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微軟 Surface Go?

是否一款值得推薦的生產力工具?是否有可能取代 iPad?

Microsoft announces the Surface Go, a $399 tablet aimed at education?

www.neowin.net圖標

微軟發布Surface Go平板電腦:主打教育市場 售399美元起 - Microsoft Surface - cnBeta.COM


我算是surface的重度用戶了,從2014年開始的surface Pro3開始,就一直在使用這個系列,用它敲了數百萬字的文章,畫了幾張破圖,掙了幾十萬稿費,鍵盤已經打爛了,屏幕也摔裂了,當年的高配Pro3,現在看上去破破爛爛像個乞丐。

但真的是靠它掙錢養活我一家,功不可沒。我老婆總是罵我當年買頂配太奢侈,其實早就回本了。只不過現在讓我買surface系列,肯定不會買頂配,因為i7發熱太厲害,夏天風扇呼啦啦轉,掉電也快,還不如買個丐版,沒有風扇的,開個word打打字,手寫筆畫畫畫,豈不美哉。

看來可以換個新玩意兒了,我只是個作者,碼字、簡單畫圖P圖看PDF就夠了,這個surface go更小更輕,很實用。

這個產品,主要是方便快捷,什麼配件都不用帶,提了就走,適用於任何場景,圖書館、教室、會議廳,你可以一邊打字一邊用手寫筆畫重點寫速記和批註,office全套完美支持,沒有一點問題。想當年我在會議室講PPT,新公司有無線投影,我一手撕掉鍵盤,一手拿起surface的平板,一手拿起手寫筆就開始站起來裝逼,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大屏幕上居然憑空有隻筆在畫圈圈畫橫線寫草書。

會後就有領導問我,你這個田牌平板多少錢一個?那個山寨廠子出的?能玩iPad上的遊戲嗎?我說不能,但是可以玩英雄聯盟、Dota和使命召喚OL。領導大驚:「扯什麼犢子呢?」我說,他就是一台PC啊。

聽個講座,可以直接在記錄的時候用後置攝像頭把現場的演講錄下來,可以直接對著PPT拍攝,要多方便有多方便。

當年用surface的人很少,但是現在,一家大公司的寫字樓里,已經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用surface了,有一次我在圖書館甚至發現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在用surface工作,對普通人來說,它真的很有生產力。

我同樣擁有蘋果三件套,但不得不說,office系列軟體,在MacBook上太難用了,不但被閹割,還bug很多,有人喜歡osx的所謂流暢切換, 我感覺只是過場動畫做了延長,還不如Windows系統簡單粗暴的切換來的順眼。對於普通人來說,工作學慣用window還是最好的選擇。

喬布斯還是庫克曾經說「PC已死」,可我怎麼覺得這麼多年下來,PC越來越重要了呢?

所以,我看好這個surface go,這是個性價比很高的生產力工具。


Surface Go的推出是微軟對谷歌和傳統PC廠家組成的Chromebook陣營的反擊。

當我們在討論微軟或者蘋果的戰略的時候,往往美國本土市場是第一考量,中文世界裡的讀者可能不大清楚美國媒體所描述的「教育市場」是個什麼樣的市場。

美國的電化教育開展的相當早而且相當普及,而許多廠家會針對教育市場專門開發產品,比如蘋果1997年發布的基於Newton OS的eMate 300。

所以原文所描述的「教育市場」並非是大學生自己買來寫論文的市場,而是學校買來運行教育軟體的市場,而且美國本土市場對窄邊框真的不感冒,你們真的不用覺得邊框寬窄會影響美國市場……

言歸正傳,從2016年開始,Android平板在美國已經是扶不起的阿斗,惠普和戴爾全部停產其Android平板,谷歌也在Pixel C之後不再更新Android平板產品線。

Google gives up on tablets: Android P marks an end to its ambitious efforts to take on Apples iPad

惠普和戴爾心裡苦但嘴上不說,之前是腳踏谷歌微軟兩條船,結果不得不棄掉一條。好在谷歌還有另一艘船,就是Chromebook。相比安卓平板,Chromebook提供了更加接近桌面系統的操作環境,這些年在教育市場成長的相當好,畢竟美國佬對PC的愛不是靠智能手機啟蒙的國人能體會的。

Windows PCs gain share in K-12 in the US, but Chromebooks still dominate | ZDNet

在美國,500美元是個筆記本市場重要的門檻,它是許多中低收入家庭採購「基本型」(essential)筆記本的預算,也是許多家庭為兒童購買電腦的預算,也是許多教育機構採購學生筆記本的預算。許多非常重要的產品發布時的,比如第一款上網本Eee PC

還有iPad

在中國,Chromebook因為牆的原因影響力非常有限,但是在美國,Chromebook已經成為500美元以下移動計算設備的標杆,它不僅在較低的硬體配置是提供了合理的性能(而不是機械硬碟Windows自動更新無限循環轉圈),而且它還兼容Android應用和Linux應用。

All Chromebooks debuting in 2017 and beyond will run Android apps

Chrome OS is getting full-fledged Linux apps

美國佬真的不在意大寬邊,也不在意二合一筆記本更沉,國情不同,國情不同啊。總之,這些年美國佬對Chromebook挺滿意的。被蘋果和微軟聯手欺壓的戴爾惠普等PC廠家也算打了個翻身仗。

蘋果:不好,PC廠商要翻身啊

微軟:不好,小弟們都要叛逃啊

所以2017年蘋果把全尺寸(9.7寸)iPad「下放」到iPad mini的價格區間($329),又在2018年給出誠意滿滿的升級,新的處理器和Pencil支持,在主要的應用場景下不輸2016款iPad Pro 9.7(美國佬真不在意那點重量)。

而微軟的應對,則是「下放」其Surface產品線,在Surface Go之前,只有Surface 3進入過500美元以內,並在2016年底停產之前短暫達到過$399的低價。

根據Geekbench的結果,這個4415Y的性能與Core i5 540M,或Pentium G630的性能類似,特別是Pentium G630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是很流行的裝機配置,應付日常使用應該還是可以的。

Geekbench上泄露的Surface Go評分:OEMTX OEMTX Product Name EV1

總之,各位如果用中國市場上,終端用戶的眼光去看這個產品,會有很嚴重的偏差。你看這個產品的預售地區列表:

Starting at $399, you can pre-order the Surface Go today in the U.S., Canada, Australia, New Zealand, Hong Kong, UK, Ireland, France, Germany, Austria, Belgium, Luxembourg, Netherlands, Switzerland, Denmark, Finland, Norway, Sweden, Poland, Taiwan, Italy, Portugal, Spain, Malaysia, and Thailand. It will be available in the U.S. and Canada on August 2, andMicrosoftdidnt specify when it will be available in the other markets.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英國、愛爾蘭、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瑞士、丹麥、芬蘭、挪威、瑞典、波蘭、台灣、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和加拿大將從8月2號開始出貨,而微軟並未公開其他地區的出貨時間。

其中大半是歐美髮達國家,而中日韓都不包含在內(但包含了香港和台灣地區),我猜測(只是猜測)這應該基本符合Chromebook的銷售情況。

對於微軟來說,Chromebook是比iPad更大的威脅,Adobe正在將其專業軟體移植到ChromeOS

Adobe video editing software, mobile desktop

以及更早些的遠程操作「串流」版Photoshop

Adobe Education Exchange

都展示了Chromebook成為嚴肅的「生產力」的可能性,而這直接威脅到Windows的市場根基。而Surface Go,則是微軟為廉價Windows設備樹立的「標杆」。目前,微軟的Surface產品線已經有4款產品:

Surface Pro - 高端平板電腦

Surface Laptop - 輕薄型筆記本

Surface Book - 二合一筆記本

Surface Studio - 台式一體機

再加上Surface Go補全低端、輕薄型平板電腦,微軟基本上覆蓋了友商「不給力」的部分。相比蘋果,其欠缺的只是對位Mac mini和Mac Pro的台式機,也恰恰是PC廠家比較擅長的領域。

總而言之,Surface Go

  • 補全了微軟Surface產品線最低端的環節
  • 是佔領500美元以下價位的標杆產品
  • 是微軟針對Chromebook威脅的對策


9月1日收到的貨,上手第一時間解除S模式,磨合了3天說一下優缺點。

先說缺點吧,畢竟很多人更想看缺點來著。我對比的對象是ipad air2,也就是我上一個平板用品。

1.發熱

由於運行的是桌面級應用,在任何cpu拉滿的情況下都會發熱。由於沒有風扇,完全靠熱傳導,所以在跑大型應用時最好不要用手持,而是架起來。所謂的大型應用,至少要達到文明5這種等級的才算。office系列是不會有問題的。

2. Chrome卡頓

這個鍋不能甩給平板,是chrome的windows版對觸屏優化不好。在用觸屏拖動的時候一段距離會頓一下。原來我以為是配置太低,但是edge同樣網頁完全跟手。如果說是chrome吃資源遠多於edge,但是連開10個頁面也沒見得視頻播放不流暢了什麼的。

3.謎之鍵盤

這個鍋還是得甩給chrome。桌面版chrome在頁面載入、刷新、操作的時候會自動將游標放到頁面中的第一個input裡面。這使得你打開某些網頁的時候鍵盤會直接彈出來,你關閉後稍微一操作,鍵盤又會彈出來。

4、uwp生態

這個東西基本是不存在的。我使用surface go的時候是脫離鍵盤滑鼠的,全程手點。移動和桌面版的軟體差別很大。

下面是優點:

1、軟體真的實用,win生態真的厲害

帶插件的滿血版chrome,這個在平板級別裡面是很少有的。有人說插件什麼的沒有又不是不能用,emmmm.....

各種以前手持運行很玄幻的東西,你都可以用go試試看。cpu看似廢物,但是實際用起來,對比同事的5 6代i5,我覺得是這邊更快。當然這只是綜合體驗,有各方面原因。比如我用的是ssd(emmc版本什麼玩意兒,當他不存在),比如win10的效率高於win7,比如同事電腦不認真維護等等。但是結果就是這個cpu沒有想像中的鹹魚。

不管我怎麼做到的,反正其他10寸板我目前已知是做不到

這個是真的運行的。

2、屏幕好。

屏幕基本上就是平板中最頂級的存在。你要說邊框停航母,那我不否認。但是這個對使用體驗(只針對真正使用攜帶型設備工作,生活的人,而不是去體驗店玩兩把的人)屏幕的質量是更關鍵的。

3比2大屏幕正確的使用方式如下圖所示:

是的,剛好約等於紙質的體驗,打字時大拇指可以按到全鍵盤,大黑邊防誤觸效果一流。(由於手機相機的垃圾,此照片整體亮度遠低於實際情況。等你真正使用的時候就會知道在10寸屏塞下那麼高解析度是什麼感覺)

一些tips:

1、平板模式

平板模式在右邊通知欄開啟,開啟後會有更適合平板的操作體驗。包括軟體自動全屏,手動調用鍵盤,桌面變為win8的磁鐵桌面模式等等。

2、屏幕字體放大

官方默認的放大倍數是150%。我推薦是125%。因為150%會影響一些桌面級應用的體驗,100%又十分眼瞎。

3 性能調節

在任務欄點擊電池按鈕可以進行性能調節。另外一提電池模式下默認性能是二檔,而電源模式下是4檔,但是你可以拉滿,這樣電池模式還是可以文明6。另外由於是win,所以支持各種超頻,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外國up能在這上面20幀吃雞的原因

總結:

surface go是我預想中win平板應有的形態,從surface系列剛出我就心心念念有一款能在10寸等級運行的x86架構設備。這肯定不是生產力要求,我心目中不能同屏放6個代碼塊的東西就沒有生產力。這是用熟悉的軟體(而不是被深度定製綁架的android IOS)配合自己生活的需要。雖然它不是真正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不能真的玩怪獵),但是真的能夠適用於任何除了坐在台式電腦前和走在路上之外的場景。從我知道PDA概念開始我就認為它是可以帶著走的產品上面安裝WIN,而且要拋掉煩人的鍵盤。我以前用過3,4款win板,都是因為性能不足和太重棄用的。這是第一個我覺得可以一直用下去的win平板。我不指望用它來搞什麼生產力(我的生產力在雲伺服器上...),只希望它做得比它的前輩(ipad)更稱職更令我舒心。

——————————————————————

感謝大家的贊。

訂購的鍵盤已經到了,主觀感受如下:

優勢是不用藍牙(省電),旋轉到一定角度後自動斷開(防誤觸),缺點是真tm重.......我手持的時候還是傾向於拆掉鍵盤。順便一提它的磁吸非常緊,和電源那個輕輕一觸就掉的手感完全不同(廢話有好幾個吸口呢)。

觸摸板對我來說過大了,使用鍵盤時偶有誤觸,這麼小的鍵盤不能指望我懸空打字吧(我基本沒有這種習慣)。

但是其他方面還是比較優秀的,鍵盤手感清脆,這麼短鍵程能做出手感來我很驚喜(本來我的期望就是個薄膜鍵盤)。

另外昨晚測試了下dota2,這個沒有串流好吧,本機運行。

但是強烈不建議玩,用慣大鍵盤的人用這種迷你鍵盤就是坑人,昨晚居然被電腦帶躺贏了.........

順帶一提滑鼠用的是小米藍牙。這個滑鼠實際厚度和重量與蘋果的滑鼠是有差距的,在性能較差的平面上使用也沒有宣傳中的好(試了毛毯和席子,這倆平面非常不平整),所以請選擇微軟原裝或者蘋果藍牙。


閑扯一句,刷了知乎感覺和貴乎這些商業大佬生活的不是一個世界。

無論公司內外,我看到的商業人士一律是surface隨身帶,或者是其他牌子的輕薄本子(80%是公司配的),印象中從來沒見過有人拿ipad商務用途的。

前不久conference去出差,公司安排住的挺好,高爾夫球場,門口停各種超跑那種。下午去高爾夫球場邊上曬太陽,看見一桌白人老外,白髮老人、西裝筆挺,桌子上立著4個surface。

我感覺吧,這些商務高端人士應該大多是不懂什麼處理器、什麼散熱的,電子設備估計也就知道個硬碟大小,畢竟人家天天忙的要死,不會像貴乎大神一樣刷貼吧刷論壇學參數。尤其這種已經年邁的,按照貴乎大神的分析,那妥妥應該是上ipad的,可惜人家不聽你話,真捉急。

你要是真的會換位思考,把自己換到這些人群里,當你看到surface go的時候,估計ipad在你心裡已經徹底死了。還抱著參數扯商務的人,可能你得區分一下,什麼是商務,什麼是技術工。


第一次看到這款產品的信息,我心裡就冒出了這個想法:

經歷了失敗的 Surface 3 和被打入冷宮的 Surface mini,Surface Go 更像是一次重新定位。

現在的 Surface Go 給人的感覺和當下最熱門的手機遊戲《Pokemon Go》非常相似,就和 「Go」 所指代的含義一樣,哪怕是沒有接觸過這個系列的玩家,大概也會和 「走你~」 這類場景聯繫到一起。

Surface Go 變小了,但它還是那個 Surface

在微軟這款最新推出的產品上。我們一眼就能看出過往產品的影子:同樣的二合一結構,同樣的支架鉸鏈,這讓它看上去就好比一台縮小版的 Surface Pro,最明顯的差異大概是四個曲率更大的圓潤邊角設計,據說那是為了增強單手握持的舒適感。

而在接受《Wired》採訪時,微軟 Surface 和硬體業務負責人 Panos Panay 則表示,Surface Go 是一次對 Pro 系列技術下放的嘗試。

之所以會這麼說,不僅是因為它們外觀很相似,在結構上也是非常統一。比如說,兩者都採用了相同的鋁鎂合金外殼,相同的 Alcantara 材質鍵盤,以及相同的多角度可調節鉸鏈支架和磁吸充電介面。

對比幾年前 Surface 3 只能調整 3 個固定角度,以及用 micro-USB 充電,這次的 Go 顯然從中吸取了不少教訓,它甚至還配備了連 Pro 系列都沒有的 USB-C 介面。

還有一個是觸控筆,現在的 Go 也可以像 Pro 一樣將筆磁吸在機身側面,我一直覺得這是個很體貼的設計。

但相比較工藝結構,Surface Go 的配置就不太起眼了,邊框寬度和低配 eMMC 規格暫且不論,在關鍵的處理晶元上,它選擇的是 KabyLake 架構的英特爾奔騰 Gold 系列 4415Y,雖然比 Surface 3 的 Atom 系列處理器要強不少,但肯定沒法和現在的酷睿系列相比,大概也只能滿足下上網、塗個鴉等輕度筆記本用戶的需求。

此外,為了進一步強調 「Go」,即 「隨身攜帶、高效、可供任何人使用」 的新定位,微軟這次還將尺寸縮小到 10 英寸,整個機身的重量得以控制在 521g 內(第五代 Surface Pro 的重量為 770g,2018 款 iPad 重量為 469g),同時縮小的還有 Type Cover 鍵盤。

▲圖片來自:Wired

有趣的是,在展示產品時,微軟員工是先拿出一個皮革包,然後再從中抽出 Surface Go 設備。這一手法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當年喬布斯從牛皮紙袋裡取出 MacBook Air 的場景,兩者無外乎都是想強調其設備輕薄和便攜的形態。

小尺寸 Windows 平板是不是真的沒有吸引力?

Surface Go 並不是微軟第一次操刀的小型 Windows 設備。事實上,六年前的初代 Surface 配備的便是一塊 10.6 英寸的屏幕,包括之後的 Surface Pro、Surface Pro 2 和 Surface 3,屏幕尺寸也都只有 10.6 和 10.8 這兩個尺寸。

按照計劃,我們本可以在 2014 年中旬的微軟發布會上,看到一台名為 「Surface mini」 的 8 英寸設備,但據說在發布前的一刻,這款產品被當時的 CEO 薩蒂亞 · 納德拉(Satya Nadella) 和副總裁斯蒂芬 · 埃洛普(Stephen Elop)以 「不具備差異化競爭力」 的理由被迫砍掉,也有傳聞說是因為當時的 Windows RT 系統過於雞肋所致。

在 2015 年,微軟推出了一款定價為 499 美元的 Surface 3 作為入門級設備,但受限於處理器性能和結構上的閹割,它的口碑並不如同期的 Pro 系列,最終只賣了一年就被微軟宣布停產。

但 Panay 在採訪時透露,他知道仍然還有一部分用戶對 Surface 3 有明確的升級需求,他們會希望買到一款升級版的 Surface 4。可如果只是遵循正常的升級路徑,那最終 Surface 4 只會變成 「另一台 Surface Pro」,這顯然會讓整個 Surface 產品線變得十分混亂。

所以現在的 Surface Go,說不定就是基於當時的 mini 版演變而來的,也可以說是 Surface 4 的 「重新定位」。考慮到 Windows 系統的交互特性,10 英寸的大小也是比較好的選擇。如今,它成為了 Surface 系列的新入門級產品,也是微軟第一款價格在 400 美元以下的 Surface 產品。

▲圖片來自:Wired

當然,以我過往所購買過的 Surface 設備經驗來看,如果你希望獲得 100% 的完整體驗,只花 399 美元買一台裸機顯然是不夠的。前文提及的鍵盤需要另外再購買,加一起滿打滿算也得 500 美元左右,這還沒算上那根 99 美元的觸控筆以及 30 多美元的小滑鼠。如果都算在一起,為什麼不選配置更好的 Surface Pro 呢?

▲圖片來自:CNET

也許有人會說,蘋果的 iPad 不也是要單買鍵盤和 Apple Pencil 嗎?但這有一個很關鍵的差異是,iPad 最開始就是定位為一台 「平板電腦」,而 Surface Go 仍然運行的是 Windows 系統,這意味著它仍然沒辦法徹底放棄鍵盤滑鼠這套最基本的交互工具。畢竟微軟製作 Surface 的初衷,就是想讓它可以儘可能地完成各種需求——不僅包括平板,也包括 PC。

除非你真的願意只將 Surface Go 當作是一個純粹的平板電腦,但體驗上一定會大打折扣。

還有一個問題,這款低價設備到底為誰而生?

起初,我們都會認為微軟是想靠低價來吸引學生群體,以進一步應對大量價格低於 500 美元的 Google 的 Chromebook,保住並擴展教育市場的份額,這就和今年蘋果推出低價 iPad 是一回事。

某種程度上,微軟和蘋果其實都是在下放自家設備的 「獨特性」。在保證基礎體驗的同時,進一步壓低價格。如果說 iPad 的獨特性在於它是一台純粹的 「平板電腦」,那麼 Surface 則是在平板和 PC 之間尋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不過從微軟產品市場經理 Urbanowicz 的角度來看,Surface Go 面向的目標更為寬泛,或者說更模糊些——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工作在一線的車間工人、醫院裡的醫生或是金融零售業人員,他們都有著非常明確的需求,比如平日都離不開 Office 三件套,也會經常編輯、查閱文檔和簡單作圖,這些恰好都可以由微軟來掌控。

又比如說同樣是選擇 Surface Go,學校里的 IT 人員就可以選用 Windows 10 Pro 系統進行專業管理,而學生黨們則更適合選擇輕量級的 Windows 10 S,這是微軟針對不同人群所設定的系統版本。

微軟的設想是,只要你的工作需要用到 Office 套件,又或者說擁有一台 PC 能夠讓你的工作效率變得更高效,那麼你就是 Surface 的目標用戶。

而 Surface Go 的出現,則會顯著降低這些人體驗優質 Windows 設備的門檻。

還有一個更加小眾但也更為細分的受眾人群,是由知名微軟觀察人士 Paul Thurrott 提出的。他覺得會有這麼一部分人,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更好的區分,而不是完全的融合。

所以,也許這些人都已經擁有了單位派發的辦公電腦,但他們仍然會想擁有一台配置不用太高,但完全私人化的 PC 設備——雖然這聽上去很偏門,但顯然微軟感覺有必要抓住這部分核心人群的需求。

歸根結底,如果沒有優質又平價的 Windows 設備可選,這些人自然會投奔到 iPad 陣營,或是投入到 ChromeBook 的懷抱中,那是微軟不願看到的。所以只要 Surface Go 能觸及更廣泛的用戶群,那始終都是一件好事。

題圖來源:Windows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微軟 5 月 15 日發布的 Surface Hub 2 ?
X1 Yoga、X1 Tablet EVO 和 Surface Pro 該如何選擇?
為什麼 MacBook Pro 如此厚重?
如果預算有限的話,是買surface pro 3 i5 還是 surface pro 4 m3 ?

TAG:微軟Microsoft | 平板電腦 | 筆記本電腦 | MicrosoftSurface | Surface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