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有出處的錯誤,我們能用嗎?
總第
一二五二
期;歡迎關注。
今日練字群里因為有人對一些字的引用出現了分歧,我的啰嗦之魂燃燒,就開始不停的想多跟大家分享一點東西,因此有了這篇文章。
書法中有出處的錯誤,
我們能用嗎?
(作者:香矢車菊。才疏學淺,只談自己觀點,肯定會有錯漏,歡迎交流)
很多人說「書法無錯字」,這句話真的對嗎?
書法學習一段時間後,我們喜歡應用創作。經常看到有人寫一些我們不認識的字疑為錯字,有人會用上面那句話頂回去,也有人引經據典說「我找得到出處,你看某朝代誰誰誰就是這樣寫的」云云。這樣對嗎?
我們在書法學習中,經常碰到有些字跟現代字典的漢字(繁體)有出入,我們先來學習一下有這幾種情況。
一、筆畫的增減
古人寫字講究布白勻稱,有時一個字里筆畫不均,就會增添或減除筆畫。釋智果(隋)的書論《心成頌》,是最早具體分析書法結構的文章,中有提到「繁則減除,疏當補續」,說的就是這種。
1、減除。
如「譬」字,筆畫太多導致左上角那個口怎麼寫都難看,所以很多大師就把口去掉了。因為這樣寫的書家太多了,我們當然可以跟著寫啦!
2、增補。
這個例子就太多了,大家比較熟悉的「神」字,就是因為下面空擋太大,為了與左邊呼應會加一點。
這個字很多人多寫一點,也有很多人不添那一點,同一個人寫同一篇字里,也是有時寫有時不寫,因此我們怎麼寫都是對的。
同樣,「升」字右下角太疏,加一點或不加一點的寫法全都有,我們也可以全都用。
二、結構的借換
指的是字中的一部分在字中上下左右的移位。移位通常是因為字特別難寫而不得不想出的對策。如前面的「譬」,原本是上下結構,前面圖片中的字帖全都改成了左右結構,同時還用了減除筆畫,用了兩種技巧才把字寫得協調美觀。
▲
王獻之《鵝群帖》
「鵝」字大家可以試著寫一下,也非常難寫,「我」的斜鉤和「鳥」的四點(行書寫成橫)打架了,各自都舒展不開,很難寫好看。但寫成上下結構,筆畫就非常優美而舒展了,這樣的借換是成功的。
▲
《乙瑛碑》乙瑛碑中的這個字,很多人以為是魏,但其實這個字是「巍」。原文「巍巍大聖,赫赫彌章」是對人的讚美。「山」在上面太疏,下面太密,挪到下面空間更勻稱。
建議一
在臨古帖或碑的時候,凡是字與現代有出入,包括筆畫增減、方向借換、異體字等等,如果很多人都那麼寫,那麼你也可以用,因為這是自古以來大家約定俗成的寫法,大家全都認識,不會產生歧義或者閱讀障礙。
這些應用在文徵明《落花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每個字皆有不同,但都應用合理。
▲
增減的應用▲
借換的應用建議二
如果翻遍所有字帖,只有這麼一處是這樣寫的,別人都沒寫過,那麼就要小心鑒別了,你在自己創作作品時最好不要用,它有以下三種可能:
1、
如果你查的是電子字帖,那麼有可能錄入的人沒看懂這個字,就標示錯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軟體設計師都是書法家。比如前面提到的《乙瑛碑》中的「巍」,很多電子字帖都給標成了「魏」,此時如果你查「魏」字,看到乙瑛碑中的這個字,不動腦子的照抄,那麼就錯了。
2、
實體字帖也會有錯,錯誤的環節可能出在編字帖的人也沒看懂,也可能出在校對錯漏上,或者沒有嚴謹的標明通假類。這時因為你只有一本字帖,沒有對比,很有可能跟著認錯,這個解決辦法只能是多看多學多交流。
又有人會說,這是通假字。通假字的由來我們都知道,但這裡討論的是,這種通假我們能不能用。
這裡又有三種情況。
1)異體字。
我們就當一個字在用,比如「笑」和「咲」,「以」和「?」。即使現在人認識的少,它沒有歧義,我們也是可以一直用的。
2)古人手誤寫錯字。
然而大師寫錯叫通假,我們跟著寫那就是錯了。如果同樣用法的人很多,法不責眾又不會誤讀,我們也能湊合用,但有歧義的我們堅決不能照搬。「隨大流」不會犯錯,謹慎為好。
3)古人本來是對的,建國後做簡化字識別錄入時,改錯了。
歷史原因怕幾萬字也說不完,有機會再展開。
「隊」現代標音只有1個,「隊」現代標音有2個,沒有經過特殊學習的,幾乎都會把「隊」作為「隊」的繁體來認知。對古籍有研究的學者當然例外,不過大多數人是普通人。
這裡互標了簡繁體和古通字,但對兩字的解釋卻又不同。我們常用的仍然是「墜」來表示墜落的意思。字帖中未標明通假,會帶來歧義。能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字,建議最好不用。
3、
書法家也會寫錯字的,筆誤也是會有的。有的書法家寫了錯字,自己意識到了,會在旁邊點上兩個小點。有的書法家可能也沒意識到錯了,只要不是特別膚淺奇葩的錯誤,我們也要允許有犯錯的情況。
建議三
古代人也是人,現代軟體製作的也是人,人不是機器也不是神仙,任何環節只要有人參與,一定會有錯誤,都可以理解。
所以我們學帖,也需要有鑒別或取捨的,不能機械的抄帖,或者明明有疑問還照搬照錯。最主要就是多看多學多對比,自己應用時盡量少犯錯,以便減少現代人的理解分歧,增加可讀性。
這裡又有以下兩種情況:
1、原帖中明顯有歧義的地方視情況做修正。
比如《乙瑛碑》裡面的「七」,原碑里沒有豎彎勾而是只有豎,與「十」太相近,練過乙瑛碑的人自然知道帶燕尾的是七,不帶燕尾的是十。但是沒練過的就無法識別中間的區別了,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書法大家,如果你創作一幅作品,把七也寫成這樣,並不能體現你的優越處,只會給別人的識別製造障礙甚至誤導。
因此在臨帖和創作時,我建議紅圈部分要補成豎彎。
《乙瑛碑》里還有「廟」字,右邊的「月」寫了三個橫。可以搜任何漢隸和其他任何人的所有字體的字帖,都沒有這樣的寫法,所以現在臨碑和創作是可以改成兩橫的,類似情況非常多,不能機械的抄帖和搬用。
2、有些字我們在臨帖時是完全按照原帖寫的,比如前面說的落花詩里的「墜」寫成「隊」,臨帖按他寫沒問題,但自己創作時就最好不這樣寫。
?
最後總結,一旦發現有字帖的字寫的跟字典有出入,而且經過多方對比,還沒有別的字帖跟著犯錯,必須要留個心眼,思考一下為什麼會這樣,存疑的皆不用!
版權說明:本文由作者
@香矢車菊
獨家授權發布。在此致以衷心的致謝!作者特別申明如下——
此處科普一下「轉發」與「轉載」的區別。
「轉發」(自帶分享功能)請隨意,不必問授權。歡迎分享!
「轉載」是把內容拷貝下來,隱藏原作者名字,甚至抹掉水印,用自己名義自己賬號重新上傳發表,屬於盜取。本文禁止轉載摘編抄襲,請自重。如有需要,請私信詢問授權。
如有學習問題,歡迎前往微博平台
@香矢車菊
本號唯一定製款
仿宋代諸葛筆制式小狼毫
|山松|
今秋第二次補貨
僅20支
▽
或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選購
推薦閱讀:
※談歌轉載:怎樣寫字才叫書法家?
※新發現張即之《楞伽經》及其書寫時間推定
※關於書法中的動與靜
※錢灃中楷書法欣賞《錢南園洞庭春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