「太祖大笑」
「太祖喜,持彰須曰「黃須兒竟大奇也!」」
好兒子!爹真沒白疼你!真給爹長臉!
「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須來,令擊之」
賣鞋的劉備,讓你的假兒子在你爹我面前招搖什麼呢?等我把我親兒子小黃毛叫過來不削你丫的。
滿滿的自豪感啊有沒有。
但是曹彰第一沒文化,第二太魯莽,且政治情商基本為負(見後文),可以說曹操從來沒有考慮過立他,三國志也記載:
「太子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
曹丕還給曹彰出謀劃策,怎樣討老爹的歡心,這說明:第一,曹丕以及一眾人根本沒有把曹彰當作可能的儲君人選,第二,曹彰真的情商太低,低到曹丕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曹家儲君之爭並不慘烈,曹彰曹植都活得好好的,屁事沒有。除了楊家,丁家幾個不開眼的貨,也沒多少人收到牽連,所以題主說奪嫡之爭,未免有些過了,奪還是奪不了的。
之後好好說說曹家哥仨的關係吧,曹丕作為一個皇帝,對諸弟可以說寬厚又慈愛,因為他繼位後沒有殺死任何一名兄弟,這一點就很難得,而對於昔日競爭對手的同母弟曹植,曹丕作為兄長可以說是萬分寬厚,曹植屢屢犯禁,但是曹丕卻沒有下手除掉他,還是封為王(此時曹丕有不少弟弟還是侯爵)。曹丕一直很理解弟弟曹植,因為兩人同樣是大文學家,所以說談到文學,也就這哥倆搭的上話了,曹植經常上疏曹丕,曹丕也一直保持與弟弟的書信往來(「帝輒優文答報」),這在其他諸王中是沒有的。所以曹丕應該清楚的知道曹植的志向不在於天下,即,這個人對曹丕沒有威脅。
但同時作為皇帝,曹丕管理諸侯王的方式非常嚴苛,設立監國謁者,嚴密監視各諸侯王;同時封地極少,皇親可能還不如許多外姓武將的封地大;同時,各個方面削弱諸侯王待遇,史書記載:「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同時束縛諸侯王的法律極其嚴苛,一向號稱謹慎的中山王曹袞都不免於犯法。
而曹植這樣的文學青年一向自由隨性,不免屢屢犯法,雖然並無得罪,但是日夜受監視的生活可以說讓曹植心中非常不快,再加上曹植內心一直是儒家的,出世的,想有所作為的,曾經寫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樣的詩句,也曾經上表「求自試」。但是生在帝王家,又豈有曹植的建功立業的天地?所以曹植一直是鬱郁不得志的。說對曹丕沒一點意見也不可能。
至於曹丕曹彰交惡,就非常戲劇性了,之前曹丕一直是沒有把曹彰當回事的,但是曹操臨死忽然想見兒子,召在長安的曹彰入洛陽,當然,我認為曹操是單純的想見兒子最後一面而已,畢竟人之將死。曹彰又是曹操十分喜愛的黃須~
但是曹彰似乎會錯意,以為可以當皇帝了?就問起來曹操的璽綬在哪兒,這情商真是低的可以,這事《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但是《魏略》《魏氏春秋》都有記載,似乎不是小說家言,且《三國志》的陳矯傳記載:「矯曰:「王薨於外,天下惶懼。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遠近之望。且又愛子在側,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
愛子就是曹彰無疑了,(曹操你是多喜歡曹彰,人人都看出來了……)當然,這也可以看出,至少在這一刻,曹彰是真的對曹丕的王位產生了一定威脅的。而曹丕繼位後的做法卻是
「增邑五千,並前萬戶」。
而此時同為卞後子的曹植封邑是二千五百戶。
這就很說明問題了吧。
不過根據《魏略》的記載,曹彰還「甚不悅」,(嗯,可以,大哥你這情商真沒救了)曹彰不高興是因為不能打仗了,我曹彰一生的夢想就是「好為將」,你讓我當諸侯王,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所以說這個意義上,曹彰和曹植的感受是一樣的,第一是己志不申,第二是一堆中央的眼線時刻監視,以及一堆煩人的禁令令人不滿,第三作為諸侯王,生活也太窮苦了點。所以曹植對兄弟曹彰非常同情,有興趣了解的可以再讀一遍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裡面的情感還是很真摯的。但是結黨不會,兩人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目標么?應該是沒有。
至於曹彰之死,我覺得應該不是曹丕所為,第一,中央想毒死曹彰,有一萬種方法,為什麼非要叫到京都,在親媽卞太后面前毒死親弟弟有快感?這麼心裡變態的嗎?還是你曹丕出了京城就沒有政治影響力了?
第二,曹彰即便是曾經有這樣的前科,但是實際他的威脅比曹植小,因為曹植還有楊修,丁氏兄弟,但是曹彰這個二愣子沒有任何黨羽,既然曹植都放過了,沒有什麼必要殺曹彰。
第三,封邑萬戶,死後厚葬(注意,曹魏皇室崇尚薄葬,曹操,曹丕都是薄葬),這些顯示出曹丕不但不記恨曹彰,似乎還對他寵愛有加。而且如果因為問璽綬使得曹丕萌生出殺曹彰的想法,為何要給他加五千戶封邑?又為何到了黃初四年才下手?這都說不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