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母親相處的方式,就是你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洞見
(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洞察
|
見解
每晚十點,1000萬人陪你讀洞見。
作者:陳小咖
來源:樊登讀書
(ID: readingclub_btfx)
你組建的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重要。
聲音資源載入中...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周周朗讀音頻
許願和立志,幾乎是每個孩子最愛乾的事。
我也一樣,從小到大的願望多得手腳並用都數不過來。
比如當作家,出暢銷書;比如當歌手,開世界巡迴演唱會......但我統計過,咬著牙紅著眼,立下過最多的志向,大概採用了如下句式:
「想趕緊離開她,什麼方法都行。」
「我希望將來能離她遠一點,越遠越好。」
「長大以後,我不會再和她一起生活。一天也不會。」
她,是我媽。
高考前的某一天,我陪老爸在廚房準備晚餐,她外出有事沒回來。
從來沒問過我高考志願的老爸,突然問了一句:「你記不記得你有一次說了什麼?就是和你媽吵架,氣哭那次。」
我搖頭,一時沒想起來。但大概能猜到那不是句好話。吵架的次數太多了,傷人的惡語也說過太多了。
老爸答:「你說你將來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你想讓所有人格缺陷從你這一輩斷掉。你不想將來家人提起你就難受,就像......你媽那樣。」
我沉默。那一刻沒擰緊的水龍頭一滴一滴地在廚房迴響的聲音,我到現在還記得。
後來,老爸嘆了口氣說:「你將來去個遠一點的城市吧,老和她在一塊兒,人就完了。」
好像為了離開她,我的確做出了努力:大學出市,讀研離省,直到現在,終於過上了「海漂」的生活。
今年春節回家,她拉著我去逛街,給我買了衣服鞋子,還買了一個紅繩拴著的轉運金珠。
其實是很過時的款式,但還是戴在手上了。
在家那幾天,醒著的時候幾乎都在聽她說話,說我放在家裡的書哪個好看,說她看了哪個電影,還有一些早就不流行的網路段子。
我知道她在靠近我的世界,但總不得要領。更多時候,顯得急切而聒噪。
我也有過希望靠近她的時刻,少年,或許更小。
我把畫好的水墨畫拿給她看,因為弄髒衣服,被劈頭蓋臉罵了一頓。
我感冒,後半夜一直咳痰。她被吵醒,過來責罵,又教訓我浪費太多衛生紙。
偷偷買來的雜誌與CD,讓她發現,被怒斥為「恬不知恥地用了她的錢」。
我沒法用專業術語來評價這段成長經歷,只知道自己後來成了一個容易焦慮,對錢有執念,而且儘可能地想多獨處的大人。
我很少和她一起出門逛街、吃飯或是看電影,曬合照到社交平台,更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有時她打來電話,確認沒什麼大事之後,我會立刻掛斷。
年假將盡,臨走前收拾東西,無意中瞥見她用舊的一個筆記本。有點好奇,打開翻了翻。
幾頁流水賬之後,突然看見一行她潦草的字跡:
「母親脾氣暴躁,會對孩子產生很大影響,我今天才知道。」
《代筆作家》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日劇,其中有個情節:大作家原野麗莎(中谷美紀飾)被自己的兒子辱罵之後,跑去養老院見自己的母親。
事實上,這位全日本知名的女作家,私下裡不管和自己的母親還是兒子,關係都十分緊張。
那一刻,母女倆坐在花園的長椅上,原野麗莎恨恨地問:
「這世上,還有比被自己孩子討厭的母親更痛苦的人嗎?」
沒想到,已經老年痴呆的老母親突然冷冷地回答她:「是嗎?討厭自己母親的孩子,才是這世上最痛苦的人吧?」
這部日劇我看了不下三遍,每次看到這裡,眼睛都會酸。
你會逐漸明白這種痛苦的根源:一個孩子如果厭惡他的母親,其實也在親手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種自我懷疑與厭惡,如同某種悲劇性的烙印,深深植入血肉,形成病灶。
在此後人生中每一個時刻,不明原因地間歇性發作:
成功的時刻,失落的時刻;閑靜的時刻,不安的時刻;愛著的時刻,恨著的時刻......即使已經行走在遙遠暮春的日光里,腦中還是會一遍又一遍地閃回午夜幽暗的天空。
後來在一篇心理學的文章里看到一句話,終於恍然大悟:
「你與母親相處的方式,就是你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記憶里有一個夜晚,我失眠,莫名其妙地走到她床邊,就著窗外路燈打進來的光,仔細地觀察她。
時間留在她臉上的痕迹是兇惡的,即使睡著,她臉上也滿是愁苦與疲倦。
沒有女性的柔美,沒有妻子的溫婉,更沒有母親的慈愛。
是什麼讓她變成這副模樣,貧窮?病痛?
還是和我一樣,來自於血親的愛,實在獲取得太少。
長大以後,我逐漸明白,她一樣出自於一個有問題的原生家庭:姥姥姥爺曾長年兩地分居,見面就吵。
也沒人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動輒謾罵指責,她與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樣關係不睦,聯繫很少。
沒有從自己原生家庭里獲得過足夠愛的人,真的很苦。
他沒有多少能量去對抗此後要經歷的一切:
學業、工作、婚姻、家庭......他幾乎要用盡一生,不斷試探,不斷矯正,只為理解什麼是愛,怎樣獲得愛,以及怎樣正確地愛別人。
或許母親曾經的每一次責罵,每一次大哭,每一次情緒失控,都是一次又一次地訴說,訴說那些連她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潛台詞:
「我為什麼不能被愛,被忍讓。」
「我得到的愛為什麼那麼少。」
「你能不能愛我。」
但遺憾的是,我一樣不明白愛的奧義。
不敢愛別人,也不會愛自己;不肯信別人,也從沒真信過自己。但卻總想讓自己變得更有用、更優秀、更強大。
但外表的長大,更像給自己套了一具色厲內荏的殼。經年累月,反覆風化。把依舊屬於孩子的血肉,風乾在努力的假象里。
我知道,有很多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人和我一樣。
甚至在世界範圍內也有很多和我們一樣的人,不幸的家庭實在太多。
暴躁的父親或母親,不愛彼此的夫婦,茫然無助的子女......一不小心,又是一個循環。
正是因為擔心這種循環,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樣,選擇做一隻把腦袋埋進沙坑的鴕鳥,索性什麼也看不見,一了百了。
因為大部分事情只要努力就會有結果,唯獨感情不能。
有一段穩定的戀愛關係,組建一個和諧的家庭,生兒育女,再讓他/她成為一個健全的社會人......
想實現這個願望,需要學習,需要突破,需要轉變心態,需要放下......需要做很多你以前抗拒的事。
但這意味著真正的成長與強大,意味著你將變成一個有愛與被愛能力的大人。
因為你組建的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重要。
我想「長大」,你呢?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推薦閱讀:
※母親頌歌0
※尋子29年母親:聽到弱弱的一聲「媽」,這些年的苦,化開了
※余光中:從母親到外遇
※平凡的歲月——緬懷母親[原創]
※母親受傷的老繭:作者:郭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