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人千里——秋收起義人物的登場與謝幕(二)
4 人贊了文章
二、陰晴不定的決策
現在我們都知道,盧德銘、蘇先駿率領的隊伍是秋收暴動的主力。其實,原來的計劃中根本沒有他們的事情。
讓我們回到武漢。
1927年8月7日,漢口三教街41號,中共中央舉行了一次非常會議。出席的有中央委員十人、候補中央委員三人、中央監察委員二人,以及軍委、共青團、湖北省委、湖南省委的代表,和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和紐曼。他們當中有瞿秋白、張太雷、蔡和森、羅亦農、鄧中夏、蘇兆征、陳喬年,都是大名鼎鼎的共產黨領袖,正值青春,英姿勃發,可惜,十年之後沒有一個還活在世上。
這次會議只開了一天,史稱「八七會議」。會上通過了《告全黨黨員書》、《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決議案》、《最近農民鬥爭的決議案》等文件,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在這次會議上,34歲的中央委員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主張多做軍事工作,並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在和政治局負責人瞿秋白談分工時,毛澤東明確表示不願意去大城市而要去農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
於是,在第二天的政治局會議上,決定發動湘鄂贛粵四省秋收暴動時,毛澤東順理成章的成為湖南方面負責人。會上認為,湖南省委不斷組織力量追趕南昌暴動部隊的做法不可取(盧、余、蘇的隊伍未能趕上暴動部隊,湖南省委又打算組織起一個師直接開赴廣東),決定由毛澤東為中央特派員,前往長沙向湖南黨組織宣傳會議精神、改組省委,準備發動秋收暴動。並指定代表湖南黨組織參加會議的省委農民部長、24歲的彭公達為省委書記,協助毛澤東工作。彭公達,字頌堯,湖南湘潭人,長郡中學附設甲種師範學校畢業,1924年入黨,是毛澤東的老朋友、老助手,曾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中共支部書記。
按中央政治局諸位先生的統計學,全國有農會會員915萬,湘鄂贛粵四省佔了800多萬,其中又以湖南最多,達415萬,取得全省勝利是輕而易舉。毛澤東要冷靜的多,提出了先奪取湘南五六縣,形成力量再奪取全省的意見,最終獲得了中央的通過。但他們沒有料到,改組後的湖南省委變得比政治局更樂觀,彭公達在蘇聯駐長沙領事、共產國際代表馬也夫的支持下,主張實行以長沙為中心的全省暴動,奪取整個湖南,成立工農兵蘇維埃。以前他們要把力量送到廣東去革命,現在卻忽而變成要在敵人實力最強大的省會搞起義,一口氣吃掉全省!
老人家那時還沒領悟多少「非布爾什維克」的辦法,加之初來乍到,兩相妥協的結果是決定分區進行暴動,後來因為經費人力皆不足,又縮小到在長沙為中心的湘中七縣地區暴動。他還有一條重要意見被採納,現在看來可能意義更大:國民黨這塊招牌已經沒有用,起義要用共產黨的名義號召。
計劃雖然不斷縮小,實行起來還是困難重重。馬日事變後,湖南省委曾動員十萬農軍圍攻長沙。這是十萬人是否有戰鬥力另當別論,但省委中途下令停止行動,使好不容易集中起來的農軍一下散了架,有的被省軍擊潰,有的就地解體,有了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再想要動員起來,談何容易?8月9日時,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唐生智通電討蔣,開始調動軍隊,省委本打算趁機使用中共黨員陳烈、李隆光兩個團參加圍攻長沙,作為大規模暴動的「發火索」,誰料晚了一步,第六軍很快就全軍開拔東征去也(唐生智又反共又討蔣,各方得罪個遍,這個保定系倒是幾分昭和參謀附體了)。
李隆光,字隆武,湖南醴陵人,著名共產黨人李立三的族弟;陳烈,字石經,廣西柳城人。兩人是黃埔一期同學,都在第六軍第十七師擔任團長,後來的命運卻截然不同。第六軍在討蔣途中被張發奎擊敗繳械,陳烈離隊返漢途中遇到警衛團,向他們通報了九江方面的情況,他後來投奔陳誠,頗受重用,官拜第五十四軍中將軍長,1940年在前線因拔牙感染敗血症病逝。李隆光離開部隊後改名李謙,通過俞作豫的關係進入廣西任職,參加百色起義,任紅七軍第二十師師長,1931年於廣東乳源陣亡。
如果他們參加了秋收暴動,誰會成為盧德銘,誰會成為蘇先駿?
對於湖南省委來說,頭疼的還不止是沒有武裝。起義計劃送到中央後,政治局回信表示計劃「原則上的對的」,卻又莫名其妙的挑起毛病。對使用兩個正規團參加攻打長沙一事,批評這是「偏重軍力」的「軍事冒險」,有的常委明確表態「中央的意見是純粹依靠群眾力量,以軍事力量為幫助」。對以長沙為中心發動暴動,中央批評這是忽略了各地的暴動工作,並要求長沙、湘南、寶慶各作為一個暴動點同時起事。這兩個意見,一方面指責依靠軍隊,另一方面卻要求三點作戰,省委也無所適從。
末了,中央還提出「此時我們仍然要以國民黨名義來贊助農工的民主政權」,仍然一門心思做貼牌代工。
時間轉眼到了8月底,國民黨的寧漢兩府已經準備合流,眼見統治力量更加強大,而秋收暴動,不但計劃沒有敲定,連起義武裝都沒有組織起來。
轉機往往發生在最困難的時候。8月30日,江西安源市委送來了一個文件,詳細報告了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力量的情況。湖南省委興奮的炸了鍋,立即召開會議,為起義計劃落上了重要的一筆:決定在湘贛邊界的瀏陽、醴陵、安源、平江等地發動起義,並由各軍事負責人組成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趕赴邊界指揮武裝行動;暴動地區黨政負責人組成行動委員會,省委軍事部長易禮容任書記,主持發動民眾配合暴動;彭公達帶暴動計划到漢口向中央報告。
安源是當時中國工人階級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有煤礦、機械、鐵路等各行工人數萬人,中共黨組織非常活躍,礦警隊和鐵路工人自衛隊也在黨員的掌握之中。十萬農軍圍攻長沙失敗後,湖南醴陵等縣的工農武裝退到安源休整,江西的安福、衡山等地農軍原本計劃配合南昌暴動,在暴動部隊撤離後也集中到了安源,使這裡成了中共武裝力量最集中的地方。
毛澤東對安源也是再熟悉不過的,28歲時他就曾到這裡組織工人運動。到安源後,他立即召集安源市委書記蔡以忱、瀏陽縣委書記潘心源、贛西農民自衛軍總指揮王興亞等人開會,詳細聽取了安源、湘贛邊的工農軍和警衛團等各路武裝的情況後,決定將這些隊伍組織起來,稱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分路進入湖南,攻取醴陵、平江、瀏陽,而後會師長沙。會後毛澤東寫信給湖南省委,約定9日開始破壞鐵路,11日各縣暴動,15日長沙總暴動。
中央的先生們仍然沒有批准秋收暴動計劃,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毛澤東決定不再理會他們。他以前敵委員會名義先向蘇先駿傳達了暴動指示,隨後攜潘心源趕赴銅鼓蘇部駐地。9月9日,兩人在瀏陽陳家坊遭遇民團,潘心源逃走,毛澤東被扣押。在解向團防局的途中,毛澤東拿出銀元賄賂團丁,藉機逃了出去,在當地農民幫助下到達銅鼓。
就在毛澤東死裡逃生的同一天,秋收暴動開始了。
還沒見共產國際的意見呢。那意見,要整體暴動,一暴動就能成功,一暴動就能解放全國。
共產國際駐長沙代表的馬也爾,樂觀的很,極力要求向長沙進軍。秋收起義的主力部隊失利後,當時的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又見敵人加強了在長沙的兵力,因此停止了原定的15號長沙市內起義。結果可把共產國際的代表給氣壞了,認為是「臨陣脫逃」,「如果起義部隊轉而攻長沙,肯定是勝利的。」中央派任弼時來湖南處理,任弼時到達當地了解實情後,仍決定讓彭公達繼續擔任湖南省委書記,不過為了給共產國際的代表一個交代,中央還是決定撤換彭公達。在1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上,撤銷了彭公達的省委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並給予留黨察看半年的處分。共產國際派來的這幫傢伙在戰略決策上面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個個當自己是太上皇,打著極度左傾的旗號,借莫斯科的指示當護身符,不顧實際的瞎指揮,出了事反正也不是他們流血。
中央和省委的邏輯就是,你樂觀,我就比你更樂觀……
於是湖南省委提出的長沙暴動計劃比中央最初通過的湘南暴動計劃樂觀,等計劃報上去,中央發現自己樂觀度不夠,又提出了打著國民黨牌子主要依靠民眾的3P作戰……
推薦閱讀:
※歷史揭秘夫妻互稱老公老婆的由來
※★又一貼身人員回憶,還原歷史真相秘
※【懸案系列】戴笠的死是暗殺陰謀么?
※乾隆皇帝為什麼愛富察皇后 富察皇后歷史原型是誰
※那些在歷史照片中神秘消失的人物[8圖]_穿過記憶的河流