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國家第一大城市並非其首都呢?
晚上翻看世界地圖,看到保加利亞時無意瞥見伊斯坦布爾,驚奇地發現並無首都的標誌。我本以為是地圖出錯了,翻看土耳其全圖才發現其首都是安卡拉,由此才發現長久以來自己的錯誤,同時也重新回想起原來就曾經有過的疑問:為什麼有不少國家的首都並非該國第一大城市呢?比如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等。當然也有很多國家的首都是其第一大城市。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首都,在現代政治定義上,通常是指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中心。在政權更迭的歷史上,佔領經濟中心就意味著控制了政治權利,因此大部分國家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往往是重合的,如英國倫敦和法國巴黎。但仍有很多國家第一大城市並非其首都,而是選擇了小城市作為首都政治中心,這是為什麼呢?
英國倫敦國會大廈
經濟和政治的雙重中心通常能使得首都城市獲得快速的發展,這樣的城市很容易發展成「首位城市」。如法國巴黎截止2016年的1100萬人口數量是第二大城市馬賽163萬的6倍,泰國首都曼谷與第二大城市清邁的人口數量差距更是達到了8倍。
還有比法國更典型的么
然而有些國家,卻在竭力避免首都的首位城市效應,甚至不惜將首都從大城市遷出。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看看那些不是大城市的首都。
美利堅
美國是有小城市首都國家的代表。
截至2016年,華盛頓市區面積177平方公里,人口為68.1萬。而作為美國第一大城市的紐約都市圈,總人口在2014年以前就已經超過了2000萬。紐約還坐擁聯合國總部,在外交網路中的作用十分突出,為何最終卻沒有成為首都呢?
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大廈
故事還要從美國建國的時代說起。
美國自1776年在費城簽署《獨立宣言》以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並沒有設立中央聯邦政府,首都也就沒有設定的必要。隨著1789年聯邦政府正式成立,首都的確定才被提上了議程。
起草委員會向國會提交獨立宣言的文件
此時,美國僅有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兩個內蒙古,人口更是稀少。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小小的新生國家裡,南北兩方就已經對首都選址持有了不同的意見。
此時歐洲列強仍虎視眈眈
北美新生政權內部尚有分歧
北方議員主張將首都定為紐約,或是獨立宣言的簽署地費城,這兩個城市也是十年內國會舉行次數最多的地方,有作為首都的正當性。而南方議員卻堅持將首都設置在南方。但是當時的南方經濟以種植業為主,城市化還沒有展開,並沒有可以作為首都的大城市。
然而南方人在獨立戰爭中貢獻良多,南方主打的第一產業也是當時美國最重要的創匯手段,南方人的意見是北方精英不能輕易忽略的。更何況在當時剛剛獨立的情勢下,要是不照顧南方人的情緒,他們的親英情緒很可能直接導致新生美國的分裂。
相比北部這些美國名城
東海岸南部州的城市
名氣和規模都小得多
為了解決首都選址的問題,南北雙方各自讓步,最終決定在南北方之間的過渡地帶規劃一個新城市作為首都。
美國的三位開國元勛之一,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起草者托馬斯·傑斐遜,美國憲法之父、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以及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一次晚餐中初步規劃為面積約259km2的一個菱形區域。
由「國父」華盛頓最終將具體位置敲定在南北方的分界線波托馬克河畔,並為紀念哥倫布(Columbus)而將其命名為「哥倫比亞」(Columbia)。
波托馬克河畔的華盛頓DC
華盛頓逝世後,為紀念這位美國首任總統,國會才決定將城市命名為華盛頓市。
除了政治上的博弈之外,美國首都選擇重新規劃一個城市,也有其軍事上的考慮。
雖然美國通過獨立戰爭合法地取得了獨立權,但這個新興國家仍然忌憚大西洋對岸曾經的宗主國英國強大的海軍震懾,若是將首都定在如紐約這樣的港口城市,美國人必須時刻提防著不列顛人的捲土重來。
雖然打贏了英軍但是還是害怕呀
圖為英國將軍查理斯於約克鎮投降
在之後的戰爭中
當時的白宮確實也被燒了
而且儘管我們認為華盛頓是一個小城市,但這只是相對於其國內的紐約、洛杉磯,或是其他國家的首都如北京、東京而言。華盛頓在如今的美國國內至少也能算上一個「二線城市」,擁有排名前二十的總人口和全美最高的人均收入。可以說,除去政治中心的地位,首都還是一個美國人民喜愛的宜居城市。
大洋洲和南美地區
同為英國殖民地的澳大利亞,在美國獨立後的1788年才第一次升起英國的國旗,而正式取得獨立地位則要等到一百多年後的20世紀。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第一部憲法正式生效,一個合適的首都亟需人們確定。
英國能隔這麼遠統治澳大利亞
主要也是因為澳洲
人口少而分散,且海軍弱小
當時的澳大利亞擁有兩個可以被選定為首都的大城市,分別是屬於新南威爾士州的悉尼和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然而兩個州為了爭奪首都僵持不下,近十年的討論也沒有得到定論。
可選擇範圍其實也不大
最終,聯邦政府決定,在距悉尼238公里,距墨爾本507公里的空地,也就是如今的堪培拉市,新建一個能夠作為首都的城市。1912年,聯邦政府舉行了一次城市設計大賽,來自美國的設計師格里芬的作品從137個版本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新首都建設的模板。
沃爾特·伯利格里芬
新城市的取名「堪培拉」源自澳大利亞土著語,意為「匯合之地」,也正與其首都的身份吻合。
還真是「匯合之地」
無論是華盛頓還是堪培拉,重新規划出一個新城市作為首都的方案,至少能使這個城市在城市環境建設方面受益匪淺。
華盛頓和堪培拉都是以首都目的來建設城市的,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巴洛克式的城市設計,加上沒有引入工業產業,注重城市綠地建設,因此都被譽為「花園城市」的典範。
堪培拉是一座空蕩蕩的城市
中央大道周邊
就是全部的政治建築景點了
不過作為政治中心,城市規劃也必須讓位於其政治職能,因此容易忽略其城市的其他基本職能。華盛頓更是由於其基於馬車行駛規劃的交通被視為交通條件最差的城市。
但或許這也是城市能更好行使其政治職能的另一種方式。
而同為國土面積巨大國家的巴西,新首都卻不同於華盛頓和堪培拉僅僅滿足於首都功能。1960年巴西將首都從沿海的發達城市裡約熱內盧前往內陸高原地區的巴西利亞,其目的就是希望能發揮首都的聚集效應,從而帶動內陸經濟的發展。
巴西很巨大
燈光卻並不多
在巴西歷史上,歷史名城薩爾瓦多和大城市裡約都曾作為其首都,但自1822年巴西脫離葡萄牙取得獨立之後,許多有識之士都主張在巴西中央高地規劃一座新城作為首都,其中既有經濟方面的考慮,更有避免受來自海上侵犯的國防要求。
然而在各股政治力量的較量中,遷都的計劃長期擱淺。
葡萄牙人雖然在南美打下了大大的國土
但是主要城市和人口基本還是在沿海
20世紀40年代,地理上避開「二戰」烽火的南美諸國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前景,「發展主義」也在巴西確定了經濟理論的主流思想地位。
發展主義觀點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固然有所不同,但通過建立經濟增長極,能十分有利於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巴西的經濟重心顯然全部集中於沿海地區,要發展內陸經濟民生就必須設法在內陸人工建設一座大城市。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
由於巨大的地盾
巴西沿海城市密集與狹窄的沿海地帶
很難向內陸輻射
1955年年底,高舉「發展主義旗幟」的庫比契克當選巴西總統,重申了遷都的必要性,並組建了「遷都委員會」,僅耗時不到四年,就在巴西高原拔地而起了一座新首都。
這座新首都在政治上很好地履行了從里約承接來的基本職能,在文化上則憑藉創造性的城市規劃和精美的城市建築成為了世界上最年輕的「人類文化遺產」。
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巴西利亞在經濟上的成就:巴西內陸經濟被帶動起來,形成以農牧業、採礦業為主要產業的中部經濟區,實現了國家發展中心向內陸轉移的目標。
這就是巴西利亞
一座人工首都
這樣人工規劃的首都也有其問題。儘管政治中心的存在有力地提振了內陸欠發達地區的經濟,但同時也付出了運輸成本高、人員流動不便利的代價。
但首都的選擇,往往還是以政治目的為主導,經濟因素常被放在次要的地位,這些代價也有償付的意義。
其他地區的小首都
除此之外,相似的例子還有加拿大、印度和緬甸等。
加拿大由於要權衡英語區和法語區的利益,而定都渥太華;印度則是在獨立後在原首都德里附近新建新德里,以避免幾個大城市產業過分集中和城市職能的過分疊加;緬甸於2005年將首都從仰光遷至內比都,傳言稱是為了防止美國的襲擊,也有人認為是緬甸希望加強對全國的控制。非洲亦有國家正在制定重新定都計劃。
緊挨魁北克省(法語區)的渥太華
總之,政治因素,往往是選擇首都的首要考慮因素。
再次縱觀這些奇怪的首都,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拒絕將首都設置在國內第一大城市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非歐洲國家。在殖民時代的世界版圖裡,它們是相對於歐洲核心地位的邊緣地區。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分離,正是這些國家打破以歐洲為核心的世界體系的手段。
各大殖民帝國在20世紀初的版圖
蘇聯可以視為俄國的變相殖民地
這些國家通常是殖民時期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得到發展的大城市往往也是由於在殖民時期扮演「殖民首都」從而與宗主國連接而獲得的發展。當這些國家取得獨立後,這類大城市仍是與核心地區直接相連的港口,是「邊緣化」的產物,很可能會像「排水口」一樣吸走邊緣地區的財富。
雖然國家第一大城市並不是首都,但新首都的建立,意味著這些年輕的獨立國家能夠藉此動員一片新領土,從而有能力在世界經濟中自主競爭。
參考文獻:
[1] 周定國. 澳大利亞國名及首都名稱的由來[J]. 地理教學, 2004(4):5-6.
[2] 朱安遠. 美國概況及美國首都變遷史(中)[J]. 中國市場, 2014(14):122-126.
[3] 莫振銀. 美國首都變遷始末[J]. 語言教育, 1993(6):5-7.
[4] 范和生, 唐惠敏. 社會發展戰略:巴西遷都引發的思考[J]. 拉丁美洲研究, 2015, 37(6):35-39.
[5] 科林·弗林特,皮特·泰勒. 政治地理學[M]. 商務印書館, 2016.
不是專門學城市地理的,只是對地理感興趣,對答主的提問說說自己的理解,說的不對的地方,還望批評指正。
其實翻開世界地圖,全世界230個國家和地區,首都為國家第一大城市的才占多數。(我們暫時將「大」定義為人口數量多,經濟發展好)
比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西班牙-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義大利-羅馬;*韓國-首爾,朝鮮-平壤,蒙古-烏蘭巴托,泰國-曼谷,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埃及-開羅,查德-恩賈梅納,肯亞-內羅畢,衣索比亞-亞的斯亞貝巴;*湯加-努庫阿洛法,斐濟-蘇瓦;*墨西哥-墨西哥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哥倫比亞-聖菲波哥大。首都不為國家第一大城市的為少數:
*中國(北京,上海),印度(新德里,孟買),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卡拉奇),緬甸(內比都,仰光),越南(河內,胡志明),菲律賓(馬尼拉,奎松),哈薩克(阿斯塔納,阿拉木圖),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布爾),阿聯酋(阿布扎比 迪拜),以色列(耶路撒冷,特拉維夫)
*美國(華盛頓,紐約),加拿大(渥太華,多倫多),澳大利亞(堪培拉,悉尼),紐西蘭(惠靈頓,奧克蘭),玻利維亞(蘇克雷,拉巴斯),巴西(巴西利亞,聖保羅),*奈及利亞(阿布賈,拉各斯),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多多馬)*瑞士(伯爾尼 蘇黎世)列支敦斯登(瓦杜茲,莎恩(鎮))首都和最大城市其實有互相加持的作用。
一個城市為全國的最大城市,它在國家內的政治經濟中佔比巨大,政府把控國家命脈,通過掌控最大城市,進而管理國家是最容易的。 而成為首都的城市,在資源上能夠享受全國的支持,又有中央政府保障,很容易繼續發展,繼續擴大,成為最大城市。下面我們來一一說說,那些首都不為全國最大城市的國家:
中國:北京和上海之間,上海比北京「大」。上海依託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成為近二百年來中國城市的龍頭老大。那為什麼上海不是中國的首都呢?其實很好理解,新中國北京的解放要比上海早很多,甚至比南京都早。北京又具有悠久的建都史,並且它在中國的北方。即使上海或者南京先解放,為了防止建國之後國家的割裂,首都仍會選在北京。上海因為它的沿海區位優勢,在近現代中國的發展中迅速崛起,但也同樣因為它沿海,它變得更危險,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北方的天津被排除在外。
一直以來,北京的區位不如上海,但因為前面所說的首都和第一城市有互相加持的作用,北京也一直是全國的第二大城市。並且照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北京終將超越上海。最近一些年北京又增添了很多的中心職能,而上海隨著周邊二線城市杭州,南京等的崛起,在逐漸分食上海的發展利益。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在中國,政治的影響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具有中央政策的加持,北京在未來的發展是會好於上海的(雖然未必是良性發展)。印度:新德里與孟買跟北京與上海十分相似,新德里附近是印度的歷史首都地區,而孟買,它的沿海區位,以及歷史殖民的影響,使得它有很好的發展。但其實我們如今再說孟買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可能已經不太準確了。隨著印度首都地區的不斷發展,早在2014年德里地區的總人口數已經超過了孟買地區,只不過德里包括新德里和舊德里。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首都由全國最大的沿海城市卡拉奇搬遷到當時新建的內陸城市伊斯蘭堡。原因是複雜的,卡拉奇城市發展的限制;鞏固國防,沿海地區十分危險;全國的發展不平衡,搬遷到內陸,能加強對內陸地區的控制,鞏固國防,也能促進發展。
緬甸:緬甸和巴基斯坦是有一些相似的,緬甸的首都由沿海的最大城市仰光搬遷到內陸的內比都,一,對外防止美國在沿海發起的攻擊,二,防止西面印度的威脅,三,搬遷到內陸,能夠加強對反政府邊境武裝的震懾以及增強掌控,發展經濟。
越南:越南的首都是河內,但他最大的城市是胡志明市,這與它的國家歷史相關,河內是越南的歷史首都,胡志明市在一段時期內,是南越的首都,因為自身的優勢區位,也有美國的援建(政治不正確),發展的非常好,最後北越統一了全國,首都理所當然保留在了河內。
菲律賓:菲律賓是比較特殊的,照理說 它的首都是馬尼拉,他全國最大的城市是奎松,但其實奎松是馬尼拉旁邊不遠不超過十公里的一個衛星城,它和馬尼拉是一體的。
哈薩克:哈薩克在1991年從蘇聯獨立出來,它的首都由阿拉木圖搬遷到阿斯塔納,阿拉木圖位於哈薩克的東南面,十分接近邊境,並且阿拉木圖的自然氣候,地理環境並不十分優越,且處於地震帶上 十分危險。另一方面,剛剛獨立的哈薩克,十分需要擺脫俄羅斯勢力的影響。哈薩克是一個比較奇怪的國家,他國家的主體民族 哈薩克族並不佔國家的人口總數的一半,國內具有十分強大的俄羅斯族勢力,其俄羅斯族主要分布在哈薩克的北面,為擺脫俄羅斯勢力,首都遷到位於哈薩克北面的阿斯塔納顯得十分明智,由此加強對全國的管轄治理。
土耳其:土耳其的首都為安卡拉,而不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爾,其實這也是十分明確的,安卡拉位於土耳其的中心,被稱為土耳其的心臟,它的交通十分便利,能對全國有一個很好的掌控。安卡拉也是歷史名城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
而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並且他在歷史上赫赫有名,那為什麼伊斯坦布爾不是土耳其的首都?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的歐洲部分,它的面積並不大,如果把它作為首都的話,對土耳其的大部分地區很難控制,並且他的位置十分危險,距離巴爾幹半島的其他國家太過於接近。巴爾幹半島,即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仍在發生戰爭,所以如果放的離國家中心位置太遠,並且靠近戰爭地區是十分危險的。在歷史上伊斯坦布爾曾經成為過首都,像拜占庭時期,我們可以看拜占庭時期它的地圖裡面,伊斯坦布爾並不處於邊緣,它的西面仍有很大的國土面積,那個時候伊斯坦布爾是國家的腹地可以成為首都,而如今土耳其的歐洲部分很小,不再適合作為首都。阿聯酋:阿聯酋這個國家建立於1971年,七十年代到現在來算也不是很久,也是在建國的那個時期,發現了石油,然後進行了瘋狂的發展。雖說迪拜是阿聯酋最大最好的城市,但是阿布扎比完全不比它差,並且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不論是迪拜還是阿布扎比,本地人的數量都低於百分之二十,有大量的人口都是外地人。
以色列:以色列其實沒什麼好說的,耶路撒冷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地區,它並不是很安全,雖然以色列的武力非常強盛,對耶路撒冷具有實際的控制權,但是,這個地區仍十分危險,而他的特拉維夫沿海並且完完全全被以色列實際控制,發展的非常好,特拉維夫也代行了很多以色列的首都職能。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其實是十分相似的,他們全國最大的城市都不是首都,反而是沿海/沿湖的大城市,像紐約、多倫多、悉尼、奧克蘭等,這些城市的地理區位都十分優越,由此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並不奇怪。並且這些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也是發展的十分健全,經濟中心與行政中心分開適合他的發展。為什麼在這四個國家裡,沒有像中國所說的首都與第一城市的互相加持呢?為什麼首都沒有因為中央的政策加持而成為全國的第一大城市呢?其實可以說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些國家雖然也有了幾百年的歷史,但是相對來說,他們仍是歷史比較短的國家,並沒有歷史上的首都地區,首都並沒有歷史積累,即使有中央的政策維持,與第一城市相差太過遙遠,很難追趕的上。玻利維亞:玻利維亞又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他全國最大的城市是拉巴斯,但是他的法定首都是蘇克雷,但是呢,像玻利維亞的議會和行政機構又都設在了拉巴斯,所以他的第一城市和首都之間,也沒有區分的那麼明顯。
巴西:巴西是遷都,現在最大的城市是聖保羅,之前的首都是里約熱內盧,相對來說,東南沿海的這兩個大城市發展的早,也發展的好,但大量的城市病,完全拖累了巴西的發展。巴西也一直是東南沿海發展的好,而內陸很差,搬遷到巴西利亞,完全新建,不再有貧民窟(城市規劃不太合理,人口爆炸,後來也有了貧民窟),利於內陸發展,並氣候宜人。
坦尚尼亞:首都由達累斯薩拉姆遷往多多馬(有爭議),與巴西相似,由沿海大城市,遷往內陸城市,有促進內陸發展的意義。但實際操作遲緩,目前來看,還未搬遷成功,所以坦桑的首都,如今來說還有爭議。
奈及利亞:這個國家離我們太遠了,一點也不了解 特意問了下奈及利亞的外國朋友,他說 拉各斯是商業化的城市,沿海發達,但高度擁擠。此外,它的位置是在奈及利亞遙遠的西南端。阿布賈是一個新的城市,幾乎位於該國的中心,能夠更好的輻射全國。並且奈及利亞從六十年代獨立到上個世紀末,發生多次軍事政變,長期軍人執政。政局的動蕩,也需要一個新的城市,更適合內政外交。
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其實這倆國家都是歐洲的內陸國家,怎麼說呢,瑞士人口並不是很多,它的很多所謂大城市,人口都是只有幾十萬,所以也沒有區分的那麼明顯。到列支敦斯登的首都瓦杜茲跟最大城市莎恩之間,只是一個大鎮跟一個小鎮的區別。沒有什麼比較意義。
說了這麼多國家,這些個國家的首都設立都有它的自身原因,具有一定的特殊情況,但他們各自的特殊當中又有著一定的規律。
首都的確立,一個最大的前提就是政治選擇。在國家穩固統治的前提下:
為掌控國家命脈,更好的把控全國,天然的選擇,根據①歷史依據、②財富積累,理所應當的,國家會選擇第一大城市作為首都,但也有少部分,沒有選擇最大城市,這些國家分兩類:一類是:中國,印度這種,首都與最大城市之間雖有差距,但相差不遠。之所以棄選最大城市,有穩固統治國家的考量。另一類是:美國,澳大利亞等,首都與最大城市之間差距較大,其原因有兩點:一,這些地區原本為「新大陸」,歷史包袱小 ; 二,與這些國家的政治體制相關,他們的行政與經濟分開,更利於國家發展。另一層面,將首都分為 持續建都 與 搬遷新建 兩種。美國即使定都「小地方」,但幾百年來一直未變,為持續建都。而有些國家首都變更,進行過遷都新建。根據①和②的條件,原首都必定是全國大城市,而外遷之後,無論去哪,肯定都要比之前的城市小。那麼遷都的原因有兩點:一,國家安全(國防安全,政府統治); 二,發展問題(發展受限/不平衡)。
【首都的選擇具有必然性,選擇了之後,便有了加持自身的能力。而遷都基本上都是矛盾不可調和到了動搖國本的地步,否則不會輕易搬遷。 】而幾乎所有超過了首都了的大城市,都是沿海(紐約、上海、孟買,悉尼),沿湖(多倫多),沿邊(阿拉木圖、拉巴斯)的具有極其優越地理區位的城市。他們本身的發展,也是全球近現代歷史發展的縮影,全球的聯通,是否具有交通區位優勢成為能否長成大城市的重要決定因素。但也正是因為開放/暴露,它又成為遷都國家首當其衝考慮的因素。@孫綠 的答案寫得很好,可惜前提錯誤。
事實上,小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容易重合,而大國往往不容易。
那麼,什麼是大國呢?
1.俄羅斯 - 17,075,200
2.加拿大 - 9,984,6703.中國 - 9,634,0574.美國 - 9,372,6155.巴西 - 8,511,9656.澳大利亞 - 7,686,8507.印度 - 2,981,9008.阿根廷 - 2,766,8909.哈薩克 - 2,727,30010.阿爾及利亞 - 2,381,741以上是世界領土面積前十的國家排名。在這十個國家當中,只有俄羅斯、阿根廷和阿爾及利亞這三個國家的首都和經濟中心重合。
從領土面積上講,從第七名的印度開始領土相較前一名有了斷崖式的下跌,而前六名中只有俄羅斯的經濟中心和行政中心是重合的,這其中還有前蘇聯的歷史原因,才凸現了莫斯科這樣一個巨無霸的存在。
所以,如果沒有把行政中心和經濟中心拆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領土面積不夠大。
「領土面積大就能為所欲為啊?!」
「sorry,領土面積大就是可以為所欲為。」歷史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經貿活動都在陸地上進行。
所以,大城市一般都出現在國內平原上養活人最多的地方。
首都一般挑一個經濟最繁榮的地方(或因為是首都,所以造成經濟最繁榮)。
隨著航海的出現,經貿活動便於在全球盪圍內展開。那麼自然而然地,海邊的適合建港口的地方,成了最受益的地方。人口也開始向這些地方移動。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大城市都出在海邊(或存在水道連通海邊)。
如東京,上海、廣州、紐約,等。
我覺得是因為首都選址首先考慮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不過政治因素也分好多種:
1、制度原因,主要是聯邦制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等,這些國家考慮到各政治實體之間的平衡問題,有時不會選擇第一大城市作為首都。
2、地理原因,第一大城市偏居一隅的,如巴西,奈及利亞,坦尚尼亞,紐西蘭,緬甸,哈薩克等,這些國家為了方便管轄各地區,首都經常會靠近地理中心(以上所有國家都曾遷都)。
3、軍事原因,如中國,土耳其,考慮到首都的安全問題,並沒有選擇第一大城市作為首都。當然北京作為首都還有歷史原因。
這個維基頁面有詳細介紹:
Countries whose capital is not their largest city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