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秋季健康養殖先要注意溫差變化
來自專欄水禽養殖經驗匯總
步入深秋,降溫幅度大。養殖最擔心鴨群不能夠適應突然降溫,所以為降低鴨群受涼的風險,管理操作中常常使鴨捨實際溫度總是高於設定溫度。最終鴨舍內的溫度降不下來,甚至出欄前都在23℃以上,養成了「高溫鴨」,養殖產能受到影響。該怎樣調整,適應環境變化呢?
保溫過度是過猶不及,首先違背了肉鴨生長發育對環境溫度的科學需求,導致鴨群生長受阻,影響採食量,降低了飼料轉化率,增加了料肉比;其次煤炭超出正常消耗,增加成本;最後溫度偏高鴨群對冷應激的抵抗能力弱,當真正面臨大幅降溫時,反而增加鴨群受冷應激的概率。
肉鴨最怕的是溫差變化,所以我們需要讓鴨群有適應一個逐漸變冷的過程,在養殖過程中執行一個平穩的降溫方案,也不要過山車般時高時低。所以在養殖前期溫度稍高一點,後期溫度稍低一點是合理的。如:育雛溫度34-35℃,周末30-32℃,中期每天降溫幅度不能超過0.5℃,至28日齡23-24℃,出欄溫度18-22℃。
認真關注天氣變化,判定氣溫趨勢。這樣不僅能做好預案,也可以為每天的降溫幅度做參考,如果將來某天降溫明顯,依照自己鴨舍的保溫能力,可適當放開每天的降溫幅度,讓鴨群有一個較長的承受期,預防突然降溫的刺激。
通風與保溫要保障正常換氣需求。利用負壓儀以及二氧化碳檢測儀的數據,有依據的調整風機和小窗大小,將空氣的的二氧化碳含量盡量維持在2000-3000ppm之間,盡量避免通風過大或過小的情況。
保證濕度。天氣乾燥也容易引發呼吸道病,需要用霧線進行噴霧加濕。從日齡較小時就要進行適應性噴霧操作,能減輕後期控濕或帶鴨消毒的應激。此時,通風相對夏季要小,空氣中的氨氣濃度大,需要想辦法控制,如在飲水中添加酸化劑等。
硬體的準備上,平時多檢查鴨舍的密封狀況,小窗密閉情況等,檢查鍋爐和供熱管道等,保證提溫能力,也要注重煤炭質量,減少清理爐膛的對控溫需求的耽擱。
減少溫差變化的應激,需要提高肉鴨的適應力。有外界環境變化、溫差大、擴群、防疫、換風等多重應激是最危險情況,所以在管理調控上無法預見效果時,使用中藥提升肉鴨體質十分必要。選擇中藥裨衛建能改善心肺循環、提高能量供應能力,降低應激反應,提高抗病力,並能健脾提高採食量,提高養殖回報。
推薦閱讀:
※秋天降雨降溫,水產養殖戶塘口管理要注意什麼?
※如何鑒別海鮮是養殖的還是野生的?
※養殖娃娃魚市場潛力無窮,市場價格72元一斤
※中國第一蛇村:800多人養殖400多萬條蛇
※蛇類養殖防治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