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聊天的食堂
這是伴飯【食堂】系列第一篇
此系列旨在探訪當代生活各種食堂的現狀並討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食堂這一場所的機遇與挑戰;
沒有經歷過員工食堂的朋友,對食堂的記憶比較多停留在學生時代,且大多數不太美好;
甚至有人認為,在外賣如此便捷的今天,食堂面臨被淘汰的風險。但新發展往往在青出於藍,在小編的調研和訪談中發現,食堂孕育新機.
本文主要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 買得起的日常舒心飯是件很難的事兒?
- 馬哥生態食堂如何有Heart?
- 規模化的難點和機遇
上海靜安區
馬哥生態素食堂: 社區拼桌 素食自助
[需求調研]
上班白領吃飯這件事兒
1. 生活節奏快,獨居人群比例增加,自己買菜做飯帶飯去公司幾乎不太可能;
2. 想要吃得健康,大部分外賣選擇無法滿足,西式沙拉對不上我的中國胃;
3. 餐飲百花齊放,吃口家常菜反而不易;
4. 日常吃飯,價格需合理,才能反覆購買;
5. 中式素食太少了,我是素食主義,出門吃飯就是一個大難題;
[白領就餐體驗]
如果不是F帶我去,我估計我永遠不會遇到這家食堂,它位於靜安寺附近的一棟大樓里
在過道上就聞到家常菜的飯香,身體一下溜出了工作模式。進門,看到廚房 客廳和兩個房間,散落著四張方桌,食客們面露微笑看看今天的自助素食午餐會吃到什麼。
「呀,今天有咖喱土豆!」 這一意外的發現大大勾起了食慾和食客們互相交談的慾望
自助區的蔬菜 水果 和豆類菜 慢慢變少了,阿姨一看,情況不妙,才12點20分,於是悄悄從冰箱拿出野菜餛燉放在開水熱鍋里煮著,咕嚕咕嚕,煮好後,給每一桌分上一盤。
圍坐在四方桌的白領食客們放佛在家吃飯一樣,媽媽上了什麼菜,就開開心心的享受起來,跳脫單純果腹的吃飯原來是一件這麼美好的事情!
我忍不住好奇去和食堂堂主聊天,原來已經運營2年多了,起初只是為了照顧念高中的兒子日常吃飯,兒子畢業後,居然聚攏了幾個周邊上班的朋友主動要求馬哥繼續提供這樣的搭夥飯。他們說:靜安寺周邊不缺吃的,但就缺一口健康的家常的味道。
原來食堂菜色也可以跟著時令走,也能少油少鹽做出家裡的味道,這種簡單烹飪又凸顯食材本真味道。
F說:我經常吃得很感動,味蕾告訴我活在哪個季節里。
[對話堂主 如何有Heart]
馬哥就是這家食堂的堂主,他本是松江農戶出身,對食材好不好,有沒有味道,有他自己獨特的眼力;有時候,食客們吃得開心,順帶買一些時令蔬果或雜糧回去也是常事!怪不得在角落頭還能看到簡易貨架擺放著自然農法大米,玉米,綠豆等五穀雜糧和本地新鮮水果。
食堂的最關鍵字眼是社區搭夥,而社區的營造是食堂永續經營的決定因素!
社區搭夥:
周邊上班白領一起拼桌,吃吃健康家常菜;周末,有些平日來吃飯的食客搖身一變成私廚,和其他社員分享獨門煮藝,又促進了社區內部交流;社員中不乏購買長期飯票的老外。
因此,周六的食堂上演了一幕幕跟食物相關的交流和體驗活動,朋友帶朋友,認識新朋友。
- 食物語言交換:外國人教英語,中國人教中文,而在食堂最合適開始學的不就是吃飯場景下的常用語嗎?
- 中國傳統食物製作:做青團;請鄉下的阿姨帶來最新鮮的艾草教社員們做青團,用烹飪體驗連接社區;
- 社員印度小哥:印度素食的烹飪體驗,據說上來一盤就光碟,印度大廚也特別開心,因為終於講清楚了什麼是咖喱;
▼
原來在市中心上班,也能用負擔得起的(30元),吃口健康的家常菜,與拼桌的食友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好!
▼
△?
伴飯說
[規模化的難點與機遇]
難點:規模化之後帶來的供需平衡難題
如果開出更多的門店,意味著食材來源的分散性會急劇增高;那麼,每個門店的食材需求量和需求品種的預測,哪些食材運到哪些門店,門店之間的備用食材是否需要平衡調撥等餐飲供應鏈的問題就接踵而至。如果完全依靠人工操作和經驗決策,供應鏈運營成本和出錯率勢必上升,進而影響服務質量和食客粘性。
對於馬哥來說,他會希望能及時知道合作的有機農場或生態小農的出產情況以及各個門店的需求變動趨勢和庫存量,在數據分析模型的輔助下,就可以快速地計算出供給方案。因此,數據的透明度和有效分析是確保高質量服務的有力工具。
機遇:輕量數據產品助力餐飲服務個性化
在數據與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針對餐飲供應鏈的數據產品也會越來越成熟。而這樣的數據產品也必須要求三個方面的合力:1)對供應鏈管理的深刻認識;2)對餐飲行業的業務洞察及發展的前瞻性;3)對人性的充分把握;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從田野到餐桌之間的數據實時連接 監測和智能化分析都可期。這就暗示了餐飲行業的玩家們將更多關注食客個性化需求並及時作出響應,服務創新將成為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法寶。
這是伴飯
圍繞日常吃飯這件事,從農場到餐桌,我們對話和調研供應鏈不同的參與方,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給出行業洞察, 案例分析和高層訪談,並發表伴飯觀點;
本著真誠交流的態度,你拌我伴,開放創新,發現並落實新機會,降低決策風險;風雲變幻,是挑戰也是機遇。
感謝伴飯的支持夥伴 數才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